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信息化是水利行业强监管的基本手段和有效保障,区域水土保持信息化系统是决定新时期水土保持预防监督能力和决策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根据全国水利信息化建设要求和水土保持信息化发展形势,结合四川省成都市近年来开展生产建设项目遥感监管等工作经验及水土保持管理需要,基于调研分析探讨了区域水土保持信息化系统建设定位、原则和目标。以成都市为例,设计了以"一网、一图、一库"为总体框架的区域水土保持信息化系统,介绍了市级系统建设的定位、原则和目标,展示了根据系统建设需求及区域内其他政务系统接口与架构要求深化设计的框架和功能,明确了保证系统高效、安全、稳定运行依托的关键技术等,希望能为全国区域水土保持信息化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关中平原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耦合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结构耦合的定量研究是认识人地关系要素因果反馈联系,揭示系统内在动力机制和构建人地系统定量模型的基础.该文在建立要素结构和区域发展系统耦合评价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出要素结构和区域发展交互作用的关联度模型和耦合度模型,定最揭示出影响关中平原人地系统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强度.影响区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人口规模及其在空间集聚的态势、对资源占有和消耗量、发展对环境的胁迫及地域区位条件的优劣方面,而传统要素的作用下降;根据耦合度模型计算结果,从空间上表现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圈层结构,结合发展水平指数,将关中平原44个县市区划分为协调型、拈抗型、磨合型和低水平耦合型4种类型.总体上看,关中平原人地系统要素结构和Ⅸ域发展以拮抗类耦合型为主.  相似文献   

3.
本文构建了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评价理论和指标体系,研究了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状况,分析了区域农业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区域农业协调发展建设性建议.选取1995~2003年资料,从自尺度和国家尺度对河北省曲周县区域农业系统进行了协调度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自尺度上,曲周县区域农业系统及社会子系统以失调为主,生态子系统中期协调,前后期失调,经济子系统后期协调,前期失调;在国家尺度上,曲周县区域农业系统及其子系统均失调.表明在国家尺度上,区域农业系统与子系统的协调度较自尺度普遍降低,反映了曲周县农业系统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3方面国家尺度下处于较低水平,应加快促进系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农机化发展水平区域划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有农机化区划评价方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基于Map Objects技术开发的GIS农机化区域划分系统,为农机化区域划分开辟了一条更直观方便的途径。该系统通过创建地理信息数据库、农机信息数据库,并用数据统计处理等来进行农机化区域划分。整个系统主要利用了GIS地理信息的特点,克服了以往区域划分方法过多依赖手工劳动以及区划结果显示不直观的缺陷,实现了区划结果的实时可视化。应用该系统对浙江省各地农机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和分析,为政府部门了解各地农机化发展水平和特点及今后的农机化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应用表明,该系统可以方便、科学地进行区域划分,并能进行各种因素对区划结果的灵敏度分析,为农机化发展水平区域划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人口、耕地和粮食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当今社会的关注热点。以沧州市为研究对象,应用协调度函数模型对沧州市14个县(市)的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度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和识别沧州市2003—2012年该系统的演进态势,研究分析了各区域协调发展关系的时空变异。结果表明:沧州市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协调发展度D值约为0.52,处于基本协调水平。从时间序列上看,沧州市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呈波动起伏变化,无明显规律可循,但总体上呈上升态势。所辖14个县(市)由2003年的以极不协调为主发展为2012年以比较协调和高度协调为主。从空间分布来看,沧州市所辖14个县(市)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及年平均增长率均存在显著差异,吴桥县协调发展水平在沧州市始终最高,海兴县最低,协调发展度平均增长率青县最高,为8.60%;吴桥县最低,为0.33%。协调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现出西南部最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再次,东部最低。研究为制定区域粮食安全预警机制,制定差异化三农政策,推动区域内各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均衡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土壤调查制图及土壤分类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赵其国 《土壤》1992,24(6):281-284,301
建国以来,我国围绕国土整治与区域治理任务,在各地开展了土壤调查、制图及分类工作,为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土壤信息系统以及制定以诊断层为基础的土壤分类系统作出了贡献。今后应加强遥感技术与土壤信息系统的结合,使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7.
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甘肃省河西内陆河疏勒河流域水利建设带动区域农业综合开发大型项目为背景,以项目区自然和人工生态环境系统现状为依据,用生态环境系统的理论及方法,建立项目区的生态指标体系,研究区域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8.
由于雷达遥测技术的突飞猛进,利用其不受天候及昼夜影响之特性,除了早期应用于军事探测之外,已逐渐广泛应用于地球资源之探测,其数值影像与地理资讯系统(GIS)整合功能已日益增强,藉由 GIS整合遥测资料并将其应用于资源经营管理上,乃 GIS发展的趋势。有效的洪水管理及水利防灾系统为一套整合许多地理空间资讯的系统,此系统可用于更新防洪区之范围图、洪患区域评估与洪水消减之时间分析等的功能,可应用于水利防灾之工作上。本文旨在分析雷达遥测之原理、特性、种类、影像资料之获取分析及其应用范围,并探讨合成孔径雷达(SAR)影像与相关遥测资料如何与 GIS结合应用于水利防灾上。合成孔径雷达为测绘洪水区域范围较为理想可行的遥测工具;而SPOT卫星影像资料则是应用于土地利用分类上,以 GIS整合两种资料并计算出洪泛区域之总面积及其土地利用形态,期能将人文、社会及经济等资料纳入洪水管理体系之发展,有助于水利防灾整套系统之运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土壤性质进行时间与空间的监测研究对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而通过地球物理方法可以对土壤进行原位自动监测。基于温纳法自主开发了一套土壤盐渍化原位、长期监测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在潍坊昌邑海洋自然保护区进行了原位测试。通过分析土壤电阻率的变化可以对土壤的水盐运移过程进行辨识,对土壤盐渍化过程进行监测、评估、预测,从而为盐渍区域的修复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信息。监测数据表明,监测区域水盐由下自上运移强烈,容易发展为表聚型盐渍土。在降雨过程中,由于雨水淋洗作用,土壤剖面盐分重新分布。淋洗后表层土壤脱盐现象及下部区域盐峰下移过程明显,土壤剖面0~10 cm处为脱盐区域,10~35 cm处为盐峰下移区域。  相似文献   

10.
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借鉴国内外研究基础,探讨了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指标设计的结构和原则,并且以农用土地为侧重点,系统提出区域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指标体系框架.该框架以整个区域农用土地为对象,以土地质量指标为主体,构建了5个方面的评价标准,即土地质量维持或提高、土地资源的供应与当前及未来需求目标的平衡、非再生资源合理使用、土地资源的非生产功能得到兼顾、良好的社会政策环境支持.并分别建议了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1.
罗昀  黄贤金  濮励杰  周青 《土壤》2003,35(4):286-291
文章在分析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相互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原锡山市为例,分析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的多样化和集中化趋势,并着重通过构建灰色系统动态模型,预测了2005和2010年原锡山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趋势,以及由此而对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影响。根据论文的研究,原锡山市土地利用结构将呈现农业用地非农化、农业用地质量退化以及区域土地利用效率难以快速提高、区域土地后备资源日趋匮乏等变化态势,据此,论文最后从适度保护农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合理协调农业用地与非农业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进一步完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体系以及提高科学技术对于土地资源的替代率等几个方面提出推进研究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王俊岭    杨雅萍  杨飞  孙九林  荆文龙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3):84-89,97
土地持续利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与重要基础,是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利用GIS和CLUE-S模型,以郑州市为研究区,以郑州市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基础,模拟研究区在可持续利用情景下的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土地承载力和环境敏感性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对郑州市土地可持续利用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郑州市土地承载力水平偏低,土壤环境敏感性较高。在未来情景建设用地面积将明显增加的情况下,郑州市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改善生态环境,以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本研究可为理解土地利用系统的复杂性和动态性提供帮助,并为研究区今后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土地可持续性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对影响城市化发展的推动和制约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可实现地区城市化的持续稳定发展。利用1996—2010年《四平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四平市人口城市化、工业化率和综合城市化水平的发展现状。并在构建动力机制多元回归模型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逐项逐步回归法定量分析四平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因素。结果表明:(1)产业结构变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及社会发展的进一步改善,成为推动四平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动力因素;(2)三产就业结构、工业化率、人口城市化水平、城镇建设、经济外向度和乡镇企业发展为其次动力因素;(3)农业产值与就业比重和工业就业比重为四平市城市发展的微动力因素,但不可忽视。该研究结果可为探究四平市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2000—2012年数据为基础,构建包括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五个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模糊隶属度等方法对庆阳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度、协调度和趋势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12年,庆阳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持续上升的良好趋势,但人口、资源和环境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可持续发展持续度总体呈现稳定的非减速特性,但可持续性能力不强;(3)各子系统间可持续发展协调度总体上是基本协调的,但部分系统间不协调的状况也比较明显,可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仍然较为突出;(4)可持续发展趋势度在整体上呈增长趋势,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因此,庆阳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稳步推进、统筹规划,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各子系统的协调、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烟台市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区域发展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对烟台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支撑能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和判断。(1)总体来说,烟台市的水资源和人口、经济、耕地以及生态环境等不协调,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相对不足,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性;(2)莱山区、开发区、龙口市、莱州市、招远市、长岛县6个区县的水资源和区域发展不相匹配,水资源短缺将严重制约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对烟台市的水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以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预测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全面客观地评价和预测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于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0年临汾市尧都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相关数据,从农业自然环境状况、农业生产投入和农业生态环境响应3个方面构建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并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临汾市尧都区未来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尧都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质量等级从2001年的"差"变为2015年的"优";尧都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空间差异明显,不同乡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生态保护力度等因素不同,导致全区农业生态环境格局分布的差异性以及空间演化的异质性;农业生产投入子系统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影响最大,表明了人类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显著影响;针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度,尧都区应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提高林地指数,根据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合理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改善农田排水系统,逐步加大生物农药施用量的比重。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预测研究能够有效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趋势,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的武陵山区洪水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武陵山区是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居多、贫困人口分布广,该区域内洪水灾害频发,使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较为突出,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较大的阻力。本文基于灾害系统学原理,构建了适合区域成灾特点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风险评估模型,对武陵山区洪水灾害风险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尽管区域洪灾易发,但承灾体脆弱性较低,致使武陵山区洪水灾害风险等级全区总体水平较低,高风险区呈东北-西南向条带状分布,从东南向西北,依次有:东南部的涟源市、冷水江市、新化县、隆回县、邵阳县、洞口县、武冈市高风险区;中部的石门-慈利-沅陵-芦溪-辰溪-溆浦-麻阳-芷江一线高风险区,西北部的丰都-石柱西北部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榆林市可持续发展评价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陕西省榆林市为研究区,应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了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于熵值法的可持续发展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榆林市1996-2010年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评估分析。利用系统协调度来衡量PSR系统协调性,并采用灰色系统预测模型GM(1,1)对榆林市未来10a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1)1996-2010年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从1996年的0.109 8增长至2010年的0.672 2,可持续发展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水平比较低下。(2)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系统协调度呈上升趋势,系统总体协调性较好。(3)基于现状响应的预测,2011-2020年榆林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值持续上升,至2020年达到1.434 5,将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生态示范区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鉴目前国内外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的成果,依据系统分析原理,建立了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与生态安全、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协调度5方面综合测度生态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和计量模型。在实证研究中,结合延安市宝塔区区域特征,运用设计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宝塔区近8a来(1992-1999年)区域发展水平进行的量化评价,得出结论:宝塔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呈逐步上升趋势,但目前仍处于弱可持续发展阶段,区域发展系统为低水平的协调状态。  相似文献   

20.
生态足迹模型近年来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中,它可以形象的反映出人类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以延安市2001-2006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运用该模型对延安地区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并对结论进行分析,得出延安地区生态足迹需求远远大于生态供给,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最后提出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