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针对种质资源入库身份定位,分析对比了条形码技术和RFID射频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RFID技术在种质资源保存上的应用系统架构设想。  相似文献   

2.
为加强甘肃珍稀、濒危、特色地方品种和特有资源的保存,确保保存种质的遗传完整性,提高种质利用效率,对2018年甘肃省建设的7家特色农业种质资源库的功能定位、研究方向和保存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了目前种质资源库在建设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增强地方优异种质资源保护意识、加强种质资源深度评价与创新、加强合作与交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作物种质资源是农业科技原始创新、现代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介绍靖远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行动主要做法及取得的工作成效的基础上,针对靖远县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征集行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体系;发挥特色种质资源的区位优势,推动优势产业发展;多渠道争取资金支持,筹建黄河上游蔬菜瓜果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4.
梨种质资源是梨产业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其收集后保存的好坏与采用的嫁接技术相关。对梨种质资源保存现状的介绍和保存对象、要求、面临困难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单芽切腹接技术在梨种质资源保存中的应用模式、应用技术、实践成效、优势和注意事项等,以期为西北地区梨种质资源高效保存和单芽切腹接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农业种质库的设计与建设要求探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农业种质库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农业工程,它所保存的农业生物资源,是育种的物质基础,也是国家宝贵的战略资源。但国内目前还没有种质库设计与建设的标准,导致了不少建成的种质库存在着较多的缺陷或问题,有的甚至经过几次改造和调试后才能投入使用。该文就有关农业种质库,重点是对低温种质库特点、技术指标、设计原则与要求及建设经验作一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韩国对栽培作物品种在种质资源的管理,种质资源的收集,种质资源的保存,种质资源的评价,种质资源的分配等方面的做法。  相似文献   

7.
甘肃是西部农作物种质资源大省,目前共保存各类农作物种质资源20万余份,但面临着种质资源种群减少、濒危物种激增、质量下降、保护不彻底等问题。鉴于现有种质资源保存条件简陋,鉴定评价缺乏深度挖掘,优异种质及重大品种培育未取得突破等现状,通过分析甘肃省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及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与保护,夯实种业发展基础;加强种质资源鉴定评价和育种创新;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利用的长效工作机制等方面提出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推进种业振兴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8.
江苏农业种质资源信息服务系统采用ASP.NET和SQL Server 2000数据库技术进行开发,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种质资源数据集中管理并提供检索功能,实现资源网络共享。本文主要阐述了系统开发原理、功能设计及数据库建设等内容,对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9.
为适应新形势下水土保持改革发展的需要,结合江苏省水土流失现实情况和水土保持信息化建设的基本业务管理需求,建立了江苏省水土保持监测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建设目标、结构和设计内容,并指出其实现了对坡面径流场、控制站、气象站、综合实验站水土保持监测信息的采集、传输、入库等。经过3 a的运行,该系统为江苏省水利信息采集、数据存储、监测数据传输等核心业务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改造传统水土保持监测手段、提高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合理利用和更好保存马铃薯种质资源,本研究以冀北地区保存的502份马铃薯种质资源为材料,调查了26个表型性状,以不同块茎肉色进行分组,设置简单比例、对数比例、平方根比例和多样性比例4种取样方法,5%、10%、15%、20%、25%和30%共6种取样比例,利用2种遗传距离(欧氏距离和马氏距离)和4种聚类方法(类平均法、最长距离法、最短距离法、离差平方和法),探讨最佳取样策略,抽选核心种质。利用遗传多样性特征值、t检验、评价参数和系统聚类等方法对核心种质的表型性状进行评价,以及利用主成分分析对核心种质进行确认。结果表明,平方根比例法能够使核心种质更具代表性,20%为最佳取样比例,欧氏距离优于马氏距离,最优聚类方法为最短距离法,最终抽提出100份马铃薯核心种质,占全部种质的19.92%;核心种质的评价和主成份分析结果表明100份核心种质消除了大部分遗传冗余,保留了所有样本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良好的代表性。本研究为马铃薯种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种质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Summary The establishment of representative core collections and back-up reserve collections was proposed to facilitat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to promote utilization of large base collections. The priorities of the developing national PGR programmes, in the organization of components of their base collection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IARCs since the strengths as well as limitations of the two systems vary. Unlike most IARCs, national programmes have the option of networking their active collections, maintained at several eco-sites, and linking this network to the base collection kept under long-term storage. This keeps open the option to develop situation-specific subsets for an effective germplasm utilization. There is a pressing need for a scientific re-examination of the concept of germplasm core in order better to apply it in developing core subsets in the national PGR programmes. The formulation of situation-specific subsets is advocated, as the system would be directed to users' requirements or addressed to gene bank managers' resource constraints. Arguments given in favour of developing core subsets, rather than a single core are: (i) logical; (ii) population genetic; and (iii) germplasm usage considerations. The Indian PGR programme and the emerging core context are briefly discussed, along with features of a programme designed to develop such core subsets.Abbreviations IARCs =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 Research Centers - NBPGR = National Bureau of Plant Genetic Resources - NAGS = National Active Germplasm Collection Site - NGSNs = National Germplasm Screening Nurseries - GACs = Germplasm Advisory Committees  相似文献   

13.
14.
在分析浙江省农林产业品种选育对种质资源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开展了“浙江省农林生物种质资源信息系统”系统架构、数据标准与数据库、功能模块等的研究与开发,实现了完整的种质资源信息系统框架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