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究台风移动路径及降水影响因素,运用fortran软件对NECP/NCAR数据和NOAA降水资料进行计算处理并用Grads软件出图,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输送分析台风“菲特”移动路径及降水成因。结果表明:“菲特”由生成到登陆过程都受到副高和西风带影响。期间,台风“丹娜丝”通过推进副高西进加快“菲特”登陆;“菲特”在移动过程中,10月1日02时—2日08时受强引导气流影响而加速,2日14时—4日14时因该引导气流减弱而移速减小,从4日20时始在副高西进增强引导气流作用下向西转向并加速。此次台风降水过程(6日—9日)中,浙北余姚地区和浙东南地区均存在降水高值区。从副高南缘洋面上延伸到江浙地区的1条完整水汽输送带持续为“菲特”提供水汽造成浙江强降水。  相似文献   

2.
台风“凤凰”路径强度变化对太湖北岸风雨影响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2014年第16号台风“凤凰”运动路径怪异和数次登陆强度不变的特点,了解其给太湖北岸地区带来的风雨影响,通过对台风环境背景场的天气学分析和物理量诊断,对16号台风“凤凰”的路径动态、强度变化、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受副高进退和引导气流作用,台风“凤凰”沿着副高外围,先后经历西进、北上,东出的运动,深层引导气流能较好的指示台风的运动。台风“凤凰”自身体积较小,发生发展前期海温偏低,海洋热容量低,温度条件不利于台风的增强。同时,台风流场结构极为不对称,随着垂直风切的增强,台风强度减弱,并经过数次登陆,破坏了环流结构,总体强度难以增强。由于台风路径偏东,强度偏弱,影响范围较小,水汽输送条件不利,且无冷空气配合,太湖北岸地区在此次台风过程中以中雨为主,风力影响集中在台风环流中心附近,影响总体较小。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实况观测资料以及ECWMF集合预报资料分析了1822号台风“山竹”对广西造成的降水情况,进一步利用集合敏感性方法分析了“山竹”不同降水阶段的关键系统及对降水预报偏差影响。结果表明:(1)台风“山竹”降水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对应不同降水区域,主要影响系统分别为台风本体、台风外围环流与冷空气结合以及台风后部偏南气流。(2)集合敏感性分析发现,该次过程第一阶段降水与台风位置本身最为敏感,位置越偏向西北,降水越强;第二阶段降水与台风位置、副高西脊区及地面冷高压均敏感,且与副高西脊最为敏感;第三阶段降水与低压位置、强度及副高西脊区、地面冷高压均敏感,且与地面冷高压最为敏感。(3)最优成员与集合平均对比分析显示,第一阶段的降水差异主要取决于台风强度及位置的差异。第二阶段降水的差异与台风位置、台风北侧地面冷高压强度的差异有关。第三阶段的降水差异则主要由低压、地面冷高脊强度及副高南缘差异造成。  相似文献   

4.
台风“达维”进入渤海后定位、路径及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北上台风的移动路径特点、台风中心的定位方法以及产生台风暴雨的主要影响因子,利用辽宁省热带气旋历史资料库检索系统及卫星、高空和地面的实况资料,分析2012 年第10 号台风“达维”进入渤海后的定位、路径和强度变化及其在天气学和动力学角度的成因。结果表明:(1)当台风云系不显著时,台风中心位置可以通过地面风场出现气旋性的辐合流场,同时配合流场内出现的低气压区来主观定位;(2)台风“达维”的路径变化一方面受到中高纬度西风槽与之相互牵引并结合的影响,另一方面副高南侧的双台风系统加强了副高西南侧的急流带,“达维”的移动路径主要受副高边缘流场影响;(3)低海温及低层冷空气入侵是“达维”强度减弱的2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2015年秋季台风“彩虹”暴雨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2015年秋台风“彩虹”造成广西特大暴雨,导致晚稻严重失收的成因,本研究利用区域中尺度自动气象站资料、常规地面站雨量观测资料和NCEP逐6小时客观分析资料(分辨率1°×1°,垂直方向26层),采用天气学诊断分析方法,对“彩虹”台风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彩虹”在副高引导下,沿590 dagpm线边缘向西北方向移动,并在近海加强,后期环流形势及地形条件有利台风强降水发生;第一阶段强降水基于台风本体及其不对称性结构,雨量集中在台风东侧急流辐合区内。第二阶段降水基于停编后台风残涡与高空槽、地面辐合线、季风急流和冷空气等相互作用而产生,雨量集中在东部南北向辐合区内;通过改变区域内地形高度设计的一组敏感性实验,研究了大容山和圣堂山两个暴雨中心的地形抬升作用,结果表明地形抬升作用对台风“彩虹”特大暴雨有显著的增幅作用;台风“彩虹”特大暴雨,导致东南部发生严重渍涝,是晚稻严重失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20130715”呼和浩特短时强降水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预报、预警短时强降水,利用呼和浩特市多普勒天气雷达、加密自动站、FY2 卫星及1°×1°NCEP逐6 h 再分析资料等资料,对2013 年7 月15 日呼和浩特市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是在贝加尔湖冷涡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副高和台风“苏力”共同作用,由中小尺度系统造成;槽前西南气流及副高和台风间偏南气流共同形成持续的暖湿输送,使得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得到持续补充;系统性抬升、地形及冷空气触发中小尺度系统发生发展。降水回波起源于阴山山脉南侧,层状云降水回波显著,基本反射率≤47 dBz;径向速度场上呈现“牛眼结构”,零等速度线呈“S型”。当径向速度图上中气旋和低空急流被识别,基本反射率因子强度≥40 dBz时,可发布短时强降水预警。  相似文献   

7.
山东地区一次台风暴雨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进一步研究台风“梅花”影响过程中暴雨的产生机制,对台风引起的暴雨过程有更好的把握,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NCAR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11年8月5—8日受台风“梅花”影响,山东部分地区出现的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干冷空气的卷入对台风强度的减弱有重要的影响;干空气与暴雨落区有一定相关性,暴雨区发生在干空气团(相对湿度<50%)前部,600~850 hPa处于湿度≥90%的干、湿气团交界处;暴雨区发生在MPV1、MPV2正负值交界处,靠近MPV1负值区,MPV2正值区一侧,对应高空850h~925 hPa等MPV1线密集,925 hPa等MPV2线密集。  相似文献   

8.
刘力源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30):111-121
为提高台风强降水预报准确率,减少台风暴雨造成的农业损失,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区域自动站实况观测资料,并结合浙江省地形特征,主要从台风路径、与降水相关的物理量场、近地层辐合和地形作用等方面分析"苏迪罗"在浙江形成强降水的成因。通过分析发现,台风路径与形势场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苏迪罗"登陆前长时间维持西北向移动主要是由于副高稳定维持;此外正涡度场轴线也在一定程度上指示台风未来走向。通过分析强降水与各物理量场关系可得出以下结论:(1)台风暴雨多处于东南急流与山地迎风坡相交汇的地区。(2)强降水区与水汽通量辐合区、比湿大值区、正涡度大值区和假相当位温的"双峰结构"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此外近地层辐合系统的长时间维持、台州东低西高山脉地形和局地喇叭口状地形是局地产生超强降水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台风暴雨天气预报能力,服务黄山旅游业。笔者用美国NCEP全球分析FNL资料、台风路径资料和安徽省黄山气象站地面观测气象资料,对2012年8月8—11日台风“海葵”造成黄山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山迎风坡上暖湿空气被强迫抬升作用,台风位于850 hPa鞍型位势高度场中停滞少动,产生连续性大暴雨。副热带高空西风急流长时期位于测站上空,急流轴线南侧辐散流场具有抽吸低层大气的作用,而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是大暴雨发生发展的动力机制;低空来自海洋的持续偏东气流是热量、水汽和动力输送带,补充到台风环流中是大暴雨发生和维持的重要条件;低空为假相当位温随高度减小层,存在潜在的对流性不稳定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为了找出台风在北部湾迅速加强环境场的主要影响因子,以积累此类台风预报经验,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NOAA日平均海表温度等资料,对台风“芭玛”在北部湾迅速加强过程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台风“芭玛”迅速加强的形势场背景为阻塞高压崩溃南压,横槽转竖,南亚高压稳定少动,副热带高压减弱且北侧高压坝崩溃,地面为冷高压;(2)环境风场垂直切变由强切变转为弱切变,最强负垂直螺旋度从中高层开始下沉并调整强度,低层环境大气辐合增强及高层的辐散稳定维持,环境大气不稳定性增强,台风西侧有弱冷空气嵌入,增强的水汽输送以及北部湾海面大于27.5℃的SST,这些是台风快速加强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11.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ECP/NCAR1°×1°再分析资料和探空资料,应用天气学分析和动力气象学诊断方法,对2016年1月21~24日山西寒潮、大风和降雪过程的影响系统配置、冷空气移动路径和高低空环流形势演变进行了诊断分析,并对大风和降雪主要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寒潮过程属于“横槽型”,500hPa上贝加尔湖东部的冷涡引导冷空气,沿西北偏西路径进入山西,以及地面冷高压南下是寒潮爆发的原因。850 hPa存在强盛的冷平流,是产生寒潮天气的主要原因。但由于冷空气移动路径偏西,冷高压主体偏北,造成本次降温幅度只有个别站点突破历史极值。水汽条件较差,所有降水过程较弱;地面正负3h变压差达10hPa,利于产生变压风,造成大风天气。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台风对辽宁地区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由台风引发的暴雨灾害对人们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台风暴雨因其雨势强、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成为暴雨灾害中常见和最严重的一种,因此对台风暴雨的特点及其预报技术的研究尤为重要。.笔者主要通过环流形势演变及双台风效应,阐述台风达维的移动路径变化,以常规天气图资料为基础结合物理量场对台风“达维”造成暴雨的原因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达维环流本身动力条件强,而弱冷平流的低层涌入台风环流加强了低层扰动的辐合作用,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构成强烈的上升运动;与西风带急流耦合,冷暖空气交汇为暴雨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南急流配合宽而深厚的水汽输送带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通过此次总结为今后的台风暴雨预报打下良好的基础,更有助于本地区台风暴雨预报准确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探究浙江强对流天气的成因,提升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及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等分析了2017 年8 月17 日浙江发生的一次大范围大风及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产生于弱对流条件下,高空槽东移、西南气流增强改善了动力条件、热力条件和水汽条件,加强了不稳定层结;局地热对流、低层切变和地面辐合线为触发条件。(2)雷达垂直积分含水量密度是产生冰雹的一个重要指标,浙江本地VIL/ET≥3.9 时产生冰雹概率极大。(3)雷暴回波质心快速下降标志着大风天气的产生。雷暴后侧较干入流急流利于系统的发展加强,形成飑线。雷暴单体减弱后的大片层状降水回波长时间维持是强降水的主要成因。(4)大风天气爆发主要有2 个阶段,一是由飑线东移造成,二是飑线减弱后的单体风暴入海增强造成。飑线内部的弱中气旋是造成杭州湾沿岸大风的主要成因之一。飑线减弱后入海增强可能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  相似文献   

14.
近几个月来,台风“珍珠”、“碧利斯”等频袭福建等沿海省市,给当地经济造成重大损失。漳州是福建花卉主产区,在近一阶段的台风袭击中,损失尤其惨重。“珍珠”刮走4000万元1号台风“珍珠”于5月13日上午进入南海海面,15日晚上8时其中心移到深圳偏南方约800公里的海面。14日起,华南沿海的风力,逐渐加大到6级至8级,阵风9级至10级。截至18日,广东北部、福建南部、台湾南部等地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大风暴雨。据了解,“珍珠”给漳州市花卉业带来至少4000万元的经济损失。漳州花卉办副主任林必强介绍,漳州是福建省花卉业受“珍珠”影响最严重的地…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台风暴雨的预报准确率,降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FY-2E卫星云图,分析台风"麦德姆"造成山东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前期强降水是由台风倒槽造成,后期中、低纬度系统相互作用导致半岛地区出现大暴雨;水汽图像上的亮区对应对流层中上部湿区,亮区与低层水汽通量散度大值区和500 h Pa总温度场高能舌重合,对台风路径的预报和暴雨落区有较好的指示意义;水汽图像上系统的形态和灰度变化,能更有效地监测中、低纬度系统相互影响导致的过程,叠加云导风产品能更清晰地监测台风进入中纬度变性为温带气旋的风场与云系变化,云导风产品在台风预报分析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探讨河南省暴雪天气过程的成因和机理,分析WRF模式对暴雪过程的模拟效果,提高预报准确率,笔者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2018年1月3—4日河南省大范围的暴雪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并对WRF模式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槽、低层的切变和急流、地面冷空气是这次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水汽条件好,水汽通量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伴有较强的上升运动,更有利于暴雪天气的发生。WRF模式模拟的降雪量范围和强度都与实况较为一致,表明模式对暴雪天气的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王秀玲  张莉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1):121-126
为提高唐山地区雷暴大风的预报和监测能力,利用常规气象资料、秦皇岛站多普勒雷达资料和每6 h 1次的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12年9月27日(简称“9.27”)在冀东出现的大范围雷暴大风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近乎垂直的西来槽和上干下湿的结构是此次天气产生的环境背景,地面冷锋和干线触发了此次天气过程。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以及充足的水汽条件使系统进一步加强,强大的倾斜上升气流使系统得到维持。雷达回波图上可识别出明显的穹窿结构、阵风锋、前侧入流和后侧出流回波特征和大风区,垂直速度剖面存在明显的辐合区。根据雷达回波特征演变推断,这次雷暴大风主要由强回波高度的快速下降,强冷空气入侵和回波的快速移动产生。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深秋季台风暴雨的形成机制,利用CMA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和中国气象数据网提供的降水资料,采用天气学分析及诊断等方法,对引发广西特大暴雨的深秋季台风“海燕”(1330)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特大暴雨期间水汽输送完全靠台风环流本身,但其水汽辐合层伸展到较高的高度。广西的降雨开始于东边界水汽输入达到最大值之后开始减小、南边界由水汽输出转为水汽输入且开始出现明显突增现象时,最强降雨时段发生在南边界水汽输入达到峰值前后。冷空气侵入前期,增强了台风的斜压性,对暴雨起积极作用,但后期冷空气的加强完全破坏台风的暖心结构,使台风迅速填塞同时暴雨也很快结束。相对风暴螺旋度正值中心与强降雨落区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并且有至少6 h的提前量。深秋季台风暴雨预报应重点关注水汽辐合高度和冷空气的作用,而相对风暴螺旋度在台风暴雨预报中有非常好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广西汛期2次暖区暴雨成因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加深对华南暖区暴雨的认识,提高此类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广西中尺度站逐时雨量资料及NCEP1°×1°格点再分析资料,对广西2015 年5 月14—15 日(简称“5.14”)和6 月13—14 日(简称“6.13”)2 次暖区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 次过程均发生在850 hPa 一致的偏南气流中,暴雨发生前有不稳定能量的积蓄,低层925~850 hPa 较强的垂直风切变加强了对流系统的发展,中尺度地面辐合线是不稳定能量释放的触发机制。所不同的是:“5.14”暴雨过程期间副高加强西伸,中尺度对流系统呈现出准静止的特点,对流云发展旺盛,属于积状云为主的混合降水回波;锋前?型高能舌区较为宽广,低空急流强盛且伸展高度较高,有利于大气中低层水汽的输送以及垂直运动的发展。“6.13”暴雨过程期间副高减弱东退,“列车效应”造成持续降水,对流回波伸展高度较低,属于层状云和积状云混合降水;整层高湿的环境降低了蒸发率,有助于出现范围较大的降水。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稻飞虱迁入轨迹及虫源地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了揭示广东省稻飞虱迁入路径和虫源地分布,为其精细化预测预报及源头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广东省清新县、广州番禺区2010、2011年稻飞虱虫情资料,利用HYSPLIT-4轨迹分析平台和图形处理软件GrADS进行稻飞虱迁入轨迹及虫源地分析。结果表明:稻飞虱发生初见日(迁入)及各高峰日当天、前1天、前2天观测到有降水,下沉气流和降水是迫使稻飞虱集中降落的主要原因;广东省早稻期间稻飞虱主要发生在5月上旬至7月上旬,低空急流、西南气流及偏南气流为稻飞虱迁入广东提供了运载气流,其稻飞虱迁入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南部、海南省及两广南部;广东省晚稻期间稻飞虱主要发生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稻飞虱随偏北气流开始由北往南回迁,稻飞虱迁入的虫源地主要分布在湖南及江西等稻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