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云南茶树种质资源的表型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云南10个地区的830份茶树种质资源主要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和比较表明,云南茶树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表型遗传多样性,13个描述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64~1.40之间,平均为1.04,以芽叶色泽较高,叶基较低;不同地区的茶树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76~0.99之间,以红河地区较高,其次是临沧和文山地区,以昭通地区较低。14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0.27%~48.14%之间,平均为26.43%,以酚氨比较大,水浸出物含量较小;不同地区的茶树资源变异系数在16.09%~25.75%之间,以文山、红河地区较大,昭通、大理地区较小。茶树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和变异水平显示东南部>西部>东北部的趋势。通过聚类分析,10个地区的茶树资源划分为3个地理组,东北部的昭通和东南部的红河各单独聚为一组,其他8个地区聚为第3组,显示云南茶树资源存在东南部、西部、东北部生态地理的分化,初步推断东南部为云南茶树资源表型遗传多样性分布中心。  相似文献   

2.
地方茶树种质资源在种质创新和品种保护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以贵州低热河谷地带采集而来的1 754份地方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树型、树姿、生长势、叶片大小、叶形、叶色、叶光泽度、叶面隆起性等18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 754份茶树种质资源的树型覆盖灌木、小乔木和乔木3种树型,其中灌木占比最高(85.6%),小乔木为12.54%,占比最少的是乔木(1.88%);18个表型性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27.63%,其中变异系数最大的为叶身(47.73%),变异系数最小的是叶片厚度(8.92%);18个表型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在0.16~1.10之间,平均值为0.71,其中叶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1.10),叶片厚度遗传多样性最低(0.16);基于18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聚类分析:1 754份茶树资源在欧氏距离为16时聚为5类。本研究在调查这些地方茶树表型性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形态特征的系统鉴定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初步探索贵州地方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旨在为贵州境内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及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连南县内涡水、黄连、大龙不同地方的共66份栽培型古茶树资源为材料,对茶树叶长、叶宽、叶面积、叶形、叶身、叶缘等24项叶片表型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通过变异系数、Shannon-Weaver、聚类分析等方法分析,结果表明:连南66份茶树资源24个叶片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31.86%,其中叶基变异系数最大(92.90%),侧脉与主脉交角最小(12.02%)。24个叶片性状的平均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10,多样性系数均较大,叶基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其值为2.08,叶面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小,其值为0.59。基于24项叶片表型性状,66份茶树资源在欧氏距离为20时聚为5类,存在丰富的变异程度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5):5189-5203
为有效保护和利用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探索其遗传多样性,本研究以2 047份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为材料,对其树型、树姿、叶色等18个形态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并构建核心种质库。结果表明,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的形态性状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数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H'最高的是冠幅值,为1.13,均值为0.95,变异系数为29.41%~42.95%,均值为31.39%;质量性状中遗传多样性指数H'最高的是叶质,为0.81;主成分分析显示,6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54.94%;无权重聚类分析显示(UPGMA) 2 047份资源被分为7个组群。用DARwin中的最大长度子树方法对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进行核心种质构建,结果显示在791处构建核心种质1群体,在1 248处构建核心种质2群体。本研究在调查这些大茶树形态性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形态特征的系统鉴定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初步探索黔中地区大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旨在为黔中地区乃至贵州境内大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挖掘特异茶树种质资源,以贵州镇宁新发现的25株野生茶树资源为材料,对26个表型性状和12个主要生化组分运用统计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进而对这25份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这25份种质的表型性状和生化组分变异类型丰富,其中26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29.26%,平均多样性指数0.87;12个生化组分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25.21%,平均多样性指数2.78;25份种质资源的酚氨比在6.12~20.09之间。聚类分析将其分为三个类群,其中类群一全部为小乔木,类群二、三全为灌木;类群三中资源的生化组分含量最为丰富。从中初步筛选出了3份生化组分丰富的潜在优异种质资源,为后续资源保护、开发和育种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开展艾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旨在为艾草新品种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采用SPSS 25.0软件对70个艾草种质资源的13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3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33~2.01,遗传多样性指数大于1.50的农艺性状有12个,占供试种质的92.31%;变异系数为16.97%~78.04%,变异系数大于30.00%的农艺性状有8个,占61.54%;大部分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在主成分分析中,前5个主成分反映了13个农艺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76.31%。聚类分析在欧式距离为12.0处可将70个艾草种质资源聚为2类群,第Ⅰ类群包含45个种质,呈现出第一分枝叶片数多、叶片长、叶片宽、单株鲜重高等4个有益性状;第Ⅱ类群包含25个种质,呈现出叶柄短、两叶鲜重高、五叶间距短等3个有益性状;根据综合得分值(F),筛选出农艺性状综合表现最好的5份艾草种质资源。本研究中70个艾草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将为艾草遗传改良、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贵定鸟王种茶树资源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挖掘贵定鸟王群体种中的优良资源,本研究对已保存的13份贵定鸟王种茶树品系资源就18个农艺性状和14个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资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贵定鸟王群体种农艺性状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多样性指数均值为0.68;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变异系数均值为22.37%,多样性指数均值为1.69;聚类分析将研究材料分为三大类群,第一类群红绿茶兼制,第二、三类群适制绿茶;并筛选出高水浸出物资源8份,高氨基酸资源5份,低酚氨比资源3份,高EGCG资源1份。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香蕉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的多样性,提高云南香蕉优异种质的保护和利用。对49份香蕉种质的18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和描述,并对数据进行变异分析、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分析、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香蕉种质叶片表型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高于质量性状;数量性状变异程度高,香蕉种质间差异明显。相关性分析发现31对性状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18对性状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叶片表型性状间互相影响,关系密切。进一步进行主成分分析,将18个叶片表型性状简化为6个主成分,前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78.80%,反映了香蕉种质叶片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对49份香蕉种质进行聚类分析,在欧式遗传距离为10时香蕉种质分为4个类群,分别为丛生野生蕉、大蕉和粉蕉、野生蕉、香芽蕉,同时发现叶姿、叶柄基部边缘形状、叶柄基部斑块颜色、叶柄槽形状是区分不同类群的主要性状。香蕉种质资源叶片表型多样性丰富,分析筛选得到的11个性状为香蕉种质资源叶片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的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9.
确定适宜加工龙井茶的茶树品种的多性状评价指标,建立龙井茶适制品种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体系,为鉴定筛选优良龙井茶适制品种或资源提供技术支撑。对浙江省15份主要栽培茶树品种(系)的芽叶长宽比、百芽重、展叶角度、亮度值(L)、红绿属性(a)、黄蓝属性(b)、色彩饱和度(C)、氨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咖啡碱、酚氨比、外形、汤色、香气、滋味和叶底17项农艺性状进行综合比较,并联合使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层次分析对茶树品种(系)的龙井茶适制性进行综合评价。17项农艺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为12.05%,百芽重的变异系数最大(28.15%),叶底的变异系数最小(0.86%),适制龙井茶农艺性状变量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相关,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17个评价指标压缩成6个综合指标,经过分析6个主成分函数式中的17项农艺性状系数,可以将17项农艺性状分为外形因子、内质因子、感官因子3个主要指标,这3个主要指标可以较准确地评价龙井茶适制品种,其中芽叶长宽比、a值、茶多酚、酚氨比、外形、香气和汤色是主要性状。采用聚类分析,可以将15个品种分为2个大的类群,采用层次分析可以将茶树品种采制龙井茶的适宜性进行综合排序。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15份茶叶品种的17项农艺性状进行龙井茶适制性综合评价是可行的,结合层次分析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排序,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较全面客观评价,为龙井茶适制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四川地区茶树种质资源叶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来自川西地区的114份茶树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成熟叶、新梢芽叶等19个主要表型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9个数值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介于10.09%-23.4%之间,平均值为16.2%;多样性指数在1.39-2.04之间,平均值为1.86。10个描述型性状中有7个性状在各个描述级别中均有分布,表现出不同的遗传分化,其余3个性状仅分布在部分描述级别中,多样性指数在0.66-1.31之间。基于9个数值型性状,可将参试的114份茶树种质资源分成6个类群,其中85%的茶树种质聚在了第Ⅲ大类。并选取叶长、叶宽、一芽二叶长、一芽二叶百芽重4个数值型性状,以类群III为参照,比较各类群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番茄遗传资源的聚类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番茄品质特性的遗传多样性和分子标记的多态性,对番茄品种资源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品质特性聚类分析和分子标记聚类分析最后都形成了四大类群,而且都把果实硬度大、软化速度慢、果型长圆、含水量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的加工番茄聚合在了一起,说明一些分子标记可能和控制番茄加工品质特性的基因有比较紧密的连锁关系。分子标记更能灵敏地区分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不同类群间品质性状的差异明显大于群内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说明聚类分析是鉴别品种资源遗传差异程度、筛选核心资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云南野生茶树的地理分布及形态多样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茶树种质资源种类众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茶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通过野外调查与文献资料的整理,对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形态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野生茶树在云南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普洱、保山等8个地区;(2)野生茶树与栽培茶树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3)云南野生茶树在形态分类上有22个种和2个变种,野生茶树呈现丰富形态多样性;(4)生境破坏是导致野生茶树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建议今后应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茶树种质的调查、收集保存、生态型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利用,为促进茶树新品种选育及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快籽用南瓜的品种改良和选育进程,为籽用南瓜育种提供更多优良亲本选择,基于形态学标记对38份籽用南瓜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出籽用南瓜材料50个植物学性状间的相关性及供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38份籽用南瓜种质植物学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8.52%~86.29%,遗传多样性丰富;利用DPS 11.5软件对供试籽用南瓜材料的植物学性状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8.66时,可将50个形态学性状分为三大类;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得出,在欧氏距离为10.38时,可将38份籽用南瓜材料分成四大类,可完全将38份材料区分开来;主成分分析结果得出,38份籽用南瓜种质资源可分成五大类,与形态学系统聚类所得结果基本一致。综合所有遗传参数得出,瓜形指数、瓜面蜡粉、老瓜瓜面斑纹、瓜瘤多少、老瓜皮色5个性状是籽用南瓜遗传多样性的代表性状;种子千粒重、老瓜肉厚和老瓜内腔纵径可作为评价籽用南瓜品种的综合性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广东省罗坑镇野生型与栽培型红茶香气物质并确定其特异性香气成分, 采用顶空固相微 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技术(GC-MS)对芦溪野生红茶、 花蕉岩野生红茶、 上坑野生红茶、 上斜野 生红茶、 奖公茶红茶等的红茶香气组成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在广东罗坑红茶中共鉴定出 66种 香气化合物, 主要种类包含醇类、 酯类、 醛类、 酮类、 烯类和烷烃类等, 其中醇类和醛类是主要的香气物质, 占香气物质的 70%以上。香气化合物中香叶醇、 苯甲醛、 β-芳樟醇和水杨酸甲酯是 4种最主要的成分, 加上苯乙醛、 脱氢芳樟醇及β-紫罗酮共同组成野生红茶的主导香气成分; 其中苯甲醛是特异性香气成分, 也是杏仁香气特征的重要体现。感官审评的结果与香气物质的分析结果一致。罗坑野生红茶杏 仁香特征明显, 带甜香。  相似文献   

15.
梅占茶不同环境做青过程香气形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试验采用高香优质的乌龙茶品种梅占,同批采摘的鲜叶为材料,研究不同环境做青过程香气形成及其变化,分析香气组分在做青过程的形成与消长规律,表现出呈递增趋势、递减趋势、先增后减变化及仅在毛茶中检出等4种情况。这一系列复杂的动态变化,反应了乌龙茶做青过程香气形成与消长的特点。同时说明做青过程环境的差异还直接影响着香气成分的组成及其比率。分析人工做青环境与自然环境中做青的毛茶样,香气成分含量最高的均为橙花叔醇,证实了橙花叔醇是福建乌龙茶的主要特征香气组分。试验表明同一品种不同做青环境中对应阶段青叶间的香型相似率大,都在0.95以上,表明乌龙茶具有明显的品种香。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本试验人工环境做青所得到的毛茶样比自然环境中做青所得到的毛茶样内质较优异。  相似文献   

16.
为阐明不同西葫芦种质资源间的亲缘关系和农艺性状间的关联性,在常规种植条件下,以20份西葫芦资源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数量性状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20份西葫芦种质的15个农艺性状遗传变异系数为7.46%~53.20%,遗传材料具有多样性。通过讨论主要农艺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得到叶片长度的选择会极显著影响叶片宽度;主蔓、叶柄粗壮会使瓜纵径增加;子叶长度增加有利于瓜横径的增加,瓜横径与瓜纵径之间也是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瓜横径一旦增加,瓜纵经必然减小;嫩瓜重量直接影响到老瓜重量,且两者重量的增加会增加单瓜种子数。通过提取5个因子可涵盖挑选的13个农艺性状的76.49%的信息,进一步利用聚类分析将20份西葫芦种质资源分为3类。利用主成分与聚类分析对西葫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进行考察和评价,筛选出优异的亲本材料,为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古茶园与台地茶园鲜叶常量成分及成茶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比较古茶树与台地茶树芽叶常量成分及大树茶与台地茶品质,为茶树资源古茶树的评价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云南省勐海县南糯山古茶园鲜叶和台地茶园鲜叶为原料,制成不同茶样,通过感官审评结合品质成分分析展开比较。结果表明:(1)古茶园鲜叶成茶品质的物质基础优于台地茶园鲜叶,主要生化成分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均高于台地茶园鲜叶;(2)从各种成茶品质成分含量来看,大树茶有味物质组成配比更适合于消费者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大树茶的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台地茶,儿茶素含量、酚/氨显著低于台地茶;(3)从各种成茶感官品质来看,大树茶味感优于台地茶,主要表现在滋味协调、味厚、鲜爽回甘,而台地茶味薄、浓带苦涩、欠协调。从冲泡次数来看,大树茶可达5次,多台地茶1次,具有更好的耐泡性。综上,采制于古茶园的大树茶较采制于台地茶园的台地茶消费者接受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