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主要探讨影响苜蓿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的因素,为原生质体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依据。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的子叶、下胚轴和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酶液的p H值,酶解时间,酶液组合和不同培养方法对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酶液p H 5.8时,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的产量最高,同时细胞碎片少;子叶、下胚轴和愈伤组织适宜的酶解时间均为10 h;酶液组合为2%纤维素酶+0.5%果胶酶+0.3%或0.5%离析酶,游离出的有活力的原生质体产量较高;采用液体浅层培养和固液双层培养,均观察到原生质体发生分裂,但固液双层培养法更有利于‘新牧4号’紫花苜蓿原生质体的分裂和培养。  相似文献   

2.
植物原生质体是细胞培养和体细胞融合等细胞水平研究及植物遗传育种的重要材料。本研究用福鼎大白茶茶树的幼嫩叶片及胚根, 分析了原生质体分离过程中的材料、酶解液组成及酶解时间、纯化方法等影响因子, 建立了最佳原生质体分离体系, 为茶树体细胞杂交等细胞水平的研究提供了高效获取大量高活力原生质体的方法。结果表明, 23°C恒温黑暗或遮光培养的茶树实生苗的5周叶龄以内的幼嫩叶片是茶树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材料, 其次是茶树种子萌发后的幼嫩胚根; 而以茶园健康生长的5周叶龄以内的幼嫩叶片为材料时, 只能获得混有大量细胞碎片的少量具有活力的原生质体。以茶树幼嫩叶片为分离材料的酶解液组成为1.5%纤维素酶+0.1%离析酶+0.5%果胶酶+0.4 mol L-1甘露醇+20 mmol L-1 MES; 以茶树幼嫩胚根为分离材料的酶解液组成为1.5%纤维素酶+0.3%离析酶+0.5%果胶酶+0.4 mol L-1甘露醇+20 mmol L-1 MES。分离茶树幼嫩叶和幼嫩胚根原生质体时, 宜采用低速(分别为55 r min-1和50 r min-1)恒温(23°C)摇床振荡酶解培养, 时间分别为7 h和8 h; 最适宜采用15×g的转速, 离心4 min可纯化获得高产量和活力的原生质体。用40% PEG-6000诱导20 min后可使茶树原生质体融合, 融合率达10%。  相似文献   

3.
主要探讨影响苜蓿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的条件,为原生质体的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的子叶、下胚轴和愈伤组织为材料,研究了酶液的pH值,酶解时间,酶液组合和不同培养方法对原生质体游离和培养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酶液pH值为5.8时,有活力的原生质体的产量最高,同时细胞碎片少;子叶、下胚轴和愈伤组织适宜的酶解时间均为10 h;酶液组合为2%纤维素酶+0.5%果胶酶+0.3%或0.5%离析酶,游离出的有活力的原生质体产量较高;采用液体浅层培养和固液双层培养,均观察到原生质体发生分裂,但固液双层培养法更有利于‘新牧4号紫花苜蓿’原生质体的分裂和培养。  相似文献   

4.
辣根叶片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优质原生质体是进行细胞功能性以及生物膜特性研究的基础,建立适宜的"酶液浓度与酶解时间以及酶液渗透压"组合是获得高产优质原生质体的重要条件.本实验以辣根叶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酶液浓度、溶液渗透压以及酶解时间对其原生质体分离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浓度为1%纤维素酶+0.1%果胶酶+0.9mol/L甘露醇组成的混合酶液,在28.5℃条件下,pH为5.8的酶液组合中酶解50min时,可获得较高的原生质体产量,且原生质体活力较高.  相似文献   

5.
旨为酸枣倍性育种、细胞融合提供材料,为枣品种杂交培育、品种更新开辟新径。以酸枣四分体时期的花粉为材料,采用酶解法分离原生质体,血球计数器计算原生质体产量以及FDA测定原生质体的活力,探讨花粉原生质体的分离条件。试验结果表明,甘露醇作为渗透压调节剂,在1%蜗牛酶+0.5%纤维素酶的混合酶液中,静止酶解4 h,四分体时期的花粉原生质体分离率最高,达到4.8×105个/mL,且通过0.01%的FDA活力检测,四分体花粉原生质体的活力为21.1%;不同浓度的甘露醇影响花粉原生质体的分离,试验得出,在0.3mol/L的甘露醇中,四分体时期的花粉原生质体分离率达到3.8×105个/mL,且活力为27.3%。四分体时期花粉原生质体的成功分离为后续三倍体育种提供了材料,为酸枣花粉其它时期的原生质体分离提供了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一套稳定高效的小麦叶肉细胞原生质体制备技术流程,以小麦幼苗叶片为材料,采用正交和随机设计试验分析了影响小麦叶肉细胞原生质体产量的制备因素。结果发现,酶解条件相关因素对制备原生质体产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酶解液甘露醇浓度、纤维素酶浓度、酶解时间和离析酶浓度;甘露醇浓度和纤维素酶浓度对原生质体产量的增长表现相互促进模式,延长酶解时间情况下低纤维素酶浓度产出的原生质体较高纤维素酶浓度破碎情况少,峰值过后的产量下降慢。研究还发现取材幼苗苗龄、光照条件和取材叶位等因素对原生质体产量也有影响。综合以上结果确定了一套优化的参数组合:以黑暗培养条件下的10 d苗龄小麦幼苗第2片真叶为材料,酶解液中的纤维素酶浓度为0.5%、离析酶浓度为0.6%、甘露醇浓度为0.5 mol/L,酶解时间为6 h,使用此参数组合制备的原生质体形状均一、破碎情况轻,产量可达(7.28±2.18)×106个/g,有活性原生质体的比例可达(95.06±2.66)%。采用PEG-Ca~(2+)介导的方法将目标基因导入制备的原生质体,结果表明GFP基因的转化效率可达(61.31±5.74)%,小麦基因Ta ATG8h和异源植物拟南芥基因At PIP2;1的蛋白质产物均定位于正确的亚细胞结构处。  相似文献   

7.
研究酿酒葡萄‘桂葡1号’幼叶原生质体的最佳分离条件。以‘桂葡1号’20~30日龄无菌苗幼叶为分离原生质体试材,对分离过程中酶液组合、酶解时间、稳定剂浓度、纯化时离心速度及离心时间进行比较分析。酶组合以2%纤维素酶+0.5%果胶酶为宜。随着酶解时间的延长,原生质体的产量逐渐增高,适合‘桂葡1号’幼叶原生质体的酶解时间以8 h为宜。在0.45~0.55 mol/L的甘露醇范围内,随浓度提高,原生质的产率明显上升,0.55 mol/L时达到最大2.48×106个/(g?FW),活力为79.78%。在悬浮纯化原生质体时,以1000 rpm离心6~8 min的效果较好。分离材料的适宜酶液组合为2% Celluasw Onozuka R-10+0.5% PectolyaseY-23+25 mmol/L MES+0.55 mol/L甘露醇,解离时间以8 h为宜。悬浮纯化时,蔗糖浓度以30%、1000 r/min离心6~8 min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大量、有活力的原生质体,建立起高效的小青杨(Populus pseudo-simonii Kitag.)原生体分离体系,本研究以小青杨无菌苗叶片为材料进行原生质体分离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酶的种类和浓度、渗透压稳定剂浓度、酶解时间、叶龄是影响原生质体分离的重要因素;将叶龄35天的无菌苗第2~3片叶片置于酶液组成为CPW+3.0% 纤维素酶R-10+0.5% 离析酶 R-10+0.1% 果胶酶Y-23+0.6 mol/L甘露醇+0.6 g/L MES+1 g/L BSA中酶解8 h,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分别为2.44×107个/g和78.7%。通过该分离体系稳定的获得了高产量、高活力的原生质体,可以满足进一步的原生质体培养等技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建立山丹高效原生质体分离体系,为山丹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山丹鳞茎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酶解法获得山丹原生质体,进一步采用3因素4水平L16(34)正交试验,对原生质体分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在预处理条件下(0.015 g/mL纤维素酶+0.005 g/mL果胶酶+0.65 mol/L甘露醇)得出最佳酶解时间为6 h,产量为3.47×106个/g。(2)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确定原生质体产量主次因素为纤维素酶浓度果胶酶浓度甘露醇浓度,同时得到最佳酶组合为0.02 g/mL纤维素酶、0.008 g/mL果胶酶,最佳渗透压浓度为0.6 mol/L甘露醇,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3.47×106个/g,活性为60.32%。(3)在最佳酶组合处理下,采用暗处理可将原生质体活性提高到76.15%;在15 min、1000 r/min时,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3.51×106个/g;在10 min、800 r/min时,原生质体活性最高,为61.2%。试验获得了山丹原生质体最佳分离条件,建立原生质体分离体系,可为山丹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山丹丹高效原生质体分离体系,为山丹丹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山丹丹鳞茎胚性愈伤组织为材料,通过酶解法获得山丹丹原生质体,进一步采用3因素4水平L16(34)正交试验 。[结果]结果表明:(1)在预处理条件下(0.015 g/mL纤维素酶+0.005 g/mL果胶酶+0.65 mol/L甘露醇)得出最佳酶解时间为6 h,产量为3.47×106个/ mL;(2)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确定原生质体产量主次因素为:纤维素酶>果胶酶浓度>甘露醇浓度,同时得到最佳酶组合为0.02 g/mL的纤维素酶浓度、0.008g/mL的果胶酶浓度和最佳渗透压浓度为0.6 mol/L甘露醇,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3.47×106个/ mL,活力为60.32%;(3)在最佳酶组合处理下,采用暗处理可将原生质体存活率提高到76.15 %;在15 min、1000 r/min时,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3.51×106/mL;在10 min、800 r/min时,原生质体活力最高,为61.2 %。 [结论] 该试验获得了山丹丹原生质体最佳分离条件,建立原生质体分离体系,为山丹丹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以酸枣仁、茯苓、薏苡仁、百合和大枣为主要原料,通过模糊数学及正交试验等方法优化酸枣仁复合饮料配方。结果表明,酸枣仁复合饮料的最优配方为:复合澄清汁添加量35%(质量分数,下同),蜂蜜添加量2.4%,柠檬酸添加量0.1%,蔗糖添加量6%,柠檬酸钾添加量0.4%;最佳稳定剂组合为: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添加量0.20%,黄原胶添加量0.01%,果胶添加量0.15%。该配方下制得的复合饮料色泽纯正,呈浅黄色,酸甜适宜,状态稳定,富有独特的枣香气。  相似文献   

12.
采用响应面方法,对鳗鱼加工副产物制备抗氧化肽的酶解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酶与底物蛋白比例伍,)、酶解温度(如)和酶解时间(墨)与酶解产物抗氧化活性(Y,以酶解液还原力评价)之间满足回归方程:Y=-2.77+0.26X1+0.0971X2+0.32X3-0.00127X1X2-0.0153XiX3+0.000658X2X3-0.0194X11^2-0.0931X22-0.049X,2;该三个因素对酶解产物的还原力均有显著影响(P〈0.05),其影响力的大小依次为:X1〉X3〉X2;X1与X2和X1与五的交互作用对酶解产物的还原力也有显著影响(P〈0.05);过度酶解可导致酶解液还原力的降低:鳗鱼加工副产物制备抗氧化肽的最优酶解条件为:酶与底物蛋白比例为3.84%.50.6℃温度下酶解3h。经6次验证试验.酶解产物的还原力与预测值无显著差异,酶解产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EC50值为O.32mg/mL。  相似文献   

13.
枣尺蠖多酚氧化酶的提取及酶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治理枣尺蠖生物制剂的研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枣尺蠖为试验材料,提取其发育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多酚氧化酶,进行了酶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枣尺蠖多酚氧化酶用40%饱和度硫酸铵进行盐析效果最好,纯化倍数可达5.8倍。且在酶促反应过程中,底物为10 mmol/L的邻苯二酚时,不会发生底物限速行为。多酚氧化酶在pH 7.0,37℃时活性最高。多酚氧化酶热稳定性较差,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酶活力下降。70℃时将该酶保温9 min,酶就趋于完全失活。  相似文献   

14.
以无核白葡萄干为原料,对无核白浓缩汁的生产工艺进行研究,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料液比1∶3,复水温度50℃,复水时间4 h为无核白葡萄干最佳复水条件;酶解最佳工艺条件酶解时间60 min,pH值3,酶解温度40℃;旋转蒸发最佳条件温度80℃,浓缩无核白汁可溶性固形物为40 Brix。  相似文献   

15.
武兴菲 《保鲜与加工》2021,21(3):125-129
为探究红枣在干燥过程中酚类物质的变化及其与褐变的关系,选用新疆和田大枣为试材,采用中短波红外干燥方式对其进行干制处理,测定其在干燥过程中总酚、总黄酮、单体酚类物质含量及褐变度的变化,并鉴定酶促褐变的底物。结果表明:随着干燥过程的进行,枣果褐变度不断提高,总酚、总黄酮含量不断下降;枣果中共鉴定出11种酚类物质,其中芦丁、绿原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是其主要酚类物质,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儿茶素、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是枣果的酶促褐变底物,儿茶素是最主要的酶促褐变底物;干制过程中枣果的褐变度与总酚、总黄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儿茶素、表儿茶素、绿原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没食子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总酚、总黄酮参与了枣果褐变的进程。研究结果为红枣干燥过程品质调控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传统风味葵花子的生产加工技术为基础,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研究酸甜风味葵花子的最佳调味液配方和加工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酸甜风味葵花子的最佳调味液配方为:白砂糖20%,蛋白糖1%,柠檬酸4%,食盐1%,桂皮2%,八角4%,甘草3%,小茴香2%,丁香1%;最佳加工工艺条件为:焖煮时间0.5h,烘干温度70℃,烘干时间6h。按此配方及加工条件制得的酸甜风味葵花子香味浓郁、酸甜适口、入味均匀、质地与脆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脱脂奶粉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且具有许多功能特性。采用酶解脱脂乳乳蛋白的方法对其作用进行分析,以期选用合适的中性蛋白酶对其进行水解。通过阐述乳蛋白酶解原理及工艺,对加酶量、起始pH值、反应温度、酶解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得到酶解最佳的工艺为起始pH值6.5,加酶量180 U/mL,酶解温度55℃,酶解时间2 h。在此条件下,酶解产物促嗜热链球菌2017-a增殖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Plants were regenerated from intergeneric somat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embryogenic protoplasts of Microcitrus papuana Swingle and leaf-derived protoplasts of sour orange (Citrus aurantium L.) via electrofusion. The regenerated plants were morphologically similar to the leaf parent in growth vigor, leaf and branch structure. FCM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y were diploids. Simple-sequence-repeat (SSR) and cleaved-amplified-polymorphic-sequence(CAPS) were employed for hybridity characterization. SSR banding patterns of the regenerated plants were identical to the leaf parent, sour orange, indicating that they possessed nuclear component derived from sour orange. DNA amplification with chloroplast and mitochondrial universal primers, followed by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digestion, revealed polymorphism between the fusion parents. Therefore, this method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cytoplasmic compositions of the regenerated plants. Banding patterns for all the polymorphic primer/enzyme combinations of the regenerated plants we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embryogenic parent, M. papuana, suggesting that only the cytoplasmic components derived from the embryogenic parent were present in the regenerated plants. FCM, SSR and CAPS demonstrated that intergeneric diploid cybrid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obtained by symmetric fusion. Related results concerning nuclear and cytoplasmic composition of previous diploid somatic hybrids and potential mechanism for regeneration of such kind of plants are discussed herein.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