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了提高盐渍土氮素肥力和小麦产量,达到改良培肥、增产增效的目的,2017—2019年在滨海盐渍土区进行田间试验,研究盐渍土氮肥与有机肥的运筹模式。田间试验按裂区设计,在同一施氮(N)量225 kg/hm2条件下,分设3个速缓效氮肥掺混比例:100%:0(F1),50%:50%(F2),30%:70%(F3);3个有机肥用量:6 t/hm2(O1),12 t/hm2(O2),15 t/hm2(O3),不施氮肥和有机肥处理为空白对照(CK)。结果表明,与其他速缓效氮肥掺混比例和有机肥用量相比,F3O3处理能有效降低盐渍土耕层水溶性盐含量0.7%~9.5%;土体剖面20—100 cm各土层硝、铵态氮含量与耕层相比分别降低1.3%~42.3%,3.8%~44.3%,有效减少了氮素淋出耕层;小麦返青期至成熟期耕层土壤速效硝、铵态氮含量分别显著提高16.6%~59.8%,21.5%~60.4%;两季小麦分别增产5.9%~47.0%,8.3%~46.6%,并提高了氮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因此,小麦播前撒施速缓效比例30%:70%掺混氮肥225 kg/hm2配施有机肥15 t/hm2(F3O3)并翻耕与耕层混匀能够有效降低滨海盐渍土耕层盐分,减少氮素淋失,提升耕层土壤的供氮能力,并达到增产增效,是滨海盐渍土改良培肥最优的氮肥与有机肥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2.
农田面源污染已成为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减少稻田氮素流失、改善稻田局部水体养分负载过重的问题,采用盆栽试验,通过生物炭吸附富营养水中的养分后再利用于盆栽水稻,设置主区为持续淹水灌溉(IF)与干湿交替灌溉(IA),副区为1个对照(常规施氮,N1C0)与4种不同用量的氮肥与氮负载生物炭处理(N3/4C1、N3/4C2、N1/2C1、N1/2C2),其中N3/4、N1/2表示氮肥施入量为当地传统施氮量(N1)的3/4,1/2倍;C1、C2分别为10 t/hm2和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结果表明:(1)减少氮肥施入配施氮负载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常规施氮处理田面水的pH;(2)常规施氮肥处理下,干湿交替灌溉(IA)田面水NH4+—N平均浓度较持续淹水灌溉(IF)高8.0%,但是添加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后,干湿交替灌溉田面水NH4+—N平均浓度低于持续淹水灌溉处理;(3)水稻生育后期,氮负载生物炭对NH4+—N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而在干湿交替灌溉中,减施氮肥配合添加氮负载生物炭处理较N1C0处理降低了田面水NO3-—N浓度;(4)减施氮肥配合添加氮负载生物炭可提高水稻分蘖率,而添加20 t/hm2氮负载生物炭在氮肥施用量较少时,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有效分蘖率。综上,氮负载生物炭不仅可以降低富营养水中30.8%含氮量,还能显著降低施肥初期水稻田面水中NH4+—N浓度,降低流失风险,延长NH4+—N的释放时间而减少1/4的施氮量和保证水稻生育末期的氮素需求,从而有利于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3.
祝海竣  唐舟  石爱龙  文天  文璨  薛华良  王学华 《土壤》2022,54(4):700-707
针对湘北地区农业水资源日益紧缺和水稻生产上滥施化学氮肥的现状,为了节约淡水资源、降低化肥用量、实现水肥协同和资源高效利用,设置2种灌溉方式(W1:全生育期淹水灌溉;W2:全生育期湿润灌溉)和4个施氮水平(N0:不施氮肥;N1:施N量150 kg/hm2,肥料为尿素氮100%;N2:施N量150 kg/hm2,肥料为尿素氮80%+有机氮(菜枯)20%;N3:施N量150 kg/hm2,肥料为尿素氮60%+有机氮(菜枯)40%),分析水稻产量、光合特性、氮素代谢和氮肥利用率对灌溉模式和有机肥配施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与W1相比,W2显著增加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等;在不同施氮处理下,增加有机肥比例能显著提高产量,N3、N2、N1分别比N0增产28.32%、25.52%、18.88%,同时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也表现为N3>N2>N1,N3的氮肥吸收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分别达到了78.52%、9.77 kg/kg、46.91 kg/kg。综合评分法表明,灌溉模式和有机肥配施的最佳模式为W2N3,即湿润灌溉、施N量150 kg/hm2、肥料为尿素氮60%+有机氮(菜枯)40% 组合。该研究结果可为湘北地区水稻水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西北地区干旱以及不合理的施氮和种植密度导致的冬小麦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偏低的问题,探究垄膜沟播模式下冬小麦高产和水氮高效利用的最优氮肥密度管理措施。试验设置150 kg/hm2(D1)、187.5 kg/hm2(D2)、225 kg/hm2(D3)3个密度梯度和180 kg/hm2(N1)、270 kg/hm2(N2)、360 kg/hm2(N3)3个施氮水平(以N计),通过2 a(2021—2022年和2022—2023年)田间试验,研究氮密互作对冬小麦生理生长、干物质累积、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和氮利用效率(nitrogen partial factor productivity,NPFP)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当地常规氮密处理(D1N3)相比,合理增大种植密度和减少施氮量可使抽穗期LAI提高13.93%~67.19%,最大干物质累积量和累积速率增大147.25%和65.29%。2 a产量均在D2N2处理达到最大,平均值11911.93 kg·/hm2,但2 a WUE分别在D2N2和D2N3达到最高,NPFP分别在D2N2和D3N1处理最高。通过拟合分析,2021—2022年冬小麦产量、WUE和NPFP达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种植密度与施氮量分别为195.92和260.82 kg/hm2、200.51和249.80 kg/hm2、195.92和187.35 kg/hm2,2022—2023年分别为195.92和257.14 kg/hm2、194.39和286.53 kg/hm2、197.45和183.67 kg/hm2。基于回归模型对产量、WUE和NPFP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确定种植密度180.45~190.04 kg/hm2、施氮量201.66~256.67 kg/hm2的组合模式为垄膜沟播冬小麦高产和水氮高效利用的氮密管理措施。研究结果可为西北地区冬小麦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针对河西灌区土壤肥力贫瘠,酿酒葡萄产量与品质低下及无机氮肥过量施用造成的环境问题,通过探究有机氮替代部分无机氮肥对酿酒葡萄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确定酿酒葡萄适宜的有机无机氮肥配施用量。[方法] 于2018年在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进行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6个处理:单施化肥(C),单施有机肥(O),70%化肥+有机肥(0.7 CO),50%化肥+有机肥(0.5 CO),30%化肥+有机肥(0.3 CO),不施肥(CK),探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酿酒葡萄梅鹿辄(Merlot)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可使酿酒葡萄的产量与品质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0.5 CO效果最优;在相同的有机肥施用量下,化肥减施50%有助于平衡酿酒葡萄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与CK与C处理相比,0.5 CO处理下,葡萄产量分别提高了120.76%和32.59%(p<0.05),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分别提高了46.72%和25.21%(p<0.05),还原糖含量分别提高了39.36%和37.46%(p<0.05),单宁含量分别提高了23.05%和39.06%(p<0.05),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72.07%和54.77%(p<0.05),花色苷含量分别提高了44.42%和48.48%(p<0.05),糖酸比分别提高了50.42%和40.78%(p<0.05),总酸含量降低了33.96%和16.98%(p<0.05)。[结论] 化肥减半配施有机肥(0.5 CO)既有效抑制酿酒葡萄的营养生长,又提高了葡萄产量和果实品质,在试验区的推荐施肥量为9 000 kg/hm2有机肥配施化肥(N 150 kg/hm2,P2O5 135 kg/hm2及K2O 180 kg/hm2)。  相似文献   

6.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西北旱地冬小麦产量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在保证冬小麦高产稳产基础上兼顾土壤物理性质,明确西北旱地麦田配施定量有机肥的最佳施氮量,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冬小麦为供试作物,在西北旱区麦田连续5年进行了田间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处理为施氮量分别为0,75,150,225,300 kg/hm2的5个氮水平,副处理为是否配施有机肥(30 t/hm2)。于2019年6月收获小麦后取0—10,10—20,20—40 cm土层的样品,测定其土壤容重、饱和导水率以及水稳定性团聚体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化肥能使冬小麦产量显著增加,5年内平均提高13%,且效果最好为N150+M处理。配施有机肥后,供试土壤容重降低,在0—10,10—20,20—40 cm土层施加有机肥较不施有机肥容重分别降低4%,2%和4%。在0—10 cm土层有机无机肥配施较单施化肥降低了各处理的土壤饱和导水率,但未达到显著差异。与N0处理相比,N0+M处理下>2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在0—10,10—20,20—40 cm土层中分别增加224%,105%,3%。无论是否配施有机肥,0—40 cm土层中土壤团聚体的MWD和GMD值均无明显变化,但整体看来,施氮量为150 kg/hm2对供试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MWD和GMD值更为有利,对水稳性团聚体的稳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综上可知,当施氮量为150 kg/hm2时,与施用量为30 t/hm2的有机肥配施有利于西北旱地冬小麦增产及土壤结构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盐渍化农田不同施氮水平下向日葵氮素吸收利用规律,采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田间微区试验,以不施氮处理(N0)为对照,设计3种施氮水平(N1=150 kg/hm2、N2=225 kg/hm2、N3=300 kg/hm2),于向日葵成熟期测定植株和0—100 cm土层土壤15N同位素丰度及总氮含量,研究各处理肥料氮素的去向及其利用机制。结果表明:向日葵氮素吸收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成熟期作物氮素吸收量在N2水平较不施氮显著增加38.7%;土壤氮和肥料氮对作物当季氮素吸收的贡献比例为84.9%和15.1%。N2水平下,肥料氮的贡献比例较N1增加35.7%,土壤氮的贡献比例较N1降低4.3%。肥料氮残留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土壤中47.4%的残留肥料氮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不同施氮水平下肥料氮去向均表现为氮肥损失率>氮肥残留率>氮肥利用率,N2施氮水平下氮肥利用率较N1、N3显著提高22.7%和14.6%,土壤残留率较N1、N3减少8.5%和8.6%。综合考虑向日葵氮素吸收利用及土壤中氮素残留情况,225 kg/hm2施氮量下氮肥利用率为27.4%,氮肥残留率为32.3%,氮肥损失率为40.3%,是中度盐渍化农田较适宜的施氮量。  相似文献   

8.
配施有机肥条件下油菜化肥氮减施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明湖南省油菜种植区配施有机肥条件下化肥氮减施潜力,为该地区油菜生产中氮肥减施增效提供参考。田间试验在湖南省郴州市进行,供试油菜品种为湘油420,采用裂区设计,研究配施等量(2250 kg/hm2)有机肥条件下不同氮肥用量(0、90、135、180、225、270 kg/hm2)对油菜生长、产量、理论产油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氮肥水平下配施有机肥均显著提高油菜产量,且在低氮水平下增产效果更加明显,有机肥的增产效果主要通过增加单株角果数和每角果粒数来实现。在不施与施有机肥条件下,施氮量分别为213和199 kg/hm2时油菜籽产量最高,分别为1754和2514 kg/hm2,氮肥减少了6.6%、产量提高了43.3%;施用有机肥条件下达到不施有机肥的最高产量值仅需127 kg/hm2氮肥,减少了44.1%。所有供氮水平下,施用有机肥可显著增加氮素积累量、理论产油量和经济效益,包括有机肥氮的氮肥偏生产力也呈增加趋势,而包括有机肥氮的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表观利用率变化较小;与不施有机肥相比,施有机肥的最高理论产油量施氮量减少了3.0%,最高效益施氮量减少了20.0%,而理论产油量和效益分别增加了41.1%和50.0%。  相似文献   

9.
探讨有机物料还田对冬小麦田温室气体排放特性的影响,对提高经济效应和环境效应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应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秸秆还田(J)、秸秆还田+牛粪(JF)和秸秆还田+菌渣(JZ)3种有机物料还田下分别施氮肥243 kg (N)·hm-2(减氮10%,N1)、216 kg (N)·hm-2(减氮20%,N2)对冬小麦农田N2O、CO2和CH4的排放通量进行监测,探讨了不同施肥措施对麦田温室气体累积排放量、增温潜势的影响。试验期间同步记录每项农事活动机械燃油量、施肥量和灌溉量,测定产量,地上部生物量,估算农田碳截留。结果表明,冬小麦农田土壤N2O和CO2是排放源,是CH4的吸收汇,氮肥施入、灌溉以及强降水促进了土壤N2O和CO2的生成,却弱化了CH4作为大气吸收汇的特征。牛粪+秸秆(JF)处理N2O和CO2排放总量最高,分别为3.5 kg (N2O-N)·hm-2和19 689.67 kg (CO2-C)·hm-2,但CH4的吸收值最大,为5.33 kg (CH4-C)·hm-2,均显著高于菌渣+秸秆(JZ)和秸秆(J)处理(P<0.05);各处理N2O和CO2的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升高趋势,CH4的总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JFN2、JN2和JZN2处理农田综合增温潜势(GWP)均为负值,表明有机物料还田且减氮20%条件下农田生态系统为大气的碳汇,麦季净截留碳1 038~2 024 kg·hm-2,其他处理GWP值均为正。JZN2处理小麦产量为8 061 kg·hm-2,显著高于JFN2处理(P<0.05)。综上所述,JZN2处理不仅能够保证小麦产量,且对环境效应最有利,为本区域冬小麦较优的施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0.
探讨施氮量与灌水上下限对黄秋葵养分吸收的交互作用,为黄秋葵的水肥管理提供理论及参数依据。采用土壤盆栽试验,设置田间持水量的45%~55%即45%~55% FC(W1)、35%~65% FC(W2)、25%~75% FC(W3) 3种灌水上下限及0 kg/hm2(N0)、110 kg/hm2(N1)、330 kg/hm2(N2) 3个氮水平,观测不同施氮量和灌水上下限对黄秋葵生长发育、生理响应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氮水平下,黄秋葵不同器官生物量、果实产量、灌溉水分生产率及氮磷钾养分积累量以W1最高。相同灌水上下限,黄秋葵不同器官生物量、果实产量、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灌溉水分生产率及氮肥偏生产力以N1最高,各处理之间差异显著。水、氮之间表现显著的互作效应,N1W1处理的黄秋葵总生物量、果实产量、灌溉水分生产率和氮肥偏生产力最高,分别为446.4 g、201.3 g、6.9 g/kg和108.7 kg/kg,显著高于最低处理N2W3(190.3 g、64.9 g、2.4 g/kg和11.7 kg/kg),分别提高了57.4%、67.8%、65.2%和89.2%。综合分析表明,高氮高水处理(N2W3)显著降低黄秋葵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黄秋葵产量、灌溉水分生产率及养分吸收综合体现的最优模式为110 kg/hm2的施氮量、45%~55%FC的灌水上下限(N1W1),此研究可为丰富黄秋葵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水肥措施下华北露地菜地氮淋溶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华北地区典型一年两季露地蔬菜种植系统,蔬菜生长季水热同季、种植管理中水氮供应充足且往往过量,造成大量氮素淋溶到深层土壤,不仅造成水肥资源利用率低,对地下水质也造成威胁。本文以华北潮褐土黄瓜-白菜一年两季典型露地蔬菜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及优化措施(包括抑制剂、生物炭、秸秆还田)以及控制灌溉量对蔬菜产量、土壤氮淋溶及氮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华北典型露地菜地氮肥主要损失去向为深层土壤中积累及氮淋溶。2)农民常规施肥处理[黄瓜季和白菜季各施550 kg(N)·hm~(-2)]淋洗出80cm土壤剖面的总氮占当季氮肥施用量的10.0%,减氮20%和50%分别使总氮淋溶量降低23.8%和45.6%;减氮20%对蔬菜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减氮50%对水肥需求量较高的黄瓜产量有显著影响(减产19.6%)。3)减氮20%配合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施用生物炭和添加秸秆还田分别使全年总氮淋溶量比常规水肥处理降低40.7%、43.0%和34.3%,而对蔬菜产量没有显著影响。4)减少灌溉量15%和30%分别使总氮淋溶比常规水肥处理降低43.1%和50.5%,水氮协同调控对降低氮淋溶效果显著;对需水量较高的黄瓜季,灌溉量降低30%黄瓜产量显著降低13.9%。5)高量水肥投入条件下连续种植蔬菜3年6季后,0~80cm土壤剖面硝态氮积累量占0~200 cm土壤剖面积累量的38.2%~50.7%,土壤剖面积累了大量硝态氮而且向深层土壤中移动。因此,合理控制水肥管理,特别是减氮结合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配合水分管理,是经济可行的有效阻控土壤氮淋溶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郭鹏飞  张筱茜  韩文  张坤  刁明 《水土保持学报》2018,32(4):109-114,121
2016年和2017年在北方寒旱地区日光温室西葫芦栽培中,灌溉定额为269.87mm,设置2个滴灌频率(低频W1:7天1次,高频W2:2天1次)和2个氮素水平(适氮N1:375kg/hm~2,高氮N2:565kg/hm~2),研究不同处理对温室西葫芦土壤水分、硝态氮分布及西葫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频(W2)滴灌提高了0—40cm土层的土壤水分,减少了水分的深层下渗。(2)高氮(N2)施肥各土层硝态氮含量较高,适氮处理配合高频次滴灌根区0—40cm硝态氮含量维持在相对适宜水平,40—80cm土层硝态氮含量相对较低,提高滴灌频率可降低氮素向深层淋失的风险。(3)在适氮(N1)水平下,西葫芦产量对于滴灌频率敏感,而对于高氮(N2)水平,提高滴灌频率,产量增加不显著。(4)在定额滴灌量下,滴灌频率对西葫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施氮肥对西葫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5)W2N1处理更有利于西葫芦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推荐北方寒旱地区日光温室西葫芦施氮量为375kg/hm~2,灌溉频率为2天1次。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设施黄瓜进行灌水量、灌溉方式、水氮根区位置的不同耦合,研究了局部根区灌溉下不同水氮耦合措施对设施黄瓜生长、土壤中硝态氮分布及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灌溉方式、水氮根区供应位置对黄瓜地上部生物量及产量存在着不同的交互作用.亏缺灌溉量处理的地上部生物量及产量均低于相应灌溉方式下的正常水量处理.相同灌溉量处理条件下,交替根区灌溉的黄瓜生物量与产量显著高于两侧均水均氮处理,以正常交替水氮异区处理黄瓜地上部生物量及果实产量最大,分别达到1 143kg/hm2(干重)和1.75×105 kg/hm2(鲜重);而固定根区灌溉下,尤其在水氮异区条件下,生物量与产量则下降.在亏缺灌溉量下,交替根区灌溉处理的黄瓜生物量以及产量与常规充足灌溉处理没有显著差异.在正常灌溉量条件下,通过对局部根区灌溉下不同水氮耦合对土壤中硝态氮分布的分析表明,施氮是造成土壤中硝态氮积累的原因,土壤水分的垂向运动是影响硝态氮向下淋洗的一个主要因子.固定水氮同区、交替水氮同区处理硝态氮向下淋洗较强,水氮异区处理硝态氮向下淋洗相对较弱.交替水氮异区处理氮素主要累积在0-110 cm土层,深层累积量显著低于其他水氮耦合处理.综合黄瓜生长、土壤硝态氮淋洗等因素考虑,交替水氮异区处理是最佳的水氮耦合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4.
凉州灌区酿酒葡萄氮肥施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酿酒葡萄对不同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的响应,为甘肃省凉州灌区酿酒葡萄氮肥合理施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凉州区设置酿酒葡萄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试验,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及施用深度对酿酒葡萄产量、收获期果实、叶片和叶柄含氮量及收获期和第2a萌芽期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10和30cm施肥深度之间酿酒葡萄产量、收获期果实、叶片和叶柄含氮量及收获期和第2a萌芽期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差异不显著。氮肥施用量对酿酒葡萄产量和叶柄含氮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对果实和叶片含氮量的影响不明显,其中高氮(300kg/hm~2)和中氮(240kg/hm~2)处理之间酿酒葡萄产量、果实含氮量、叶片含氮量、叶柄含氮量差异不明显,但是高氮和中氮处理与低氮(180kg/hm~2)处理相比,产量增加28.6%和24.1%,叶片含氮量增加17.4%和11.3%,叶柄含氮量增加了40.7%和33.0%,而对于收获期和第2a萌芽期0—200cm土层硝态氮含量,高氮处理相对于中氮和低氮处理增加了53.8%,94.4%和41.8%,76.1%,氮肥施用量和施用深度的交互效应,仅叶片含氮量达到显著水平。[结论]受土壤质地和传统沟灌影响,氮肥施用深度对酿酒葡萄影响效果不明显,240kg/hm~2为酿酒葡萄较为合适的氮肥施用量,但氮素也存在损失风险。所以,凉州灌区酿酒葡萄合理施肥应该和灌水方式进行结合来确定合理的施肥量和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有机肥与氮肥配施对日光温室黄瓜和土壤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21  
在保护地栽培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有机肥用量和氮肥用量配施对黄瓜NO3--N含量、不同层次土壤NO3--N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显著提升黄瓜果实NO3--N含量,氮肥与有机肥配合能够降低黄瓜NO3--N含量,交互作用极显著。高有机肥用量与高氮肥用量施用及施用氮肥不配合有机肥,保护地黄瓜NO3--N含量达到二级污染程度。黄瓜NO3--N含量、土体NO3--N的供应水平和积累量与有机肥、氮肥的施用密切相关,高量施用有机肥上层土壤NO3--N易积累,高氮肥用量(N3)处理易使土体积累NO3--N,施用有机肥能够减弱土壤中NO3--N的淋失。生产中降低黄瓜NO3--N含量和土体NO3--N淋失、积累量的施肥措施是:施用有机肥量为45~90 thm-2,施用纯氮水平为450~750 kghm-2。  相似文献   

16.
针对中国黄河中上游河套灌区不合理灌溉和施肥造成的盐碱农田碳排放加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问题,该研究以向日葵盐碱农田为研究对象,开展连续2 a的田间试验,探讨滴灌条件下有机肥施用对盐碱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影响。试验设置滴灌灌水下限及施肥模式2个因素。灌水下限设置2个水平(W1:土壤基质势阈值为−20 kPa,W2:土壤基质势阈值为−30 kPa),每个灌水下限下设置3种施肥模式(CK:纯施化肥,LBF:褐煤碳基有机肥4.5 t/hm2,SMF:羊粪堆肥5 t/hm2),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另设畦灌施加化肥处理作为对照(MCK)。对不同处理的生态系统净碳收支及其组成要素以及3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农产品供给功能价值、积累有机质功能价值和气体调节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同施肥条件下,滴灌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作物净初级生产力、籽粒碳输出和土壤碳排放高于畦灌处理,且这些指标的值均随土壤基质势升高而增加。相同灌溉条件下,施加有机肥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净初级生产力和籽粒碳输出并降低土壤碳排放。其中,滴灌灌水下限−20 kPa与褐煤碳基有机肥用量4.5 t/hm2(W1LBF)相结合的处理有效促进了作物生长,并获得了最高的净初级生产力以及较低的土壤碳排放量,最终获得了最高的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此外,净初级生产力、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碳排放等指标的变化影响了生态系统服价值。与MCK处理相比,W1LBF处理能够显著提升农产品供给功能价值、积累有机质功能价值和气体调节价值,增幅分别为8004.20、923.9和2094.70元/hm2。综上所述,该研究发现在河套灌区向日葵盐碱农田中,采用滴灌−20 kPa灌水下限结合4.5 t/hm2褐煤碳基有机肥可以增加作物初级净生产力、提高盐碱农田系统的碳汇能力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该研究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盐碱向日葵农田固碳减排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肥水平对日光温室黄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为合理施肥,实现设施栽培蔬菜的优质高产,该文就5种氮肥水平(不施肥、只施基肥膨化于鸡粪22.5t/hm^2、基肥+追肥N540、1080、2160kg/hm^2)对日光温室黄瓜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施肥量的增加黄瓜果实的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和有机酸含量均有增加的趋势,风味也有改善,味甜、香气浓,但黄瓜硝酸盐含量呈直线上升。施肥过量还会导致黄瓜脆度下降,商品瓜率和总产量显著降低。综合考虑产量和品质两个因素,在中等使用年限,中等土壤肥力的日光温室黄瓜冬春茬栽培中,每公顷施用于鸡粪22.5t作为基肥,配施化学肥料N540kg做为追肥,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较好的品质;过少或过量的施肥均不利于黄瓜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保水剂和氮肥及其配施后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水分利用的作用机理,通过大田试验,以不施保水剂和氮肥为对照,研究了保水剂(60 kg.hm 2)与氮肥[0、225 kg(N).hm 2、450 kg(N).hm 2]单施及其配施后对冬小麦不同生育阶段的土壤水分、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的作用特征。结果表明:保水剂和氮肥的施用均提高了土壤剖面各层次的含水量及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各处理中以单施450kg(N).hm 2氮肥、单施保水剂及保水剂与450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土壤含水量较高。不施保水剂时,随施氮量的增加,冬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显著提高。施用保水剂时,氮肥用量过高,干物质积累有所降低。拔节—收获期,保水剂与225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冬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且到生育后期效果更明显。在播种—拔节期和孕穗—灌浆期,随氮肥用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且保水剂与氮肥配施处理增加幅度更大。而灌浆—收获期,高氮[450 kg(N).hm 2]和保水剂与225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提高幅度最大,分别较对照增加53.8%和57.8%。而最终产量与水分生产效率以60 kg.hm 2保水剂与225 kg(N).hm 2氮肥配施处理最高。说明氮肥用量适宜时,施用保水剂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19.
针对黄土高原旱作区糜子生产中氮肥种类单一、肥料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本试验以当地习惯施氮尿素N 120kg/hm2(TN)为对照,设置控释氮肥N 120kg/hm2(T1)、108kg/hm2(T2)、96kg/hm2(T3)、84kg/hm2(T4)、72kg/hm2(T5)和不施肥(T0)七个处理,探究不同控释氮肥处理下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糜子成熟期氮素积累分配、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对控释氮肥的响应,以期为建立旱地糜子控释氮肥一次性基施轻简栽培技术提供支撑。结果表明:与施用尿素相比,等量控释氮肥可以提高糜子抽穗期和成熟期土壤全氮、微生物量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别达0.38%~5.51%、1.76%~7.63%、5.41%~11.80%和4.04%~14.77%,其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两年均显著高于TN,随着控释氮肥减量糜子田各形态氮素均呈降低趋势,减氮量达20%以上时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TN处理。施用控释氮肥可以提高糜子成熟期氮素积累量1.97%~3.21%,增加糜子氮素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0.55%~1.18%,控释氮肥减量20%以上时糜子氮素积累量显著低于尿素全量基施处理。与普通尿素相比,控释氮肥提高了糜子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及氮肥农学利用率,增幅分别为3.29%~4.59%、3.88%~4.14%和5.01%~7.63%,其中氮肥偏生产力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随着控释氮肥减量糜子氮肥表观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及氮肥农学利用率均呈上升趋势。施用控释氮肥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穗重显著提高了糜子产量两年分别达3.88%和4.47%,控释氮肥减量20%以下时糜子产量与尿素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糜子氮素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氮素利用效率指标与土壤硝态氮含量相关性最强。综上所述,施用控释氮肥较尿素可显著提高糜子生育中后期土壤供氮能力,促进糜子对氮素的吸收利用进而增加产量,且在适量减氮20%时并未显著降低糜子产量,因此控释氮肥在糜子生产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及减氮潜力。  相似文献   

20.
水氮对新疆南部麦后复种饲料油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研究了水氮对麦后复种饲料油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运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分析了不同水氮处理下油菜产量及其4个典型饲料品质指标的变化特征。试验设置灌溉定额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定额设置3 000 m3·hm-2(低水)、4 500 m3·hm-2(中水)和6 000 m3·hm-2(高水)3个水平;施氮量设置140.6 kg(N)·hm-2(低氮)、187.5 kg(N)·hm-2(中氮)和234.4 kg(N)·hm-2(高氮)3个水平。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水氮供应对饲料油菜单株鲜重、干重、产量、品质有显著的互作优势,水氮供应量过量或者不足,互作优势减弱。相同灌溉定额下饲料油菜单株鲜重、干重和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同施氮条件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单株鲜重、干重和产量逐渐提高;提高灌溉定额的增产效应优于增氮,高水+中氮处理较低水+低氮处理产量提高86.90%。施氮量和水氮互作显著影响饲料油菜品质,中水中氮处理粗蛋白含量较高水高氮处理提高36.91%。中水低氮处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32.66%,显著低于高水高氮处理;而高水低氮处理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为24.74%,较高水高氮处理低16.49%。高水高氮处理的粗脂肪含量最高(1.45%)。综合考虑产量与品质,新疆南部地区饲料油菜适宜的水氮措施为中水高氮[6 000 m3·hm-2,187.5 kg(N)·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