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我们自己的研究实践和设想,对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指出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是一种比较实用和有效的育种技术,进一步开展高粱体细胞人工诱变筛选育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原生质体载体技术在育种中的应用:体细胞杂交、以原生质体为受体细胞的DNA直接导入转化、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胁迫耐受系的选择,同时针对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育种现状及其原生质体方面的研究现状,提出利用原生质体载体技术进行马铃薯育种的优势和切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高粱骨干恢复系体细胞变异系的筛选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高粱体细胞克隆变异育种方法,对高粱几个重要恢复系晋粱5号、三尺三、忻七等进行了改良,获得了一批综合性状好、特点突出、遗传稳定的无性变异系,其中R111已作为恢复系育成一个杂交种。  相似文献   

4.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普遍现象,泛指在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培养过程中,培养细胞和再生植株中产生的遗传变异或表观遗传学变异。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发生有其遗传学基础,可从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检测和鉴定。组织培养产生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为植物品种改良和新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新的选择材料。作者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中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概念,变异来源、变异因素,变异表现以及检测方法,指出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后代变异与遗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个高粱品系的体细胞无性系后代的变异及其遗传稳定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R1再生植株常出现较大变异,但有许多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R2的变异频率虽然较低,但大部分变异能遗传下来,并且在R3即可表现稳定。另外,还观察到许多性状能发生可遗传的变异,但不同性状的变异频率不相同。有些植株的变异只表现在个别性状上,但也有些植株可同时出现几个性状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6.
高粱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筛选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幼穗、幼胚、茎尖等五种外植体进行组培,结果表明,幼穗和幼胚的分化率最高,最适宜选用进行高粱体细胞克隆变异利用研究。对9个高粱品系的166个R2代株系进行了观察分析,除两个品系外,其余7个均有变异株系出现,其中晋粱5号的变异频率高达26%,9个品系的平均变异频率为11.24%。筛选到多个高粱骨干恢复系的无性系变异材料,并且以优良变异系R111为父本育成了优良杂交种一个,已通过审定,定名为晋杂18号。  相似文献   

7.
选用幼穗、幼胚、茎尖等五种外植体进行组培,结果表明,幼穗和幼胚的分化率最高,最适宜选用进行高粱体细胞克隆变异利用研究。对9个高粱品系的166个R2代株系进行了观察分析,除两个品系外,其余7个均有变异株系出现,其中晋粱5号的变异频率高达26%,9个品系的平均变异频率为11.24%。筛选到多个高粱骨干恢复系的无性系变异材料,并且以优良变异系R111为父本育成了优良杂交种一个,已通过审定,定名为晋杂18号。  相似文献   

8.
植物组织培养中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综述了植物组织培养中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概念,变异来源、因素,变异表现和检测方法,指出了无性系变异研究中的不足及今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植物离体诱变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作物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等新种质的筛选中。综述了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简况、离体诱变育种采用的技术、抗性突变体的筛选技术以及检测方法、应用现状及在百合育种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离体诱变育种的优势及在百合抗病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组织培养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本文综述了有关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的影响因素、类型、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1.
传统香稻品种的改良与栽培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香稻的特点,环境生态条件对香稻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认为香稻应以高产、高抗和优良的理化品质为改良目标,并提出通过大量、中量、微量和超微量矿质元素的配合施用、栽插方式和水肥管理技术的改进。以及杂交、水稻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育种等现代栽培、育种措施培育、生产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香稻品种和产品。  相似文献   

12.
谷子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对谷子(Setaria italica Beauv.)7个品种的体细胞无性系性状变异和遗传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以R2株系为计算单位的谷子体细胞无性系农艺性状变异频率平均为13.0%, 不同基因型的变幅为4.3%~32.9%; 变异涉及株高、抽穗期、穗粒重、出谷率、育性、抗病性、米色等多个性状; R1代表现半不育的植株, 其R2代出现变异的机率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水稻耐冷育种的新途径,开展了本项试验研究。结果是:①在15℃下愈伤组织净生长量与供体品种孕穗期的耐冷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中25天的相关系数最大。②15℃下选择的愈伤组织的无性系中62.5%的无性系耐冷性明显强于供体品种。③体细胞无性系2、3代的广义遗传力高。④供体品种孕穗期的耐冷性与耐冷变异体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感冷变异体率呈正相关。根据上述试验结果,认为15℃冷温作胁迫条件,愈伤组织生长量作形态指标,25天作一个选择周期反复选择多次耐冷愈伤组织系的方法,作为粳稻体细胞耐冷变异体的诱导筛选技术  相似文献   

14.
红掌是一种重要的观花和观叶兼具的草本植物。植物离体培养技术已经成为红掌繁殖主要采用的方法,绝大部分品种可以通过组织培养实现再生,其推动了红掌细胞工程育种的发展。本综述总结了红掌细胞组织培养繁殖途径,包括直接获得无菌苗途径、愈伤组织诱导和不定芽再生途径、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原球茎和类原球茎途径、原生质体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其花器官培养,多倍体诱导,物理化学诱变,遗传转化,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筛选的研究在育种中的应用。并提出了红掌细胞工程研究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以后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将来红掌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高粱新技术育种的实践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粱育种新技术是指除传统的自然选择育种和人工杂交育种以外的育种技术,主要包括组培育种、航天育种、物理诱变育种、化学诱变育种和转基因育种以及其他一些具有较大潜力的育种技术。笔者曾对多种高粱育种新技术进行了长期研究应用,目前已建立了高粱育种新技术体系,筛选出了优良恢复系材料,育成了优良杂交种。本文以笔者的研究应用实践为基础并结合相关的研究报道,对不同育种新技术的特点、研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力进行了探讨。着重指出,与常规育种相比,高粱育种新技术具有以下主要特点:适用于改变个别简单遗传性状;育种周期短,后代稳定快,田间试验规模小:变异量相对较小但能获得新的特异性状。  相似文献   

16.
多效唑在小麦组织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组织培养已成为小麦育种工作中系重要的辅助手段之一.许多科学家在小麦远缘杂交中利用幼胚培养抢救杂种胚或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创造新种质.一些育种机构应用花药培养缩短杂种后代分离期育成了小麦新品种.在我国北部冬麦区,小麦的花药培养以及幼胚幼穗培养大都始于4—5月,直到秋季天气较冷时移栽到温室或大田.再生植株在长时间的越夏培养中,往往表现生长弱,根系不发达,移栽时成活率低,很难满足育种对群体的需要.一些基  相似文献   

17.
对9个高Liang品系的体细胞无性系后代的变异及其遗传稳定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R1再生植株常出现较大变异,但有许多变异不能遗传给后代。R2的变异频率虽然较低,但大部分变异能遗传下来,并且在R3即可表现稳定。另外,还观察到许多性状能发生可遗传的变异,但不同性状的变异频率不相同。有些植株的变异只表现在个别性状上,但也有些植株可同时出现几个性状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8.
谢戎  黄富  李耘  吴丽君  刘兴义 《作物学报》2004,30(4):382-387
比较了水稻早熟恢复系402的体细胞无性系及其杂种F1的粒形及碾米品质的变异特点。结果表明,R3株系与供体亲本籽粒间及体细胞组培杂种R1F2与亲本杂种F2籽粒间米质性状的总体差异达极显著水平。R3的粒宽、粒厚、糙米率、精米率倾小值变异;R1F2的粒长、长/宽比、长/厚比及整精米率等指标倾大值变异。R3代的糙米率及精米率与整  相似文献   

19.
创建粳稻新的种质资源,对加速粳稻遗传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粳稻品种秀水11、日本晴为材料,利用30Gy60Coγ-射线辐照其成熟胚愈伤组织筛选突变体。在MR2代群体中观察到叶片、茎秆、籽粒和穗等形态性状发生变异的突变体以及育性和生育期等生理性状方面的变异株;这些突变体为水稻新品种选育和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材料。γ-射线辐照粳稻愈伤组织,利用核诱变与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相结合方法,增加再生植株中有利突变类型,其中一些突变体在水稻生产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高粱组培无性变异系R111的选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综合农艺性状好,配合力高,但抗病性和品质较差的高粱恢复系晋粱5号为改良对象,通过组织培养获得高粱体细胞无性变异系R111,田间鉴定和室内化验分析表明,R111比原亲本材料抗丝黑穗病,抗倒,耐旱,耐瘠,品质等性状明显提高,同现有几个主干不育系测配后,选育出一个新的杂交种,试验表明,通过组织培养,选育优良的无性变异系,是创造新的种质资源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保持为本材料的优点,而且可以改良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