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验研究了3种施氮量、3种基本苗对机插超级粳稻武粳15产量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基本苗,产量与各时期的干物重、LAI、茎蘖数、有效穗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氮量,产量与各时期的干物重、LAI、茎蘖数、有效穗随基本苗的增加而增加。20kg/667m2与6万苗/667m2、22kg/667m2与4万苗/667m2、22kg/667m2与6万苗/667m2组合产量较高,但未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穗粒数、成穗率、千粒重与之相反。可见,在适当降低氮肥用量的基础上增加基本苗或在较高施氮水平下减少基本苗,能够促进或控制群体总量的目的,增加有效分蘖的比列,建立合理协调的高光效群体,实现高产。综合来看,20kg/667m2与6万苗/667m2(A2B3)、22kg/667m2与4万苗/667m2(A3B2)、22kg/667m2与6万苗/667m2(A3B3)的处理,既促进了稻苗个体生长,又能协调群体结构,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是较理想的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2.
引进12个不同基因型鲜食菜用春大豆品种在宁夏引黄灌区进行早春露地栽培,对各品种的鲜荚产量及农艺性状、鲜荚采摘期、成熟期等进行适应性评价。2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晋豆39的鲜荚产量居第1位,鲜荚产量1 211kg/667m2,比对照品种增产450kg/667m2,增59%,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龙海3号鲜荚产量居第2位,鲜荚产量1 055kg/667m2,比对照品种增产294kg/667m2,增38.6%;产量差异极显著;浙鲜9号鲜荚产量居第3位,鲜荚产量988kg/667m2,比对照品种增产227kg/667m2,增29.8%;苏早1号鲜荚产量居第4位,鲜荚产量916kg/667m2,比对照品种增产155kg/667m2,增20.4%。供试品种从出苗到采摘鲜荚需要97~137d,均为晚熟品种。台湾292、苏早1号、龙海3号、浙鲜9号、晋豆39表现株高适中、适应性强、抗病,产量高、采摘鲜荚期适宜、鲜荚商品性好等优点,适宜在宁夏引黄灌区种植并推广示范。  相似文献   

3.
氮肥不同施用量对免耕抛秧晚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仲平 《耕作与栽培》2007,(4):27-28,51
通过试验表明免耕抛秧晚稻(品种:岳优华4)施N量以11.5kg/667m2比较适宜,其群体结构、综合指标比较理想,单产居首位。比施8.5kg/667m2处理增产达8.0%,增产达极显著水平;比多施1.5kg氮素的处理增产4.71%。够苗期和峰苗期的苗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对穗粒结构的影响,在施氮8.5~11.5kg时,其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穗实粒数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达13kg时,其有效穗数、成穗率和穗实粒数反而下降。结实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下降,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采用四因子(1/2实施)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准两优1141组合在密度与N、P、K施用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建立因素与产量指标的数学模式,确立该品种在凯里市产量700 kg/以上的优化方案,在有机肥1 200 kg/667 m2作底肥和类似肥力的条件下,密度在1.38~1.55万穴/667 m2,施纯N量在10.5~15.8 kg/667 m2,施纯P2O5量在10.4~14.2 kg/667 m2,施K2O量在9.7~15.6 kg/667 m2。从各因素对超级稻准两优1141产量的影响力依次为X2X1X3X4。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6个冷季型牧草在5个地点的产量表现和饲用品质。结果表明,黔中3号在所有参试品种中产量最高,达2 854kg/667 m2,比对照黑麦草增产410 kg/667 m2;产量稳定性最高,变异度仅为3.55。总的来说,6个品种的饲用品质差异不显著。分析表明,黔中3号可以作为贵州省冷季型牧草品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籼、粳超级稻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生产特征的差异,以江苏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5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5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积累、分配、运转及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秧苗素质、叶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粳稻生育前期(移栽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上三叶叶长、叶基角、叶开角、披垂度和叶面积衰减率、收获指数均小于籼稻,而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颖花/叶、实粒/叶、粒重/叶)、最大叶面积指数、总充实量、实收产量、生物产量、茎鞘最大输出量和表观输出量及比率均大于籼稻,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虽然粳稻主要生育期单茎干物重均不及籼稻,但群体数量优势保证粳稻具有较高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且随着生长发育的持续,群体光合物质生产优势不断加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于抽穗后25 d前后超过籼稻。粳稻灌浆后期(乳熟至成熟期)仍保持强劲生长优势,而灌浆初期(抽穗至乳熟期)茎鞘贮存物质合理输出,有效保障了高效光合层的安全支撑及高积累产量库的流畅充实。高生物学产量的稳定形成和叶面积“稳升缓降”态势以及拔节至成熟期较强的高效光合物质生产,是粳稻光合系统高效持续产出、灌浆充实多及高产形成的重要特征和原因。  相似文献   

7.
籼、粳超级稻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生产特征的差异,以江苏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5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5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积累、分配、运转及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秧苗素质、叶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粳稻生育前期(移栽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上三叶叶长、叶基角、叶开角、披垂度和叶面积衰减率、收获指数均小于籼稻,而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颖花/叶、实粒/叶、粒重/叶)、最大叶面积指数、总充实量、实收产量、生物产量、茎鞘最大输出量和表观输出量及比率均大于籼稻,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虽然粳稻主要生育期单茎干物重均不及籼稻,但群体数量优势保证粳稻具有较高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且随着生长发育的持续,群体光合物质生产优势不断加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于抽穗后25 d前后超过籼稻。粳稻灌浆后期(乳熟至成熟期)仍保持强劲生长优势,而灌浆初期(抽穗至乳熟期)茎鞘贮存物质合理输出,有效保障了高效光合层的安全支撑及高积累产量库的流畅充实。高生物学产量的稳定形成和叶面积"稳升缓降"态势以及拔节至成熟期较强的高效光合物质生产,是粳稻光合系统高效持续产出、灌浆充实多及高产形成的重要特征和原因。  相似文献   

8.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施氮量、施磷量、品种和密度对涪陵中海拔区茎瘤芥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茎瘤芥主要性状及产量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品种>密度>施氮量>施磷量。最佳栽培措施组合是:N为20kg/667m2,P2O5为6kg/667m2,品种为涪杂1号,密度为7000株/667m2,产量可达2520kg/667m2。  相似文献   

9.
王显  刘俊  肖跃成 《耕作与栽培》2012,(3):46-46,23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表明在基施缓释肥20~80kg/667m2范围内,随着缓释肥用量的增加,有机稻谷的产量也呈现了显著增加趋势,80kg/667m2处理的产量最高504.2kg/667m2。而667m2效益及新增效益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60kg/667m2处理的效益最高3 139.4元/667m2。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经济投入产出量来看,以基施缓释肥60kg/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索适宜山区耐瘠薄、大穗、产量高、抗性好的优质硬粒型(半硬粒)玉米品种,特筛选6个品种(组合)与当地主推品种遵玉三号为对照进行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R165平均单产665.5kg/667m2,比对照增产32.3%,产量最高;正大619平均单产657.7kg/667m2,比对照增产30.8%,产量位居第2;R605平均单产650kg/667m2,比对照增产29.2%,产量位居第3;黔单16、L2032:平均单产595.8kg/667m2,比对照增产18.4%,产量并列第4;对照遵玉3号平均单产503kg/667m2,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11.
通过10份烤烟品种(系)的田间随机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有4个品种(系)单产超过对照(ck),有7个品种(系)产值超过对照;其中以MT-2表现最佳,产量为149.8kg/667m2,产值为3 438.9元/667m2;其次为2010A4,产量为143.6kg/667m2,产值为3 238.5元/667m2;再次为贵烟2号产量为140.4kg/667m2,产值为3113.92元/667m2;常规品种K326(ck),产量136.4kg/667m2,产值2 668.8元/667m2。  相似文献   

12.
试验采用单因素的随机区组设计,探讨研究泰国架豆在海拔960m地区的最佳群体结构。结果表明:以栽插2800窝/667m2产量最高,单产为1304.4kg/667m2,其次是2500窝/667m2,单产为1204.4kg/667m2,第3是3100窝/667m2,单产为1133kg/667m2,第4是2200窝/667m2,单产为1128.5kg/667m2,栽3400窝/667m2产量最低,单产为1062.6kg/667m2。经方差分析区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讨论认为栽插群体为2500~2800窝/667m2是泰国架豆在该地区的最佳群体结构,可作为大面积生产推广指导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3.
苦荞新品种"黔苦4号"(原名黔威2号),于2004年3月经全国小宗粮豆鉴定委员会鉴定,定名为"黔苦4号",编号为国品鉴杂2004016,适宜在贵州、四川、甘肃、内蒙等地区种植.该品种由高原苦荞混合群体选育而成,1998~1999年进行品比试验,平均产量151.2 kg/667 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30%.200~2002年参加第六轮全国苦荞区域试验,参试品种7个(包括统一对照九江苦荞),参试点28个,2000年平均产量194.67 kg/667m2,比对照增产80.2%;2001年平均产量165.7kg/667 m2,比对照增产53.4%;2002年平均产量178.3 kg/667m2,比对照增产69.3%.3年汇总,平均产量179.56 kg/667m2,比对照增产68.3%.2003年在贵州贵阳、贵州六盘水、四川昭觉、甘肃定西4个试点进行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39.9 kg/667 m2,比对照九江苦荞增产16%,综合性状好,产量高,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粳稻在湖南省作晚稻种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加快形成"早籼晚粳"的双季稻生产格局,特引进粳稻品种开展适应性研究,以期选择出优质、高产、高抗,适合湘南地区的中晚粳新品种。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粳稻品种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比较分析,春优84、晚粳30和晚粳19可选择作为湘南丘陵区晚粳种植品种,产量分别达到558kg/667m2、605kg/667m2和663kg/667m2。  相似文献   

15.
龙粳14号是黑龙江省农科院水稻所培育的第3积温带超级稻品种,通过不同肥量和密度试验,确定该品种实现超高产的最佳产量结构及相应的综合栽培技术。龙粳14号品种超高产(单产650~700kg/667m2)产量构成:3.54~3.82万粒/m2(362~390穗/m2,20穴/m2,18.1~19.5穗/穴,97.9实粒/穗,千粒重27.5g),成穗率81.8%以上,结实率96.0%。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7月在余庆县关兴镇进行脱毒马铃薯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威芋3号产量居第1位,单产1519.4kg/667m2,比本地马铃薯(ck)增产746.1kg,增长96.5%。其次是草米拉产量居第2位,单产1510.6kg/667m2,比对照增产737.3kg,增长95.3%;再其次是洋人洋,单产1498.9kg/667m2,比对照增产725.6kg,增长93.8%。产量表现最差的是对照品种,产量773.3kg/667m2,其次是费乌瑞它产量为1028.3kg,比对照增产255kg,增长33%。从产量结果表中看出,脱毒马铃薯均比本地马铃薯增产。  相似文献   

17.
超级中籼杂交水稻氮素积累利用特性与物质生产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在大田条件下比较了5个超级稻品种和对照汕优63的物质生产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结果表明, 超级稻物质生产与积累优势始于拔节期, 并随着生育进程而扩大, 抽穗以后的干物质量积累优势明显。超级稻对氮素的吸收积累总量达196.5 (184.3~200.8) kg hm-2,较对照的176.5 kg hm-2增加20.0 kg hm-2, 其中拔节前与对照相当, 拔节至抽穗期增加9.2 kg hm-2, 抽穗至抽穗后25 d增加4.9 kg hm-2 , 抽穗后25 d至成熟期增加4.3 kg hm-2。氮素吸收速率拔节至孕穗阶段达最高峰, 超级稻为3.68 (3.44~3.96) kg N hm-2 d-1, 对照为3.55 kg N hm-2 d-1; 孕穗期以后吸氮速率随着生育进程而逐渐下降, 抽穗25 d以后, 对照基本不具再吸收能力, 而超级稻仍具一定吸收能力(0.36 kg N hm-2 d-1)。超级稻生育中、后期氮素吸收利用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抽穗和灌浆结实期植株特别是叶片含氮率的提高, 孕穗期、抽穗期、抽穗后25 d、成熟期叶片含氮率均与相应生育阶段的干物质积累量显著相关, 与最终总生物量极显著相关。超级稻在10.5 t hm-2产量水平下的百千克籽粒吸氮量在1.83 kg左右。  相似文献   

18.
20011年选用了5个优质油菜新品种与多年种植的当家品种(油研十号)作对比进行试验,其结果表明:油研817产量最高,为186.8kg/667m2居第1位;居第2位的是油科1号,产量为164.4kg/667m2;居第3位的是黔油28,产量为162.2kg/667m2;居第4位的是臻油8,产量为153.3kg/667m2;居第5位的是对照油研十号,产量为136.6kg/667m2;最低是华龙油一号,产量为132.6kg/667m2。  相似文献   

19.
2012-2014年对广薯87、商薯19号等9个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进行鉴定。试验结果表明,9个品种3个年份及其互作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兼用型品种广薯87鲜薯产量3198.40kg/667m2,比对照增产28.11%;商薯19号鲜薯产量3157.18kg/667m2,比对照增产26.46%;这2个品种鲜薯产量高,食味好,商品性突出,可以作为淀粉加工和鲜食品种栽植;龙薯9号平均鲜薯产量3253.67kg/667m2,比对照徐薯22号增产30.33%,可以作为鲜食型和一年双季栽培。  相似文献   

20.
施氮量对江苏不同年代中粳稻品种产量与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江苏省近60年来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12个中粳稻品种(含超级稻)为材料。依据种植推广年代结合株型和基因型将其分为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以后6个类型,进行0N (不施氮,0N)、240 kg hm-2 (中氮,MN)和360 kg hm-2 (高氮,HN) 3种氮肥用量处理,并观察其对水稻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产量随品种改良逐步提高,在0N、MN和HN三种施氮量条件下,由20世纪50年代早期品种到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产量增幅分别为4.45~4.64 t hm-2、5.89~5.93 t hm-2和8.45~8.62 t hm-2。2000年以前的中粳稻品种产量表现为MN>HN>0N; 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则表现为HN>MN>0N。2000年以前的中粳稻品种在中氮处理下具有较高群体质量指标(茎蘖成穗率、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指数、粒叶比、着粒密度、剑叶光合速率和根系氧化力),2000年以后的超级稻品种则在高氮处理下具有较高的群体质量指标。这些结果表明, 早期品种对氮肥响应较现代超级稻品种敏感,超级稻品种则在高氮水平下具有更高的产量。群体质量的改善是品种改良增加产量以及超级稻品种在高氮水平下物质生产和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