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旱作农业,随着旱作农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旱作技术有了长足发展。20世纪70~90年代,我国在旱作农业、农田整治、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节水和耐旱作物的品种选育及旱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等都得到重视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旱作区农业生产条件。这些旱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对旱作地区稳产、高产和生态环境治理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刘希凤  王亚娟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272-275,278
阐述了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由于自然环境因素、乡镇企业的发展、化肥农药农膜的不合理使用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使得该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破坏进一步加剧。分析宁夏农业生态环境投融资现状及原因,一是投融资总量不足,二是投资效率不高。提出完善宁夏农业环境保护投资体制,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拓宽农业生态环保融资渠道,采用多种融资方式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投入,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宁夏中部干旱带自然资源状况和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发展的新思路:一是发展设施农业;二是发展旱作高效节水农业,包括:压砂、地膜覆盖、设施节灌、集雨补灌和保护性耕作等六大技术。对于从根本上突破干旱制约,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构建起农民抗旱增收长效机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甘肃旱作农业的成就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耕地逐年减少,粮食安全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目前灌区生产潜力已发挥到较高水平,增产难度越来越大,但北方旱作农业区单产的提升空间很大,如果采取切实有效的旱作农业技术措施,增产的潜力巨大。甘肃以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为代表的旱作农业技术,解决了水资源总量和有效降水不足、雨热不同季、粮食产量低而不稳的历史难题,粮食生产可控性和稳定性增强,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甘肃发展旱作农业的成就对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启示是:要充分认识旱作农业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发展旱作农业必须依靠科技支撑,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必须依靠政府引导,发展旱作农业必须与生态环境治理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贺婧  刘小鹏  王亚娟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4):148-150,154
目前,宁夏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宁夏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农业生态环保产业是针对农业生态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既服务于农业,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又改善并创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充分利用农业环境资源。针对上述情况,探讨了农业环保产业的内涵,宁夏农业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投融资渠道。通过研究,提出了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保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定《宁夏农业生态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以及建立农业生态环保产业创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以促进宁夏农业生态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宁夏不同区域内生态环境问题严重而复杂。本文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宁夏整体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不同农业生态区突出的环境问题,并阐述了宁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政策、措施、方法。  相似文献   

7.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植被的恢复建设为突破口,以马莲河等较大河流为外形,重点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依据川塬旱作农业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旱作农业体系;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核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加快区域经济开发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兴特色替代性产业,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张北县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模式与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张北县特殊的自然气候、地理位置、水土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在沙漠化形成和防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针对该县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矛盾以及首都圈生态环境建设的整体需求,总结并提出了不同区域水土资源高效利用的优化模式与主要优化模式配套的技术体系和农业节水技术。其宗旨是缩减耕地面积,调整农业结构布局,推广旱作节水技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杜绝过垦过牧现象。提高该区水土资源的生产效率,建设稳产高效农业和高效畜牧业,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恢复该县及周边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形成保护京津地区的绿色北大门和防护线。  相似文献   

9.
甘肃旱作农业区聚居着70%以上的农村人口,区内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差,大量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源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后备资源。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梯田化建设,对于提高旱作农业区综合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从区域环境条件入手,分析了甘肃的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潜力,提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等对策,旨在建立保障该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0.
豌豆具有抗旱、耐瘠薄、适应性广、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是甘肃中部及周边宁夏、青海等旱作农业区的主要轮作倒茬作物,随着近年来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豌豆已由单纯的饲料或原料加工改变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市场需求量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1.
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村,就是以行政村为单位,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建设水土流失得以控制,生态环境得以良性循环,人口、资源、环境得以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村。人均土地面积、人口自然增长率、水土保持治理程度、人均耕地、人均基本农田、人均林地、年人均收入等,是生态村建设的量化指标。生态村可分为初级生态村、标准生态村、先进生态村,先进生态村由各级政府的水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命名。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上游南北盘江位于云贵出海通道的腹地 ,自然资源丰富 ,山体土层薄、坡度大 ,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恶化。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是云贵两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关键和重要内容 ,对本地区脱贫致富、发展壮大旅游业、防洪减灾等有重要作用。生态环境重建的思路是 :控制人口增长 ,减轻环境压力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 ,控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有计划地实施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  相似文献   

13.
滇西北地区是高山峡谷区.是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和长江流域中下游的生态屏障和我国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也是新构造活动异常频繁、造貌过程活跃和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因子的作用对该区的坡面稳定性、地表土壤—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水土流失的强度、类型有重要作用。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和资料分析,探讨了滇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因子——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及人文因子如人口、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状况对区域水土流失的影响。从地理环境宏观层面看水土流失,对滇西北地区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部大开发中甘肃省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主要介绍了甘肃省的生态环境特点 ,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现状 ,认为极端脆弱的生态环境和人口的超负荷对该地区构成了双重压力。指出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是制约甘肃省发展的主要因素 ,提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是该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走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发展之路 ,是甘肃省的惟一选择。并探讨了甘肃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的方向 :(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指导思想 ;(2 )走建设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的生态建设之路 ;(3)实施生态建设富民工程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四川省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区域差异显著,同时由于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注重短期效益行为以及人地矛盾的尖锐化等原因,使得四川省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土地退化较为严重。四川省只有进一步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政府宏观调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落实水土保持和环境污染治理措施,才能恢复与重建一个有利于四川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6.
嘉陵江水土保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陈月红  汪岗 《水土保持研究》2001,8(4):133-135,145
嘉陵江流域人口密集,土地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这不仅影响当地工农业的发展,而且其输沙量大还制约着长江三峡工程及下游的经济发展。分析了水土流失及其主要原因,并提出了保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关于平原区的水土保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的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损失和水的损失。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在山区和丘陵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问题日益突出,笔者发现平原区也存在水土流失问题,且由于平原面积大,地貌类型多,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致使平原区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日益严重,从贯彻落实新《水土保持法》的角度出发,本文重点介绍平原区水土流失的类型和特点,并提出了治理各种类型水土流失的措施。对于保护平原区的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首都重要的地表饮用水源基地,密云县长期以来把水源保护作为一项根本任务,不断丰富和完善水源区的发展战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是密云县新时期深化实施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水土保持以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为目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在生态县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1)改善生态环境,涵养水源,防治污染,调节气候,减少灾害,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2)引导和培育生态产业,加快生态农业,带动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是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的保障;(3)促进乡风文明,推动民主管理,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由此可见,水土保持是密云县生态县建设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9.
贵州持续农业中的土壤肥力与水土保持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贵州农村经济基础较薄弱,迫于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滥垦滥伐、广种薄收,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石质荒漠面积不断扩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生产持续稳定的发展。实践经验证明,采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增加物资投入,实行集约经营,农作物产量和农民收入能大幅度增长,为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解决农林牧业争地矛盾、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创造了条件;而增施肥料、提高土壤肥力与推广生物梯化、加速坡改梯进程又是实现农田集约经营,促进我省水土保持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前提与基础。  相似文献   

20.
由于黄山市花岗岩山体的广泛分布、降水量大且多暴雨等自然原因 ;同时由于人们宏观决策的失误、价值取向的偏差以及人地矛盾的尖锐化等社会经济原因 ,而使得黄山市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所以 ,中国南方山区只有进一步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优化农业生产方式 ,落实水土保持措施 ,才能恢复与重建一个有利于中国南方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