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体系及效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皇甫川流域位于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在分析皇甫川流域水土流失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 ,结合生态、工程的方法 ,进行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在参考规范性文件基础上 ,对工程建设进行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分析 ,经济可行性评价。结果表明 ,该建设体系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 ,且经济上可行  相似文献   

2.
皇甫川流域近期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皇甫川流域降雨量、水土保持措施数量以及皇甫川把口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资料,采用水文分析法及水土保持分析法计算近期(1997—2006年)流域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效益。计算结果表明,皇甫川流域1997—2006年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量为657.9万t,经与前期研究成果对比分析,论证了水土保持分析法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同时,对减沙效益计算方法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目前水文分析法存在的理论缺陷,并建议改进其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皇甫川流域综合治理对河道冲淤变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甫川系黄河的一条多泥沙河流,至1997年底流域治理度达28.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削减中小洪水水流动量的作用明显,河流中的中粗粒径泥沙所占比重变小,细粒径泥沙所占比重增大。减水幅度与减沙幅度不同,河道断面未发生大的调整。水土保持蓄水拦沙和减轻黄河泥沙淤积的作用,为深化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黄河支流输沙量减少与流域内降雨量变化及水土保持措施的定量关系。以黄河中游皇甫川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1960—2015年准格尔气象站日降水量、皇甫水文站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数据,分析对皇甫川流域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有影响的降雨量参数。通过双累积曲线法和突变点检验法确定输沙量变化的3个典型时期:Per1(1960—1986年)、Per2(1987—1999年)和Per3(2000—2015年);计算了降雨量变化、植被恢复和工程措施对该流域不同时期输沙量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1960—2015年皇甫川流域降雨强度超过25 mm/d的降雨减少,径流量和输沙量呈显著减少趋势(M—K检验Z<0,p<0.01);(2)因水土保持引起流域下垫面条件的改变,当Per3与Per1时期中有相似降雨量的年份,Per3时期这些年份的输沙量比Per1时期显著减少,减小范围为50.2%~98.6%;(3)1987—1999年植被恢复和工程措施的减沙贡献率分别为73.0%和38.4%,2000—2015年降雨量变化、植被恢复和工程措施的减沙贡献率分别为11.5%,69.8%和18.7%。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乌兰木伦河流域产流产沙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黄河中游多沙粗潲区的地貌特征及降雨特征,以窟野河上游乌兰木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考虑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流域产流模型,建立了次暴雨径流产沙概念模型,经实测资料检验精度良好,该模型可用于较精确的估算多沙粗沙区次降雨条件下的流域产品量及其在时程上的变化,对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的治理规划,神府煤田的开发等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黄河中游地区林草措施减洪减沙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保存率、保存面积、林草措施质量分级标准及林草措施减洪减沙作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黄河中游地区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提出了4点建议。研究成果可供黄河中游水沙变化深化研究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7.
 黄河中游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关系黄河治理战略全局,对其进行回顾和展望,可为目前开展的黄河综合规划修编提供重要参考。结果表明:1960—1984年,平均每年拦蓄泥沙约5亿t,其中干流水库1.0亿t(19.6%)、支流水库1.2亿t(23.5%)、灌溉引沙0.6亿t(11.8%)、淤地坝拦沙2.0亿t(39.16%)、梯田拦沙0.3亿t(5.9%);到20世纪80和90年代,这种减沙构成略有变化,总体来看,水利措施减沙比例变化不大,而水土保持措施拦沙比例有所减小;70—90年代,黄河中游年均减沙3亿t左右,目前,水利水土保持措施现状减沙约3.5亿~4.5亿t。展望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后认为:近年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区暴雨强度较小,实测来沙量资料不能作为黄河综合规划修编中水土保持现状减沙效果计算的主要依据;由于未来黄河中游来沙量变化取决于多种因素的组合,因此,对未来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作用应持慎重和偏于安全的态度,并作为今后长期认真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皇甫川土壤物理性质对水土流失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甫川流域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沙化面积逐年扩大,农林牧不能利用的土地面积大,粗骨性土壤,如披砂石土及风沙土等分布面积达60%以上;土壤物理性质不良,质地粗,含沙量高达70%左右,总孔隙度少、自然含水量低、平均为5%~10%。披砂石土渗透性差,遇暴雨易发生径流,导致河水瀑涨流急,携带大量粗泥沙流入黄河。因而该区水土流失严重,是多沙粗沙主要产区。为此,加强生物措施,种树种草,是皇甫川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9.
黄河中游流域系统水沙过程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前,黄河中游地区流域水沙变化的研究主要以水文法和水保法分析为主,由于黄河中游具有明显的自然地带性分布特征,流域系统的水沙过程受到环境要素的综合影响,根据黄河中游河口镇至龙门区间已控一级支流的测站资料,采用地理环境要素法分析水沙变异及成因,研究表明,河龙区间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与地理环境因子的影响密切相关,20世纪70年代以来,降雨减水减沙作用不断减小,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提高,人类活动减水减沙所占比重不断增大。70年代与80年代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平均减水减沙作用分别为53.4%,28.6%和46.6%,71.4%。  相似文献   

10.
在对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管理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即将开展的黄河中游多沙粗沙重点区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初步设想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探索有水土保持特点的市场经济管理模式,并进一步对这一新的改革思路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浅谈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的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川两河”(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对该区自然特征及土壤侵蚀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防治目标及措施布局  相似文献   

12.
黄河中游水保措施保存面积的核实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大面积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保存面积进行核实是分析计算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的基础。笔者通过应用土地详查成果,对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晋西北14县及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陇东8县(市)进行了梯田、坝地、造林、种草措施保存面积的核实,得出了黄河中游两个不同类型区的大面积各项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保存率,并用晋西典型调查进行验证,为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效益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基本数据。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今后黄河流域水保科研工作的发展,有三个主要方面。1)水土保持为黄河减沙的研究:答复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泥沙的程度和生效时期问题。2)水土保持在流失区创造财富的研究。3)水土保持基础工作研究:自然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的制订;水土流失的监测和预防。  相似文献   

14.
以黄河中游粗泥沙重要来源区皇甫川为例,利用皇甫川流域降雨量和皇甫川把口站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资料,采用双累积曲线法、Mann-Kendall法两种方法分别计算了该河流水沙系列突变点,结果表明:利用双累积曲线法进行水沙系列突变点检验时,存在转折点数量不等且转折点出现时间也不一致的现象,确定突变点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而利用Mann-Kendall法进行突变点分析时,突变点唯一且明显,这为计算流域水利水保措施减水减沙效益时快速确定水沙系列突变点提供了较为科学、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晋西北片、陕北片坝库控制面积占比、坝库单位面积库容等参数与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晋西北片若没有坝库工程,仅靠水土保持坡面治理措施只能取得14%的减沙效益;每增加100km^2的坝库控制面积,即可提高2%的减沙效益;每增加400万m^2的库容,即可提高1%的减沙效益;坝库单位面积库容每提高1万m^2/km^2,减沙效益即可提高约10%。(2)陕北片减沙效益主要由坝库工程产生。减沙效益提高10%,坝库单位面积库容需要提高5万m^2/km^2。要使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减沙效益达到20%以上,坝库单位面积库容应在6万m^2/km^2以上。(3)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要实现40%左右的减沙效益,坝库单位面积库容应达到167/m^2/km^2以上。  相似文献   

16.
水土保持措施不同配置体系的滞洪减沙效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主要以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皇甫川流域为例,依据野外实测资料分析了水土保持措施不同类型配置体系下的滞洪减沙效应。提出了"措施配置比"和"流域治理效应与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类型配置方案有关"的概念。研究结果表明:在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体系中,若单项措施的配置比不同,措施体系的滞洪减沙作用是不同的;当淤地坝配置比<2%时,流域治理的减沙效益很低;若坝库控制面积小于总流域面积的10%,尽管其它措施的治理度达45%左右,但对于面平均降水量>35mm、最大日降水量>50mm的暴雨洪水,流域治理措施体系的控制作用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科研基金第一期项目的主要成果与管理经验秦鸿儒,赵富德(黄委会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局郑州450003)为了加强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科研工作,落实杨振怀部长在1986年“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科研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精神,黄委会与有关单位协商并报...  相似文献   

18.
皇甫川是黄河中游的一条多沙支流,也是黄河主要粗沙产区之一。1983年皇甫川流域列为全国重点治理区后,准格尔旗开展治理的一期工程开展38条小流域,通过十年综合治理,累计保存治理面积750.7km2,治理程度达73.8%;人均产粮由326kg提高到526kg,人均收入由116元提高到557元;总产值由1982年的1361.1万元增加到6385万元;土地生产率由每平方公里1.71万元提高到7.75万元;可增加环境容量6.3人/km2据测算,重点治理区的蓄水效益达73%,减沙率为70.6%。  相似文献   

19.
 研究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水土保持措施减沙效益与水土流失治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河龙区间减沙效益与水土流失治理度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关系可以按照治理度与减沙效益取值范围的不同,明显分为减沙效益高值区和减沙效益低值区2个区,其单位治理度的减沙效益基本相等。减沙效益低值区的治理度小于15%时,基本没有减沙效益。“两川两河”要想取得10%以上的减沙效益,治理度应超过30%。2)河龙区间减沙效益与水土流失治理度关系分为减沙效益高值区、减沙效益中值区和减沙效益低值区3个区后,减沙效益高值区的治理度提高10%,减沙效益可以提高约8%;减沙效益中值区的治理度提高10%,减沙效益提高8%;减沙效益低值区的治理度提高10%,减沙效益只能提高3.4%。因此,构筑减少黄河粗泥沙的第一道防线,建议首选位于减沙效益低值区的窟野河和皇甫川流域。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中游粗沙的来源主要是风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泥沙主要来自河口镇至龙门区间。这一区间的窟野河、皇甫川、无定河、秃尾河等多沙支流,上游风沙区面积大,风积沙粒径大于0.05mm的粗沙含量在90%以上。风沙通过风力吹扬和水力冲刷搬运进入河道,形成枯水期和少水年河道淤积,汛期和丰水年河道冲刷,使黄河“水大沙大”的特点十分突出。作者根据调查和实测资料分析认为,这一地区的粗沙主要来源是风沙,风沙主要来自毛乌素沙漠和库布齐沙漠,而过去认为粗沙来自流域内的黄土和下游基岩是片面的,在黄河治理开发中,除全面加强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外,对治理风沙、防止土地沙化应增加紧迫感,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