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四因子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种量和N、P2O5、K2O施用量对黔苦4号产量的影响.通过计算机仿真试验和模拟寻优,建立了荞麦黔苦4号产量与播种量(X1)、施N量(X2)、施P2O5量(X3)和施K2O量(X4)的数学模型.经因子水平优选,得出产量在2 700 kg/hm2以上的栽培模式为:播种量30.84-36.66 kg/hm2,施N量22.22-29.53 kg/hm2,施P2O5量171.11-218.89 kg/hm2,施K2O量46.07-58.93 kg/hm2.  相似文献   

2.
高产条件下施氮量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7,自引:8,他引:59  
赵俊晔  于振文 《作物学报》2006,32(4):484-490
通过2年田间定位试验,采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处理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分配、利用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土壤肥力条件下,当施氮量超过150 kg/hm2时,不能显著增加植株氮素积累量,对小麦生育后期植株氮素吸收无显著促进效应。随施氮量增加,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降低,在茎和叶的分配量及比例显著增加。15N示踪试验指出,施氮量由195 kg/hm2增至240 kg/hm2,植株吸收的肥料氮素增加,吸收的土壤氮素减少,植株总的氮素积累量无显著差异;施氮量增加,开花后营养器官中的氮素向籽粒的转移无显著差异,而转移效率及氮素转移对籽粒的贡献率降低。施氮量增加,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下降,氮肥生产效率降低,氮素收获指数亦降低。施氮量为105~240 kg/hm2时,氮肥当季回收率为36.22%~50.54%,其中追肥氮回收率大于基肥氮;施氮量增加,氮肥回收率先增加后降低,195 kg/hm2处理氮肥当季回收率较高。适量施氮,籽粒产量增加,蛋白质含量提高,加工品质改善;过量施氮,籽粒产量降低,加工品质趋于变劣。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率,施氮量为150~195 kg/hm2可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3.
磷对小麦旗叶氮代谢有关酶活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用中筋品种鲁麦22和强筋品种济南17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素水平(P0,不施磷;P1,每公顷施P2O5 105 kg;P2,每公顷施P2O5 210 kg)对小麦旗叶氮代谢有关酶活性、籽粒蛋白质积累和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提高了灌浆前期和中期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以及灌浆中期旗叶内肽酶(EP)的活性,其中对济南17的促进作用大于鲁麦22,而同一品种的P1和P2之间无显著差异;施磷亦提高了开花后14 d之前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7 d之前游离氨基酸含量,与P0相比,P1有利于旗叶灌浆前期游离氨基酸的积累以及灌浆期间向籽粒的再分配,而过高的磷素水平(P2)对于灌浆后期旗叶游离氨基酸向籽粒再分配的影响较小;磷对籽粒蛋白质合成积累的促进作用在灌浆前期较大,后期较小,表现为前期施磷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P0,随着灌浆进程,差异逐渐缩小,最终2个品种P1处理成熟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不同磷素水平对2个小麦品种蛋白质组分的影响不一,对于2个小麦品种籽粒中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之和P1与P0无显著差异,而P1水平下籽粒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显著在鲁麦22中提高,在济南17中提高幅度较小,说明P1水平对改善小麦的营养品质意义不大,但能够改善其加工品质;P2水平下,济南17的加工品质有变劣的趋势。磷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影响的复杂性要求在生产中,应针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制定不同的优化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4.
基肥配比和拔节期追氮对糯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为明确糯玉米淀粉糊化特性在不同肥料处理下的变化, 从而改良淀粉的糊化特性, 以糯玉米品种苏玉糯4号为材料, 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 研究了不同基肥处理(纯N 75 kg hm-2、纯N 75 kg hm-2 + K2O 70 kg hm-2、纯N 75 kg hm-2 + P2O5 65 kg hm-2和纯N 75 kg hm-2 + P2O5 65 kg hm-2 + K2O 70 kg hm-2)和拔节期追氮(0、150和300 kg hm-2)对糯玉米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和仅基施氮相比, 增施磷或(和)钾可显著降低峰值黏度和崩解值, 提高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和回复值。随着拔节期追氮量的增加, 峰值黏度、谷值黏度、终值黏度逐渐升高, 回复值先升后降, 而崩解值在追施氮150 kg hm-2和300 kg hm-2时无显著差异, 但均大于不施追肥处理。峰值黏度与谷值黏度、终值黏度、崩解值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87**和0.75**), 糊化温度与峰值黏度、谷值黏度和终值黏度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62*和-0.60*)。在适宜基肥的基础上, 增加拔节期追氮量, 可以改良淀粉的糊化特性。在不同肥料处理中, 基施氮或氮磷并拔节期追施纯氮300 kg hm-2及平衡基施氮磷钾并拔节期追施纯氮150 kg hm-2时, RVA谱特征值较为理想(峰值黏度最高且回复值较低)。  相似文献   

5.
通过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试验,对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8号在黔西北地区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该品种籽粒产量与4个主要栽培因子N、P、K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之间的数学模型;解析数学模型,分析了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通过模拟寻优,筛选出毕单18号在黔西北海拔1 400m左右地区的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为:籽粒产量在9 953.1kg/hm2以上的种植密度53 934~55 365株/hm2,施纯N 298.4~357.0kg/hm2,施P2O5144.25~169.3kg/hm2,施K2O18.5~42.3kg/hm2。  相似文献   

6.
采用四因子五水平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种植黔花生二号的经济效益与播种密度、施肥量(N、P、K)间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经济效益指标的优化数学模式,确立了黔花生二号经济效益(大于18000元/hm2)栽培优化组合方案:密度29.298~30.996万株/hm2;N施用量196.275~219.600kg/hm2(尿素426.7~477.4kg/hm2);P2O5施用量121.26~140.22kg/hm2(过磷酸钙673.7~779.0kg/hm2);K2O施用量196.275~219.60kg/hm2(硫酸钾392.55~439.2kg/hm2)。影响黔花生二号经济效益大小因素的顺序是,密度>施氮量>施钾量>施磷量。  相似文献   

7.
晚播油菜绿肥适宜播种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敏  鲁剑巍  王振  游秋香 《作物杂志》2016,32(6):120-65
以华油杂62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10个播种量(11.25~45.00kg/hm 2)对油菜绿肥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的影响,为确定晚播油菜绿肥适宜播种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明显影响油菜生物量及养分累积。当播种量在11.25~33.75kg/hm 2,油菜鲜、干重均随播种量增加而提高,播种量为33.75kg/hm 2时,油菜鲜重为24t/hm 2,干物质量为3.7t/hm 2;当播种量>33.75kg/hm 2时,各处理间油菜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油菜绿肥C、N、P、K养分累积量随播种量的变化趋势与生物量一致,当播种量为33.75kg/hm 2时,C、N、P、K养分累积量分别为1562.0、56.7、12.2、103.2kg/hm 2;方程模拟结果表明,C、N、P、K累积量达到最高值时所对应的播种量分别为40.6、40.5、36.7和36.1kg/hm 2。综合结果显示,本试验条件下油菜绿肥晚播时的适宜播种量为35~40kg/hm 2。  相似文献   

8.
为使‘毕单17号’在高海拔地区获得高产,通过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方法,对‘毕单17号’产量及其主要栽培因子--种植密度及N、P、K肥施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根据所得数据建立数学模型,解析各因子对产量的效应,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结果表明,‘毕单17号’产量≥ 9850.00 kg/hm2的栽培因子优化组合方案为:密度65805~70620 株/hm2,施纯N量449.85~485.1 kg/hm2,施P2O5量273.75~326.25 kg/hm2,施K2O量224.64~323.85 kg/hm2,且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密度 > 氮肥(纯N) > 磷肥(P2O5) > 钾肥(K2O),且氮、钾肥有一定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9.
施氮量和底追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石玉  于振文  王东  李延奇  王雪 《作物学报》2006,32(12):1860-1866
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的比例对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共设7个处理,对照为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和240 kg/hm2条件下,各设底肥氮量与追肥氮量比例(底追比例)为1∶1 (N1和N4)、1∶2 (N2和N5)、0∶1(N3和N6)。结果表明,播种至拔节期植株积累的底施氮占植株全生育期积累底施氮总量的78.04%~89.67%;小麦植株对追肥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对底肥氮的利用率,适当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其中N2处理的最高。在相同底追比例下,不同施氮量处理相比较,植株与籽粒中的氮素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施氮量相同,随追施氮肥比例的增加,开花前贮存氮素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N2和N5的转运量及转运效率最高;开花后氮素的同化量及对籽粒的贡献率则随追施氮比例的增加而提高;籽粒氮素积累量在N2、N3、N5和N6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N1和N4。适量施氮并增加追施氮肥的比例可显著提高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N2、N5和N6均效果较好。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量为168 kg/hm2及底追比例为1∶2的处理是兼顾产量、品质和效益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为试材,研究不同N肥用量(纯N 0、112.5、225.0、337.5 kg/hm2)和栽插密度(22.5×104、27.0×104、31.5×104穴/hm2)对产量形成及N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1)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在22.5×104~31.5×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因而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N肥用量对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用量为337.5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极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3)稻株吸N量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但植株含N率和N素累积量过高不利于叶鞘茎中的N素向穗部运转,降低籽粒N素积累量,导致结实率和千粒重显著下降而减产。(4)在中等肥力土壤上,施纯N 225.0 kg/hm2,栽插密度22.5×104穴/hm2,高峰苗控制在500.0万/hm2左右,有利于两优培九抽穗前茎鞘叶N素积累和抽穗后向穗部运转,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在田间高产条件下,研究了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品种济麦20旗叶光合特性、蔗糖合成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68 kg hm-2施氮量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旗叶蒸腾速率提高,气孔导度增大,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降低,旗叶净光合速率与蔗糖磷酸合酶活性显著提高,从而促进旗叶蔗糖合成,提高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施氮量增加至240 kg hm-2,旗叶净光合速率、蔗糖磷酸合酶活性、蔗糖含量和生物产量显著提高,但收获指数降低,籽粒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无显著变化。施氮量继续增加至275 kg hm-2,旗叶蒸腾速率、气孔导度、气孔限制值和净光合速率均显著降低,细胞间隙二氧化碳浓度则显著升高,旗叶光合作用受非气孔限制,蔗糖磷酸合酶活性、蔗糖含量、生物产量和收获指数均显著降低,籽粒产量减少,氮肥利用率降低。在本试验条件下,济麦20的适宜施氮量为168~240 kg hm-2。  相似文献   

12.
青贮玉米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粮用玉米、粮饲兼用玉米和青贮专用玉米为材料,研究了植株氮、磷、钾营养的含量、吸收、积累及平衡吸收关系。结果表明,青贮品种植株氮、磷含量变化与粮用品种不同,其全生育期含氮量变化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出苗后55 d,含磷量较平稳,含钾量呈降低趋势。青贮玉米需氮、磷、钾量比粮用和粮饲兼用玉米高,且更应重视钾肥的投入。青贮玉米适宜的N︰P2O5︰K2O=2.74±0.14︰1︰5.94±0.82,每生产100 kg干物质所需要的氮、磷、钾量分别为(0.57±0.05) kg、(0.26±0.03) kg和(1.58±0.12) kg。  相似文献   

13.
硫肥对两个不同穗型冬小麦品种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大田土壤有效硫含量15.8 mg.kg-1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硫肥处理对冬小麦多穗型品种豫麦49和大穗型品种豫麦66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60 kg.hm-2纯硫基施或基施与拔节期追施各50%处理与对照相比,提高了群体光合速率(CAP)、旗叶蒸腾速率(Tr),同时提高了叶片叶绿素(Chl)含量,尤其显著地提高了旗叶净光合速率(Pn),延缓了灌浆后期Pn的下降。施硫处理产量显著高于对照,以60 kg.hm-2纯硫分基施与拔节期追施各50%处理效果最好。两品种光合特性和产量对不同硫肥处理的反应表现出差异,施硫对豫麦66旗叶光合速率的影响大于豫麦49。纯硫120 kg.hm-2处理的光合特性指标和产量低于其他硫肥处理。据此,作者对两种穗型冬小麦品种合理施用硫肥的技术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施氮水平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对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旗叶光合特性及氮素调控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旗叶叶绿素含量随籽粒灌浆进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PSⅡ潜在活性、PSⅡ光化学的最大效率、荧光光化学猝灭系数等随生育进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开花期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下降;荧光非光化学猝灭系数则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氮肥对旗叶光合特性有一定的调控效应,Chl,Fv/Fo,Fv/Fm及qP均随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其中Chl和Fv/Fo以N3(180 kg hm-2)处理最大,Fv/Fm和qP(除孕穗期外)以N4(360 kg hm-2)处理最大;qN则随施氮水平增加呈降低的趋势,以N4处理最小。适宜的施氮量(180 kg hm-2)改善了兰考矮早八的光合色素性状,提高PSⅡ潜在活性及PSⅡ光化学的最大效率,减少荧光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从而有助于籽粒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5.
氮、钾水平对小麦花后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邹铁祥  戴廷波  姜东  荆奇  曹卫星 《作物学报》2007,33(10):1667-1673
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弱筋品种宁麦9号和中筋品种扬麦10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钾施肥水平下花后旗叶叶绿素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和荧光参数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开花期叶片氮、钾营养的关系。结果表明,与不施氮、钾的对照(N0K0)相比,施氮、钾肥增加小麦开花后旗叶SPAD和Pn,提高PSⅡ最大光量子产量(Fv /Fm)、潜在光化学活性(Fv /Fo)、有效光量子产量(Fv’/Fm’)和实际光量子产量(ΦPSⅡ)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其中氮肥效应高于钾肥。除SPAD外,扬麦10号的Pn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v /Fm、Fv /Fo、Fv’ /Fm’和ΦPSⅡ)均高于宁麦9号。相关分析表明,Fv /Fm、Fv /Fo、Fv’/Fm’和ΦPSⅡ等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开花期叶片氮/钾比的显著影响,是施氮、钾肥提高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生理原因,较高的光能转化特性是满足扬麦10号较高能量需求的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小麦全生育期降水47.9 mm的条件下,对7个强筋小麦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籽粒产量、蛋白质组分和沉降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和千粒重均以春季灌3水(春2叶露尖、春5叶露尖和开花期分别灌水40 m3)处理最高,与灌1水(春5叶露尖灌水40 m3)处理差异显著。烟农19的产量最高,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不同灌水处理对醇溶蛋白含量的影响较大,以灌3水处理最高,与灌1水和2水(春5叶露尖和开花期分别灌水40 m3)处理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各蛋白质组分差异均显著,品种间谷蛋白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品种在不同灌水条件下均表现为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其比例约为3.6∶2.7∶1.7∶1。不同灌水处理间沉降值差异不显著,品种间差异极显著。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春季灌3次水为宜。  相似文献   

17.
高产麦田氮素利用、氮平衡及适宜施氮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大穗型小麦品种兰考矮早八, 研究了施氮水平对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氮素利用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 适量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籽粒产量, 且以180 kg hm-2 (N3)、360 kg hm-2 (N4)处理的产量最高, 且在N4条件下, 继续增施氮肥仍能显著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 植株地上部氮积累量提高。氮平衡分析结果表明, 未被当季作物利用的氮主要以氮表观损失和残留无机氮的形式损失, 且随施氮水平的增加, 氮表观损失量和土壤残留量均随之增多。通过环境经济学的Coase原理和边际收益分析, 综合考虑蛋白质含量、籽粒产量、经济和生态效益, 确定202~239 kg hm-2为兰考矮早八兼顾多目标适宜的氮肥用量, 其相应的产量水平为8 628~8 680 kg hm-2, 蛋白质含量为14.6%~14.8%。  相似文献   

18.
机采棉模式下氮肥运筹对棉花产量和养分吸收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机采棉种植模式下氮运筹技术模式,通过田间试验,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不同产量水平下机采棉各生育期定点采集有代表性的植株样品,分析其干物质N、P、K含量,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机采棉各生育期吸收N、P、K的量与比例及其区别,以期探明确土壤—棉花体系养分吸收利用特征,及其与产量变化的匹配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氮肥基施比例由0%提高到40%,在机采棉模式下,可形成7667.15 kg/hm2超高产,7376.12 kg/hm2的中高产,7212.33 kg/hm2的一般产量3种水平;机采棉在苗期—蕾期主要吸收氮素养分,占棉花苗期—蕾期吸收养分总量的34.57%~48.52%。蕾期—花铃期对养分的需求量最大,吸收N量占棉花整个生育期吸收总N的66.14%~83.22%、吸收P2O5占总P2O5的52.39%~73.07%、吸收K2O占总K2O的75.57%~79.08%。机采棉种植模式下棉花对养分的需求表现出对氮需求较早,且量也较大;对磷的需求稍晚,但需求持续时间长;对钾的需求时间和强度处于居于氮、磷之间。结论:机采棉种植模式下,通过氮肥的基追比例运筹,能够调控棉花达到不同的产量水平。机采棉超高产棉花在单位面积上对N、P2O5、K2O的吸收量高于一般产量和中高产棉花的吸收量,而且对K2O吸收的绝对量最大。在不同产量水平下棉花对N、P2O5、K2O养分吸收比例总体上是相似的,但各生育期养分吸收比例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