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奶牛性别控制是指通过人为干预,使母牛繁殖出人们所需性别后代的繁殖技术。自1925年Lush首先报道通过分离兔精子试图控制性别以来,国内外许多科学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对性别控制的研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目前,性别控制方法主要是受精之前的性别精子分选和受精之后的早期胚胎性别鉴定。笔者经过3年多的研究,认为奶牛后代性别与授配月份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本文综述了牛胚胎性别鉴定技术的研究,并对哺乳动物性别决定基因研究与性别控制中X,Y精子分离方法的研究作了介绍,还对今后应用提出了意见。  相似文献   

3.
牛早期胚胎性别鉴定快速PCR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公牛Y-染色体特异重复序列和公母牛共有的DNA序列,设计并合成PCR引物用于牛或牛胚胎性别鉴定,通过PCR反应对公母牛静脉血及牛胚胎进行性别鉴定,结果表明,母牛只能扩增出250 bp的内标基因片段,而公牛能同时扩增出131 bp的Y-染色体特异性基因片段和250 bp的内标基因片段.静脉血样与实际性别的符合率为100%;4~10个胚胎细胞的扩增也出现和静脉血相同的特异条带.这表明该检测方法准确、简便,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性别控制是按照人们的意愿生产特定性别后代的动物繁殖新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种新的研究工具在性别控制中的应用,性别控制技术的发展已越来越成熟.此就家畜胚胎性别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发展前景作了展望,以期能为家畜早期胚胎性别控制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肉牛繁殖控制技术? 肉牛繁殖控制技术即通过人为的方法,改变母牛的生理周期,调整母牛的发情、排卵规律,使母牛按照人们的要求,在一定的时间内发情、排卵、配种,一次得到两个或更多的胚胎。繁殖控制技术主要包括诱导发情技术、同期发情技术和超数排卵技术,其主导技术是超数排卯技术。  相似文献   

6.
胚胎性别鉴定的方法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腾胚胎性别鉴定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对胚胎性别鉴定的5种方法分别从原理、具体操作等方面作了介绍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7.
将分选X型冻精与常规冻精品质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分离x精子精液密度、活率、存活指数等各方面均明显低于常规冻精(P0.05);使用分选X型冻精4支进行体内受精胚胎生产,结果显示:对排卵数小于17枚的供体母牛进行体内受精胚胎生产效果良好,大于17枚则部分未受精;分选X型冻精奶牛鲜胚双胚移植与分选X型冻精奶牛鲜胚单胚移植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性控奶牛鲜胚双胚移植与单胚移植产犊率差异不大,双胚移植经济效益较高;分选X型冻精与常规冻精所产母犊比较,结果显示:性控胚胎移植所产犊牛出生时和60日龄时体重与常规冻精所产犊牛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1.认真鉴定发情 ①根据外观表现鉴定。发情母牛兴奋不安、哞叫,排尿次数增加,阴门肿胀、内壁潮红、有黏液排出,相互舔舐、嗅闻,被爬跨或爬跨其他母牛。进入发情旺期后,被爬跨时站立不动并回头探望。②通过直肠检查鉴定。检查母牛是否发情,可通过直肠检查,触摸卵巢上的卵泡发育情况做出判断。随着发情旺期的到来,卵泡体积不再继续增大,泡壁由厚变薄,弹性弱,波动明显,波动范围扩及全泡,泡体与卵巢体分界明显,最后破裂,释放卵子并形成一凹陷,然后形成黄体;发情母牛子宫内膜增生充血,发情旺期多数母牛在被触摸时,子宫卷曲收缩,质地变硬,呈“勃起”状,体积比正常情况大。  相似文献   

9.
分子标记技术在工业大麻性别分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大麻性别表达影响着工业大麻种子、纤维和药用成分产量,其性别表达除了受到遗传物质控制外,还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这种复杂性使得性别研究一直是工业大麻研究的难点和热点。分子标记技术能在DNA水平上鉴定工业大麻性别,开发与工业大麻性别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为大麻性别早期鉴定和特定性别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就分子标记在工业大麻性别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并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在田间鉴定指标筛选研究基础上,对萝卜品质和生理生化性状进行分析,筛选出电导百分率及高温致死时间两个指标用于萝卜耐热性鉴定。从萝卜外部形态、产量品质性状、生理生化三个方面入手,采用田间鉴定与生理鉴定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萝卜耐热性鉴定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三种独立的鉴定方法:一是以热害指数为重点,参照苗期单位面积叶鲜重和越夏死株率的田间鉴定。二是以产量和有效根率的产量鉴定。三是利用电导百分率及高温致死时间的生理鉴定。由此形成在萝卜长叶期进行苗期单位面积叶鲜重测定;长根期测定叶片热害指数和越夏死株率,或进行电导百分率和高温致死时间测定;萝卜收获期测定有效根率,最后综合评价萝卜耐热性。三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合并使用,收到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11.
萝卜耐热性鉴定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田间鉴定指标筛选研究基础上,对萝卜品质和生理生化性状进行分析,筛选出电导百分率及高温致死时间两个指标用于萝卜耐热性鉴定。从萝卜外部形态、产量品质性状、生理生化三个方面入手,采用田间鉴定与生理鉴定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了萝卜耐热性鉴定技术体系。该体系包括三种独立的鉴定方法:一是以热害指数为重点,参照苗期单位面积叶鲜重和越夏死株率的田间鉴定。二是以产量和有效根率的产量鉴定。三是利用电导百分率及高温致死时间的生理鉴定。由此形成在萝卜长叶期进行苗期单位面积叶鲜重测定;长根期测定叶片热害指数和越夏死株率,或进行电导百分率和高温致死时间测定;萝卜收获期测定有效根率,最后综合评价萝卜耐热性。三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合并使用,收到同样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奶牛胚胎体外生产环节,对体外受精和培养等技术进行了研究,旨在建立奶牛性控胚胎体外生产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卵母细胞外周卵丘细胞至少保持3层以上,在成熟基础液中添加10 ng/ml的EGF,利于核质成熟;在精子获能液中添加咖啡因降低精子的存活时间;牛胚胎前3 d用CR1aa+BSA培养,再用SOFaa+5%FBS培养,获得高的囊胚发育率,并且添加50 ng/ml IGF-I后胚胎的发育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利用性控精液进行体外受精,受精率有轻微下降,但对生产的胚胎发育质量无明显(P>0.05)影响,胚胎移植后受胎率为40%左右。  相似文献   

13.
为了更好的了解不同胎次奶牛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指导实际生产工作,本试验选用体况相近的不同胎次荷斯坦奶牛,对奶牛的血液样品进行血常规指标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血常规测定发现5胎奶牛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显著高于2-4胎奶牛(P<0.05);2-4胎奶牛红细胞数显著高于5胎和1胎奶牛的红细胞数(P<0.05);1胎奶牛的血红蛋白却显著高于2-5胎奶牛;5胎奶牛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P<0.05)。血液生化测定发现1胎奶牛内ALKP的含量与钙离子浓度显著都高于2-4胎(P<0.05),趋势都是随着胎次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结论得出母牛胎次与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不同胎次母牛的饲养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家禽的性别决定和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家禽中虽未发现象哺乳动物SRY基因的性别决定片段,但XhoI家族中特异片段的发现可能成为性别决定基因研究的基础,性别分化的基础是控制性激素转型的芳香化酶;伴性遗传和泄殖腔鉴别法仍然是性别鉴定的主要方法;利用激素诱导只能使雌转雄而不能使雄转为雌,且转变后仍能恢复原来的遗传性别。性别决定与分化本质的发现是家禽性别控制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单精子显微注射(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ICSI)技术作为辅助受精的一种手段,将体外受精研究和胚胎的显微操作技术结合起来,比以往对精子质量的要求大大降低,使其无论在畜牧业生产实践还是在哺乳动物的生殖生理基础研究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ICSI技术研究概况、影响因素、应用前景及其存在问题进行简要介绍,为ICSI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玉米抗旱机理及抗旱性鉴定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玉米抗旱性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特性,研究内容主要是抗旱机理研究和抗旱性鉴定与评价,其中适应干旱的形态结构特征是玉米长期进化的结果,生理代谢调节也是玉米适应抗旱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总结前人有关对玉米抗旱性的大量研究,从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遗传等角度阐述了玉米抗旱机理与抗旱性鉴定的各项指标。指出玉米抗旱性由多基因控制,呈现典型的数量遗传。抗旱性鉴定需要在特定环境和试验条件下运用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结合遗传分析进行综合评价。同时发现玉米抗旱性研究的方向从一般的生理生化分析转移到分子遗传学的QTLs定位与分析。总结分析玉米抗旱性研究现状与方向,为玉米抗旱性鉴定、玉米抗旱育种和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一株琼胶酶产生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琼胶作唯一碳源,从腐烂的紫菜中分离筛选到1株高酶活力的琼胶降解细菌Z705。对其菌落形态、生理生化性质和酶活进行了初步研究,并克隆其16S rDNA序列,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呈短杆状;与模式菌株嗜麦寡养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AB008509)的同源性为99%;根据表型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鉴定将菌株Z705鉴定为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  相似文献   

18.
甜瓜采后病害生防细菌的鉴定及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离筛选对甜瓜采后病害具有潜在防治效果的微生物,以建立甜瓜采后病害综合防治体系。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从甜瓜表面筛选生防菌株,应用16SrDNA序列分析,并结合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甜瓜表面分离得到1株防治效果明显且稳定的生防菌株2-17,平板对峙测定菌株2-17对采后病害3种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拮抗作用;室内生物测定表明,菌株2-17对3种病原菌的防治效果都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特别是对于Trichotheci-umroseum防治效果最好,达到87.5%;对Fusariumspp.和Alternaria alternata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8.6%和70.8%。应用16SrDNA序列分析,初步鉴定2-17为假单胞属(Pseudomonas);通过形态学观察、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以及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2-17鉴定为P.putidabiovar A。  相似文献   

19.
棉花抗虫性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培育和种植抗虫棉是控制棉花害虫最为经济、有效益的途径。“六五”科技攻关以来,我国在棉花抗虫性研究与利用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在已收集到的6191份棉花资源材料中,对1044份、1020份、1010份和490份分别进行了抗棉蚜、棉铃虫、棉红铃虫和棉叶螨性的多点鉴定,对989份进行了抗棉蚜、棉铃虫及棉红铃虫性的多点、同步鉴定,对475份进行了抗棉蚜、棉铃虫、棉红铃虫及棉叶螨的多点、同步鉴定;建立了抗棉蚜、棉铃虫、棉红铃虫和棉叶螨性的统一生物学鉴定方法及分级标准,探讨了抗这4种害虫的生理生化鉴定技术与方法。系统研究了棉花抗虫性的形态及生化机制,初步揭示了棉花抗虫性的遗传规律。培育了30多个常规抗虫棉新品系和3个抗虫棉新品种及6个转Bt基因抗虫棉新品系;成功地将Bt基因和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同时导入棉株并得到了表达。累计推广常规抗虫棉新品种及试种转Bt基因棉新品系35万hm2,直接经济效益1,1~1.6亿元人民币.社会及生态效正亦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20.
王强 《粮食储藏》2011,40(2):31-33
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控制技术、智能技术,自动控制粮仓通风设备启停和粮仓门窗的开关。依据《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和相关智能通风策略对粮仓进行通风,达到降温通风、降水通风和调质通风等目的,有效控制粮仓的储粮环境和粮食品质,从而达到绿色安全储粮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