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8篇
综合类   7篇
农作物   1篇
植物保护   7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综合研究了陇东黄土高原黄绵土不同苜蓿种植年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腐殖质组成、形态及胡敏酸的光学特征等.结果表明,随苜蓿种植年限延长,黄绵土土壤有机质含量逐步提高且品质得到改善,开垦地和撂荒地则相反.10~20 a苜蓿地土壤表层至下层松/紧比有升高的规律,说明种植苜蓿主要对20-40 cm土层肥力影响较大.胡敏酸的色调系数(ΔlogK)和相对色度(RF)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苜蓿种植年限在5~15 a间,土壤胡敏酸向着品质提高的方向演化,种植苜蓿时间过长则腐殖质品质下降,胡敏酸结构趋于老化,耕地撂荒胡敏酸品质降低.  相似文献   
2.
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资源生产潜力及其开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陇东地区1990~2002年的气象资料和1998~2002年的农业生产资料为依据,应用布达哥夫斯基连乘原理对陇东地区主要农作物的光能生产潜势、光温生产潜势、气候生产潜势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各级生产潜力分别是:小麦为19241kg/hm^2、12000kg/hm^2、7500kg/hm^2,玉米为22500kg/hm^2、13500kg/hm^2、9000kg/hm^2,马铃薯为24093kg/hm^2、16519kg/hm^2、10945kg/hm^2,表明该地区农业资源可供利用的潜力较大。在对该地区农业资源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种植业结构,建立与水资源状况相适应的抗逆应变型种植制度;采用集、节水技术,增加能量投入,提高水分的有效率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农业资源潜力。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粮食生产潜势及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黄土高原是我国人口、环境、资源矛盾最集中、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该区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粮食供应不足,解决好粮食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矛盾是该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潜势开发战略应以“立足区域,基本自给,适当调剂,优化结构”为指导思想,通过生态化建设,综合化治理,产业化开发,集约化经营,实现食粮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运用能值分析方法,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能值产投结构、能值指标进行了计算,井从纵向和横向的比较中对甘肃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进行了诊断.分析表明:(1)甘肃省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相对雄厚,但由于对本地资源的过分依赖,加之购买能值投入的严重不足,导致甘肃本地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农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是一种高资源消耗型经济发展模式;(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封闭性较强,不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土地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均能值用量较低;(3)经济总量还不够大,经济发展中应用的资源能值有很大部分来自本区环境和资源系统而无需付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仍属于资源消耗型,但由于人口众多,入均占有纯能值量较低,且生产和管理过程的科技含量较低,存在着资源的浪费和破坏,系统对干环境的压力较大.因此必须通过增加系统投入,保护环境资源,优化投入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依靠科学技术等,以实现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陇东地区农田杂草的调查表明 ,陇东农田杂草隶属 72科、2 33种 ,常见杂草 2 6科、10 8种 ,并提出了合理轮作、药剂防治、严把种子处理关等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陇东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多种数学模型对位于黄土高原陇东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找出了各地区土地利用存在的差异,这种差异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经济水平及历史文化等密切相关。因此,在土地利用方面,对经济发达的塬原区,应防止农业用地的流失;对经济落后的丘陵山地,应努力提高林业的多种效益。  相似文献   
7.
泾河中上游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张希彪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6):137-140,152
利用RS和GI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泾河中上游流域1986~2000年的景观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化指数、分离度等指标,进行了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并对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子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驱动力主要为: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人口压力及宏观政策等,并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影响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陇东黄土高原农业生态环境的现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植被的恢复建设为突破口,以马莲河等较大河流为外形,重点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依据川塬旱作农业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高效优质的旱作农业体系;以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核心,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带动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以加快区域经济开发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兴特色替代性产业,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土地利用详查变更资料中二级分类的用地面积和比例,采用景观生态学结构定量分析方法,以泾河中上游流域的陇东地区为例,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此方法能够很好地揭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地域分异,其结果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区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地域结构的差异;②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的区域变化呈以下规律: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性和土地利用组合类型数由塬区→沟壑区→丘陵区、城镇近郊→远郊依次递减,土地利用结构的集中度则刚好相反,土地利用的组合类型与区域的经济活动特点相关等;③研究区土地利用结构区域差异主要受地理位置、地貌状况、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从土地类型数量结构、土地质量结构、土地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入手,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土地结构及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类型以梁峁坡地、沟坡地和沟谷底为主,三者占总土地面积的75.16%;土地总体质量不高.宜草地、宜农地、宜林地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4.45%、23.47%和18.51%.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层状、镶嵌状和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农林牧用地结构为1.5:1:2.农地后备资源不足,出现林地退化,草地沙化等现象,土地结构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应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合理开发等措施,以保证土地结构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