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种子世界》2014,(5):66-67
<正>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29品种名称:新两优917选育单位: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新安S×YR917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双季晚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18.1d,比对照金优207长2.2d。株高104.5cm,穗长21.8cm,有效穗数321万穗/hm2,每穗总粒数146.4粒,结实率78.3%,千粒重23.8g。产量表现:2012年长江中下游晚籼早熟组生产试验  相似文献   

2.
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通过对1996—2005年四川省中籼中熟杂交水稻区试试验86个组合的116组数据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每穗总粒数与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产量均成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对产量的贡献最大,但由于有效穗数通过穗粒数的间接副作用较大,所以有效穗数太大对提高产量反而不利。笔者认为,四川中籼中熟杂交水稻高产应在保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提高千粒重,协调好性状之间的关系。其单产9.0t/hm2的产量构成因素是:有效穗数265~270万/hm2,每穗总粒数180~200粒,结实率大于84%,千粒重27~29g。  相似文献   

3.
《种子世界》2012,(3):55-56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1011品种名称:闽丰优3301选育单位: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7.3d,比对照Ⅱ优838长2.7d。株高124.5cm,穗长24.6cm,有效穗数247.5万/hm2,每穗总粒数165.9粒,结实率76.8%,千粒  相似文献   

4.
中籼迟熟水稻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应用灰色关联度法对14个中籼迟熟水稻品种的7项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中籼迟熟水稻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千粒重、生育期、结实率、株高、穗长、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因此,在中籼迟熟水稻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中,应当侧重千粒重、生育期和结实率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安徽中籼稻主要产量因子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2000—2005年的中籼稻区域试验和联合鉴定试验的424个品种(组合)为材料,对产量性状作了相关分析及主成份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产量和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穗呈显著正相关,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与有效穗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有效穗呈负相关。所以在中籼品种(组合)的高产育种中,应以选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为主攻目标,即要选育穗大粒多型品种,不必过于追求有效穗和千粒重。穗实粒数、产量与全生育期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即生育期短的品种(组合)也可以实现高产。主成份分析也表明穗实粒数、穗总粒数是高产育种主攻的关键。并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中籼稻品种(组合)高产育种策略建议,为中籼新品种(组合)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种子世界》2014,(4):61-62
<正>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22品种名称:荆两优1198选育单位:湖南活力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品种来源:荆118S×R1198特征特性: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品种。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9.4d,比对照Ⅱ优838长5.3d。株高128.8cm,穗长25.5cm,有效穗224万/hm2,粒数188.2粒/穗,结实率75.9%,千粒重31.1g。产量表现:2012年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生产试验平均产量8 640kg/hm2,比Ⅱ优838增产8.1%。  相似文献   

7.
《种业导刊》2016,(2):34-42
稻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5014 品种名称:深优9597 申请者: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 育种者:江西科源种业有限公司 品种来源:深95A×R6297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3.0天,比对照丰两优四号短2.4天.株高119.2厘米,穗长23.9厘米,每亩有效穗数18.0万穗,每穗总粒数171.5粒,结实率86.6%,千粒重25.3克.  相似文献   

8.
广西早籼早熟杂交水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2006~2010年广西早籼早熟杂交水稻区域试验49个品种(组合)的63组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株高,穗长,总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实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而有效穗数通过每穗实粒数间接负作用较大.认为广西早籼稻品种(组合)高产育种应在保证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主攻每穗实粒数,同时兼顾千粒重和结实率,协调好性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籼型杂交晚稻新组合穗部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解长江中下游稻区新育成杂交晚籼新组合对稻曲病的抗性,及其穗部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的相关性,通过人工接种研究了205个来自国家长江中下游、湖南省和湖北省水稻区域试验杂交晚籼新组合穗部主要性状与稻曲病抗性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稻区新育成的杂交晚籼组合稻曲病抗性差异显著,多数组合稻曲病抗性较弱,中感以上组合占75.12%。籼型杂交晚稻穗部主要性状与稻曲病抗性关系密切,抗病组合每穗总粒数少,每穗总枝梗数少,着粒密度较稀,感病组合则相反,抗、感组合间穗部主要性状差异极显著。每穗总粒数、总枝梗数和着粒密度与稻曲病抗性极显著相关,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穗总枝梗数>着粒密度。抗、感病组合间的稻穗长度差异不显著,稻穗长度与稻曲病抗性无显著相关性,稻曲病病穗率与病情指数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种子科技》2014,(4):54-55
科优16 审定编号:国审稻2013016 选育单位: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 品种来源:科丰A×南恢16 特征特性: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品种。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0.4 d,比对照Ⅱ优838短3.8 d。株高119.4 cm,穗长25.4 cm,每667 m^2有效穗数17.2万穗,每穗总粒数160.9粒,结实率80.2%,千粒重28.1 g。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4.0级,  相似文献   

11.
南方稻区早籼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主要经济性状对南方稻区早籼产量的影响规律,采用相关、通径、主成分和回归分析方法,对2009—2011年南方稻区早籼区域试验29个水稻品种或组合的产量及主要经济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性状的变异系数最大的是有效穗(12.78%);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产量与有效穗(0.5632**)、千粒重(0.7456**)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早籼产量信息的主要因子是粒数因子、贡献率为39.93%,生育期因子、贡献率为20.28%,粒重因子、贡献率为17.30%;从主成分第一特征向量分析结果看,负荷量较大因子是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就达到77.51%。通径分析表明4个产量构成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的大小依次为:总粒数(Py2=0.9601)>千粒重(Py4=0.7309)>结实率(Py3=0.6872)>有效穗(Py1=0.541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早籼产量的72.56%是由有效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决定。据此结果,提出了早籼高产育种和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2.
籼糯稻产量性状及育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常规籼糯稻育种和栽培水平及效率,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40个早籼糯以及61个晚籼糯新品系和品种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及其相互关系,并结合育种实践探讨籼糯稻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早籼糯各产量性状除生育期、结实率外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株高、穗长与每穗粒数之间的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46.41%),其次为每穗粒数(34.16%);晚籼糯的每穗粒数、有效穗数与产量的正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株高与每穗粒数、穗长之间的相关也达显著水平,每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38.80%),其次为有效穗数(33.80%)。并根据试验结果和育种实践,提出早籼糯稻的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千粒重基础上重点提高有效穗数,并通过适当提高株高、穗长来增加每穗粒数;晚籼糯稻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着重提高每穗粒数,并通过增加植株高度来提高穗长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3.
优质早籼稻产量性状分析及育种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15份优质早籼稻新品系的产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产量性状均与产量呈正相关,除株高外,其余5个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均达极显著或显著水平,产量性状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关系;每穴穗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47.84%),其次为每穗总粒数(21.86%),再次为千粒重和结实率(分别为14.47%和9.46%).根据分析结果,笔者认为优质早籼稻高产育种应主攻分蘖和提高分蘖成穗率,同时注意提高每穗粒数和千粒重.优质早籼稻高产(即产量达500~600kg/667m^2)育种的产量性状模式为单株有效穗8~10穗、每穗总粒数125~150粒、结实率80%以上、千粒重24~27g.  相似文献   

14.
探明不同盐逆境水平对耐盐水稻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旨在为沿海滩涂水稻种植和耐盐水稻高产育种提供科学依据.以'扬农稻1号'(V1)、'南粳5055'(V2)和'通海粳18-2'(V3)为试材,利用盐池设施设置O g/kg(S0)、1.5 g/kg(S1)、3 g/kg(S2)3个不同盐分水平,采用裂区试验,测定分...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籼爪交和粳爪交杂种在长沙、三亚的农艺性状和干物质产量的杂种优势.在长沙的籼爪交杂种在结实率和每穗实粒数方面具有负向超亲优势,在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株粒重和理论产量方面存在负向对照优势,其余性状均为正向优势;粳爪交杂种在千粒重和结实率方面存在负向超亲优势,其余性状为正向超亲优势, 在始穗期、秆高和单  相似文献   

16.
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安徽省沿江地区再生稻种植产量差形成的原因,筛选出该地区适宜的再生稻种植品种,以9个杂交水稻品种为试材,比较分析了其头季和再生季生育期、再生力、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性状。结果表明,在产量构成因素中,造成不同品种头季稻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导致再生季产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和每穗着粒数。准两优608再生季单产5.27 t/hm~2,2季综合产量高达13.59 t/hm~2,可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优选品种;皖稻119和新两优6号头季产量高,再生力较强,再生季产量潜力大,可以作为该地区再生稻种植的候选品种。研究表明,生产中可通过增加单位面积上有效穗数,主攻大穗,并在维持较高结实率的基础上提高千粒质量以实现再生季产量增加和获得2季综合高产。  相似文献   

17.
特优559产量构成因素及丰产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特优559产量构成因(?)及丰产稳产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特优559丰产性、稳产性好,适应性强。产量构成因素中以穗数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产量的作用最大,其次是每穗总粒数,再次是结实率,千粒重对产量的作用不大。揭示其高产途径和主攻目标是“攻足穗,争大穗,提高结实率,稳定粒重”,使穗、粒、重协调发展,夺取高产。  相似文献   

18.
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课题组2003—2005年掌握的地处浙北地区的嘉兴市的82块大田试验结果与测产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其高产途径。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直播单季晚粳稻产量具显著正效应,其中正效应最大的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其次。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为:在争取一定有效穗数基础上,应把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提高灌浆质量适当增加粒重。结合生产实践,在目前现有品种条件下,浙北地区单季直播晚粳稻9500 kg/hm2左右产量水平的合理结构可能为:基本苗约为125万/hm2,最高苗630万/hm2,有效穗数450万/hm2,每穗总粒数>100粒,每穗实粒数90~95粒,千粒重26g左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杂交水稻籽粒的比重与产量因素及品质因素相关性,以高产优质品种天优华占为对照,对7个三系不育系与5个自选恢复系进行杂交配组后得到组合的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籽粒体积、比重、充实度、千粒重等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千粒重是影响产量的最大因素,其次是单株穗数;籽粒比重的提高可以提高整精米率和降低垩白度,从而改善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研究认为,杂交稻水稻的选育中,籽粒较大的情况下兼顾单株穗数和充实度,且单方面强调通过增加粒重去提高产量会导致整精米率降低,因此为兼顾产量与品质,籽粒比重适中为宜。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光温敏两用核不育系广占63S分别和籼粳型父本测交配组,通过对两种类型F1代的产量性状表现的比较,对两种组配方式32个F1组合的单株产量与产量性状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并对产量性状对单株产量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广占63S与籼型父本配制的组合在结实率和千粒重上优势明显,其单株穗数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粳型父本配制组合的结实率和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每穗粒数和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两种组配方式后代组合产量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作用也不相同,进而提出了利用广占63S与籼型材料配组比直接利用粳型材料配组更有利于选育出强优势实用型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