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为促进皖南烟-稻轮作区土壤和作物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分析不同烟-稻连作复种年限(1年、3年和7年)对烤烟产质量和化学成分的影响,探寻皖南烟-稻轮作区适宜的烤烟复种年限。结果表明:烟-稻轮作复种达到3年,烤烟青枯病的发病率会显著增加,产量受到限制,烟叶产值显著下降12%,种烟的经济效益显著降低。烟-稻轮作复种7年,烟叶总糖显著降低,烟碱有增加的趋势,烟叶化学成分及其协调性受到了破坏,烟叶感官质量显著下降;并且复种3年烟叶总糖含量显著降低,烟叶甜度明显降低。综合分析烟叶产质量和种烟的经济效益,皖南烟-稻轮作区,烟-稻复种不宜超过3年,采用隔年复种或两年隔一年的方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1981年起,我省广泛进行旱地粮肥带状间套轮作复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与各地相同作物和相同品种的“老三熟”制相比较,一般除全年每亩能增产原粮约30%和增值约25%外,还由于实行粮肥配置,隔年轮作换带及增套多种作物,而取得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使了这种轮作复种制的发展。1984年初步统计超过10万亩,已成为天台、磐安、富阳、普  相似文献   

3.
耕作制度是关系到农业的高产稳产,农牧全面发展,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战略措施,对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密切的关系,它越来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晋南地区,实行以粮食为主,全面发展经济作物,饲料绿肥作物等农牧相结合的耕作制度是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因地制宜地通过复种、间套作、轮作,高产高收,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为此,研究一年两熟制的不同作物搭配及其组合轮作制度,根据不同作物组合的需要,选育和选用新的作物品种;根据不同作物组合轮作制度,逐步建立合理的土壤耕作制,施肥制以及以轮作为基础的作物病、虫、草害的综合技术体系,是晋南棉区耕作制改革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旱地多熟分带轮作是在传统间套复种轮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种植方式。它不同于一般的间混套作,是传统经验与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结合,将不同作物进行带状问套轮换种植,是耕作制度的一大改革。它能充分利用地力,光热资源,提高单位面产量,是旱地集约化经营的有效措施。德江县1985年引进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文就近几年的推广实践,对德江县旱她多熟分带轮作前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出适合山东地区苜蓿的最优生态种植模式,合理利用土地,在苜蓿轮作小麦地、苜蓿复种冬牧70黑麦地与苜蓿连作地3种种植模式下,采用定期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的水分、容重、总孔隙度、p H值、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及全氮含量的方法,研究了3种模式下土壤表层结构的变化及养分的消耗和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苜蓿轮作模式与苜蓿连作和复种相比:可以明显降低土壤容重,0~30 cm土壤平均总孔隙度增加7.716%;可以降低土壤酸碱度,除5月份20~30 cm土层高于AA处理0.805,6月份10~20,20~30,0~30 cm土层高于AR处理1.413,0.673,0.569外,其余时间整体略低于其他处理;可以提高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含量、有效性及活化率。复种与苜蓿连作相比,整个生长期中容重、总孔隙度、p H值差异不显著,但是其土壤水分、全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种种植模式,有机质的积累也高于苜蓿连作。综合比较,在改善土壤结构、改良土壤酸碱度方面,轮作复种≈连作;在养分方面,恢复土壤含水量、提高固氮能力上,复种轮作连作;在提高氮活化率方面,轮作复种连作;在提高有机质含量方面轮作、复种改良效果无显著差异,表现为轮作≈复种连作。因此,建议对多年连作的苜蓿田进行适时的轮作或复种,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6.
一、台湾的主要复种方式台湾耕地总面积918143公顷,其中,水田面积占56%,为517061公顷,旱地占44%,为401082公顷。水田的复种方式依水源情况而定,在灌溉设施齐全、可保证全年供水的地区,一般为双季稻,这一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为396010公顷。而在只能保证短期灌溉其余期间依靠降水的地区,则根据水源情况种植一季稻或采用轮作的复种方式。其中,一季稻种植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左右,为49984公顷,每隔2、3年种植一季水稻的轮作田面积约占10%,为98067公顷。  相似文献   

7.
我国主要作物磷肥利用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氮磷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两个主要元素。国内对氮肥的利用率已进行了大量研究,而对主要作物对磷肥的利用率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综述了不同作物的磷肥当季利用率和磷肥的累积利用率、影响磷肥利用率的因素、施用磷肥对作物磷素吸收的影响,施用磷肥对土壤磷素平衡的影响以及施用磷肥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建议选择适合当地的磷肥种类、适宜的磷肥用量,轮作中合理分配磷肥、合理灌溉。  相似文献   

8.
试论西藏农业资源状况与种植制度发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西藏主要农区的种植制度现状,阐述了与西藏种植制度密切相关的光、热、水、土农业资源状况。通过分析全区不同时期种植指数,粮、经、饲作物结构,单产,总产,种植方式和轮作体制,以及拉萨、山南、日喀则等河谷农区的种植情况,概括和总结出目前西藏主要农区:(1)作物布局不尽合理;(2)多熟种植制的发展缓慢;(3)种植体制模式单一。并初步提出了今后西藏种植制度改革和发展方向:(1)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是合理规划农业大区的种植制度;(2)在适宜的农区有目的地发展多熟种植制是合理利用剩余农业资源的有效措施;(3)把草田轮作纳入种植体制中是农牧结合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四川棉区由于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棉区的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棉田复种轮作方式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对提高粮棉产量起了积极作用。为给今后棉区究竟采用何种耕作方式提供依据。1982~1983两年在我省棉区最西部的井研县,进行现在棉田采用的三种轮作方式的比较试验,似鉴定其优劣和经济效益高低,供今后该地区或其它同类型棉区棉田改制作参考。现将这一试验的部份资料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10.
农业立体种植,即在同一块耕地上,高秆与矮秆、深根与浅根、喜光与耐阴、喜温与耐寒、生长期长与生长期短等不周类型的作物,进行多层次的间套复种,组成一个合理的复合群体结构。实践证明,农作物采用  相似文献   

11.
冬麦复种玉米间大豆,是贵州旱地全年复种的主要方式。“六五”期间对玉米间大豆已有较详尽研究。认为不同生产条件,其最佳玉米间大豆的密度配置和种植方式不同。如果将玉米间大豆放在全年复种中考虑,与前作小麦的接茬方式为连作复种或套种。采用套种方式对  相似文献   

12.
作物轮作种植在中国应用历史悠久,而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栽培目的的轮作模式研究一直处于探索中。笔者以轮作在土壤生态学方面对土壤的改良作用着手,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多种轮作模式下土壤线虫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研究,讨论轮作模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对两者的影响以及在团聚体中微生物和线虫群落的关系。从宏观及微观空间尺度下分析两者在土壤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的相互作用,根据其互作效应探究微生物、线虫对土壤环境的指示作用,以此来达到合理轮作、培肥土壤、作物可持续稳产高产的目的,使得农田土壤状况向着更有利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抗阿特拉津的转基因大豆植株问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物抗除草剂的基因工程是国际上植物基因工程研究领域中的活跃中心之一。阿特拉津(Atrazine)是玉米生产中广泛使用的除草剂,对玉米无害,效果良好。但对与其间作套种的豆类或复种轮作的小麦、水稻等作物却造成了伤害。1983年国外就有人提出将杂草中的抗阿特拉津基因转侈到怍物中的设想,但迄今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国外研究表明,对阿特拉津的抗性是  相似文献   

14.
免耕轮作对内蒙古地区农田贮水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05—2011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了免耕留高茬覆盖(NHS)、免耕留低茬覆盖(NLS)、免耕留高茬(NH)、免耕留低茬(NL)和常规耕作(T)5种耕作方式与3种轮作模式(燕麦-大豆-玉米、大豆-玉米-燕麦和玉米-燕麦-大豆)对土壤贮水特性和作物产量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免耕轮作处理中以免耕留茬覆盖结合燕麦-大豆-玉米轮作模式对土壤贮水量的提高程度最大,增幅为常规耕作的35.66%~41.63%。不同免耕轮作模式均能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产量,且作物产量高低与降雨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第一个轮作周期后NHS、NLS、NH和NL分别较T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增加43.77%、31.45%、26.74%和13.91%,作物产量增加29.68%、27.69%、18.05%和15.66%。第二个轮作周期内由于干旱比较严重,免耕方式结合燕麦-大豆-玉米模式效果较轮作第一个周期有所下降,但NHS、NLS、NH和NL仍分别较T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增加29.83%、20.51%、6.18%和3.15%,作物产量增加17.52%、13.60%、4.33%和1.95%。因此,在土壤水分基本来源于自然降水的内蒙古旱作区,免耕轮作能够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增加作物产量,尤其以免耕秸秆覆盖结合燕麦-大豆-玉米模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耕作制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作制度,涉及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与布局、复种、间套作、轮作与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农业技术体系(如土壤耕作、地力培肥、水分管理、农田基本建设等),是农业战略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年来,国内围绕着耕作制度问题开展了热烈的学术讨论。在中国农学会和有关部门的推动下,先后召开了全国性的安阳、成都、昌平、湘潭等耕作制度学术讨论会,促进了这门  相似文献   

16.
任慧  丁磊  赵财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35):57-64
风蚀是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质量降低的关键因素,冬季作物覆盖可有效减少农田的土壤风蚀。通过探究河西灌区不同冬季覆盖作物轮作复种绿肥对农田土壤碳氮影响,以期为构建合理的周年覆盖轮作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热量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河西灌区春小麦种植区把冬小麦、冬油菜两种冬季覆盖作物和绿肥还田处理嵌套种植形成:(1)春小麦—冬油菜—箭筈豌豆(WCP)、(2)春小麦—冬小麦—箭筈豌豆(WWP)、(3)春小麦—箭筈豌豆(WP)、(4)春小麦—春小麦(W,CK)不同种植模式,在360 kg/hm2 (N2)、270 kg/hm2 (N1)、0 kg/hm2 (N0) 3个施氮水平下,研究不同轮作模式对农田土壤碳、氮含量的提升效应。结果表明:在同一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热提取态有机碳、硝态氮、氨态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氮肥减量(N1)的条件下,与常规施氮(N2)相比较WCP轮作模式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热提取态有机碳含量及微生物量氮无显著降低。相同施氮条件下,轮作模式间差异不显著,但与CK间差异显著;其中,0~10 cm土层,WCP轮作模式土壤有机碳、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土壤热提取态有机碳、硝态氮、氨态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平均较CK提高5.42%、9.78%、10.96%、20.51%、15.76%、18.94%;10~30 cm土层,提高9.54%、7.06%、12.99%、20.12%、16.51%、18.16%。因此,春小麦轮作冬油菜复种绿肥模式在氮肥减量条件下仍对农田土壤碳氮有明显的提升效应,为河西灌区良好的周年覆盖作物轮作模式。  相似文献   

17.
在烟草生产区的永定县进行4种复种方式研究。结果表明,选择适宜的作物和品种。采取合理的复合群体种植方式,能充分地利用农业资源,大幅度提高综合农产品的产出率和经济效益。耕地、光、热资源率表现随着复合群体仙作物种类和种收次数增加而相应提高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兰州旱作玉米长期连作导致病虫害加重、减产问题突出,本研究旨在以轮作倒茬作物筛选为研究对象,建立合理轮作倒茬制度。引进不同种类、品种的蔬菜作物,试验研究不同播期,不同种植方式,筛选出适宜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蔬菜。结果表明:筛选出了西葫芦、娃娃菜、甘蓝、花椰菜等蔬菜。调整好播期,做好病虫害防治,协调好地膜集雨和集流窖补灌的关系,就可以保证蔬菜出苗率和生长期对水分的需求。在兰州半干旱山区种植蔬菜是可行的,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是种植小麦和玉米产值的3~10倍。  相似文献   

19.
基于豆科作物养分减投的轮作模式有助于在保障高产的基础上实现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为了探讨引入豆科蔬菜的轮作模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采集定位试验3种轮作模式:西红柿-甜瓜、豆角-甜瓜、西红柿-豆角土壤样品,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结构差异,并结合土壤性质等环境因子探讨影响设施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引入豆角的轮作模式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的α-多样性,其中豆角-甜瓜模式显著降低了细菌Pielou指数,西红柿-豆角模式显著降低了真菌Chao指数。西红柿-豆角模式显著增加了土壤细菌中己科河菌门及真菌中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是另2种轮作模式的2.3,4.1~4.8倍。在科水平上,西红柿-豆角模式显著增加了细菌亚硝化单胞菌科、Rokubacteriales、 S085及真菌小不整球壳科、虫草菌科和丛赤壳科的相对丰度;豆角-甜瓜显著促进了细菌甾体杆菌科的生长;而西红柿-甜瓜显著提高了细菌Roseiflexaceae和生丝单胞菌科的相对丰度。CCA分析表明,地上部作物种类、pH值和NO~-_3-N含量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关键环境因子,并且土壤细菌对环境因子改变的响应比真菌敏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茄科-葫芦科轮作,引入豆科作物的轮作模式显著降低了细菌的均匀度和真菌的丰富度,并且改变了细菌和真菌的群落组成及结构,而且细菌对轮作模式改变的响应比真菌敏感。  相似文献   

20.
论作物轮作的效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物轮作是我国一项传统而古老的农业增产技术,是现代“循环农业”的重要技术之一。作物轮作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从12个方面对作物轮作的效益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概括和分析,可供有关方面进一步研究作物轮作和生产实践推广应用作物轮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