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长期施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分,与土壤养分转化供应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12年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云南植烟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标记性磷脂脂肪酸(PLFAs)、微生物种群特征及有益微生物的变化。【方法】试验设置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和化肥配施有机肥(CFM)处理,在烟株旺长期,采集020 cm耕作层土壤,测定了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微生物标记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鉴定自生固氮菌、磷细菌和钾细菌的数量;根据PLFAs计算了微生物种群特征值。【结果】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比不施肥土壤增加了6.14倍、 真菌增加了2.30倍、 放线菌增加了1.56倍,增幅显著高于化肥处理;施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量。化肥和有机无机肥配合处理土壤的微生物量碳分别比CK增加了71.8%和246%;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值显著不同,分别为14.8(CK)、13.3(CF)和11.2(CFM)。微生物标记性PLFAs含量以化肥有机肥配合处理最高,化肥处理次之,CK最低。化肥、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细菌PLFAs比对照分别增加了25.41%和87.66%,真菌PLFAs分别增加了15.59%和39.24%,化肥处理代表放线菌的PLFAs降低了24.63%,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增加了83.86%,表明施肥尤其是化肥配施有机肥改善了土壤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并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施肥处理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上升,化肥处理还提高了微生物的优势度指数,说明施肥有益于增加微生物的种群数量, 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无机磷细菌和钾细菌的数量,两者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15倍和1.02倍,化肥处理则相反,自生固氮菌和无机磷细菌数量分别比CK降低了56.69%和41.30%;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中的自生固氮菌、磷细菌和钾细菌共有20个属,CK土壤有19个属,化肥处理土壤仅16个属。 【结论】CFM促进微生物生长繁殖,增加种群多样性,有益于微生物固氮、溶磷、解钾,对于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保持土壤健康有重要意义。在烟叶栽培过程中,提倡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嘉陵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13—2015年对嘉陵江流域中游(四川段)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混交林、草甸、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和裸地)土壤生境的调查分析数据,利用Biolog微平板法和磷脂脂肪酸甲酯法(FAMEs)系统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特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养分和有效养分基本表现为混交林 > 阔叶林 > 针叶林 > 灌丛 > 草甸 > 裸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平均颜色变化率(AWCD)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依次是混交林 > 阔叶林 > 针叶林 > 灌丛 > 草甸 > 裸地。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碳水化合物和羧酸类碳源是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碳源,其次为氨基酸类、酚酸类和聚合物类,胺类碳源的利用率最小。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H)、均匀度指数(E)、优势度指数(Ds)和碳源利用丰富度指数(S)总体趋势为混交林最高,针叶林和阔叶林次之,裸地最低,优势度指数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差异并不显著(p > 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从31个因素中提取的与碳源利用相关的主成分1,主成分2分别能解释变量方差的65.154%和81.047%,在主成分分离中起主要贡献作用的是胺类和氨基酸类碳源;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与土壤养分之间呈正相关,与pH值呈负相关,而土壤全碳和全氮含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贡献较大,这是造成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原因。H,ES与土壤养分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绝对值均高于Ds,说明了土壤养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优势度指数的影响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3.
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林分类型土壤养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茅台水源功能区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养分效应,对茅台水源功能区马尾松林、柏木林和马尾松+柏木混交林3种针叶林土壤养分制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针叶林土壤平均养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钾质量分数均表现为柏木林>马尾松+柏木混交林>马尾松林,有效磷质量分数表现为马尾松+柏木混交林>马尾松林>柏木林,而全氮质量分数则表现为马尾松+柏木混交林>柏木林>马尾松林.统计分析表明:马尾松林和柏木林及马尾松+柏木混交林的有机质、碱解氮质量分数及pH值差异显著(P<0.05),柏木林与马尾松+柏木混交林的全氮质量分数和pH值差异也显著(P<0.05),而3种针叶林的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表明:全氮质量分数、有机质质量分数、碱解氮质量分数、pH值相互之间均呈显著性相关,而速效钾质量分数则与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质量分数呈显著性相关.另外,参照土壤养分等级评价标准发现:3种针叶林的有效磷和有机质质量分数较高,均在丰富以上;速效钾质量分数则较低,均在中等以下;其他养分则在很丰富和缺乏之间.  相似文献   

4.
三种城市景观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付浩  曾歆花  宋志琳  兰思仁  黄卫昌 《土壤》2022,54(6):1165-1174
为探究城市景观竹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于上海辰山植物园选取3种常见景观竹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土壤理化指标分析不同景观竹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发现不同竹林土壤全磷、速效磷、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和电导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细菌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在毛竹林土壤中最高,在淡竹林土壤中最低,土壤细菌优势门为Actinobacteriota、Proteobacteria、Acidobacteriota和Chloroflexi,真菌优势门为Ascomycota,其中Actinobacteriota、Chloroflexi在淡竹土壤中的相对丰度显著最高,而Proteobacteria、Myxococcota的相对丰度在毛竹林土壤中最高,土壤真菌优势门的差异并不显著。此外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度受土壤全磷、硝态氮、电导率、含水率、pH影响显著,而真菌群落变化与所选环境因子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缙云山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蓥燕  王子芳  黄容  吕盛  高明 《土壤学报》2019,56(5):1210-1220
为了解缙云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植被对表层土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以缙云山4种森林植被(针叶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克隆文库、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Terminal 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T-RFLP)和荧光定量PCR(qPCR)等分子技术,研究不同森林植被对细菌、真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4种植被类型中,针叶林土壤中微生物的拷贝数均低于其他植被。细菌16S rDNA拷贝数在3种微生物中最高且受植被影响最为明显(P0.05)。微生物拷贝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皮尔逊相关分析显示:细菌和古菌拷贝数分别与pH(r=0.607,P0.05)和含水量(r=-0.919,P0.01)显著相关。2)根据T-RFLP图谱,群落结构的α-多样性指数显示:真菌的群落结构多样性最高,而古菌最低且受植被变化影响最显著(P0.05)。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on-metric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NMDS)和热图分析(Heatmapanalysis)均显示:在不同植被间,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其中针叶林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最独特;3)不同植被中土壤微生物均存在不同的优势种群。其中,竹林土壤中微生物优势种群最突出。4)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RDA)显示3种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显著受pH、钾和磷元素的影响(P0.05)。在缙云山地区,植被类型的变化对土壤表层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丰度均有显著影响。以上研究有助于了解土壤微生物与森林生产力及其发展演替的关系,为天然林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山药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药连作(0 a,1 a,2 a)和轮作(山药—小麦)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耕作模式对山药种植地耕层土壤(0—30 cm)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随山药连作年限的延长而逐渐降低,而山药—小麦轮作模式则有助于恢复地力。山药连作、轮作的土壤均以细菌所占比例最大,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与对照(0 a)相比,细菌、放线菌数量均随着山药连作年限增加呈递减趋势;但放线菌的降幅明显大于细菌,表现出对连作年限更强的敏感性;真菌数量随连作年限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山药连作可以明显降低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轮作模式则可以激发该三种酶的活性,其中轮作较连作2 a的处理可以明显提高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差异分别达显著水平(p < 0.05)和极显著水平(p < 0.01)。说明山药连作会破坏土壤耕层微生物种群结构,并抑制土壤酶活性,轮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活性质量。  相似文献   

7.
选取低浓度系列平衡液进行等温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pH水稻土对硅的吸附等温曲线方程参数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吸附硅的缓冲容量(PBCSi)与土壤粘粒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0.7745**,n=12),与土壤pH呈对数正相关关系(r=0.8660**,n=12);土壤吸附硅的零位浓度(ZACSi)与土壤游离氧化铁含量呈对数正相关关系(r=0.5801*,n=12),与土壤pH呈指数负相关关系(r=0.8661**,n=12);评价土壤供硅能力指标的参数与土壤氧化铁活化度呈指数负相关关系(r=0.6026*,n=12),与氧化铁晶胶比呈幂函数正相关关系(r=0.5950*,n=12)。  相似文献   

8.
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梨园土壤微生物及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土壤管理方式对梨园表层(0 ~ 20 cm)和亚表层土壤(20 ~ 40 cm)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和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梨园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垂直分布的特征,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土层的加深而递减。梨园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均细菌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与覆草1年相比较,覆草3年的梨园土壤除表层土壤细菌含量无显著差异外,表层和亚表层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增加。与自然生草、覆膜、常规灌溉处理相比较,覆草与覆膜结合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连续覆草3年显著提高了梨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而覆膜处理使土壤速效养分含量下降,覆膜结合覆草处理能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北疆4个红花主产区及石河子大学实验站共5个区红花种植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组成,并用去趋势典范对应分析(DCCA)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和pH等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各区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均为细菌>放线菌>真菌;土壤微生物数量在不同区域表现为塔城>托里>161团>红旗农场>实验站。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DCCA分析表明:土壤环境因子中含水率、有机质、有效氮是决定五地微生物群落群分布的主导因子,微生物数量与土壤含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有效氮及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以秸秆焚烧后覆盖的耕层土壤为对象,研究秸秆焚烧对不同耕层土壤酶(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并探讨土壤有机质含量、含水量、速效养分、微生物数量的增减程度与土壤酶活性增减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过氧化氢酶、磷酸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焚烧秸秆后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耕层0-2cm,2-5cm土壤酶活性在焚烧前后都形成极显著性差异,5-13cm耕层的酶活性变化较小,13-20cm耕层的酶活性没变化。在微生物数量方面,焚烧秸秆导致0-2cm耕层的微生物数量大幅度减少,减少程度在80%左右,2-5cm耕层的微生物数量也有43%~52%的减少,5-13cm和13-20cm耕层的微生物数量没有变化。相关性分析表明,只有脲酶活性的降低程度与速效磷含量的增加程度达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是0.959*。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降低程度与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降低程度均呈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998**,0.999**,0.998**。同时脲酶活性的降低程度与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的降低程度均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是0.977*,0.974*,0.954*。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珠江源头区几种主要的植被类型——云南松林、华山松林、云南松+栓皮栎、云南松+旱冬瓜林、早冬瓜林、滇石栎林、高山栎林等林分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进行研究,分别从土壤吸湿水分的能力、枯落物截留状况、渗透性能以及水土流失状况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阔叶林地表枯落物含量较多,分解速度也最快,土壤渗透功能及持水能力也最强,其次为针阔混交林,针叶纯林的持水保土功能最差。地表径流量以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针叶林依次递减.但其差异较大,地表径流最大的云南松针叶林是最小的高山栎灌丛的2.18倍,泥沙量最大的云南松林是最小的云南松+栓皮栎林的25.65倍,而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差异不大,研究表明针叶林下土壤的水分涵养功能较差,而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则较强。  相似文献   

12.
江西信丰森林健康示范区主要林分类型土壤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江西信丰森林健康示范区林下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本文主要采用环刀法,比较分析了6种主要林分土壤孔隙度、持水量、渗透性等水文指标。结果表明:6种林分土壤最大持水量为880.88~1 007.36t/hm2,其大小顺序为:毛竹林>杉木林>常绿阔叶林>火炬松林>湿地松林>马尾松林;各林分土壤的入渗过程均可用Horton入渗模型进行较好拟合,各层土壤初渗和稳渗速率分别变动于0.163~4.433mm/min和0.112~1.788mm/min,毛竹林土壤渗透性较好,火炬松较差。6种主要林分土壤水源功能的大小顺序为:毛竹林>杉木林>湿地松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火炬松林。  相似文献   

13.
永嘉县四海山林场森林枯落物及土壤持水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掌握永嘉县四海山林场不同森林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能力,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浸泡法,对该林场4种主要森林类型的枯落物及林下土壤持水性进行了研究,并对林地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森林枯落物总储量大小为马尾松林>柳杉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枯落物有效拦蓄量大小表现为柳杉林>马尾松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柳杉林和针阔混交林0~10 cm土层土壤非毛管孔隙度、非毛管持水量显著高于马尾松林和针叶混交林;森林水源涵养能力大小表现为针阔混交林>柳杉林>针叶混交林>马尾松林;四海山林场林地水源涵养总量为7 530 343.4 t,经济价值量为6 174.8万元。  相似文献   

14.
文春玉  徐明  聂坤  杨雪  唐雪娅  魏珊  张健 《土壤》2023,55(6):1244-1250
为了掌握亚热带山地针阔混交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选取黔中地区的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对照)为研究对象,相邻网格调查并采集土壤样品,结合描述统计和地统计学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各土壤养分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马尾松纯林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土壤pH、有机碳、全氮、全磷、有效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相较于马尾松纯林,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分布特征更为明显;(3)交叉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甜槠针阔混交林和马尾松纯林的合理采样面积分别为600 m2和425 m2。亚热带山地针阔混交林土壤养分空间分布具有较高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明亚热带不同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为森林经营和针叶林改造中的树种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基于月动态监测,研究了罗卜岩自然保护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米槠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闽桦-闽楠林)和针叶林(马尾松林)3种森林类型的凋落物产量及碳氮归还动态变化。[结果](1) 3种林分中马尾松林的年总凋落量最高[9 815 kg/(hm2·a)],其次为闽桦-闽楠林[9 207 kg/(hm2·a)],米槠林最低[8 083 kg/(hm2·a)],叶是闽桦-闽楠林和马尾松林凋落物的主要组分,而米槠林凋落物以碎屑等其他组分为主;3种森林的总凋落量、叶、花果和其他组分凋落量月动态均呈双峰型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1—12月和次年的4—5月。(2) 3种林分总凋落物碳归还量为马尾松林[4 970 kg/(hm2·a)]>闽桦-闽楠林[4 458 kg/(hm2·a)]>米槠林[3 804 kg/(hm2·a)],总凋落物氮归还量为闽桦-闽楠林[160 ...  相似文献   

16.
以成都天台山及其周边区域马尾松、柳杉、杉木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室内测试分析,开展了针叶林岩—土—植系统中毒害元素赋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3种针叶林立地As,Hg元素岩石库风化对土壤地质潜在输入次序为杉木林地、马尾松林地、柳杉林地;5种毒害元素中As,Hg,Cd,Pb4种元素均表现出在土壤表层有累积态势;而As元素在马尾松、柳杉等植物体运移能力强;Hg元素在杉木体内容易迁移;Al元素在杉木、柳杉内部的运输能力高;Pb元素在柳杉、马尾松中有较高的迁移能力;Cd在马尾松内容易发生转移;3种针叶树种对Pb,Hg,Cd的赋存能力高,而对Al,As两种元素的赋存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7.
大小兴安岭林区不同林型土壤养分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基于大小兴安岭地区主要林型野外采样数据,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红松林、针阔混交林、白桦林、樟子松林和蒙古栎林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对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林型土壤(0-40 cm)有机质、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差异显著.有机质、全氮、速效磷3种土壤养分的总体分布是白桦林、针阔混交林比较高,针叶林次之,蒙古栎林比较低;而速效钾含量以蒙古栎林、白桦林为最高,针阔混交林却比较低.用改进的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大小兴安岭林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特别丰富,速效磷含量为中等至较丰富,不同林型土壤养分总体处于良偏优水平,但速效钾比较缺乏,成为该林区土壤质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鹏娟 《中国水土保持》2021,(5):45-47,I0001
以甘肃省渭源县一林区为研究对象,对云杉林、油松林、杨树林、混交林4种不同植被恢复类型的林地和荒草地进行了小气候环境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温度以荒草地的年变化幅度最大,4种林地的年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不大,深层土壤的温度变化比浅层土壤更为稳定;荒草地的环境温度最高、环境湿度最低,混交林的环境温度最低、环境湿度最高;植被覆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环境温度,提升环境湿度,阔叶林比针叶林更能够增加环境的湿度。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金沙江流域不同植被类型的林分截流、渗透性能、持水能力及径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林分的层次不同,持水能力也有较大差异,其中乔木层针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灌木层是灌木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草本层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阔叶林>针叶林;枯枝落叶层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林>针叶林.(2)渗透系数以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较强,针叶林和灌木林较差.(3)地表径流的径流深、径流系数及泥沙量均以余甘子灌木林最高,不同植被类型的地表径流总体上是针叶林>灌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阔叶林地表径流和泥沙量均很小,基本上没有侵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