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赵丽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4):399-402
土壤中重金属铜的污染日益加剧,严重影响了土壤生态系统,并引起铜在食物链中迁移。为了评价铜的毒性,在重金属铜处理过的人工土壤中培养蚯蚓,测定铜对蚯蚓的急性毒性以及蚯蚓对铜的富集。蚯蚓生态毒理试验参照国际标准组织(ISO)和OECD指南进行。铜富集试验以各个观察时间点土壤和蚯蚓体内铜含量为试验终点,试验周期32天。铜离子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显示蚯蚓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116.91 mg Cu /kg干土;蚯蚓对铜富集系数在2.55-11.93范围内,富集平衡后,线性回归方程:y=-0.9870x+1.76,相关系数r2=0.9994。试验表明铜对蚯蚓急性毒性强;蚯蚓对铜富集,富集系数的对数值与土壤铜浓度的对数值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魔芋葡甘聚糖在板栗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02年10月—2003年4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进行了魔芋葡甘聚糖保鲜板栗试验,通过四种处理对比,结果为,0.3%的魔芋葡甘聚糖水溶液和0.3%的魔芋葡甘聚糖水溶液 0.2%的丙酸钙两个处理分别比对照降低呼吸强度53.7%、54.1%,减少水分损耗34.1%、41.3%,处理后的板栗在0~2℃条件下贮藏6个月后无霉坏发生,保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2002年10月—2003年4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进行了魔芋葡甘聚糖保鲜板栗试验,通过四种处理对比,结果为,0.3%的魔芋葡甘聚糖水溶液和0.3%的魔芋葡甘聚糖水溶液+0.2%的丙酸钙两个处理分别比对照降低呼吸强度53.7%、54.1%,减少水分损耗34.1%、41.3%,处理后的板栗在0~2℃条件下贮藏6个月后无霉坏发生,保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对机械力作用下魔芋葡甘聚糖的变化影响进行了研究总结,介绍了不同粉碎方式产生的机械力,以及机械力对魔芋葡甘聚糖的影响,并揭示机械力对魔芋葡甘聚糖影响的作用机理。对机械力作用其他多糖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为KGM在机械力作用下的分子链保护提供理论指导,为魔芋葡甘聚糖乃至其他天然植物多糖的精深加工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魔芋速食布丁的生产工艺和最佳配方,结果表明,先将水40mL,饱和碱液60mL,魔芋精粉2.0g三者混合、溶胀,再加小麦淀粉10g,卡拉胶0.05g,明胶0.1g和黄原胶0.5g混合搅拌,在35℃下糊化6h,蒸煮3h,所得魔芋速食布丁的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6.
铜离子污染胁迫对蚯蚓重要抗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究铜离子(Cu2+)对土壤生态环境中重要的生物蚯蚓的毒性作用,笔者研究了人工土壤中硫酸铜污染胁迫对安德爱胜蚓(Eisenia andrei)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Cu2+对蚯蚓CAT酶有一定的激活作用,且酶活随着染毒时间,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随着Cu2+在蚯蚓体内的富集,对SOD呈现短暂抑制后,明显激活的作用。Cu2+会引起蚯蚓体内GSH-PX活性变化,但并不规律。3种抗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程度与土壤中给予的Cu2+浓度没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7.
魔芋葡甘聚糖的辐照降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剂量的Coγ-射线对魔芋葡甘聚糖(KGM)的辐照降解作用。黏度测定结果表明,辐照后KGM60的黏度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显示,KGM分子量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而下降,经5.0kGy和100.0kGy辐照后,KGM的重均分子量Mw从未辐照的4.81×105下降到3.70×105和3.98×104;热重分析(TG)结果表明,辐照并未对KGM的热性能造成显著影响,100.0kGy辐照后,KGM的热分解温度只比对照下降20℃。对KGM辐照前后的酶解结果表明,辐照提高了KGM对β-葡甘聚糖酶的敏感性,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酶解效果。  相似文献   

8.
魔芋葡甘聚糖化学结构及生理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魔芋葡甘聚糖(KGM),阐明了KGM独特的结构、优良的理化性质,综述了其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其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探讨了KGM的研究方向及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可食性魔芋葡甘聚糖膜对龙眼保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可食性魔芋葡甘聚糖膜对“乌龙岭”龙眼进行处理后,分别置于常温(29~31℃)和低温(3℃)下保鲜,并着重研究了其保鲜效果。试验表明:常温保鲜10天后龙眼的好果率达82.86%,失重率为2.56%;低温保鲜60天后龙眼的好果率达88.89%,失重率为2.03%。两者的祸变率均低于对照组,基本上防止了果皮失水、褐变,果肉长霉、腐烂变质,保持龙眼原有风味,延长了贮藏期和货架寿命。  相似文献   

10.
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的生物指示作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生物指示作用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土壤生态学领域的热点和前沿课题。土壤线虫对土壤环境(化肥、农药、除草剂和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指示研究,土壤原生动物对土壤中残留的有机污染物、农药和重金属的污染诊断的应用,蚯蚓物种多样性作为土壤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研究,土壤螨类种类组成和密度与土壤环境的变化的研究等越来越被国内外学者重视。笔者阐述了土壤动物对土壤环境变化生物指示作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土壤中蚯蚓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及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阅读国内外有关蚯蚓研究的100余篇论文的基础上,总结了土壤生态系统中蚯蚓资源的开发应用研究状况,梳理了蚯蚓资源开发应用的10个重要方面,提出了目前蚯蚓资源应用与开发研究的重点内容。建议进一步加强有关蚯蚓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领域应用开发研究。  相似文献   

12.
蚯蚓对土壤碳氮循环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蚯蚓是一种大型的土壤动物,在土壤碳氮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从植被生产力、有机质的矿化分解、生物利用等方面总结了蚯蚓在土壤碳循环和氮循环中的影响及其作用的内在机理,蚯蚓通过对土壤的取食、钻孔,以及自身代谢产生的粪便和分泌物提高了植被生产力、增加了土壤碳库存量和土壤—大气碳通量、增加了生物固氮作用、加速了凋落物的碎屑和分解、加速了土壤氮素的矿化和反硝化作用的进行、减少了土壤氮的淋失,提出了蚯蚓在稻田生态系统的应用前景,为培肥土壤和土壤的可持续性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转Bt基因作物对土壤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转Bt基因作物是将Bt基因加以修饰后导入作物中,使作物获得抗虫性的这类农作物的总称。转Bt基因作物商品化种植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其释放的Bt毒蛋白对土壤动物的影响也日趋受到关注。Bt基因表达的外源蛋白能通过根系分泌物、作物残茬、花粉传播等多条途径进入土壤,并与土壤中的活性粒子相结合,结合后的蛋白更难被土壤生物和酶降解,从而在土壤中富集,对土壤动物产生潜在风险。综述了几类转Bt基因作物种植对几种主要土壤动物蚯蚓、线虫、跳虫等影响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转Bt基因作物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土壤污染物基础生态毒理数据是开展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估和构建土壤生态筛选基准的重要依据。以北京褐潮土为试验介质,采用ISO 11269-1—2012 标准方法,在土壤中添加0、10、18、32、56、100、180、320、560、1000、1780 mg/kg 外源镍,测定镍对单子叶植物大麦、小麦、燕麦和双子叶植物黄瓜、生菜、油菜根伸长的影响,并检测土壤中镍的残留含量。同时,以此系列浓度(除1780 mg/kg 以外)的镍污染土壤为测试介质,测定了镍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生殖(产茧量)和生长(体重变化)的影响。植物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褐潮土中低剂量的镍可以促进大麦、小麦根系的生长,表现出一定的毒物兴奋效应,而在高浓度下,镍对6 种植物的根伸长均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镍抑制大麦、小麦、燕麦、黄瓜、生菜和油菜根伸长的EC50 值分别为918.3、696.6、837.5、409.3、232.3、608.1 mg/kg,镍对双子叶植物的毒性普遍大于对单子叶植物的毒性。蚯蚓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在0~1000 mg/kg 的处理浓度范围内,镍对蚯蚓体重无明显影响,但在浓度大于180 mg/kg 时对蚯蚓生殖表现出较强毒性,可明显降低蚯蚓的产茧量。北京褐潮土中镍影响蚯蚓生殖的EC50 值为329.6 mg/kg,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镍的土壤生态基准和开展镍污染土壤生态风险评估提供基础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5.
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土壤性状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稻草和玉米秸秆覆盖对坡耕地土壤侵蚀、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土壤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杂草生长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秸秆覆盖栽培秋马铃薯能减少土壤泥沙流失57.1%~71.4%,有效降低地面秋冬季节极端温度,提高土壤渗蓄保墒能力,增加土壤生物多样性和数量,特别是蚯蚓的数量明显增加,比对照高2倍以上,稻草和玉米秸秆杂草量仅为对照的9%~57%,马铃薯产量增幅为33%~77%,增产效果明显。因此,坡耕地稻草和玉米秸秆覆盖有利于保蓄水土,改良土壤性状,稳定提高马铃薯产量。  相似文献   

16.
抗生素类(antibiotic)化合物具有广谱、速效性、相对细胞低害性等特点,在哺乳动物类群的细菌感染治疗剂,及动物饲料或植物有机肥料有广泛应用。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建设,近47种抗生素类化合物通过各类复合型有机肥的施用、农业灌溉用水、污水及人为污染物倾倒等途径,直接或间接的侵入土壤生态系统中,2013—2017年中国农业土地的平均抗生素含量约上升18.6%,部分采样土地的污染当量超过联合国规定正常值的157%。过量的抗生素会对土壤生物群造成干扰,相关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抗生素类分子可以通过蒸腾作用进入植物体,而对根系呼吸和蒸腾运输等生理活动造成干扰。此外,抗生素也会通过食物链扩散和富集,进而扩大其污染的范围和伤害。笔者就2010—2020年间有关土壤抗生素的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和归纳总结,并就土壤中抗生素环境行为和时空分布情况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论述,旨在为土壤中抗生素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蚯蚓粪用于葡萄扦插苗栽培基质的最佳配比,以1年生‘紫甜’葡萄扦插苗为试材,对蚯蚓粪、草炭与园土进行不同配比,共设计6个不同的基质处理,并以不加蚯蚓粪的基质为对照,探究蚯蚓粪及含不同比例蚯蚓粪的基质,对葡萄株高、径粗、节间长等生长指标及对根长、根表面积等根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于其他基质下的扦插苗栽培效果,葡萄苗栽培基质中蚯蚓粪、草炭与园土的配比为2:3:1时,扦插苗生长指标及根系指达到最佳,可为葡萄育苗基质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好地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系统进行健康评价。本研究根据自然保护区特征和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基于欧氏距离理论,从水、土壤、生物和社会4方面选取13项指标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评价体系,对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判,并采用指标诊断方法分析保护区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指数(A值)为0.656;水源保证率、土壤pH、植物群落动态平衡、动物群落动态平衡、人口密度、取水量与储水量比值、湿地产出价值与投入资金比等7个指标对A值的贡献为正;土壤有效磷、湿地资金投入能力和供给功能种类等3个指标对A值的贡献为负。本研究基于欧氏距离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较真实地反应了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情况,分析了现存问题,并为进一步改善保护区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投入使用后,在库区两岸形成周期性变化的水陆交错地带即消落区。通过调查消落区的类型、分布、面积等基本情况,从消落区水、土相互作用角度,分析了消落区在水、土交互作用下对水、陆生态系统的影响,提出了利用生物缓冲带等技术来建立消落区生态保护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