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稻/牧草-鹅农牧结合模式农田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97-1999年田间试验研究表明,冬种黑麦草养殖菜鹅的稻/牧草-鹅农牧结合生产模式在不施除草剂的情况下能控制田间冬季杂草,实施该模式后翌年冬闲时田间杂草群落密度仅为稻/麦对照模式的8.88%,且冬季田间杂草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看麦娘”、“猪殃殃”、“大巢菜”分别占15.38%、30.77%和30.77%,即单子叶杂草所占比例明显低于稻/麦复种连作田。该模式比稻/麦复种连作方式土壤总N、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高23.13%、27.10%、31.25%、98.37%和46.73%,土壤理化性状明显改善,且可减少除草剂、杀虫剂施用量,降低土壤有毒物的残留。总结了该模式的系统耦合技术并提出该模式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在丘陵红壤橘园上.经过3年6种地面管理措施的经济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1)水土流失,以清耕法作对照,生草法、克无踪、草甘膦、草草克、克克草的地表径流量可显著减少分别为38.8%.42.5%.18,7%,28.7%和37.5%;土壤侵蚀量可显著减少分别为55.5‰,51.7%.39.9%.46.8%和50.0%;流失的氮磷钾养分总量可分别减少60.3%.50.2%,37.0%.41.8%和45.4%。(2)杂草再生率,以生草法做对照,则处理中的清耕法、克无踪、草甘膦、草草克和克克草分别是生草法的55.1%.67.2%.30.3%.36.8%和51.2%。(3)土壤肥力,以土壤OM,N,P2O3,K2O总量增减率看,清耕法为-4.4%,生草法7.1%,克无踪6.9%,草甘膦5.3%.克克草6.2%.草草克6.6%。(4)柑橘的产量和品质,以清耕法作对照,除生草法外,克无踪、草甘膦、草草克、克克草均增产7%~10%;可溶性固形物、总糖量、总酸度、糖酸比以及单果重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克无踪调控杂草效果显著.可作为丘陵红壤丘陵园地水保与培肥兼得的有效地面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田生态系统杂草的养分和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田杂草的土壤养分和水分效应.发现田间保留一定量的杂草能够提高表层土壤水分含量,尤以0~20cm层次表现明显,显示出很好的土壤水分保持效应。同时在保留杂草的处理中,0~60cm土壤碱解氮储量消耗最少.速效P储量在增加.而速效K储量增加得最多。并且在冬小麦返青期不论土壤养分情况怎么样.在收获后都以保留杂草的处理土壤速效养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储量最高.表现出较高的土壤养分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4.
土壤消毒法     
土壤是病虫害传播的主要媒介,也是病虫繁殖的主要场所,许多病菌、虫卵和害虫都在土壤中生存或越冬,且土中还存有杂草种子,因此不论是苗床、盆花用土,使用前都应彻底消毒。常用的土壤消毒法有:  相似文献   

5.
以甘肃省西峰市南小河沟小流域径流场为研究对象,利用BP神经网络对4种植被类型的径流小区(农田、林地、人工草地和天然荒坡)进行了产流产沙量模拟和预测。其模拟产流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2%~5.7%,0.1%~2.5%,0.7%~2.9%和0.1%~3%;模拟产沙量的相对误差分别为0.1%~3.2%,0.2%~3.1%,0.6%~4.2%和0.2%~2.7%。预测农地、林地、草地和天然荒坡产沙量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1%,14%,-14.6%,18%,产流量最大相对误差分别为10.9%,27.3%,15%,26.3%。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测产流产沙的效果较好,对径流小区运用神经网络进行蓄水拦沙指标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研究了不同肥料对大棚番茄及其土壤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对番茄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有重要的作用。与NPK无机复混肥、常规施肥相比,生物有机无机复混肥可使番茄产量增加7.34%~13.64%,果实可溶性糖、有机酸、维生素C、糖酸比分别提高18.2%~23.2%、8.3%~15.6%、13.2%~15.1%、9.1%~12.6%,果实中硝酸盐(NO3^-)含量下降22.9%~23.8%。土壤耕层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8.25%~10.48%、9.43%~14.71%、11.29%~15.00%、13.60%~18.34%。根际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依次增加45.45%~60.00%、14.29%~33.33%、44.19%~100.00%,细菌与真菌数量比值提高19.98%~37.27%。  相似文献   

7.
日光温室无污染蔬菜生产定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连续进行4年10茬的无污染定位试验,其中处理基肥施用EM堆肥,追肥则减少N肥施用量,病虫防治以生物农药为主,且在病虫无法控制情况下选用少量化学农药,对照采用常规施肥与施药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14%-0.4%,化肥用量降低50%,农药用量降低30%,产量提高了5%-10%,产值提高1%-6%。  相似文献   

8.
在秧苗移栽后3d,每公顷用80%稻思达水分散性粒剂90g有效成分,或80%稻思达水分散性粒剂60g有效成分+10%吡嘧黄隆可湿性粉剂19.5g有效成分,对水稻移栽田中的稗草、千金子、碎米莎草和鸭舌草等杂草的防效可达90%以上,对水稻生长安全,水稻产量比对照提高11%以上。  相似文献   

9.
化学农药减量化措施对水稻病虫草害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化学农药减量下不同栽培管理措施对水稻田间病虫草害发生及水稻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减少化学农药施用与水稻产量的关系,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因素为2种杂草防治方式[浅旋耕作+常规除草剂用量(浅耕)、深耕耕作+减少30%除草剂用量(深耕)],副区因素为2种病虫防治方式[常规病虫害药剂用量(常规防治)、植物激活蛋白+减少30%病虫害药剂用量(喷施激活蛋白)],副副区因素为秧苗处理方式(未带药移栽、带药移栽),分析测定了田间病虫草害发生、水稻干物质积累与转运、产量及构成因素等指标。结果表明:深耕下,分蘖期和灌浆期田间杂草株数和鲜重较浅耕显著降低,螟虫引起的植株白穗率也明显较浅耕低。浅耕方式下水稻植株带药移栽或喷施激活蛋白后叶瘟病发生情况明显降低。在水稻干物质生产方面,病虫防治方式和杂草防治方式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积累,且显著或极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输出量、输出率和转化率;杂草方式、秧苗处理和病虫防治3种方式的互作显著影响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化率;喷施激活蛋白后,齐穗期水稻植株的茎鞘干物质量增加4.0%~19.4%;深耕下,成熟期水稻植株的茎鞘干物质量平均增加7.1%,但在齐穗至成熟阶段的茎鞘干物质输出和转化相对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分蘖期和灌浆期杂草发生情况和叶瘟发生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此外,在深耕、带药移栽或喷施植物激活蛋白方式下,减少30%的病虫草害药剂用量后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变化。表明通过深耕、带药移栽或喷施植物激活蛋白等病虫草害防治方式,能有效减少水稻的化学农药用量,实现水稻稳产增效。  相似文献   

10.
麦田秸秆覆盖效应及增产作用   总被引:66,自引:0,他引:66  
冬小麦田覆盖稻草能增加N、P,特别是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稻草覆盖能保墒、调温和减缓土壤水分、温度波动,降低麦田杂草密度。由于麦田覆盖稻草的上述综合生态效应,使小麦籽粒产量增加13.5% ̄46.1%,公斤稻草增产小麦0.12 ̄0.23kg。冬小麦稻草经济有效覆盖量为3000kg/hm^2。  相似文献   

11.
全程机械化生产对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不同翻耕栽植方式对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和产量的影响,对旋耕-机插、旋耕+牛耕-机插、牛耕-机插、旋耕-手插等4种翻耕栽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未施药区4种翻耕栽植方式早稻主要病虫草为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和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晚稻主要病虫草为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Nilaparvata lugens)、鸭舌草和稗草。在肥水管理相同的条件下,早、晚稻纹枯病病情指数孕穗期分别为8.25~13.31和17.60~23.10,乳熟期分别达13.75~20.90和20.02~23.76,其中旋耕-手插方式重于旋耕-机插方式,牛耕-机插方式重于旋耕-机插方式。早稻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较重,卷叶率为15.03%~16.67%;晚稻四代和五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较重,卷叶率分别为29.67%~33.48%和60.09%~65.45%,4种翻耕栽植方式早、晚稻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差异不显著。晚稻稻飞虱前期虫口密度偏低,齐穗期为425~550头/百丛,至乳熟期达1 200~1 600头/百丛,其中以旋耕-手插处理虫口密度最高,旋耕-机插虫口密度最低。早稻稻田杂草有鸭舌草、稗草、矮慈姑、千金子、水竹叶等,均以鸭舌草和稗草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总草的68.00%和29.70%;晚稻稻田杂草有鸭舌草、稗草、节节菜、千金子、香附子、空心莲子草等,均以鸭舌草和稗草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总草的69.60%和17.40%。早、晚稻以牛耕-机插处理杂草发生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旋耕+牛耕-机插和旋耕-机插处理,旋耕-手插处理杂草发生量最小。测产对比方差分析表明,4个种翻耕栽植方式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病虫草发生初期,选用适当的农药可有效控制不同翻耕栽植方式病虫草发生,早、晚稻平均增产10.00%和7.88%。该研究为双季稻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病虫草防治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对稻田养鱼(垄稻沟鱼)后的稻田土壤、田水、水稻植株、稻米蛋白质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和田水的氮,磷、钾含量均有明显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得到改善;水稻的根系活力增强,分蘖增多,稻株的氮、磷、钾含量,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的累积均有明显增加,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也有所提高;稻田杂草基本根除,同时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水稻全耕层一次性基施氮肥增产的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帅稼夫  杨廉泉 《核农学报》1988,2(3):167-172
本试验应用15_N示踪技术研究了氮肥不同施用方法对水稻增产的机理。结果表明:全层一次基施法与一次面施法或分次表施法相比,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增多,碳铵利用率提高30.2—84.2%,尿素利用率提高13.8—23.7%;在土壤中的残留率,碳铵增加9.4—29.6%,尿素增加11.4—12.8%,从而有利于提高稻谷产量。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氮肥施用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运武 《土壤学报》1985,22(4):329-339
本试验结果表明:杂交水稻亩产千斤,早稻需要的氮素营养比常规稻多,晚稻则相反;杂交早稻和晚稻都以生育中期为吸肥最多的时期,吸收的氮量占全生育期吸氮总量的一半以上,土壤供氮则相反.本试验从协调水稻吸氮、土壤供氮和人工补氮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出发,设计的“稳前攻中”施肥法,在衡阳几种土壤上进行对比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杂交早稻还是杂交晚稻都表现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早稻为2.97-8.99%,晚稻为7.54-14.06%.“稳前攻中”施肥法增加了中、后期的氮肥比例,从而增加了每亩穗数和每穗粒数.“稳前攻中”施肥法,减少了前期施肥,不仅充分利用了杂交水稻生育前期的根系优势和分蘖优势,发挥了生育中期的穗粒优势,而且还能防止早衰,巩固后期优势,充分挖掘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15.
过去10年,通过多种育种途径相结合的做法,本校的水稻育种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育成了早、晚籼新品系和杂交稻新组合共153个。其中,8个通过了广西区级水稻品种区域试验,4个品种、组合通过了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获得了奖励。然而,大多数育成品系、组合的丰产性、稳定性、抗病性及稻米品质还有待改进和提高。今后,应充分发挥杂交育种途径在选育新品种中的重要作用,多种育种途径互相配合,取长补短;在选育新品种、杂交稻新组合过程中,应拓宽选系的亲缘关系;加强选系的抗病性鉴定;提高选系的丰产性和稳定性,进一步提高育成品种、杂交稻组合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6.
华北灌溉区秸秆焚烧与直接还田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2年试验研究初步表明,华北灌溉地区夏季麦秸覆盖直接还田较焚烧处理可保持土壤水分,降低土壤温度,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发育,作物产量增加。秸秆焚烧初期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P、K)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尤其是速效磷含量远高于秸秆还田处理,但至收获时差异不大;秸秆焚烧比秸秆还田处理除草效果好,且可使部分病虫害减轻,但有的病虫害却因秸秆直接还田而加重。  相似文献   

17.
“沤改旱”变一熟为二熟是耕作制度的重大改革,生产上如果安排不当,就会带来很大损失.例如,1958年兴化县林湖公社姚家大队改旱800亩,使三麦面积一下由1164亩扩大到1936亩,由于劳畜力和肥料跟不上,三麦单产平均只有50斤.1959年以后,该队逐年在沤改旱地区扩种绿肥,使绿肥面积由200亩扩大到800亩,粮盒单位面积产量由1959年的260斤上升为1963年的428斤,说明沤改旱后种植绿肥是沤田改良利用的一项有力措施.但一熟沤田地区群众尚缺乏种植绿肥的经验.为此,1963年秋我们在兴化县林湖公社姚家大队和严家公社严家大队沤改旱田上进行种植绿肥和施用磷肥的试验.1964年除继续在上述二点进行试验外,又协助宝应县芦村公社芦南生产队在沤改早的田上进行种绿肥的试验.本文除对沤改旱田上种好绿肥的几项重要措施分别叙述以外,还讨论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用240ppm“多效好”分别在优质米“白优香”的孕穗期、始穗期及灌浆期作叶面喷施,早造每亩增产稻谷17.73kg,晚造增产22.83kg;精米品质也得到提高,蛋白质,早造提高1.63%,晚造提高0.40%;脂肪,早造提高0.20%,晚造提高0.05%;直()淀粉,早造降低1.60%,晚造降低6.60%;氨基酸,早造在17种氨基酸中有15种提高,总氨基酸含量提高0.63%,晚造在17种氨基酸中有12种提高,总氨基酸含量提高0.20%.表明“多效好”有较好的提高产量及改善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系统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对庆安县育秧、插秧机械化的影响,阐述了推广应用工厂化育秧、机械插秧技术的必要性。文章认为,推广该项技术有助于防止低温冷害,保证水稻高产、稳产。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机械插秧促早熟,可增产5~14%,并可扩大插秧面积,减少适时性损失。在综合分析省内外试验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目前农村经济现状的集中播盘分散育秧作业方案。作者认为集中播盘分散育秧,可使水稻种植业向社会化、专业化、商品化发展,解决了农业生产规模小与工厂化育秧集中生产的矛盾。集中播盘分散育秧的机器配备要比现行的工厂化育秧方案亩投资降低60~70%,平均为40~50元/亩。这种方案较适合目前农村经济状况,在庆安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