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许宁  赵霞  王蕊  张慧  李春喜  张昭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33):158-164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所以系统分析国内外粮食生产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非常重要。从世界粮食生产科技特征及发展趋势、世界典型农业发达国家粮食生产科技的成功经验、新时期中国粮食生产科技发展趋势和重大科技任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期为粮食生产管理及研究领域相关科研人员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中国作为世界上重要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世界各国在维护自身粮食安全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各国从农业发展、粮食价格、粮食储备、粮食贸易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政策体系,为维护本国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相似文献   

3.
受惠农政策拉动,中国粮食连续4年持续增长.由于人口持续增长、城市化、工业化和自然资源短缺等瓶颈制约,粮食安全仍然存在非常大的隐患.结合国情,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才能保证中国粮食增产.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为:农业机械技术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优良品种将是遗传育种的重要工作;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将有大发展;资源节约型技术将是农业技术研发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4.
种业科技创新与我国粮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种业科技创新与粮食安全的含义种业科技创新:加快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新品种;加快建立一批以"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体制。即以需求为导向、以品种为单元、以产业链为主线,让企业成为从研发投入到成果应用的承载主体。粮食安全: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是针对"世界粮食危机"提出的一项政策目标。1996年,世界粮食首脑大会将粮食安全定义为:所有的人,在任何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它与社会和谐、政治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如何确保粮食安全,已成为人类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近十几年来,中国粮食产量连年递增,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那么,粮食生产如何统计?统计方法是什么?不同统计结果揭示了怎样的事实?基于上述问题,分析了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  相似文献   

6.
卢松 《种子科技》2014,(8):19-21
粮食事关国计民生,抓好粮食生产既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的重大政治责任,又是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大事,也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及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论述了河南省夺取夏粮丰收、保障粮食安全的五大措施,并提出保障河南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2018年,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的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中国粮食依靠传统方式来实现增产、增效必将难以持续,需依靠科技创新走内涵式增产增效道路来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通过对近几年粮食生产最新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实地调研、文献梳理、定性分析等方法对新时期科技创新支撑粮食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当前中国科技创新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的突出问题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诅咒"难以破解、科技创新体系不健全、科研经费投入结构有待优化和技术服务人才不足等。笔者提出深化粮食科研院所改革,构建上下协同、功能互补、配置高效的粮食科技协同创新体系,持续推进粮食品种与区域结构调整,加强精深加工与冷链物流等技术与设备研发,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建立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与装备体系等方法,促进粮食安全科技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8.
科技兴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策略。本文客观分析了近年来陕西粮食生产变化趋势和科技促进粮食增长的作用以及粮食科技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依靠科技进步,发展优质粮生产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长期以来,中国粮食安全走的是重生产、轻物流,重数量、轻质量的道路,一方面粮食供应充足,另一方面粮价却不时大幅波动,削弱了粮食安全体系的整体调控与保障能力。中国粮食到底有多少?各类粮食收购主体收购的粮食来自哪里、数量多少、质量怎样?中国粮食大丰收的背后是巨大的粮食数据空白。粮食数据的粗放状态,导致强农惠农补贴政策在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方面效果打折,导致粮食生产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粮食生产的建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粮食问题是关系社稷安危、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基层市、县在发展粮食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了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绿色食品的概念人手,阐述了绿色食品开发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必备条件,并从完善绿色食品标准和法规、规范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体系、建立绿色食品质量监督体系、强化绿色食品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健全绿色食品产地监测和产品检测及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强化品牌意识,做好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工作等6个方面作为中国建立健全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的要点。同时,笔者提出的中国绿色食品的产业化发展对策是:加强宣传和舆论监督,扩大绿色食品影响;优化产业结构,扩大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加大绿色食品标准化和规范化力度,稳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服务,落实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积极培育和开拓市场,实现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科技创新,用现代科学技术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粮食安全的观念、制度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当前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中国粮食安全的观念、制度与技术创新思路。在粮食安全观念创新上,要树立“大粮食”观念,逐步实现粮食的数量安全、经济安全和营养安全三级目标,确保粮食增产与增收同步,并重点保障口粮安全,开放非口粮市场。在粮食安全的制度创新上,要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强化耕地评审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粮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粮食市场购销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粮食产购中的调控与管理力度。在粮食安全的技术创新上,着重调整粮食产销的区域布局,推行多熟超高产生产技术,构建“大粮食”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13.
"食品微生物学"是一门食品专业学生所必修专业基础课。为改进"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模式,获得高质量的教学品质,从课程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现状分析该课程有待改进的方面,教学上有机结合现代化信息技术,探究如何进一步深化"食品微生物学"教学方式信息化,将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双融合,以期形成较好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新时期教学环境的新变化,进一步满足食品相关行业对高素质食品分析检测人才需求,改进“食品分析”教学方法,从教学内容选取、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班级学生员额、“食品分析”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的协同性等4个方面分别讨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具体措施,以及利用这些措施进行相互衔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15.
“食品分析与检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的关键环节。从“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的特点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过程评估的新型“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评价模式,注重过程评估和实践能力评估。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以培养工程技术能力人才为目的,对"食品工艺学"教学的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和考核方式等进行教学改革的探索,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意识为目标,最终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食品分析”是食品相关专业的一门核心必修课,知识覆盖面广,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受到理论课时和授课教师人数的限制,在实验课中经常暴露出可对话、可操作、可重复性差等的问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平台,以食品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课程改革和教学探索工作。“微信公众号和超星学习通”双平台在“食品分析”课程教学中的同步运用,在学生群体中反馈良好。  相似文献   

18.
列举农村食品安全现状,浅析《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改观起到的巨大影响和作用,针对常遇到的一些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模糊、维护自身权益观念薄弱等问题,结合《食品安全法》的相关条文,提出改进我国农村食品安全的一些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组合预测模型在东北地区粮食产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最优加权方法,建立了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及逻辑斯蒂预测模型的组合模型;并根据东北地区1949-2008年粮食产量资料,利用组合模型预测了该地区未来10年的粮食产量.结果得到,灰色预测、马尔科夫预测、逻辑斯蒂预测和组合预测方法的预测粮食产量的平均相对百分误差分别为:12.74%,3.02%,13.29%,2.87%,结果证明组合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提高粮食产量的预测精度.通过组合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到2015年东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可以达到1.25亿t,可以完成该地区增产150亿kg粮食的任务,到2018年,粮食产量预计可达1.38亿t,东北地区增粮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0.
对危害食品安全的丙烯酰胺残留含量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针对危害食品安全的丙烯酰胺进行检测方法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在食品中检测丙烯酰胺残留量的几种合理方法,以期对我国传统食品和日常食品中丙烯酰胺的残留水平进行安全性评价,具有实践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