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鲁棉 1 4为试验材料 ,利用盆栽和田间试验分别研究了棉苗生长对 Na Cl胁迫的反应及微量元素、激素浸种处理的效应。结果表明 ,Na Cl胁迫下“土壤 -棉花”系统 Na+、K+消长规律分别符合 y1=0 .1 70 38+ 6.70 32 3x( r=0 .941 6**)、y2 =1 . 0 1 0 72 - 0 . 92 4 0 7x ( r=- 0 . 8685 *)和 y=1 .0 5 0 98- 0 . 1 460 5 xi( r=- 0 . 9771 **) ,棉株体内Na+、K+含量与土壤盐分 ( Na Cl)含量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土壤盐分胁迫抑制棉花生长 ,但棉花可通过提高保护酶 ( SOD、POD、CAT)活性而表现出一定的耐盐伤害能力 ,土壤中 Na Cl含量 0 .3%~ 0 .4%是棉花保护酶活性的变化转折点。适宜的微量元素和激素浸种处理 ,具有增强棉花耐盐性的作用 ,浸种效应以 Mo1 0 0 0 mg· L- 1、Mn1 0 0 0 mg·L- 1、GA5 0 mg· L- 1浸种 2 4 h处理较好 ,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抗倒酯在草坪草苗期的应用,采用盆栽实验,研究了5种不同浓度抗倒酯浸种对多年生黑麦草‘Derbby’的出苗率、幼苗生长及生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150μL/L范围内抗倒酯浸种降低了出苗速度,但对最终出苗率无显著影响;50~200μL/L浸种处理抑制了叶片的伸长生长,降低了草层高度,减缓了幼苗的生长速度,同时显著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了坪观质量。100、150、200μL/L的抗倒酯处理降低了叶片丙二醛的含量,使幼苗叶片保护酶系统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因此,抗倒酯浸种提升了多年生黑麦草苗期草坪质量及幼苗植株的抗性。  相似文献   

3.
离体条件下抗生素对棉花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 3种抗生素对中棉所 19下胚轴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卡那霉素对棉花下胚轴的愈伤组织形成和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 ,其浓度低于 10 0 mg· L -1时 ,随着其浓度增加 ,愈伤组织诱导率降低 ,增殖率下降 ;其浓度高于 10 0mg· L-1 时不能诱导愈伤组织发生。羧苄青霉素和头孢霉素对棉花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率没有影响 ,浓度高于 2 5 0 mg· L-1 时对其增殖有轻微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明生  谢波 《种子》2002,(2):86-87
以卷丹珠芽为外植体进行试管培养,可在很短时间内获得大量优质幼苗.经试验筛选出各培养阶段最适宜的培养基为(1)愈伤组织及芽诱导,MS+6-BA1.2mg·L-1+NAA0.4mg·L-1;(2)继代培养及丛生芽分化,MS+6-BA1.0mg·L+NAA0.2mg·L-1;(3)诱导生根,MS+IBA0.5mg·L.  相似文献   

5.
烯效唑对杂交水稻温室秧苗形态、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杂交水稻温室秧苗1 叶1 心期和寄秧15 d 后各喷施1 次50 ~200 mg·L- 1 烯效唑,可使苗高降低,植株干重、分蘖和总根数、白根数增加,茎基部变宽,叶片变宽变短,根系活力增强,叶片的可溶性糖、蛋白质、叶绿素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 活性、光合速率提高;后期灌浆速率增大,有效穗增加。其中以喷施100 mg·L- 1 处理效果最好,1996 年小区试验比对照增产18-09 % ,1997 年大区对比试验较之对照增产16-20 % 。  相似文献   

6.
以小麦为材料,研究盐分胁迫条件下6苄基腺嘌呤对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幼苗Na+ 、K+ 、Cl- 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6苄基腺嘌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幼苗对Na+ 的吸收,阻滞其向地上部分运输的数量和速度;提高体内K+ 含量、向上运输效率,降低地上部分对Na+ 、K+ 的选择性(SNa+ 、K+) ,同时6苄基腺嘌呤还能够促进幼苗根系对Cl- 的吸收,并有效地将Cl- 限制在根部,阻滞Cl- 向上运输,相对降低地上部分的Cl- 含量。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利于提高小麦幼苗抗盐性和对盐分胁迫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室内盆栽欣抗4,在棉花幼苗第3片真叶完全展平时(第4叶未展开)叶面喷施甲哌鎓(DPC),研究DPC对棉花幼苗叶片生长的控制与赤霉素(GA)合成早期关键酶柯巴基焦磷酸合酶(CPS)和内根-贝壳杉烯合酶(KS)基因表达的关系。结果表明,DPC处理显著减小棉花幼苗第3和第4叶的叶面积,第4叶叶面积受控制程度较第3叶大;80 mg L–1DPC处理的棉花幼苗第3和4叶中GA4含量分别于处理后4 d和4~6 d显著低于对照;与对照相比,80 mg L–1 DPC处理的棉花幼苗第3叶中GhCPS和GhKS表达在处理后1~4 d显著降低,而第4叶中GhCPS和GhKS的表达在处理后1~6 d显著降低。由此可见,DPC通过影响GhCPS和GhKS的表达,降低内源活性GA4的含量,控制棉花幼苗叶片生长,且较幼嫩叶片对DPC较敏感。  相似文献   

8.
农杆菌介导外源基因在棉花中的表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 5~ 6d的棉花无菌苗下胚轴切段与农杆菌共培养 ,菌株质粒中 Gus基因为标记基因 ,NPT 基因为选择基因。在含 0 .1 mg· L- 12 ,4- D和 0 .1 mg· L- 1KT的 MS培养基上共培 48h,转移到添加头孢霉素 50 0 mg· L- 1、卡那霉素 50 mg· L- 1MS培养基中诱导和筛选抗性愈伤组织 ,70~ 80 d时 ,进行 Gus检测 ,选择 Gus阳性愈伤组织 ,经体细胞分化生成转基因再生植株  相似文献   

9.
盐胁迫下不同基因型棉花萌发生长和离子吸收特性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 0、1 0 0、2 0 0 mmol· L- 1Na Cl处理下 ,对棉花耐盐性差异较大的两个基因型枝棉 3号和泗棉 2号的萌发特性、盐分吸收以及棉花幼苗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 2 0 0 mmol· L- 1Na Cl胁迫 7d后 ,两基因型种子的含水量和子叶 K+含量没有显著差异 ,但耐盐较强品种枝棉 3号 Na+、Cl- 含量和电导率明显低于耐盐较弱品种泗棉 2号。盐胁迫下枝棉 3号幼苗性状显著好于泗棉2号  相似文献   

10.
采用不同盐分土壤(0.2%、0.4%、0.6%、0.8%、1.0%、1.2%)对景天三七幼苗进行胁迫处理,通过其生长情况、Na+和K+含量及生理生化特征,探讨景天三七耐盐性能及机理。结果表明,盐胁迫下,景天三七幼苗生理生化特性均有明显差异。≤0.4%盐分对景天三七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盐分浓度达到1.0%植株生长受到抑制。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大,植物体内Na+含量有升高的趋势,Na+/K+比值逐渐增加;而SOD、CAT及POD活性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同时,植物体内可溶性糖含量随着盐分浓度的增大显著升高,当盐分浓度为0.8%时达最大值;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且差异显著。叶绿素含量随盐浓度增大而减少,0.4%、0.6%和0.8%盐浓度下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比0.2%盐浓度下分别降低了11.5%、50.0%和79.9%。可见,≤0.4%盐分浓度可提高景天三七抗氧化酶活性,增强植物抗性,促进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瓜类蔬菜子叶离体培养的研究进行综述,包括再生途径、影响因素及应用等方面研究的进展,讨论了瓜类蔬菜子叶离体培养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兰花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兰花试管开花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兰科植物试管开花的影响因素及其调控和分子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情况,指出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牧草育种工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综述中国牧草育种工作进展的同时,分析了牧草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育成的牧草品种少,良种推广和覆盖面积较小以及牧草育种理论基础薄弱等,并针对性地提出应从改进牧草育种的方法和途径、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独特牧草品种、加强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加快良种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以及通过各部门协作攻关等方面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稻草还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中国农业的发展,大量稻草被焚烧或者弃置,这不仅浪费了养分资源还造成环境污染。本文综述了稻草还田的方式方法,稻草还田对土壤性状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以及稻草还田对水稻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待稻草还田技术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谷氨酰胺转氨酶能催化酰基转移反应,使蛋白质分子间和分子内产生共价交联,从而改变蛋白质的功能与特性。与其他来源的谷氨酰胺转氨酶相比,微生物谷氨酰胺转氨酶因其不需要钙离子激活、分子量小、易于纯化、应用成本低等特性,在食品、医药等领域显示出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微生物谷氨酰胺转氨酶主要来源于链轮丝菌属。 本文对链轮丝菌属产谷氨酰胺转氨酶菌株的选育、发酵条件的优化、MTG的分离纯化、MTG结构、MTG基因的克隆、转化和修饰、MTG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MicroRNA在高等植物逆境响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croRNA(miRNA)是一类20~24bp的内源性小分子非编码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成熟的miRNA通过与靶基因较保守的互补位点配对结合,在转录后水平负调控靶基因的表达,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信号转导和逆境响应等过程。本文综述了植物在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重金属、干旱、低温、盐、热)响应中miRNA的作用及其调节机理研究进展,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7.
Twenty two Uromyces appendiculatus isolates were tested on 20 differential and 25 Ecuadorian Phaseolus vulgaris cultivars in the seedling stage. Based on the infection types 20 races could be discerned. The Ecuadorian cultivars differed greatly in their reaction to the isolates, from resistant to only one isolate (`Red Small Garden') to resistant to all isolates (’G2333‘). The isolates showed a wide range of virulence to the Ecuadorian cultivars, from virulent to only two cultivars (isolate 13) to virulent to 21 cultivars (isolates 5 and 23). Seven cultivars with a basically susceptible infection type appeared to differ greatly in quantitative resistance when tested in three consecutive crop cycles. The disease severities in percentage leaf area affected averaged over the three cycles ranged between 83.9% for ‘Red Small Garden’ and 13.1% for ‘INIAP-414’. Race-specific resistance does not seem an advisable breeding strategy, but the quantitative resistance offers a good alternative.  相似文献   

18.
低温胁迫是限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地理分布最主要的环境因子之一,影响植物细胞膜系统、抗氧化系统、光合作用、次生代谢等诸多方面,对农业生产和发展有严重影响。因此,揭示作物在冷胁迫下的生理及分子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这有助于培育耐寒作物品种,从而减少生产损失,扩大作物种植面积,具有重要的生产价值和经济效益。目前,基于RNA-seq技术进行植物低温胁迫分子机制深度解析在拟南芥、水稻、油菜、茶树、小麦、烟草、高粱等重要作物上得到了发展应用。本研究综述了近年来植物在低温胁迫或低温适应过程中的转录组学研究现状,以期为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植物抗性研究方面提供方法借鉴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In Japan, few grape cultivars related to Vitis vinifera existed 200 years ago, on account of Japan’s high rainfall. Many V. labruscana and vinifera cultivars were introduced to Japan in the 19th century. Labruscana was grown instead of vinifera, mainly because of severe disease problems and a high incidence of berry cracking. Grape breeding for table use started in the 20th century, with the goal of combining the berry quality of vinifera with the ease of cultivation of labruscana. By 1945, three strategies were used: 1) crossing among introduced diploid vinifera and vinifera-related cultivars of Japanese origin, 2) interspecific crossing in tetraploid cultivars, and 3) interspecific crossing in diploid cultivars, resulting in ‘Neo Muscat’, ‘Kyoho’, and ‘Muscat Bailey A’. Later, tetraploid interspecific crossing over generations developed many ‘Kyoho’-related cultivars, including ‘Pione’, many of which have large berries, intermediate flesh texture between the two species, a labruscan or neutral flavor, and moderate disease resistance. Interspecific diploid crossing over generations developed ‘Shine Muscat’ in 2006, with large berries, crispy flesh, a muscat flavor, no cracking, seedless fruit by gibberellin application, and moderate resistance to downy mildew and ripe rot.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物分子设计育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分子设计育种通过多种技术的集成与整合,对育种程序中的诸多因素进行模拟、筛选和优化,提出最佳的符合育种目标的基因型以及实现目标基因型的亲本选配和后代选择策略,以提高作物育种中的预见性和育种效率,实现从传统的“经验育种”到定向、高效的“精确育种”的转化。分子设计育种主要包含以下3个步骤:(1)研究目标性状基因以及基因间的相互关系,即找基因(或生产品种的原材料),这一步骤包括构建遗传群体、筛选多态性标记、构建遗传连锁图谱、数量性状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等内容;(2)根据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的育种目标设计目标基因型,即找目标(或设计品种原型),这一步骤利用已经鉴定出的各种重要育种性状的基因信息,包括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遗传效应、基因到性状的生化网络和表达途径、基因之间的互作、基因与遗传背景和环境之间的互作等,模拟预测各种可能基因型的表现型,从中选择符合特定育种目标的基因型;(3)选育目标基因型的途径分析,即找途径(或制定生产品种的育种方案)。本文评述近几年来我国在遗传研究材料创新、重要性状遗传分析、育种模拟工具开发和应用、设计育种实践、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分子设计育种的未来进行展望,最后指出我国近期应加强育种预测方法和工具、基因和环境互作、遗传交配设计、作物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工具、设计育种技术体系和决策支持平台等领域的研究,同时重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