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藜麦为近年引进我国的一种抗逆性强、营养全面的杂粮作物,一经引进就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品种的更新换代速度却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概述了藜麦种质资源的收集及应用、常规育种、杂交育种、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研究进展,并对未来藜麦育种工作中需要开展的工作提出了展望,以期为育种工作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分析藜麦的生物学特性、生理特性以及胶东地区的地理和气候特点,综合品种选择、播种方法、苗期管理、水肥运筹及病虫害防治等技术环节,集成了适用于胶东地区的藜麦轻简高效优质栽培技术,提出了藜麦产业发展的建议,以期为胶东地区的藜麦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藜麦产业现状及发展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藜麦营养全面,其抗旱、抗寒、耐盐碱的生物学特性符合甘肃气候及生态特性,值得加大力度大范围推广。通过分析甘肃不同地区试种藜麦表现的植物学特性和藜麦所具有的营养价值,结合甘肃省自然条件优势,对甘肃省藜麦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旨在探讨甘肃藜麦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首届中国藜麦产业(长春)高峰论坛于2015年8月12-13日在长春举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驻中国代表处代表、联合国项目事务厅(UNOPS)产业合作高级官员、藜麦原产国秘鲁及厄瓜多尔的官员以及国家和省市主管农业相关负责人、国内外研究藜麦的学者、藜麦种植及产品开发的企业家等各界人士齐聚长春,为推进中国藜麦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会后参观了吉林省永吉县万亩藜麦高产示范基地。藜麦属于苋科植物,营养和食用价值超过其他谷物,被联合国定义为"唯一单体即可满足  相似文献   

5.
新疆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藜麦作为早期从南美引进的特色杂粮作物,近几年已在我国18个省(区)推广应用,有望发展成为一特色的新兴产业。采用SWOT分析法对新疆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以充分掌握和了解其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为今后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发展的优势大于劣势,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可利用藜麦耐旱、耐盐碱、耐寒等特性以及可作为粮饲兼用作物,扩大种植规模;坚持以市场为中心,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引导农民合理种植。通过发挥产品开发和“互联网+农业”等产业优势,拓市场、引人才、建基地、强科技、抓产业,必能实现伊犁河谷藜麦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及生态环境保护。  相似文献   

6.
<正>藜麦作为中国谷物家族里的新成员,以其优质而全面的营养价值和无以伦比的经济价值备受关注。短短三四年时间,山西静乐藜麦已形成了产业化种植,并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山西华青藜麦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青康源")应时而生,以龙头引领,产业富民为己任,致力于藜麦种植推广及藜麦产品的加工、研发、销售,积极打造静乐藜麦精品产业,带动全县特色农业经济发展。(一)蓝天白云,深山翠谷,在山西省静乐县赤泥窊乡的下双井村,华青康源的藜麦试验田丰收在即,  相似文献   

7.
主要介绍青海三江沃土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选育的藜麦新品种青藜1号的特征特性、田间种植表现、高产栽培技术、生产注意事项等。为藜麦产业的发展及藜麦的优质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藜麦营养价值丰富,适合在高原和山地地区种植,相比于传统的农作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随着藜麦种植面积的扩大,藜麦脱粒成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研制出适合高原和山地地区使用的移动式藜麦脱粒机,该机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被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推荐为“全营养食品”,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30 份藜麦种质资源为材料,在含盐量为 0.3% 盐碱地条件下采集 6 个主要农艺性状,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30 份藜麦种质资源中,6 个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在 6.38%~30.30% 之间,产量变异系数最高,籽粒直径最低;相关性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和主穗长呈显著正相关,且主穗长的增加可以直接极显著促进产量的提高,而株高则通过主穗长来间接提高藜麦产量;聚类分析发现,当欧氏距离为 8 时,可将 30 份藜麦种质资源分为四大类,且Ⅰ类材料更适宜于在江苏沿海盐碱地种植;主成分分析将 6个农艺性状降维至 2 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 74.7544%,其中第 1 主成分主要包括主穗长、产量和株高,主要由株型因子构成,第 2 主成分主要包括籽粒直径和千粒重,主要由粒型因子构成。通过分析藜麦种质资源在江苏沿海盐碱地种植条件下产量与农艺性状表现,为筛选出适宜江苏盐碱地种植的藜麦品种及其在江苏盐碱地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北部藜麦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和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 Willd.)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为全世界公认的全营养谷物。为了解国内不同藜麦种质资源营养性状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本研究测定国内25份藜麦种质资源的13个品质性状指标,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脂肪与总黄酮呈极显著正相关(0.55),而与赖氨酸和组氨酸呈极显著负相关(–0.52和–0.54);总多酚、总黄酮和总皂苷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13个品质性状分别隶属于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2.6%。25份种质材料可以聚类为4组,在品质和遗传距离方面各组群之间差异较大。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藜麦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可避免单一指标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为藜麦的利用和品质育种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藜麦因为营养全面且具有耐旱、耐寒、耐贫瘠、耐盐碱等特点而受到研发者及广大消费者的普遍关注,笔者通过综述藜麦栽培、收获、饲料化利用及产品加工等环节中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不同区域,配套适宜的栽培方法,建立藜麦高产稳产综合栽培技术,提高藜麦收获纯度,保证藜麦品质,加强藜麦秸秆饲料化利用研究,提高藜麦米综合质...  相似文献   

12.
藜麦活性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藜麦是苋科藜属一年生双子叶植物, 作为一种营养价值突出的功能性健康食品, 不仅富含多酚、黄酮、皂苷、多糖、多肽、蜕皮激素等活性成分, 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必需氨基酸、矿物质(K、P、Mg、Ca、Zn、Fe)等营养物质, 具有均衡补充营养、增强机体功能、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抗炎、提高免疫、防治心血管疾病以及抗菌抗溃疡等生理活性, 尤其适于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慢性病人群及婴幼儿、孕产妇、儿童、学生、老年人等人群食用。藜麦因其全面的营养价值和食用功能特性, 且优于大多数谷物, 成为适宜人类食用的全营养食品。本文综述藜麦的活性成分及其生理功能作用, 并展望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发展前景, 旨在对藜麦产业、食品保健和医药研发等领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梅丽 《作物杂志》2022,38(6):14-5
藜麦营养全面,植株转色后花色艳丽,观赏期长达40d左右,且耐旱、耐寒,是一种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新兴保健食粮。北京市自2015年引种藜麦,在适宜种植区、适宜品种筛选、营养品质检测、抗逆稳产栽培技术探索、菜品开发和技术示范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北京藜麦适应性栽培研究表明,藜麦在海拔≥300m、年均气温≤12.5℃、年均积温≤4802.0℃·d、年均光照强度≥2268.7lx的区域可正常成熟;“陇藜1号”、“陇藜3号”、“红藜1号”和“红藜2号”4个品种表现优良;藜麦米富含蛋白质,特别是“红藜1号”和“红藜2号”蛋白含量高达19.6%~20.0%;围绕栽培、农机、植保三大关键环节集成的藜麦抗逆稳产栽培技术体系在京郊示范应用面积为453.33hm2,应用率达100%;与一茬籽粒玉米相比,藜麦增收3.77万元/hm2。但区域发展不平衡、生产效率低和没有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因素制约了藜麦在北京的持续健康发展。今后,应从加大政策和财政支持、提高藜麦机械化生产水平及建立健全相关标准制度等方面着手,做大做强北京藜麦产业,让藜麦的“小生产”能够在“大市场”中找到“微需求”,卖出好价钱。  相似文献   

14.
以藜麦和红米两种谷物为原料,对其中的可溶性多酚和键合多酚进行提取,利用Folin-Ciocalteau法测定藜麦和红米中可溶性多酚和键合多酚的含量,并对多酚含量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红米的可溶性多酚含量高于藜麦,而键合多酚含量低于藜麦,其中红米的可溶性多酚含量最高。红米中可溶性多酚和键合多酚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FRAP还原能力和TEAC总抗氧化能力均高于藜麦,红米中可溶性多酚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强。为藜麦和红米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为产品深加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Soil salinity has become a serious environmental abiotic stress limiting crop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The root system is the first organ sensing the changes in salinity. Root development under elevated salinity is therefore an important indicator for saline tolerance in plants. Previous studies focused on varietal differences in morphological traits of quinoa under saline stresses; however, variation in root development responses to salinity remains largely unknown. To understand the genetic variation in root development responses to salt stress of quinoa, we conducted a preliminary screening for salinity response at two salinity levels of a diverse set of 52 quinoa genotypes and microsatellite markers were used to link molecular variation to that in root development responses to salt stresses of represented genotypes.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aline tolerance index showed continuous variation in the quinoa collection. Cluster analysis of salinity responses divided the 52 quinoa genotypes into six major group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six genotypes representative of groups I to VI including Black quinoa, 2-Want, Atlas, Riobamba, NL-6 and Sayaña, respectively, were selected to evaluate root development under four saline stress levels: 0, 100, 200 and 300 mM NaCl. Contrasts in root development responses to saline stress levels were observed in the six genotypes. At 100 mM NaC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not observed in root length development (RLD) and root surface development (RSAD) of most genotypes except Black quinoa;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was observed in this genotype as compared to controls. At 200 mM NaCl, significant reduction was detected in RLD and RSAD in all genotypes showing this as the best concentration to discriminate among genotypes. The strongest inhibition of root development was found for all genotypes at 300 mM NaCl as compared to lower saline levels. Among genotypes, Atlas of group III shows as a saline-tolerant genotype confirming previous reports. Variation in root responses to salinity stresses is also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climate conditions of origins of the genotypes and reveal interesting guidelines for further studies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is aspect of saline adaptation.  相似文献   

16.
藜麦EST-SSR的开发及通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藜麦因营养均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尚未深入开展其基础研究。开发微卫星序列重复SSR分子标记将为藜麦的遗传分析提供重要资源。本研究利用NCBI数据库中藜麦RNA测序RNA-Seq及表达序列标签EST数据挖掘、验证及评价藜麦EST-SSR,共发现1862个藜麦非单核苷酸EST-SSR。其中,二核苷酸重复最多(38.3%),六核苷酸重复最少(11.7%)。不同重复类型SSR的数量随着核苷酸数目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在随机选取验证的119个EST-SSR标记中,66 (55.9%)个能够扩增出清晰条带,39个在4份藜麦资源中具有多态性,且其多态性与重复序列长度不具有显著相关性。t测验显示,多态性EST-SSR在藜麦与其他藜科种质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其具有良好的通用性,可用于藜科物种的遗传关系分析。  相似文献   

17.
藜麦研究进展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藜麦(Chenopodium quinoa),苋科藜属植物,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脉高原地区,具有大约5000~ 7000年的种植历史,是当地印加人备受推崇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些年因为其全面的营养价值和均衡的氨基酸比例以及药用保健价值收到追捧,引起了许多科研工作者的兴趣。为了给科研工作者提供一些研究方向的参考,通过对国内外对藜麦的研究文献进行汇总,归纳了在藜麦的引种栽培、营养成分分析、产品开发利用、遗传谱系研究、抗逆性研究、抗病虫害研究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提出了一些在研究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如藜麦在低海拔地区产量和品质降低、藜麦的多种药用保健作用、藜麦副产物的利用等,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并分析了藜麦作为一种杂粮作物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引种栽培以及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8.
正宁藜麦栽植的农业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2013~2017年正宁县藜麦种植的农业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得出正宁藜麦种植以温室育苗进行大田移栽,是获得全苗的最佳途径;其适宜育苗期为4月下旬,移栽期在5月下旬末,收获期以8月中旬末下旬初为宜;影响藜麦生长的气象因子主要是移栽至灌浆期温度,此时温度高,藜麦生长发育进程快;日照能满足藜麦全生育期生长需求;降水对藜麦全生育期生长起负作用,降水过多对藜麦生长不利。因此在正宁县川道地区和临近子午岭林区降水量较多的地方不适宜种植藜麦,而在降水较少的海拔1200米以上塬地和山区气候条件均能满足藜麦的生长。正宁县藜麦从播种到成熟全生育期大约120天左右,≥0℃积温2212~2354℃,日照时数879~970小时,降水量400~500mm。本文虽以正宁为例,但对半干旱半湿润的甘肃省陇东地区藜麦种植区均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