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施氮量和播种密度对不同熟期油菜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效琴  李卓  刘永红 《核农学报》2019,33(4):798-807
为探究不同熟期油菜在施氮量和密度互作下的干物质积累、分配、对籽粒贡献与产量效应,以不同熟期(早熟和晚熟)油菜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5-2016年在简阳进行品种、氮肥与密度三因素多水平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密度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和对籽粒贡献的影响总体均大于施氮量。在密度和氮肥互作效应下,干物质积累量的改变量总体上表现为成熟期>花末期>盛花期>初花期>苗期,且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密度的增大而显著减少,其中晚熟品种对密度和施氮量的变化更为敏感;干物质分配率在花期前、花期、成熟期最大差异分别表现在叶片、茎秆、角果。在相应生育期,随着密度的增大,叶片分配率显著递减,而茎秆、角果的分配率则显著递增;干物质贡献量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少,晚熟品种较早熟品种的降幅大,随着施氮量增加晚熟品种干物质贡献量呈上升趋势,早熟品种干物质贡献量花前呈上升趋势,花后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除低氮处理外)。在低氮(120 kg·hm-2)、中氮(240 kg·hm-2)下,随着密度的增大,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高氮(360 kg·hm-2)条件下,随着密度增大,产量显著递增;早熟品种的产量在中氮(240 kg·hm-2)下达到最高,平均为2 244.75 kg·hm-2;晚熟品种的产量在高氮(360 kg·hm-2)下达到最高,平均为2 472.15 kg·hm-2;早熟品种最佳密肥组合为240 kg·hm-2和30~45万株·hm-2,晚熟品种最佳密肥组合为360 kg·hm-2和30~45万株·hm-2。综上,氮肥和密度主要通过改变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后干物质贡献量来影响产量,晚熟品种更易通过调节氮肥和密度等手段实现高产量。本研究结果为不同熟期油菜氮肥及密度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湘两优900在热带稻区的高产性和适应性,在海南三亚进行4个施氮水平(0、150、225、300 kg·hm-2)和2个移栽密度(25.0×104、16.7×104 hills·hm-2)大田栽培试验,研究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对湘两优900产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对湘两优900产量影响显著,产量随着施氮水平和移栽密度的提高而显著增加,以施氮量300 kg·hm-2与移栽密度16.7×104 hills·hm-2组合的产量最高(15.32 t·hm-2),其增产优势主要表现为有效穗数多,地上部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LAI)大,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Pn)高。施氮水平与移栽密度对氮肥吸收利用效率有影响,且施氮水平起显著作用。施氮量为300 kg·hm-2时,氮肥吸收利用率最大(44.5%),增加施氮量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同时也会显著降低氮素吸收效率、氮生理效率、氮肥效率。从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综合考虑,施氮量300 kg·hm-2与移栽密度25.0×104 hills·hm-2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密肥组合。本研究结果为超级杂交稻在热带稻区(海南)推广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提高粮食作物中可食部分的锌生物有效性是解决人体缺锌的重要措施。为研究氮锌肥料施用对玉米籽粒锌营养的影响,本研究以郑单958和谷神玉66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3个氮水平(90、180 和225 kg N·hm-2)和2个喷锌处理(0和4.5 kg·hm-2 ZnSO4·7H2O)下玉米籽粒产量和氮锌含量以及灌浆期叶片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吐丝后,与施氮量90 kg·hm-2处理相比,施氮量180和225 kg·hm-2处理提高了吐丝后穗位叶SPAD值及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碳酸酐酶(C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灌浆后期PSⅡ综合性能指数(PI),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施锌能提高吐丝后穗位叶CA、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灌浆后期SPAD值和PI,降低MDA含量。2个品种相比,谷神玉66灌浆后期穗位叶SPAD值、叶片初始荧光(Fo)和最大荧光(Fm)较高,而灌浆前期穗位叶PI和吐丝后NR、CA、SOD以及POD活性则以郑单958较高。施氮量为90 kg·hm-2时,玉米籽粒产量平均为8.55 t·hm-2,随着施氮量增加,玉米籽粒产量显著提高。籽粒中氮含量以施氮量180 kg·hm-2时最高,为14.85 g·kg-1。施氮量90和180 kg·hm-2时,籽粒锌含量平均为27.2 mg·kg-1,显著高于施氮量225 kg·hm-2处理。与不施锌相比,喷锌后玉米籽粒产量未有显著变化,籽粒中氮、锌含量分别增加了11.7%和18.0%。郑单958籽粒产量较谷神玉66提高了3.8%,籽粒氮锌含量则分别减少了11.9%和5.3%。综合来看,施氮量为180 kg N·hm-2时,与喷施ZnSO4·7H2O 4.5 kg·hm-2 配合施用能够增强玉米灌浆期叶片SPAD和荧光特性,提高氮锌代谢关键酶活性,增强氧自由基清除系统酶活性,减弱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伤害,促进籽粒中氮、锌的吸收和累积。本研究结果可为玉米生产中优化锌生物强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明确春性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协同的适宜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本研究以高产、优质春性强筋小麦品种镇麦12号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基施45%复合肥375 kg·hm-2,尿素150 kg·hm-2,设置4个追氮水平(90、120、150、180 kg·hm-2)和3个种植密度(225、300、375万株·hm-2),研究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2号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镇麦12号籽粒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籽粒产量随着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追氮量超过150 kg·hm-2时,籽粒产量开始下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呈下降趋势。增加追氮量显著提高了籽粒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籽粒粗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略有提高,吸水率和面团稳定时间差异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实现协同提高镇麦12号产量和品质的最适密氮组合为追氮量150 kg·hm-2, 种植密度225万株·hm-2。本研究结果为明确不同强筋小麦品种最适的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种肥同播条件下红壤耕地的适宜硼肥用量,在红壤旱地和水田通过开展种肥同播不同硼肥用量试验,本研究设置施硼肥量为0(T1,对照)、4.5(T2)、9.0(T3)、13.5 kg·hm-2(T4)4个处理,研究其对油菜出苗、生长发育、硼肥吸收利用效果、籽粒产量、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壤耕地增施硼肥,油菜花期可缩短9~20 d,全生育期缩短2~11 d。红壤中有效硼含量严重缺乏,增施硼肥可显著提高油菜生物量和菜籽产量。适宜的硼肥用量可通过增加成株率、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提高产量。施硼量为9.0 kg·hm-2时,菜籽产量达最佳水平,为2 131.6 kg·hm-2,较对照增产336.1%。收获期硼吸收量和各器官中硼含量随施硼量增加而增加,施硼量为13.5 kg·hm-2时硼吸收量和各器官中硼含量均达到最大值。硼肥利用率随施硼量增加呈降低趋势,土壤基础有效硼含量越低,硼肥贡献率越大,施硼增产效果越好。施硼量为9.0 kg·hm-2时,菜籽含油量和产油量达最佳水平,与对照相比含油量增加6.7个百分点,产油量达996.4 kg·hm-2,较对照增加401.5%。综合菜籽产量、含油量、硼肥利用率和产油量等因素,推荐红壤旱地硼肥施用量为9.0 kg·hm-2,水田可适当增加施用量,但不宜超过13.5 kg·hm-2。本研究为我省红壤耕地油菜生产硼肥施用和油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施氮量和密度互作对盐碱滩涂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特征的影响,以淮稻5号为试验材料, 设置6个施氮量处理:N0(0 kg·hm-2)、N210(210 kg·hm-2)、N255(255 kg·hm-2)、N300(300 kg·hm-2)、N345(345 kg·hm-2)、N390(390 kg·hm-2),2个移栽密度处理:D1(33.4 万穴·hm-2,12 cm×25 cm)、D2(27.8 万穴·hm-2,12 cm×30 cm),测定了水稻产量及品质形成的相关因素。结果表明,随施氮量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N300处理最高;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不同密度间比较,高密度处理的穗数和千粒重高于低密度处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呈相反趋势。施氮量与移栽密度组合中,以N300D1处理的产量最高,达7 978.83 kg·hm-2。施氮量的增加提高了稻米的加工品质与营养品质,同时降低了外观品质与蒸煮食味品质。移栽密度的增加提高了稻米的营养品质,但降低了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综合分析认为,施氮量300 kg·hm-2和移栽密度33.4万穴·hm-2, 是盐碱滩涂水稻获得高产优质的栽培措施。本研究结果为盐碱滩涂水稻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干旱区滴灌葡萄氮素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鑫鑫  刘洪光  林恩 《核农学报》2020,34(11):2551-2560
为研究水氮调控对干旱区滴灌葡萄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新疆鲜食葡萄弗雷为试验材料,利用15N 示踪技术,设置2种灌水处理(灌水量为4 950、5 400 m3·hm-2,分别记作W1、W2),3种施氮处理(施氮量为177、235、292 kg·hm-2,分别记作F1、F2、F3)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和15N丰度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在0~20 cm土层出现富集现象。各器官征调氮素能力随水氮投入加大极显著增强(P<0.01)。根系、茎秆、叶片器官的生物量随着吸氮量的增加极显著提高(P<0.01),而较高施氮量(F3)不利于果实器官生物量的积累。果树吸收的肥料氮量随水氮投入的加大逐渐增加,受水氮调控影响极显著(P<0.01),果树吸收的土壤氮量大于肥料氮量。W2F1的15N标记氮肥利用率和15N标记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分别为38.36%和114.20 kg·kg-1,W2F2的产量最高,为20 253 kg·hm-2,但与W2F1差异不显著。表明水氮投入过多会引起茎秆和叶片器官徒长且不利于提高15N标记氮肥利用率。综上所述,灌水量5 400 m3·hm-2、施氮量177 kg·hm-2(W2F1)是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的可行水氮运筹模式。本研究结果为干旱区滴灌葡萄高产高效种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许纪元  闵炬  施卫明 《核农学报》2020,34(12):2793-2799
为明确硝化抑制剂2-氯-6-三氯甲基吡啶(简称CP)在设施蔬菜上的应用效果及其增效机制,本研究采用田间微区试验,应用15N稳定性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在推荐施氮量(180 kg·hm-2)和习惯施氮量(300 kg·hm-2)下,CP对设施番茄氮素去向的影响,并进行了其增效机制的初探。结果表明,在施氮量为180和300 kg·hm-2条件下,施用CP可增加番茄产量17.3%和31.4%,肥料氮回收率分别增加8.6和9.2个百分点,氨挥发排放增加了2.47和3.65 kg·hm-2,其他损失合计减少了15.5和27.6 kg·hm-2。 添加CP促进了氮素从茎和叶向果实的转移,且减少了氮素损失,提高了氮素利用率,这可能是其增效的机制之一。施用CP带来的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其成本,在蔬菜生产上值得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周年不同施氮组合对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体系土壤氮素及产量影响规律,于2017—2018年,在伊宁县农业科技示范园内开展大田试验,以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为研究对象,在前茬麦季设置4个施氮水平:0(N0)、104(N1)、173(N2)、242 kg·hm-2(N3);后茬大豆设置3个施氮水平:0(S0)、69(S1)、138 kg·hm-2(S2),研究周年不同施氮组合对两季作物收获后农田0~100 cm土层土壤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含量、无机氮残留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不同施氮水平土壤NO3--N及NH4+-N含量均在20~4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且N3的土壤NO3--N和NH4+-N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4.65 mg·kg-1和4.26 mg·kg-1,土壤NO3--N含量平均分别较N0、N1、N2增加了92.86%、44.69%和17.03%,土壤NH4+-N平均依次增加了69.95%、26.10%和8.46%;而冬小麦施氮量越高,其土壤无机氮残留量越大,以麦季N3平均最高,为200.62 kg·hm-2。此外,前茬麦季施氮还能影响后茬大豆土壤中NO3--N、NH4+-N含量及无机氮残留量;夏大豆的土壤NO3--N和NH4+-N含量也在20~4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且N3S2的土壤NO3--N、NH4+-N含量及无机氮残留量最大,平均分别为18.61 mg·kg-1、 5.10 mg·kg-1、258.36 kg·hm-2。在麦季施氮173 kg·hm-2时(N2),冬小麦产量最高,平均为7 828.64 kg·hm-2,平均分别较N0、N1、N3增加35.45%、16.77%、6.26%;且在此基础上夏大豆当季再施氮69 kg·hm-2时(S1),夏大豆获得产量最高,平均为2 988.93 kg·hm-2,其周年总产量也达到最高平均,为10 817.5 kg·hm-2。综上所述,麦季施氮173 kg·hm-2,豆季施氮69 kg·hm-2既有利于提高麦豆周年产量,又能减少土壤氮素的残留量,可为当地一年两熟制高效施氮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10.
氮肥用量对花生氮素吸收与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花生氮素吸收与分配规律,以花育25号为试验材料进行土柱栽培试验,采用15N 示踪法研究氮肥用量对花生不同器官氮素同化吸收与积累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超过90 kg·hm-2(N2)时,花生植株各器官干物质量及氮素积累量基本不再显著增加。籽仁干物重在3个施氮量(N1、N2、N3) 条件下分别较不施氮增加2.61%、5.32%和1.88%,且在施氮量90 kg·hm-2(N2)时最高,为19.00 g/株。同一施氮量条件下,花生不同器官15N 积累量表现为籽仁> 叶> 茎>果壳>根;在不同施氮量条件下,15N 在花生各器官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2增加了15N 在籽仁中的分配比例,降低了茎和叶片中的分配比例,促进氮素由营养器官向生殖器官转运,提高了15N 在籽仁中的积累量,其氮肥利用率分别较N1、N3和N4提高22.77%、17.56%和28.13%。综上,本试验条件下施用90 kg·hm-2氮素(N2)可提高花生籽仁干物重,增加氮素积累量和氮肥利用率。一元二次方程模拟结果表明,77.19 kg·hm-2为花生产量最高的最适施氮量。本研究结果为花生氮肥利用率及氮肥的合理施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连续定位试验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棉花产量和棉田土壤养分含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于2018—2020年连续3年在阿拉尔开展田间试验,设置6个纯氮处理:0(N0)、90(N1)、180(N2)、270(N3)、360(N4)、450 kg·hm-2(N5),研究了定点定量施氮对棉花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植株干物重及含氮量、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全氮及速效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减少。随施氮水平的提高,收获期棉田0~60 cm各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基本无显著差异,全氮、碱解氮含量整体表现为N0、N1和N2处理低于N3、N4和N5处理,速效磷含量变化则反之;不同年限处理间速效钾含量基本以N3处理最低,至2020年N3处理0~60 cm土层速效钾平均含量较其他处理低23.49%~51.13%。棉花地上部单株干物重和单株含氮量均以棉铃占比最高,不同处理分别为59.04%~62.91%和56.48%~65.16%。各处理地上部单株干物重、单株含氮量、皮棉产量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均在N3处理达到最大,试验年内N3处理平均单株干物重和单株含氮量分别为117.25和1.96 g,皮棉产量2 419.39 kg·hm-2,较其他处理分别高出29.75%、14.32%、8.18%、8.54%和10.21%,氮肥表观利用率也最高,为47.26%。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推荐南疆阿拉尔地区棉花氮肥适宜用量为270 kg·hm-2。在此施用量下可获得棉花高产,并减少收获期土壤养分残留。本研究结果为棉花精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小麦在不同地区合理的追氮量,在北京和石家庄2个试点以强筋小麦藁优2018(B1)和师栾02-1(B2)为试验材料,设置75 kg·hm-2(C1)、105 kg·hm-2(C2)、135 kg·hm-2(C3)3种追氮水平的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追氮量对不同试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75~135 kg·hm-2追氮量范围内,增加追氮量,可提高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增大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降低胞间CO2浓度(Ci)。随着开花后天数的增加,藁优2018的旗叶Pn和Gs下降速度均较师栾02-1快,且Ci升高;随着追氮量的增加,各处理叶绿素(Chl)(a+b)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开花后14 d,C2、C3处理Chl(a+b)含量相对C1分别平均增加了6.01%和13.81%。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及收获指数(HI)均随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平均提高幅度分别为6.235%、3.11%和3.015%。试点间比较表明,两强筋小麦品种的旗叶Chl含量、Pn、Gs、Tr等在北京试点的结果均优于石家庄试点,表明北京试点的环境条件较石家庄试点更有利于小麦旗叶光合性能潜力的发挥,但后者环境更适宜供试品种的生长,更能充分发挥其产量潜力。各光合指标及Chl含量均在追氮量为135 kg·hm-2(C3)时最高(旗叶Pn除外),且两品种均获得最高产量,但追氮量为105 kg·hm-2(C2)与追氮量为135 kg·hm-2(C3)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从高产及资源投入角度考虑,强筋小麦藁优2018和师栾02-1的适宜追氮量均为105 kg·hm-2。本研究结果可为强筋小麦在不同生态区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不同粳糯性糜子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对不同供氮水平的响应,本研究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粳性糜子品种陇糜13号和糯性糜子品种陇糜14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5(N1)、90(N2)和135 kg·hm-2(N3)3个供氮水平,以不施氮为对照(CK),研究不同供氮水平下不同粳糯性糜子在开花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分析氮素积累量、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利用率及氮肥表观利用效率对施氮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粳糯性糜子的地上部各器官干重呈单峰曲线变化,在N2下,开花期和成熟期糜子的茎秆干重、叶片干重、茎鞘干重和穗干重均显著高于CK(P<0.05);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不同粳糯性糜子的氮肥偏生产力呈降低趋势,而氮素利用效率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N2可以显著提高不同粳糯性糜子的株高、茎粗、穗长、单穗粒重、千粒重及产量,也可提升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两年数据表明,N2(90 kg·hm-2)下陇糜13号的农艺性状、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均优于陇糜14号。综上,本研究条件下,甘肃省会宁地区糜子的推荐氮肥施用量为90 kg·hm-2,这对西北地区种植不同粳糯性糜子具有生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冬小麦施氮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冬小麦不同施氮水平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后效影响,于2017-2018年在小麦季设置0、225、375和525 kg·hm-2 4个施氮处理,分别记作CK、N1、N2和N3,采用稀释平板法和MPV稀释法研究冬小麦不同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季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具有显著的后效作用。随着麦季施氮量的增加,复播大豆产量、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及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麦季适宜的施氮量(N1、N2)更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总数的生长繁殖,优化菌群结构,提高后茬大豆产量;而过量施氮(N3)刺激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增加,降低大豆产量,加速土壤中氮素损失,降低氮肥利用率。综合考虑冬小麦季施氮量为375 kg·hm-2时,复播大豆产量达到最高,平均为2 988.93 kg·hm-2, 两年大豆平均增产23.59%,并有利于改良后茬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调节土壤生态环境。本研究结果为周年轮作模式下后茬大豆合理施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减量化肥配施紫云英对水稻产量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长期减量化肥配施不同量紫云英对水稻产量及产量稳定性影响,以10年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100%F)、减量20%和40%化肥分别配施22 500、30 000、37 500、45 000 kg·hm-2紫云英10种施肥模式,研究水稻产量及产量变化趋势、水稻产量稳定性、肥料贡献率及土壤养分对不同施肥模式的响应。结果表明,施肥显著提高水稻年均产量,减量20%和40%化肥配施不同量紫云英较CK增产36.81%~40.07%,较单施化肥增产6.27%~8.80%。AMMI模型产量稳定性参数(Di)结果显示,化肥减施20%和40%均以配施45 000 kg·hm-2紫云英处理水稻产量稳定性最好,其次为配施37 500 kg·hm-2紫云英处理。减量化肥配施紫云英处理肥料贡献率较单施化肥提高4.55~6.42个百分点,以减量40%化肥配施37 500 kg·hm-2紫云英处理最高,肥料贡献率与土壤地力贡献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CK相比,减量化肥配施紫云英明显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水稻产量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产量稳定性参数与土壤碱解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综合考虑水稻高产、稳产及减肥效益,以减施40%化肥配施37 500 kg·hm-2紫云英处理效果最佳。本研究结果为豫南稻区合理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