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汶川5.12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次生地质灾害,直接威胁着劫后余生的灾区人民的性命。准确判断震后次生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并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尤为重要。在对青川县田家坝滑坡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认为该滑坡为覆盖层拉裂松动滑坡,现阶段处于潜在不稳定状态,在暴雨和强烈余震情况下有较大的失稳可能;从滑坡运动学角度划定了滑坡失稳后的影响范围。采取了搬迁避让、裂缝填充处理和实施简易监测的应急处理措施,为震后灾区次生地质灾害的应急处理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2.
三峡水库区地形条件、自然地质条件复杂是我国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及重灾区。三峡大坝的兴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地质环境的脆弱平衡状态,加剧了地质灾害的发生。在研究三峡库区某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诱发坡体失稳的主要因素,并对该滑坡在四种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进行了验算,验算结果表明,该滑坡目前现状条件下处于稳定状态;在库水位蓄水或者库水位骤降情况下,滑坡体将处于整体失稳状态,因此,有必要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确保在三峡水库蓄水之后滑坡处于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
震后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是有效降低地震农业环境污染次生灾害的重要措施。本文根据震后农业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特点,介绍了对灾区农业环境突发事件的污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强震区滑坡的活动强度演变与敏感性,为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龙溪河12条泥石流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对研究区震后4期遥感影像的滑坡解译分析,研究震后滑坡的活动演化特征;同时利用概率综合判别法—层次分析法对滑坡物源进行多期敏感性评价。[结果]地震后该区域产生了825个强震滑坡;2009—2017年,在强震滑坡区域外新增376个滑坡,至2017年,仍活动的滑坡数量减少到368个,占滑坡总数的30.6%,同时利用曲线下面积(AUC)检验多期敏感性评价结果,准确率为75.6%~81.4%,评价效果较好。[结论]强震区震后活动滑坡数量及高敏感性区域面积整体表现降低趋势,表明震后滑坡处于逐步恢复过程,强震区的地质灾害活动但活动强度仍远远高于震前。  相似文献   

5.
根据研究区的基本情况,选择坡度、坡向、地层岩性、距断层距离、植被覆盖指数、距河流距离、距主干道距离共7个评价因子,采用次生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的GIS与AHP耦合模型进行汶川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并分地质灾害极高度和高度风险区、地质灾害中度风险区、地质灾害低度和极低度风险区3个区域进行了次生地质灾害风险性评价结果分析,以期为灾后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6.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灾区同胞造成了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由于灾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生境的脆弱性,地震和其后引发的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正日益显现。本文基于地震灾区水土流失控制和生态恢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查明2020年5月25日云南省贡山县“5·25”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为该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灾后应急排查一手资料,在系统收集区域地质及降雨资料的基础上,对其灾害过程开展了深入分析与研究。[结果] 贡山县“5·25”群发性地质灾害以滑坡和泥石流为主,规模多为小型,主要沿怒江两岸公路沿线分布,滑坡多以浅表层为主,泥石流多以土力类泥石流启动模式为主,地质灾害表现出典型的高位远程及链式灾害特征,滑坡或崩塌发生后进入沟道转化为泥石流的现象极为普遍。[结论] 贡山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中需充分考虑高位地质灾害的排查,同时科学评估地质灾害引发的链式效应及其影响区范围;由于境内植被覆盖率较高,泥石流发生后会携带大量的漂木冲出,在沟道狭窄处或沟口桥涵处易形成堵塞,对泥石流的瞬时流量会起到放大作用而翻越沟道造成灾害。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堵塞系数取值的合理性。建议对贡山县城开展大比例尺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评价,将评价结果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融合,从源头上对地质灾害风险进行管控,同时提高县城后山已有泥石流防治工程设防等级和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甘肃省天水市2013年"7·25"群发性山洪地质灾害的成灾特征、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进行分析,为黄土丘陵沟壑区降雨诱发地质灾害早期识别和减灾防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全面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三维连续介质动态数值模型,对天水市典型滑坡运动特征进行求解。[结果]"7·25"山洪地质灾害具有普遍性,群发性明显,局地爆发性,隐蔽性强等5大显著特征;受强降雨和地震因素叠加效应的影响加剧了灾害的破坏程度;此次灾害大部分滑坡失稳的坡面几何形态多为直线型凹型面坡,滑坡失稳多发生在35°~45°坡度范围内,以40°坡居多,黄土坡面滑坡通常是窄条状、方量较小;典型滑坡体在斜坡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最大速度、总动能和总势能均是急剧增加,进入水平面后,各个动力参数急剧下降。侵蚀作用是滑坡运动中非常重要的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它使得灾害体质量增加,同时依靠较高的速度(30m/s),具有更强的破坏性。[结论]天水市群发地质灾害形式依然严峻,降水是引发和加剧此次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四川汶川大地震灾区草原生态破坏与修复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大地震是我国历史上大陆发生的破坏性最严重的地震,导致大量山体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发生,造成大面积植被毁损和坡面裸露,恢复和改善地震灾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其生态功能,不仅是灾后重建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还是有效防止地震引起的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本文系统总结了地震灾区草原生态破坏状况、草原生态修复的作用和草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以期为灾区的草地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宾川县地质灾害特征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云南省宾川县地质灾害主要有滑坡、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依据2008年宾川县地质灾害调查资料,分析了地质灾害的主要种类、发育特征以及在行政区划、地层构造、时空上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总结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机制;为有效预防灾害发生和减轻灾害损失,提出了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山区留守人员对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与泥石流等)的减灾防灾的认知情况以及对当地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方法]选取受泥石流等山地灾害威胁的彭州市小鱼洞镇为研究区,基于实地问卷调查数据,并用SPSS与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获得了受访人员对有效减灾防灾措施的认可度。[结果]留守人员对于减灾防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应急反应能力是有限的,公众对防灾减灾的认知有一定的错误和曲解;通过已有的评价模型对小鱼洞镇地质灾害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价,评分为84,表明该区域应急管理能力较强,当地人民也较为满意。[结论]在起草紧急计划之前,政府应该更多的考虑留守群体的期望和实际的疏散能力,而不是靠想象中的情况来完成计划好的工作,同时加强应急管理能力的建设,提高突发地质灾害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2.
贵州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滑坡病害分析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辉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200-203
根据贵州省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遇到各种滑坡问题,介绍了贵州山区高速公路边坡滑坡的主要类型、特征及形成条件,提出治理高速公路边坡滑坡的几种方法,一旦边坡失稳,必须采取综合措施,一次根治。  相似文献   

13.
三峡水库库岸地质灾害防治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峡库区是地质灾害频发区,水库蓄水运行降低两岸坡地稳定性,使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活动增加.蓄水后的地质灾害活动变化可分为:(1)加剧期;(2)强烈期;(3)减弱期;(4)"准稳定态"期.地质灾害的危害性不仅和灾害体的规模、位置和活动方式有关,还和受灾对象的重要性、受害方式和修复的难易有关,大型滑坡、崩塌产生的次生涌浪灾害也是三峡水库地质灾害重要的成灾方式.根据三峡水库面山地带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灾害特点和受灾对象的重要性,考虑到对地质灾害认知的不确定性,结合当地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因‘物'制宜,避让为主,治理为辅"的防治方针和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宽级配弱固结土入渗及抗冲性对泥石流起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震后诱发的大量崩塌滑坡松散物质,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固体物源,使得震后灾区泥石流一直处于群发、频发状态。这些松散土体由于扰动强度大,属于宽级配弱固结土体。在降雨作用下产生的水土耦合作用促使土体结构破坏,从而起动形成泥石流。通过对该种土体进行的入渗和抗冲试验的结果表明:(1)震后的宽级配弱固结土体的入渗强度是蒋家沟流域类似土体的1.5~6.0倍,直接导致了在降雨入渗作用下土体内部细颗粒被侵蚀搬运,并伴随着土体结构的破坏。(2)抗冲性显示了由于其弱固结特性,土体的抗冲性系数很小,在表面径流作用下,土体易崩解而被径流冲刷流失,增强了径流侵蚀能力。(3)震后降雨与特殊土体的耦合作用促使了灾区泥石流一直处于群发、频发状态,并将持续到土体恢复至震前状态,在此期间灾区的泥石流激发雨量也会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15.
四川宣汉县天台乡滑坡为一大型顺层滑坡。文章阐明了滑坡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及基本特征。为了评价预测滑坡体在暴雨、前缘河道疏浚开挖影响下变形的发展趋势和稳定程度,采取了FLAC-3D方法对滑坡体的变形状况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坡体整体上是稳定的,仅前缘可能会发生局部失稳;暴雨条件下坡体发生整体失稳的可能性不大,但局部范围将极有可能发生坍塌进而发生牵引式滑坡。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长汀县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进  万军伟  黄琨  肖攀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1):192-196,201
长汀县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不稳定斜坡、崩塌等,其中以滑坡为主。多数地质灾害点个体规模小,稳定性差,活动频繁,地质灾害发育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与季节性分布的特点。该文主要阐述了长汀县地区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特征、时空分布规律,详细地分析了长汀县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得出了以下结论:地形地貌是该地区地质灾害形成的外在主要控制因素;地层岩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是其形成的内在主要控制因素;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形成与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同时,提出了监测、避让搬迁、工程治理等防治措施,为当地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闽侯县白沙镇大湖乡珍山村滑坡进行考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表层小型滑坡的主要因素是地下水地形和人为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表层小型滑坡的防治措施,旨在为做好滑坡这种地质灾害预防,为减少水土流失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陕北安塞县马家沟流域近20 a来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汶川地震触发了大量次生山地灾害,震后山地灾害活动风险对灾区的发展规划决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四川境内震后灾区基础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分别对灾区的44个县(市)进行了山地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和风险评价,并以震后灾害点密度对危险性评价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二者之间具有线性函数关系。评价结果表明,高度危险区集中于龙门山断裂附近,并且呈现明显的带状分布,面积比例为39.8%;极高易损和高度易损区则主要分布于成都、绵阳、德阳、雅安等大城市周边地区,面积比例为13.1%;高度风险区则主要位于龙门山腹地向山前平原的过渡带,属于高度危险和高度易损的结合部位,面积比例为11.0%。高风险区是今后恢复重建和发展规划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中度风险区由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其承灾体的易损性将会上升,容易导致其向高度风险转化,也要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9.
"5.12"汶川大地震诱发了大量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给当地造成了较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财产损失。青杠沟原为低频泥石流沟,震后泥石流发生频率和危险性大大增加,一旦遇暴雨极易发生泥石流灾害,对灾后居民安置点、旅游度假村及银白公路构成严重威胁。在实际调查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青杠沟泥石流形成条件、类型、发展趋势及动力学特征。根据泥石流物源以主沟内不稳定堆积物二次启动所占比例较大等特点,提出了以上游多极低坝拦挡、下游护岸排导和沟道整理相结合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0.
汶川地震前后茂县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5· 12”汶川地震引起的滑坡、泥石流、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对灾区的植被覆盖造成严重的破坏.茂县地处于地震重灾区,查清地震对茂县植被覆盖的破坏程度可为植被修复提供参考依据,便于防控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隐患.选取茂县地震前后Landsat 5 TM的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采用归一化植被指数和像元二分法为估算模型,提取地震前后茂县植被覆盖度数值.通过对数据的研究将该区植被覆盖度划分为4级:高植被覆盖区、中植被覆盖区、低植被覆盖区和无植被覆盖区,并对每种覆盖类型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对高植被覆盖区的影响最严重,中植被覆盖区的影响次之,低植被覆盖区的影响最小;植被覆盖度破坏较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坡度大于40°的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