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晋南部分小麦骨干品种HMW——GS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DS-PAGE技术对晋南麦区近10年来主要推广的38份小麦骨干品种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进行分析。同时按照Payne等的谷蛋白亚基评分标准进行品质评分。结果表明,高分子量谷蛋白变异较为丰富。晋南麦区现有小麦骨干品种的HMW-GS组成中以亚基2+12居多,亚基5+10、2*的品种数量较少。因此,在品质育种中应加强优质谷蛋白种质资源的引进和利用。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十二五”期间育成小麦新品种的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进  王淑荣  张连全  刘利  冯晓  左娟 《种子》2017,(2):95-99
为明确“十二五”期间四川省育成小麦新品种的品质状况,对2011-2015年5年省审44个小麦新品种的品质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44个品种的容重、粗蛋白含量较高,湿面筋含量偏低,降落数值偏小.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表明,粗蛋白含量与沉降值、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沉降值与湿面筋含量、稳定时间、硬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吸水量与硬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弱化度与降落数值、沉降值、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品质各参数分析发现,符合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标准的有2个(4.6%),分别为蜀麦969、内麦316;符合优质弱筋小麦品质标准的有2个(4.6%),分别为川辐8号、川麦68;符合优质专用中筋小麦品质标准的有8个(18.4%),分别为川麦104、南麦618、绵杂麦512、川麦1131、川麦63、川麦60、川麦61、南麦302.由此可见,四川省近年小麦品质育种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否定了“四川不能生产优质麦”的说法,但目前优质品种数量尚较少,需继续加强优质小麦品种的选育.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新品种的增产潜力和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实现新品种的应用价值,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小麦新品种--‘川麦51’的产量、抗病性等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川麦51’是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一个中筋小麦品种,该品种在2年的区试试验中分别比对照增产12.6%和14.2%,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11.4%。采用DPS软件进行区域试验分析的结果表明,‘川麦51’具有良好的丰产性、稳产性和稳定性。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川麦51’高抗条锈病和中抗白粉病,能够抵御频繁爆发条锈病和偶发白粉病的四川气候条件。综合评价认为‘川麦51’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对小麦品质产生的影响,利用SDS-PAGE技术对黄淮麦区221份小麦新品系的HMW-GS组成进行鉴定,对其系谱来源进行分析,并比较近10年来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的HMW-GS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系的杂交亲本来源较为单一,具有周8425B和豫麦2号血统的材料高达155个,占到全部供试材料的70.1%,以郑麦9023等小偃系列和济麦20等鲁麦系列为亲本的材料分别有34,40个,占全部供试材料的15.4%和18.1%。221份供试材料中共出现13种亚基及亚基组合,其中在Glu-A1位点,亚基1出现频率最高,占供试材料的58.8%,自2008年以来,亚基1的出现频率高于Null类型;在Glu-B1位点上,共出现7种亚基变异类型,出现频率较高的亚基组合是7+9和7+8,分别占供试材料的57.5%和30.3%,自2007年以来,7+9亚基组合类型的出现频率最高,优质强筋的17+18和13+16亚基组合的出现频率相对较低;在Glu-D1位点上,强筋亚基组合5+10占供试材料的15.4%,自2007年以来,5+10和2+12亚基组合的出现频率整体呈平行的趋势。本试验还检测出普通小麦品种中很少出现的5+12亚基组合,占供试材料的9.0%。  相似文献   

5.
川麦 614 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中筋小麦新品种,组合为 Ta1/02-3987,抗条锈病、白粉病,耐赤霉病。其籽粒均匀度高,膨化效果好;茎秆壁厚,具有耐低温特性。2 年区域试验每 667m2 平均产量 402.10kg,较对照绵麦367 增产 5.1% ;生产试验产量 468.77kg,比对照绵麦 367 增产 8.8%。2023 年 5 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麦 20220003。  相似文献   

6.
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是决定小麦食品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快速而全面地鉴定小麦品种或杂交后代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本研究以宁春4号、扬麦19号和宁春4号×扬麦19号F2分离群体种子为研究对象,采用半粒法进行综合鉴定。即先从小麦胚端1/3~1/2处切除种子胚乳提取DNA,用分子标记快速筛选出含5+10亚基的籽粒,再从这些籽粒提取的DNA残留物中提取蛋白质,采用SDS-PAGE电泳法从总体上确定其HMW-GS的组合,从中筛选出含1,17+18,5+10亚基的籽粒。结果表明,在96粒F2分离群体种子中,有31粒种子被PCR鉴定为5+10纯合亚基,再经SDS-PAGE电泳鉴定,确定有14粒含1,17+18,5+10优质亚基,其中4粒种子的亚基组合为1,17+18,5+10。与之前的研究相比,半粒法能充分利用实验样品,快速筛选到含有优质亚基组合的籽粒,有助于优质小麦育种。  相似文献   

7.
内麦836小麦是四川省内江市农科院以自育小麦新品系5680为母本,南京农业大学普通小麦一簇毛麦6VS/6AL易位系92R3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8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1。适宜在四川、贵州中部和西部、重庆东部、云南中部、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内麦836的突出特点:高产、优质兼抗条锈病、白粉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多年抗病性鉴定结果为:条锈病、白粉病免疫,感叶锈病,中感赤霉病。  相似文献   

8.
HMW-GS与北方手工馒头加工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我国黄淮麦区的114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探讨了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与手工馒头加工品质的关系,分析了供试材料中占比例较大的8种亚基和9种亚基组合对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N、2+12亚基对各品质指标的作用均好或较好,没有明显缺点,是适合制作优质手工馒头的亚基;1、7+8和5+10亚基对馒头黏性的作用较差,7+9亚  相似文献   

9.
利用SDS-PAGE技术对385份CIMMYT种质进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结果表明:Glu-A1、Glu-B1、Glu-D1位点上变异类型丰富,共存在11亚基与24种组合类型,优质亚基出现的频率非常高,Glu-A1位点上的1亚基的频率达到了33.5%,Glu-B1优质亚基7+8出现的频率11.2%,Glu-D1位点优质亚基5+10出现的频率达到81.3%。评分在7分以上的材料达37.8%,23个材料评分在9分以上,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的平均得分7.08分。通过在这些材料中选取评分较高的与贵州小麦进行杂交,可有效提高贵州小麦品种的产量与品质。  相似文献   

10.
内麦836小麦是四川省内江市农科院以自育小麦新品系5680为母本,南京农业大学普通小麦一簇毛麦6VS/6AL易位系92R33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8年9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8001.适宜在四川、贵州中部和西部、重庆东部、云南中部、甘肃徽成盆地川坝河谷种植.内麦836的突出特点:高产、优质兼抗条锈病、白粉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多年抗病性鉴定结果为:条锈病、白粉病免疫,感叶锈病,中感赤霉病.  相似文献   

11.
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的SSR标记检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硬粒小麦和节节麦是六倍体普通小麦的二级基因源,六倍体人工合成小麦遗传变异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抗性基因,可供现代小麦改良利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基因资源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已育成了高产、优质、抗病小麦新品种“川麦42”。本文利用217对微卫星(SSR)引物检测“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的导入位点,发现24个位点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占所用引物数的11.06%,远小于理论值25%。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A、B和D染色体组分布频率不均衡,D组>B组>A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在川麦42各染色体间差异也很大,在1B、2B和5A染色体上分布较集中、片段较长,而在1A等11条染色体上则无导入位点;表明人工合成小麦的遗传位点并不按孟德尔遗传规律传至后代,人工选择压力导致遗传位点很大的偏分离行为。  相似文献   

12.
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对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来源于人工合成小麦亲本Syn769。利用川麦42与含1BL/1RS易位系的四川小麦品种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 F8),经3年4个环境的遗传评价,比较了川麦42的1BS和川农16的1RS染色体臂对小麦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RIL群体中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株系和川农16的1RS染色体臂株系在分蘖力、成穗率、全生育期、小穗数、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6个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 1BS染色体臂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和收获指数,而1RS染色体臂有利于提高分蘖能力和增加小穗数,1BS株系的籽粒平均产量比1RS株系增加2.91%。鉴于1RS染色体臂上的抗条锈病基因丧失抗性,其携带的黑麦碱基因对加工品质有明显的负向作用,而川麦42的1BS染色体臂携带高抗条锈病基因YrCH42, 并对小麦籽粒产量有正向作用,因此建议在小麦遗传改良中利用川麦42的1BS替换1RS染色体臂。  相似文献   

13.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小麦条锈病胁迫下的产量损失估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利用高光谱遥感监测小麦条锈病,并对小麦条锈病胁迫下的产量损失进行估计,通过分析发生条锈病后的小麦冠层光谱及一阶微分的特征,分析病情指数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产量和不同生育时期的光谱反射率及一阶微分光谱的相关关系,从中提取相关性高的植被指数和一阶微分参数建立产量模拟方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产量损失随着病情指数的增大而增大,光谱反射率与产量在各个生育期都表现出稳定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从中提取相关性高的植被指数(NDVI和RVI)和一阶微分参数(SDr),利用植被指数(NDVI和RVI)建立的多时相产量模拟方程,其模拟效果较好;利用一阶微分参数(SDr)建立的不同生育时期产量回归方程,模拟的精度较高。研究结果对利用高光谱遥感监测作物病害胁迫下产量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为了选育持久抗耐多种病害的小麦核心抗病种质,以奥地利黑麦、中间偃麦草和野生二粒小麦为抗源,采用单交、复合杂交、回交、阶梯式杂交等多种组配方式,将基因逐步累加、聚合到一起。选育中以不丢失抗性基因为前提,以抗旱耐寒为适应性选择的基本标准。育成的小麦新品系远丰139半冬性,耐寒、抗旱,株型结构好,产量高,品质好。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系鉴定对条锈病免疫,对白粉病和叶枯病高抗,中抗赤霉病。经农业部谷物品质检测中心分析,品质达到国标精制级面条用小麦粉标准。2005年陕西省区试较对照小偃22增产5.6%。  相似文献   

15.
摘要 小麦冬春杂交后代SW3243是四川的重要亲本及推广品种,组合为1426/4/IR68-77/YAA//ALD‘S’/3/YAZ//ST2022/983。SW3243高抗条中29、30,对抗性基因不具有抑制作用;具有矮杆、多花、大穗、高产、迟播早熟等显著特点。利用SW3243的优良农艺特性育成了一批高产新品系,其中有42个衍生系参加了国家和四川省区试,育成小麦新品种7个,审定10次(四川省审定7次,国家审定3次);SW3243及其衍生品种已累计推广433万公顷以上,对四川的小麦育种及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旨在对SW3243 的选育及重要农艺性状和育种应用作一总结,为进一步的小麦种质资源创新和高产育种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6.
小麦条锈病区域流行相关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小麦条锈病是一种大区流行病害,病菌夏孢子可随气流远程传播,该病的多次流行给中国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选择甘肃天水、四川马尔康、陕西汉中、西安、河南郑州,根据各地1988—2000年小麦条锈病病情数据和每年3月1日-5月31日降雨量、相对湿度、最大风向、平均风速、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方法,初步明确了天水的病害发生流行对其他区域的影响,证明了天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和流行对马尔康和郑州有相当大的影响,而与汉中、西安的相关性不高。研究结果对于探明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规律,实现对其宏观管理和超长期预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川麦42中源于人工合成小麦的一个高产位点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工合成小麦是改良现代小麦的重要基因资源。川麦42是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育成的高产、抗条锈、广适小麦新品种。利用小麦全基因组的1029个SSR标记扫描,检测了川麦42遗传背景中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并利用川麦42与四川小麦品种川农16构建的127个重组自交系(RIL, F8),在4年6个环境下种植获得的农艺性状数据,分析了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对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因子的遗传效应,在川麦42遗传背景中发现一个高产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Barc1183。根据Barc1183分子标记,将RIL群体中的127个株系分为川麦42基因型(具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和川农16基因型(具川农16位点)两组,前者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能促进分蘖能力,提高有效穗数、每平方米粒数,增加收获指数、籽粒生产率,在4年6个环境下较后者平均增产达8.92%,Barc1183为一高产的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利用中国春双端体和硬粒小麦Longdon的D染色体代换系验证,将其定位于小麦4D染色体长臂。川麦42遗传背景中的高产人工合成小麦导入位点Barc1183,对于进一步开展小麦高产育种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澳大利亚小麦品种Sunco抗条锈病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成都 610066;2University of Southern Queensland, Toowoomba, Q 4350 Australia)  相似文献   

19.
南阳盆地在春季常年有条锈病流行发生,独特的气候被认为不适宜优质麦的发展,因此筛选条锈病抗性好、品质优且兼顾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小麦新品种(系)可为南阳盆地小麦选择利用提供参考。以2020-2021年国家黄淮南片区域试验的91份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以成株期条锈菌混合小种条中32和条中34病圃鉴定,调查重要农艺指标,收获后测定品质。结果表明,国家区域试验条锈抗性结果达到慢条锈及高抗的有35份(38.46%),病圃鉴定条锈中抗及以上有39份(42.86%)。2021年区域试验样品在南阳收获后品质结果达到强筋及中强筋有20份(21.98%),2020年区试参试样品达到强筋及中强筋有57份(62.64%)。条锈抗性达到中抗及以上农艺性状的39份材料在平方欧式距离6.25处聚为7个类群,各类群在株高、穗长、穗型、千粒重、抽穗期、株型和穗粒数等各有偏重;拉伸面积均值小,可能是影响南阳小麦品质是否达到优质的关键指标,变异系数较大表明材料丰富。兼顾抗性、品质和农艺指标,陕禾1028和泛育麦20是较好的优质强筋品种,适合在南阳优质麦生产中利用,作为优质强筋组合重点使用。  相似文献   

20.
High grain yield and resistance to stripe (yellow) rus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traits for successful adoption of winter wheat varieties in Central and West Asia.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the stripe rust response and agronomic performance of a set of breeding lines recently developed by the International Winter Wheat Improvement Program (IWWIP). Replicated field studies were conducted in 2010 and 2011 using 38 experimental lines, one regional check (Konya) and one local check. Stripe rust scores were recorded at Karshi, Uzbekistan, and Karaj and Mashhad, Iran, in 2010. Grain yield was recorded at two sites each in Uzbekistan (Karshi and Kibray) and Iran (Karaj and Mashhad) and one site in Turkey (Eskisehir). The test lines showed variation for stripe rust severity, grain yield, 1,000-kernel weight, days to heading and plant height. Several stripe rust resistant genotypes were either higher yielding or equal to the local checks at different sites. Based on stripe rust resistance and yield performance in 2010, a set of 16 genotypes was selected and evaluated in 2011. All 16 were resistant at Almaty, Kazakhstan, and Dushanbe, Tajikistan, in 2011, whereas 9 of the 16 were resistant at Terter, Azerbaijan. The genotypes ‘TCI-02-138, ‘Solh’, ‘CMSS97M00541S’, ‘TCI -2-88(A)’ and ‘TCI-02-88(C)’ were consistently resistant to stripe across all sites in both years. Several lines showed high grain yields and superior agronomic performance across four sites in Uzbekistan and one site in Tajikistan. One genotype has been released in Uzbekistan and another in Tajikista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