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探究红霉素在水环境的生物归趋,本试验采用14C示踪法,建立蝌蚪-浮萍模拟水生生态系统和人工蔬菜水培系统,研究红霉素在蝌蚪、浮萍和食用蔬菜体内的吸收转运特征,并探讨2种不同来源[帕霍基腐殖土(PP)和萨旺泥河(SR)]的水体溶解性有机质(DOM) 对其生物可利用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 μg·L-1污染水平下,水体中红霉素能够通过表皮吸收进入水生生物,且其在不同生物中的吸收富集特征存在差异。模拟水生生态系统试验表明,纯水中红霉素能够快速为浮萍吸收富集,并于72 h内达到平衡浓度1.35±0.11 nmol·g-1 (干重),当水体中有DOM存在时,红霉素在浮萍体内的吸收富集受到显著抑制(P<0.05),且SR较PP抑制作用更强;红霉素在蝌蚪体内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富集,360 h时浓度达到峰值1.20±0.05 nmol·g-1,SR能够显著抑制蝌蚪对红霉素的吸收;SR对红霉素在浮萍和蝌蚪体内吸收的抑制作用更强,这可能与SR较PP更易与红霉素结合有关。水培蔬菜试验结果表明,水体中红霉素在油菜和生菜体内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65±0.18(地上部)和1.36±0.23 L·kg-1(地上部),显著低于蝌蚪和浮萍(58.77±0.63和49.58±4.03 L·kg-1),且可以通过根部吸收运转至水培蔬菜茎叶,但其转运系数均小于1,表明红霉素不易在试验蔬菜体内向上转运;DOM对红霉素在油菜和生菜中的吸收富集无显著影响。本研究为科学评价红霉素的生态安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不同手性构型的2甲4氯丙酸(mecoprop,MCPP)在双子叶植物中的吸收、代谢等差异,以手性14C-MCPP对映体为示踪剂,野生哥伦比亚型拟南芥为受试植物,研究实验室条件下不同手性构型的MCPP在拟南芥中的吸收转运与亚细胞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拟南芥对14C-MCPP 2种对映体的吸收效率分别为90.45%(14C-R-MCPP)和85.75%(14C-S-MCPP),二者差异显著。施药后,2种构型的14C-MCPP均易向下运转,其中14C-R-MCPP在拟南芥植株中的转运过程更持久,转运到植株其他部位的比率相对更高。2种构型14C-MCPP在标记下位达到平衡时,14C-R-MCPP的分布比率为14C-S-MCPP的2.5倍。亚细胞分布方面,在拟南芥标记叶位细胞中各组分的分布比率均为胞浆>细胞壁>细胞器,在施药后144 h,14C-S-MCPP在细胞壁的分布比率较14C-R-MCPP高,分别为39.60%和28.74%,表明拟南芥叶组织细胞壁对14C-S-MCPP具有更强的固定能力;而在细胞器中,14C-R-MCPP的分布比率(10.55%)较14C-S-MCPP(4.11%)高,表明14C-R-MCPP相较于14C-S-MCPP更易富集于叶组织细胞的细胞器中,在同施药浓度下与靶标蛋白的接触频率更高。综上可知,手性激素型除草剂MCPP在双子叶植物模式植物拟南芥中的运转和分布存在显著的对映体选择性差异,映证了R-MCPP从吸收、转运、亚细胞分布的层面而言相较于其对映体S-MCPP具有更强的除草活性。  相似文献   

3.
土壤辐照灭菌对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拟通过土壤辐照灭菌的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对硝态氮和铵态氮在土壤中的相互转化、固持及损失的影响,为提高作物氮肥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土壤纯培养的方法,通过外源添加~(15)N标记铵态氮肥[(~(15)NH_4)_2SO_4]和硝态氮肥(Na~(15)NO_3),结合γ辐照灭菌的方法,培养30 d后,测定分析了灭菌和未灭菌土壤中总的、来自于肥料的和来自于土壤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并定量评价了肥料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固持和损失情况。结果表明:灭菌显著抑制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激发土壤铵态氮的释放,对铵态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固持和损失没有显著影响;灭菌对土壤硝态氮转化为铵态氮的过程没有影响,降低了硝态氮在土壤中的残留和固持,增加了硝态氮的损失;与外源添加硝态氮相比,外源添加铵态氮促进了土壤自身无机氮的释放,外源添加的铵态氮在土壤中残留低、固持高、损失高。因此,总体来看,灭菌有利于土壤铵态氮的积累,却降低土壤硝态氮的积累。虽然外源铵态氮较外源硝态氮更能激发土壤无机态氮的释放,并更易被土壤固持,但是铵态氮肥较硝态氮肥在土壤中残留少、损失多。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植物对不同形态硒的吸收、转运和形态转化机制。植物主要吸收水溶性硒,包括部分有机硒、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多数研究表明植物对硒酸盐的主动吸收是通过高亲和力的硫酸盐转运子完成,最近的研究表明磷酸盐可以调节亚硒酸盐的吸收,磷酸盐转运子在亚硒酸盐的主动吸收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植物吸收的硒酸盐很快从根部转移到地上部,在叶片中被还原成亚硒酸盐,进而转化为有机硒化物进入其他组织;而亚硒酸盐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积累在根部,极少转移到地上部。进入植物体中的硒转化为含硒氨基酸和硒蛋白参与植物的代谢。  相似文献   

5.
基于15N示踪技术的干旱区滴灌葡萄氮素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鑫鑫  刘洪光  林恩 《核农学报》2020,34(11):2551-2560
为研究水氮调控对干旱区滴灌葡萄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新疆鲜食葡萄弗雷为试验材料,利用15N 示踪技术,设置2种灌水处理(灌水量为4 950、5 400 m3·hm-2,分别记作W1、W2),3种施氮处理(施氮量为177、235、292 kg·hm-2,分别记作F1、F2、F3)进行大田试验。结果表明,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和15N丰度差异极显著(P<0.01),并且在0~20 cm土层出现富集现象。各器官征调氮素能力随水氮投入加大极显著增强(P<0.01)。根系、茎秆、叶片器官的生物量随着吸氮量的增加极显著提高(P<0.01),而较高施氮量(F3)不利于果实器官生物量的积累。果树吸收的肥料氮量随水氮投入的加大逐渐增加,受水氮调控影响极显著(P<0.01),果树吸收的土壤氮量大于肥料氮量。W2F1的15N标记氮肥利用率和15N标记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分别为38.36%和114.20 kg·kg-1,W2F2的产量最高,为20 253 kg·hm-2,但与W2F1差异不显著。表明水氮投入过多会引起茎秆和叶片器官徒长且不利于提高15N标记氮肥利用率。综上所述,灌水量5 400 m3·hm-2、施氮量177 kg·hm-2(W2F1)是兼顾经济效益与生态效应的可行水氮运筹模式。本研究结果为干旱区滴灌葡萄高产高效种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镉污染土壤因其导致粮食作物超标以及通过食物链对居民健康构成威胁,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土壤镉的迁移转化、植物根部对镉的吸收、植物体内对镉的装载转运和贮存是土壤-植物体系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过程。近年来,稳定同位素分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土壤-植物系统中镉的迁移和储存,为研究镉在不同土壤库和植物部位中的迁移和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本文首先介绍了镉同位素组成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其次对土壤矿物溶解、共沉淀、吸附和有机质螯合配位等四个关键过程引起的镉同位素分馏方向和程度进行综述,并重点针对植物根部对镉的吸收、根部-地上部转运和籽粒储存等三个关键过程阐述植物体内镉同位素分馏机制;最后基于目前研究现状,展望了土壤-植物体系镉同位素分馏尚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深入理解镉在土壤-植物体系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机制,以期为镉污染土壤的安全利用与治理修复、农产品减毒脱毒等应用技术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农药的环境行为与归趋,尤其是结合残留研究,是新农药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这关系到新农药的科学使用。本文利用14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C环-U-14C]丙酯草醚(ZJ0273)在3种不同类型好氧土壤中的结合残留及其在富啡酸、胡敏酸和胡敏素中的动态分布。结果表明:(1)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土壤中的丙酯草醚结合残留量均随时间而递增。培养至75d,红砂土(S1)、黄松土(S2)与淡涂泥田(S3)中的14C-BR最大值分别为引入量的12.55%,20.35%和20.49%,且富含有机质和pH较高的土壤更易与丙酯草醚形成结合残留;(2)丙酯草醚与富啡酸、胡敏酸和胡敏素形成的结合残留,含量大小依次为富啡酸>胡敏素>胡敏酸。因此,丙酯草醚与土壤基质形成结合残留的过程中,富啡酸起主要作用,而胡敏酸的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8.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广西两种主要富硒土壤施入不同水平磷对小白菜硒吸收积累的影响及土壤硒形态转化规律,旨在为提高土壤有效形态硒含量及植物硒含量提供理论依据。试验采集广西具有代表性的富硒赤红壤(贵港市桂平市)和富硒红壤(桂林市永福县),设置4个磷梯度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相同的磷处理在不同土壤上对小白菜硒吸收效果不同。在富硒赤红壤上低磷处理(P50,50 mg/kg)有利于小白菜地上部和地下部对硒的吸收;在富硒红壤上中磷处理(P110,110 mg/kg)小白菜地上部硒含量最高,地下部施入磷则硒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同时,磷的施入对硒在小白菜体内的转运在两种土壤上也存在差异。在富硒赤红壤上当磷施入量在80 mg/kg以下时,磷的施入会抑制硒从地下部向地上部的转运;在富硒红壤上磷的施入则均能促进硒的转运;但二者均在中磷处理时达到峰值。植株体内硒含量间的差异取决于土壤有效形态硒含量。研究结果显示磷的施入均显著增加了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硒的含量,且小白菜硒的含量与土壤中水溶态硒规律一致。研究还发现在两种土壤上不同磷处理对土壤硒形态转化规律不同,这为进一步研究磷与土壤硒间的互作关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吡虫啉在植物体内的行为规律,本研究以14C-吡虫啉为研究对象,采用种衣剂拌种法,设低药种比(4.8和5.4 g·kg-1)以及高药种比(6.0和7.2 g·kg-1)处理,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及现代仪器分析技术,探讨了吡虫啉在苗期甘蓝型油菜中的动态吸收变化和转运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药种比6.0 g·kg-1处理的苗期油菜对吡虫啉的吸收利用率最高;苗期油菜植株体内的吡虫啉含量水平总体表现为高药种比处理显著高于低药种比,而高药种比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且二者吡虫啉含量水平分别维持在4.72~7.96和4.20~9.42 mg·kg-1范围内。低药种比处理的苗期油菜茎中吡虫啉含量显著高于植株其他部位,且下部叶(叶1)明显高于其他叶,其放射性分配比为:茎>叶>根;高药种比处理的茎和叶1中吡虫啉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其放射性分配比为:叶>茎>根;各处理组根中14C-吡虫啉的分配比均较低,在9.81%~16.37%范围内;吡虫啉更易在叶缘部位积累。吡虫啉的转运系数均大于1,且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降低。综上所述,吡虫啉种衣剂处理油菜种子的适宜药种比为6.0 g·kg-1。本研究为吡虫啉的科学使用及其环境安全性评价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0.
臧明  雷宏军  刘鑫  潘红卫  徐建新 《核农学报》2020,34(5):1070-1078
为研究土壤氧气扩散速率(ODR)和作物养分利用对不同增氧灌溉方式的响应,以地下滴灌为供水方式,设置循环曝气(VAI)、H2O2(HP30、HP3K)和常规水对照(CK)4种灌溉处理,通过盆栽冬小麦试验,系统分析ODR、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规律。结果表明,VAI和HP30处理后48 h内20 cm土层深度的ODR较CK均有明显改善,拔节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经VAI处理后的ODR分别提高60.45%、73.77%和87.88%(P<0.05),拔节和抽穗期经HP30处理的ODR分别提高21.37和23.61%(P<0.05)。VAI和HP30处理后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了36.27%、38.98%和23.37%、21.47%。增氧灌溉促进了作物养分的利用,与CK相比,VAI冬小麦的N、P、K吸收总量分别提高了53.23%、107.41%和72.94%(P<0.05),HP3K冬小麦的P、K吸收总量提高了39.51%、56.19%(P<0.05),HP30冬小麦的N、P吸收总量提高了50.32%、29.63%(P<0.05);VAI和HP30冬小麦N的养分吸收效率较CK提高了43.64%和34.55%(P<0.05),VAI和HP3K籽粒的N素分配率较CK增加了8.33%和6.94%(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ODR与冬小麦的N、P吸收总量呈显著正相关;VAI和HP30籽粒的N吸收量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综上,增氧灌溉改善了ODR,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促进了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VAI效果最为显著。本研究结果为增氧灌溉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有机肥培肥复垦土壤过程中磷的有效性如何变化、不同有机肥在什么施磷水平下能使作物取得最大生产效率以及合理培肥土壤,依托采煤塌陷定位培肥试验基地(山西省孝义市偏城村),在4个磷水平下(0,25,50,100 kg/hm2)研究不同肥料(鸡粪、猪粪、牛粪和化肥)对玉米产量及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动态变化。经过2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均能显著提高玉米籽粒产量,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玉米籽粒产量呈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的趋势,通过构建2年磷肥效应方程发现,化肥、鸡粪、猪粪和牛粪处理的最佳施磷量范围分别为67.54~83.02,24.91~38.65,26.10~29.26,50.33~58.38 kg/hm2,可见,3种有机肥推荐施磷量均小于化肥处理;(2)玉米吸磷量和磷肥利用率在各施磷水平下均表现为鸡粪≥猪粪>牛粪>化肥。玉米吸磷量随施磷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后基本不变的趋势,磷肥当季回收率表现为随施磷水平的增加呈下降趋势;(3)连续施肥2年后,不同施肥处理在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上影响的土壤有效磷深度不同。其中,化肥处理在50,100 kg/hm2磷水平下显著提高0—60 cm土层Olsen-P含量;鸡粪处理在50 kg/hm2磷水平下显著提高0—40 cm土层Olsen-P含量,而100 kg/hm2磷水平下显著提高Olsen-P含量到60 cm土层;猪粪处理在50,100 kg/hm2磷水平下显著提高0—40 cm土层Olsen-P含量;牛粪处理仅对表层Olsen-P含量有影响。总之,不同有机肥处理之间对作物生长和土壤Olsen-P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为鸡粪≥猪粪>牛粪,且不同有机肥对于新复垦土壤的推荐施肥量不同,鸡粪和猪粪的推荐施磷量最少,其次为牛粪处理。  相似文献   

12.
Acid soil has led to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vegetable yield in high-yield greenhouse vegetable production system. Chicken manure and fulvic acid (FA) applicatio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n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in vegetable greenhouse so as to confirm whether FA could replace chicken manure in acid soil amelioration under the same addition levels of nutrient, when compared to the effect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pplication alone on acid soil improv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 of soil added with chicken manure and FA, respectively, increased from the original value of 5.4 to 5.99 and 6.32 at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while soil pH applied only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s decreased to 5.43.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cation exchange capacity (CEC) of soil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pH buffering capacity. The peak values of soil CEC and pH buffering capacity occurred in April each year and subsequently tended to decrease in August and December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Data demonstrated that chicken manure and FA in combination with soil contributed to soil base saturation that increased from 26.5%, 33.8% to 36.7%, 45.9% in chicken manure and FA treated soil during December 2011 to December 2012, respectively; however, chemical fertilizers displayed an adverse effect on soil base saturation that decreased from 17.1% to 5.6% on the same time period. Exchangeable aluminum (Al) concentration showed a weak but significant increase by 5.2% on August 2012 in comparison to April 2012, as chemical fertilizers were added into soil alone. Unlike to chemical fertilizer, chicken manure and FA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soil exchangeable Al concentration from the original value of 5.37 cmol kg?1 to 4.56 and 4.22 cmol kg?1 at the end of experiment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otal yield treated solely with chemical fertilizers, chemical fertilizers combination with chicken manure or FA resulted in an increase in total yield in 2011 and 2012. Although chicken manure and FA possessed the same trend of improving acidic soil in vegetable greenhouse, a greater contribution was attributed to FA due to its lower mineralization rate of organic matter. Therefore, it was suggested that FA could completely displace chicken manure in improvement in acidic soil in vegetable greenhouse.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加工方式对甜茶速溶粉稳定同位素指纹的影响,进而验证δ13 C、δ15 N用于甜茶及其速溶粉产地溯源的可行性,本试验分别以烘箱烘干和微波杀青2种烘干方式制备甜茶老叶和嫩叶4种原料,采用热水浸提、离心并干燥(喷雾干燥和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甜茶速溶粉,得到喷雾干燥速溶粉(ITSD)、冷冻干燥速溶粉(ITFD)和速溶粉副产物(ITBP)三类加工样品,并采用元素分析-同位素比率质谱仪(EA-IRMS)测定样品中的δ13C、δ15N值。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湖南、四川、江西)甜茶杀青嫩叶δ13C、δ15N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烘箱烘干法与微波杀青法制得的原料茶δ15N值存在差异,且 δ13C、 δ15N值在速溶粉加工产品(原料、速溶粉及副产物)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不同烘干原料制备的所有样品δ13 C、δ15N值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P<0.01)。本研究结果为基于δ13C、δ15N溯源指纹进行甜茶原料或速溶茶粉的产地溯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不同有机肥对采煤塌陷区土壤氮素矿化动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揭示不同有机肥对煤矿复垦土壤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以山西省孝义市水峪煤矿采煤塌陷复垦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好气培养法,研究在40%含水量和30℃培养条件下,施用3种有机肥(鸡粪、猪粪、牛粪)后在0~161天的氮素矿化动态特征,以明确不同有机肥对该矿区复垦土壤氮素矿化特征,从而预估不同有机肥的供氮特性,为合理施用有机肥进行低产农田的培肥改造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各处理0~14天铵态氮含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迅速下降,与培养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14~161天土壤铵态氮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培养结束时,各处理铵态氮含量均低于1.31mg/kg。(2)各处理土壤硝态氮含量、累积量及矿质氮累积量变化均呈近似的“S”形曲线递增,表现为0~56天缓慢增加,56~84天迅速增加,84天至培养结束(161天)其含量基本不变。培养结束时不同处理间硝态氮含量、累积量及矿质氮累积量整体上均表现为鸡粪>猪粪>牛粪>空白,且鸡粪较猪粪和牛粪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猪粪和牛粪较空白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不同施肥处理出现氮素净矿化的时间点不同,其中鸡粪处理在第14天时最早出现净矿化现象,而猪粪和牛粪在培养28天后才出现明显的氮素净矿化。(4)不同施肥处理在培养的不同阶段硝态氮和矿质氮累积速率不同,但整体趋势一致,表现为培养0~84天各处理土壤累积矿化波动较大,56~84天达到峰值,培养84~161天各处理矿化速率平稳下降。总体来看,有机肥的施入能有效促进煤矿复垦土壤氮素矿化,从而提高土壤氮素有效性。其中,施鸡粪较猪粪和牛粪对提高矿区复垦土壤有效氮效果更好。4种处理的氮素矿化效果总体表现为鸡粪>猪粪>牛粪>空白。  相似文献   

15.
为了减少大豆生产过程中化肥的施用量及对黑土地的保护,开展大豆田间试验,分别施用大豆专用复合肥(CK)、枯草芽孢杆菌+氨基酸型有机肥(T1)、枯草芽孢杆菌+黄腐酸钾肥(T2)、枯草芽孢杆菌+海藻精粉颗粒肥(T3)、枯草芽孢杆菌秸秆腐熟有机肥(T4)、枯草芽孢杆菌鸡粪腐熟有机肥(T_5),综合评价各种肥料对大豆光合作用和土壤酶活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光合参数方面,T1、T4和T_5处理的净光合速率较CK增加了5.0%、0.7%和8%,但差异不显著;蒸腾速率的最大值为T_5,较CK增加了30%,最小值为T2,较CK降低了43.1%;气孔导度从高到低依次为T_5>T4>T1>CK>T3>T2,其中T2、T3和T_5与CK差异显著;T2处理胞间CO_2浓度最低,较CK显著降低了12.0%,T1、T_5处理较CK分别增加了5%和7%。叶绿素含量中,T4和T_5的叶绿素含量均显著低于CK,T1处理的叶绿素a含量最高,较CK增加了17.3%,T2处理的叶绿素b含量较CK提高了2%,T3处理与CK相比无明显变化。各处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 T_5处理为最大值,较CK提高17.7%;土壤蔗糖酶从高到低依次为T1> T3>CK>T1>T4>T2,其中T1较CK提高了18.9%,T2较CK降低了27.8%;土壤碱性磷酸酶的最小值为T3处理,酶活仅为8.55 mg·g-1,最大值为T4处理,较CK增加了7%。作为环境友好肥料,枯草芽孢杆菌+氨基酸型有机肥、枯草芽孢杆菌秸秆腐熟有机肥和鸡粪枯草芽孢腐熟有机肥部分代替化肥,具有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6.
不同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氮素利用率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目的】不同类型畜禽粪便有机肥在成分和性质上存在明显差异,本文研究了华北地区主要有机肥与化肥以不同比例配施后,对作物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为本地区有机肥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在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进行田间试验。以推荐养分施用量 (每季作物N 225 kg/hm2) 为基础,设置了1个常规单施化肥处理 (CF),12个鸡粪、猪粪和牛粪氮分别与化肥氮配比处理 (有机肥氮素占比25%、50%、75%、100%),化肥及3种有机肥的加倍单施处理,同时设1个不施肥处理为对照,共18个处理。分析了作物的氮素吸收量、氮素利用效率,测定了0—20、20—40 cm土层土壤氮、磷、钾含量。【结果】常规施肥量下,单施鸡粪、猪粪、牛粪处理的氮素收获指数 (NHI) 均与化肥处理相当,平均为79.06%;单施牛粪处理的氮素生理利用率 (NPE) 为64.42 kg/kg,显著高于化肥处理;而单施鸡粪、猪粪处理的NPE与化肥处理相当,平均为55.14 kg/kg。与常规施肥量相比,加倍施用鸡粪、猪粪和化肥处理的显著降低NHI值和NPE值,而加倍牛粪处理的NHI与NPE值没有降低。牛粪、鸡粪、猪粪与化肥配施的处理间NHI与NPE值均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且与单施化肥的处理相当。常规施氮量下,单施猪粪、鸡粪处理的氮素偏生产力 (PFP) 和回收率 (NRE) 接近,均值为分别39.67 kg/kg和41.85%,达到了单施化肥处理的水平,而牛粪处理的氮素PFP以及NRE仅为29.08 kg/kg和15.6%,显著低于化肥、鸡粪和猪粪处理。与常规施氮量相比,加倍施用牛粪、鸡粪、猪粪和化肥处理的氮素的PFP值平均降低了49.1%,氮肥NRE值平均降低了23.2%。牛粪、鸡粪、猪粪与化肥各配施比例处理的氮素PFP和NRE值均达到了单施化肥的水平。与单施化肥相比,单施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配施没有明显提高土壤全氮含量,但显著提高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单施鸡粪、猪粪处理土壤表层有效磷含量分别是单施化肥处理的5.82和7.06倍。【结论】推荐施肥量下,鸡粪或猪粪单独施用或配施少量化肥氮,牛粪配施75%左右的化肥氮可实现与化肥相当的氮素利用效率,同时提升土壤肥力。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有机肥特性调节有机肥与化肥配施比例,实现有机肥的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施用鸡粪、牛粪、蚯蚓粪对外源添加不同浓度Cd土壤的酶活性等性状、盆栽作物油菜生长及其Cd吸收积累的影响;试验供试土壤Cd添加浓度为0、1、10、50 mg kg?1,以不施有机肥为对照、3种有机肥用量均为4%。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酶活性显著提高,施用鸡粪、牛粪处理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最高,施用蚯蚓粪处理土壤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但土壤pH值受施用有机肥的影响不明显。外源Cd的添加使土壤酶活性下降、且下降幅度与Cd添加浓度成正比;在高浓度添加Cd(10、50 mg kg?1)土壤,与对照相比三种有机肥处理有机结合态Cd比例提高37.6% ~ 117.3%,交换态Cd比例降低了14.7% ~ 28.3%。在Cd添加浓度为0、1、10 mg kg?1土壤,施用有机肥处理与对照相比,油菜叶片叶绿素含量、产量显著提高,且施用鸡粪和牛粪的效果又好于施用蚯蚓粪;而在Cd添加浓度50 mg kg?1土壤,只有施用蚯蚓粪处理油菜的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提高,较未施用有机肥处理分别提高了38.8%和290%。在Cd添加量为10、50 mg kg?1土壤,施用有机肥处理油菜植株体内Cd浓度较未施有机肥处理下降了14.2% ~ 27.7%,而油菜体内Cd含量的降低效果以施用蚯蚓粪处理最好,优于施用鸡粪、牛粪处理。总之,从降低油菜体内Cd含量和提高油菜产量来看,在添加Cd浓度低于10 mg kg?1的土壤,施用鸡粪、牛粪的效果较好,而在添加Cd浓度达到50 mg kg?1的土壤则以施用蚯蚓粪的效果为更好。  相似文献   

18.
施肥结构对冷浸田土壤肥力及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冷浸田因长期受冷泉水浸渍,土体封闭,难以通气与氧化,土壤溶液Eh下降,有效养分低,水稻产量低。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和动态取样与室内测定,探求了单质化肥、稳定性肥、复合肥配施生鸡粪和熟鸡粪等施肥方式对冷浸田土壤肥力及水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质化肥处理比较,复合肥与熟鸡粪配施处理土壤松结态腐殖质占重组腐殖质的比例提高10.8%,紧结态腐殖质占重组腐殖质的比例降低15.5%,土壤有机质和活性有机质含量分别提高8.9%和4.0%,土壤阳离子交换量提高10.2%,早稻土壤细菌数和微生物活性分别提高390.0%和13.0%;同时土壤磷酸铝盐和磷酸钙盐含量分别提高40.0%和28.0%,且磷酸铝盐和磷酸钙盐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提高,闭蓄态磷占无机磷总量的比例降低,促使土壤中难溶性磷向易溶性磷转化,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最终早稻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14.0%和127.0%,早、晚稻产量分别增加11.0%和8.0%。由此得出,有机无机平衡施肥是适合于冷浸田土壤培肥、水稻增产的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9.
以吉林省农业科学院黑土有机培肥定位试验基地为平台,研究了不同种类有机肥(堆腐肥、鸡粪、牛粪和猪粪)施用对土壤及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CK)和单施化肥(NPK)相比,有机肥配施化肥显著(P0.05)增加了土壤有机碳、胡敏酸碳(HAC)和胡敏素碳(HUC)含量;同时,有机肥配施化肥也增加了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质碳含量,其中施用堆腐肥显著增加了各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HAC和HUC含量。不同种类有机肥相比,施用堆腐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HAC和HUC含量均高于其他有机肥处理,并与牛粪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施用堆腐肥和牛粪后,0.2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高于其他有机肥处理,且2~0.25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鸡粪处理;从不同粒级团聚体中腐殖质组分的分布来看,施用堆腐肥后,2~0.25mm粒级团聚体中HAC和HUC含量显著高于猪粪处理,而0.25~0.053,0.053mm粒级团聚体中HAC含量显著低于鸡粪处理。上述结果说明,有机肥配施化肥提高了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和腐殖质碳含量,但不同有机肥的效应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