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勐海晒青茶品质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深入了解云南勐海县晒青茶品质及内在的优异化学成分,以县内10个乡镇晒青茶(古茶园和生态茶园)为试验材料,采用感官审评与品质成分检测分析结合研究。结果表明,勐海晒青茶条索紧结、显毫色润,滋味较浓,醇厚回甘;古树茶在滋味协调性、浓醇回甘上优于生态茶。总体上化学成分比较丰富,均值含量分别为水浸出物52.34%,氨基酸2.62%,咖啡碱3.94%,茶多酚40%,儿茶素总量18.28%,多酚类单体含量多少依次为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儿茶素(C)>表儿茶素(EC)>没食子酸(GA)>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较一般普洱生茶含量高,尤其是茶多酚、儿茶素总量、GA较为明显;含量变异系数在15%以上的成分为EGC、C、EC、氨基酸。古树茶中EC、氨基酸含量略低于生态茶,氨基酸、EGC、ECG含量变异系数高于生态茶,说明古树茶中的大部分化学成分含量不仅丰富,而且含量变异小。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研究云南大叶种茶不同品种生化特性,以10个云南大叶茶新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季节(春、夏、秋)茶叶中儿茶素组分进行检测及对比,对不同品种间儿茶素组分含量进行分析,旨在探讨研究10份大叶茶新材料儿茶素组分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茶叶中儿茶素各组分都呈现出一定的季节性变化规律,EC、EGC春、夏、秋茶的平均含量顺序为秋茶>夏茶>春茶,ECG平均含量顺序为秋茶=夏茶>春茶,EGCG平均含量顺序为夏茶>秋茶>春茶。除春茶材料5和8儿茶素组分间的变化规律为EGCG>EGC>ECG>EC,其它材料的变化趋势均为EGCG>ECG>EGC>EC;除夏茶中材料3儿茶素组分间的变化规律为EGCG>EGC>ECG>EC,以及材料6变化规律为EGCG>ECG=EGC>EC,其它材料的变化趋势均为EGCG>ECG>EGC>EC;秋茶中所有儿茶素组分的的变化趋势均为EGCG>EGC>ECG>EC。10份大叶茶新材料三季EC、EGC、ECG、EGCG含量平均值变化范围为0.73-1.83%、1.96-4.96%、2.76-3.22%、8.57-9.57%,各组分含量间的总体变化趋势为EGCG>ECG>EGC>EC。三季儿茶素品质平均指数材料7最高,材料6最低;三季中,十种材料夏茶品质指数最高,其次是春茶、秋茶。总体来看,研究所选的10个云南大叶种新材料间,不同季节不同儿茶素组分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茶叶中的C,EC,EGC,EGCG和ECG 5种儿茶素组分,确定了检测的准确性,并对7种茶叶样本进行定量分析。以5种组分含量为指标,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绿茶、花茶、黄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进行合理分类。该分类方法根据发酵程度越高儿茶素含量越低,对茶叶的种类进行判别,并能反映茶叶的品质变化。对茶叶中儿茶素的研究,是对茶叶中活性组分用于聚类分析的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4.
以紫娟等15个云南茶树品种为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茶叶中的没食子酸(GA)、儿茶素(C)、表儿茶素(E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表没食子酸儿茶素(EGC)及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含量,应用ISSR标记技术分析紫娟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GA、C、ECG、EGCG及儿茶素总量含量...  相似文献   

5.
工夫红茶发酵适度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借助现代科学仪器分析手段,用科学计量上的品质指标来控制工夫红茶品质的形成,依据形成工夫红茶优良品质的生化变化原理,在工夫红茶发酵过程中用分光光度计在460 nm处定时检测工夫红茶发酵叶茶汤汤色(茶黄素水溶液主色)的变化,依据其变化来确定红茶发酵适度的时间。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与现行的凭感官对发酵叶看叶相、嗅香气等来确定红茶发酵适度的方法相比,本方法实现了以检测发酵叶中与红茶品质成高度正相关的茶黄素含量多少来确定发酵适度的时间,所以该方法比人用感官判定更科学、更准确,产品品质更有保证。用分光光度计定时检测工夫红茶发酵叶茶汤汤色的变化来确定红茶发酵适度,可以解决长期以来依靠人感官判断存在的局限性与模糊性,从而达到稳定、提高产品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变温萎凋对白茶品质影响,以不同季节的贡眉白茶为研究对象,在传统萎凋过程中,加入10、30、50 s的短时热风(45℃)萎凋处理,研究变温萎凋对白茶的感官品质和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萎凋,30 s变温萎凋处理使贡眉白茶在感官品质上出现青气褪去、蜜香呈现、茶汤橙红、滋味甜醇的变化,呈现陈年白茶的特征;而10 s处理后仍旧带有新做白茶的青涩味;50 s处理后的白茶在干茶、叶底、汤色上均出现明显红变,滋味和香气已呈现红茶的甜醇特征。3种变温萎凋处理均会降低贡眉白茶的水浸出物、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EGCG、ECG、非酯型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儿茶素总量等物质的含量,会增加黄酮、茶红素、茶黄素、茶褐素的含量。而比较不同季节,夏季贡眉白茶经过30 s处理后,咖啡碱、茶多酚、EGCG、ECG、CG、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的下降幅度大于春季和秋季,黄酮、GC和EC等非酯型的儿茶素含量增加幅度大于春季和秋季,且感官审评得分最高。综上所述,不同时间变温萎凋对不同季节白茶品质有明显的影响,可以将30 s、45℃的变温萎凋处理作为一种加速白茶陈化、提高夏茶利用价值的工艺手段。  相似文献   

7.
不同原料对红茶茶膏理化感官及色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不同原料对红茶茶膏理化感官及色差品质的影响问题,提高红茶茶膏产品品质。将不同茶叶(祁红毛峰、四川蒙顶、凤庆滇红)利用酶解真空浓缩工艺制备工夫红茶茶膏,并对其理化、活性成分、色差及感官品质分析。结果表明:四川蒙顶茶膏蛋白含量,TF、咖啡碱、儿茶素、GC、EGC、EGCG较高。凤庆滇红茶膏茶红素、总糖含量较高,儿茶素含量相对较低。祁红毛峰营养素含量和活性成分均介于四川蒙顶和凤庆滇红之间。四川蒙顶红茶宜作为红茶茶膏加工原料。色差分析a值、b值、△E、Cab、Sab与汤色得分相关系数较高,能更好地反映茶膏汤色状况,可作为茶膏汤色品质衡量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红茶发酵过程生理生化变化及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酵是形成红茶品质特征的关键工序,其实质是在特定温湿度和供氧条件下,以多酚类酶促氧化形成茶黄素(TFs)、茶红素(TRs)、茶褐素(TBs)等高聚物为核心,同时芳香物质、糖类、蛋白质等品质成分发生剧烈变化。笔者综述了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脂肪氧合酶等酶类在红茶发酵过程中主要发挥的功效,以及多酚类、蛋白质、氨基酸、芳香物质和糖类等生化成分在发酵期间的变化规律,概括了液态悬浮发酵、通氧发酵、添加外源物发酵等新型发酵技术,以及温湿度、光照、供氧量等参数的调控和一些辅助工艺在红茶发酵过程中应用的研究进展。通过这些理论研究展望了未来红茶发酵机理的研究内容和发酵设备,为红茶发酵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国标方法测定了2014"黔茶杯"52支参评名优绿茶样品中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总量、茶多酚、咖啡碱和儿茶素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EGC)、儿茶素(+C)、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的含量。结果表明,2014‘黔茶杯"52支参评名优绿茶中水浸出物平均含量为44.6%;游离氨基酸总量平均含量为4.0%;咖啡碱平均含量为3.9%;茶多酚平均含量为19.1%;儿茶素总含量平均值为11.10%。其化合物各含量大小依次为EGCGECGEGCEC+C。该调研可为贵州绿茶品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用于制红茶的鲜叶含有大量的多酚类物质。其中以儿茶素类最为重要,含量占茶叶的17—30%干物,内有L—EEGCG(9—13%),L—ECG(3—6%),L—EGC(3—6%),L—EC(1—3%)其它儿茶素(1—2%)。这些儿茶素及其投食子酸酯是形成茶黄素和茶红素类的前导物。茶黄素及其没食子酸酯是构成红茶品质的重要成分,对红茶茶汤滋味的鲜强度和汤色的明亮度都有极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杜仲叶与新鲜茶叶为主要原料,经漂烫、萎凋、揉捻、发酵及干燥等工序研制出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以茶叶的感官评价为评价标准,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漂烫工艺参数为:漂烫温度95℃,漂烫时间2 min;萎凋工艺参数为:萎凋温度30℃,萎凋湿度20%,萎凋时间3 h;人工揉捻工艺参数为:轻压10 min-重压10 min-轻压10 min;发酵工艺参数为:发酵温度30℃,发酵湿度95%,发酵时间5 h。该工艺条件下制得的杜仲叶复合工夫红茶的品质、风味俱佳。  相似文献   

12.
Ca2+-Mg2+-Al3+复配对绿茶茶汤感官及理化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金属离子对绿茶茶汤感官品质与理化指标的影响,使用Ca2+、Mg2+、Al3+ 3种金属离子及其复配对速溶绿茶粉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钙离子对茶汤浊度的影响相对较大,而多种金属离子对茶汤浊度的影响具有累积效应;不同金属离子及其复配处理都会引起绿茶茶汤电导率增加,pH、茶多酚及咖啡碱含量下降,儿茶素总量、GC、EGC、C、EC、EGCG、ECG和CG各组分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下降,GCG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上升,氨基酸组分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茶汤感官品质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茶汤香气变得平和、滋味变苦;不同处理之间,以自来水处理对茶汤感官及理化品质影响最大,不同金属离子复配处理对茶汤感官及理化品质的影响显著大于单一金属离子处理。  相似文献   

13.
贵州大树茶儿茶素组分及其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研究贵州大树茶(Camellia thea L.)儿茶素组分含量、品质及酯型儿茶素比例等问题,以安顺、六盘水、兴义、黔西南大树茶资源和‘福鼎大白茶’为试验材料,采用平均数差异性分析对各资源的6项儿茶素组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安顺、六盘水、兴义、黔西南大树茶资源及‘福鼎大白茶’的酯型儿茶素比例(EGCG、ECG、GCG)依次为81.55%、41.10%、83.13%、77.03%、82.85%,儿茶素品质指数依次为5.39、19.79、7.84、5.25、6.65。当欧式距离阀值为0.9~3.2时,兴义大树茶资源与‘福鼎大白茶’较为相似,安顺与黔西南的大树茶资源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4.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了普洱地区35个茶树(C.sinensis var.assamica (Masters) Kitamura)种质资源,包括20份古茶树资源,7个新选育品系、3个地方群体种、4个特异种质资源和对照品种(云抗10号),一芽二叶春梢中茶多酚各组分含量,并根据各组分相对含量对其进行了聚类分类.结果表明,所有种质...  相似文献   

15.
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儿茶素组分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确实可行的早期鉴定技术,以加快含特异儿茶素组分的茶树品种的选育。以高EGCG茶树新品系及其人工杂交F1代为材料,应用泛函网络的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以田间实测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为基础,计算出各个株系茶树的净光合速率,分析了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与儿茶素组分及配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与EC、GCG含量均呈正相关;与C、ECG、EGC、EC、EGCG、简单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均呈负相关,特别是与酯型儿茶素和儿茶素总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应用上述模型能排除光照、温度等光合作用因子的影响,使茶树叶片净光合速率真实反应茶树自身的光合作用能力。本研究结果提示:检测茶树的净光合速率为早期简便地鉴定茶树新株系的儿茶素组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