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基于SWAT模型的延河流域径流侵蚀能量空间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降雨侵蚀力是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niversal soil loss equation,USLE)等流域土壤侵蚀模型中应用最广泛的侵蚀动力因子,但仍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径流侵蚀功率可以更充分地反映地表水力侵蚀动力的综合作用。分析径流侵蚀功率的空间分布,以期从能量的角度阐明流域侵蚀的分布情况,研究流域空间侵蚀的特征。该研究运用SWAT模型在延河流域的模拟结果,将次暴雨径流侵蚀功率推广到年尺度,提出年径流侵蚀功率的概念,并研究年径流侵蚀功率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延河流域年径流侵蚀功率的空间分布具有"支流大、干流小;上游大、下游小"的特点;将子流域出口断面控制面积作为空间尺度因子,与径流侵蚀功率拟合,呈幂函数关系,空间尺度效应阈值在155 km2;将子流域出口断面以上河长作为空间尺度因子,与径流侵蚀功率拟合,呈指数函数关系,且干、支流的空间尺度效应不同。研究结果从能量角度阐明了延河流域水力侵蚀动力的空间分布,为在延河流域不同地区进行针对性的水土资源管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2.
以称钩河坝系流域降水、径流、泥沙和水土保持措施的5 a监测统计数据为依据,Quick Bird卫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ArcGIS 9.3及Region Manager 5.5软件支持下,研究该坝系流域降雨变化和水保措施对径流和产沙量变化的影响,分析坝系水土保持措施拦沙效益。结果表明:2007—2011年间,水土保持措施建设是该流域径流和侵蚀产沙减少的主要原因,其中坡面治理措施面积增加133.04 hm2,坝系流域总控制面积达到8 843.58 hm2,占流域总面积的54.80%。坝控范围内年平均侵蚀模数为18.80 t/km2,侵蚀模数减少5 581.20 t/km2。  相似文献   

3.
彭昌达 《水土保持研究》2000,7(3):54-55,128
澧水全流域1 044 km2水土流失强度侵蚀、剧烈侵蚀的面积基本上集中在张家界市境内的澧水中上游。文中对澧水中上游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水土流失治理的发展过程及效果、治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正>鲁山县地处河南省中西部,伏牛山东麓,县域面积2 432 km2,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气候带,年平均降水量827.8 mm,县域内地势西高东低,落差较大,境内地形地貌、地质结构复杂,山地面积大,气候多变,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加上人为因素影响,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属国家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1 805 km2 (1990年卫星遥感数据),占总面积的74%。经过多年治理,截至2022年,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500余km2,还有300余km2亟待治理,水土流失造成土地生产力低下,生态环境脆弱,制约了县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5.
宁武县汾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为1 186 km2,主要分布有土石山和黄土丘陵沟壑区侵蚀地貌。绝大部分降雨产生的径流,以山洪倾泻于河道,形成了境内水资源时空分布高度集中、地下水和地面水高度集中的特点。根据宁武县地形、地貌、行政区划、土地利用现状、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将宁武县划分为九个生态功能区,提出了相应的治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以2012年水土保持专项成果、2018—2021年历年黑龙江省水土保持公报中的水力、风力侵蚀数据为研究对象,采取统计学方法对黑龙江省水土流失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1年黑龙江省水力侵蚀面积减少8 787.31 km2,减幅达10.72%,水土保持率增长1.99个百分点,呈现“一带一片高、东西中片低”的分布特征,全省土壤侵蚀总体已实现由高强度向低强度转变,并形成了以轻度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格局;水力侵蚀覆盖全省128个县(市、区),80%分布在黑河、齐齐哈尔、哈尔滨等6个市,近50%分布在中部漫川漫岗土壤保持区;风力侵蚀主要涉及齐齐哈尔、大庆2个市的18个县(区),2011—2021年其侵蚀面积减少695.03 km2,减幅达8.0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栅格侵蚀数据确定风力侵蚀地块的状况,为县域尺度侵蚀计算和水土流失栅格计算结果落地等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黄泛平原风沙区河南省兰考县为例,基于耕地风力侵蚀模型,采用栅格计算和软件判断方法,结合野外验证,探讨县域尺度风力侵蚀栅格计算结果落实到地块的状况。[结果](1)栅格计算的兰考县耕地风力侵蚀面积为125.91 km2,涉及1 259 128个栅格,侵蚀模数集中分布在200~400 t/(km2·a)。(2)软件判断法统计的耕地风力侵蚀面积为125.08 km2,涉及2 284个地块,侵蚀模数集中在200~400 t/(km2·a);超过50%流失比例的地块占风力侵蚀地块总数的96%,100%流失比例的地块面积分布在0.000 04~0.6 km2。(3)在面积相对误差上,软件判断法与栅格计算法相对误差为0.66%,城关镇最大,达136.50%,张君墓镇最小,为0.56%;在空间分布上,软件判断法比栅格计算法聚集度指数高、离散程度低,空间分布集中、连续性强。(4...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分析及建设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德胜 《水土保持研究》2000,7(3):96-98,215
湖南省由于近年来毁林开荒、陡坡种植和人口的增加,水土流失面积由解放初的18 500 km2增加到47 000 km2,造成土地石化、淤塞塘库,水旱灾害加剧。治理水土流失必须要加强宣传和预防监督,增加治理力度和加强科学研究等,才能全面实现水土保持生态平衡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9.
《中国水土保持》2021,(3):49-49
本刊从水利部获悉:自2011年3月1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施行以来,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携手流域19省份稳步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取得显著成效。10年间,长江流域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4.75万km2,减幅达13.70%。据悉,10年间,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达16.96万km2,全流域180万km2实现了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全覆盖。  相似文献   

10.
2017年7月25日20时至26日8时,陕西榆林市11个县区遭遇特大暴雨侵袭,我们于当年10月对位于暴雨中心的岔巴沟流域的梯田损毁情况进行了专项调查。首先通过室内Google Earth近实时影像结合GIS绘图在流域内确定梯田位置和数量,根据修建时间、利用和植被类型将这些梯田分类。在流域内空间分布均匀地选择不同类型典型梯田并进行野外实地测量,统计各类型梯田的损毁情况、损毁形式并估算各类型梯田的土壤侵蚀模数及其流域平均侵蚀模数。结果表明:岔巴沟流域梯田以≤ 4 hm2规模为主,梯田数量上占91.4%,面积上占了50.7%。暴雨造成梯田的损毁形式以田埂表层结皮脱落、田埂滑塌崩塌、田埂冲毁、田面陷穴穿洞为主,有人为干扰时会产生更加剧烈的后果。暴雨造成的梯田损毁侵蚀坑大部分为深度0~0.5 m的侵蚀。老梯田农地、老梯田乔木和老梯田草地侵蚀坑发生频率远远多于新机修梯田,保持在20~36处/100 m。新机修梯田的侵蚀测坑发生频次少,为5处/100 m,但深度可达4.8 m,后果严重。不同类型梯田损毁产生侵蚀模数差异较大,老梯田农地、老梯田草地和老梯田乔木的侵蚀模数为34 000~37 000 t/km2,新机修梯田为19 404.3 t/km2,老梯田灌木侵蚀模数最低,为5 958.4 t/km2。流域内梯田平均侵蚀模数为30 733.4 t/km2。通过本次调查,掌握不同类型梯田在极端暴雨条件下的损毁情况,为黄土高原梯田保护及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1.
蒋蒙  田鹏    穆兴民    赵广举   《水土保持研究》2023,30(2):116-121,128
河流输沙过程变化对河流系统的功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探究嘉陵江流域输沙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对嘉陵江流域进一步治理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基于嘉陵江流域实测降雨输沙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分析输沙时空变化特征,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了典型区间内水文站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输沙变化贡献率。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各子流域年代输沙模数整体呈减少趋势,2007—2015年,仅武都—碧口区间输沙模数高达3 323.48 t/(km2·a)。典型区间内北碚、武胜、罗渡溪、小河坝4站1960—2015年输沙量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分别以3.40×106,1.80×106,4.0×105,3.40×105t/a的速率下降,以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措施为主的人类活动减沙贡献率为75.93%~96.43%,其输沙序列分别于1990年、1990年、1988年、1984年发生极显著突变。嘉陵江流域各子流域年代输沙模数整体呈减少趋势,干流修建多座大型控制性水库对河道输沙的影...  相似文献   

12.
黄哲  杨艳芬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6):268-274,283
为探究延河流域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未来空间格局分布,基于延河流域1986年、2000年和201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土地利用空间转移动态图及土地利用转移面积矩阵等方法,分析了延河流域1986—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时空规律; 运用Logistic-CA-Markov模型和MCE-CA-Markov模型分别预测了2030年延河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延河流域1986—2010年耕地降幅最为明显,减少了557.10 km2,主要转为草地、林地和建设用地; 林地和草地面积持续增加,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分别增加了378.34,136.97,48.17 km2,水域及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变化不大,生态恢复政策是影响延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子。Logistic-CA-Markov预测得到的2030年延河流域耕地和草地减少明显,建设用地和林地则增幅较大,流域经济发展需求较高,这种情况下应准确把握地区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的关系,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政策。而MCE-CA-Markov预测得到的2030年延河流域耕地、林地、水域及建设用地均有增加,且耕地增幅最明显,这种利用结构表明流域经济发展相对较缓,实现了对流域环境的保护,但应积极探索土地利用新结构,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从而实现流域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18-2019年河南省兰考县土地利用变化对耕地风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预防区耕地风蚀现状、年度动态及其变化原因,为区域风蚀研究与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河南省兰考县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2018,2019年土地利用信息,采用耕地风蚀模型计算风蚀模数,分析土地利用年度变化对耕地风蚀的影响。[结果]①2018-2019年,兰考县土地利用以水浇地为主,出现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面积为21.40 km2,水浇地动态度为-1.54%,主要变化类型为水浇地转为其他林地,面积7.19 km2。②兰考县耕地风蚀主要为微度,其次为轻度。2018-2019年,轻度侵蚀面积减少17.04 km2,动态度为-12.13%。③2018-2019年,兰考县耕地风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浇地面积、空间位置的变化,因水浇地转出导致侵蚀减少的面积为3.36 km2,主要位于仪封乡、城关镇等区域;因水浇地转入造成侵蚀增加的面积为0.98 km2,主要位于仪封乡、葡萄架乡等区域。[结论]淮河流域黄泛平原风沙预防区土地利用结构、耕地风蚀特点鲜明,水浇地变化直接影响耕地风蚀。因此,区域应多关注耕地风蚀治理及耕地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究土壤侵蚀演变机制,以澜沧江中下游流域为研究区域,利用改进的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开展流域内土壤侵蚀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引入随机森林算法探讨了流域内土壤侵蚀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结果表明:澜沧江中下游流域2005—2015年土壤侵蚀量为0~1.89万t/(km2·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0.252万t/(km2·a),中下游子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处于较低风险以上和中风险侵蚀以下级别。自2005年以后,澜沧江中下游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呈现中度侵蚀风险区域扩张,高度和低度侵蚀风险收缩的趋势。随机森林算法结果发现植被覆盖管理因子和地形因子是影响澜沧江中下游流域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土壤可蚀性因子、降雨侵蚀因子和水土保持措施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偏低,均未超过20%。可见,土壤侵蚀的时空异质性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和地形影响改变了局部气候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大型坡面径流场和小流域的观测资料研究了子午岭林区林地开垦前后土壤侵蚀特征,其结果为林地土壤侵蚀很轻微,侵蚀强度小于15t/(km2·a),径流模数小于2400m3/(km2·a)。地形和降雨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不甚明显,植被和土壤成为影响土壤侵蚀的决定性因子。而当林地被开垦后,土壤侵蚀由自然植被覆盖下的自然侵蚀转变为人为加速侵蚀,侵蚀模数达1000t/(km2·a)以上,径流模数在27480m3/(km2·a)以上。降雨和地形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非常明显。土壤加速侵蚀量与10min 或15min 最大雨强(Ⅰ10或Ⅰ15)的关系最为密切,坡面汇流增加,谷坡侵蚀产沙系数为27.7%。  相似文献   

16.
嘉陵江流域是乏峡水库最大的支流,为研究嘉陵江流域非点源溶解态氮污染负荷的年际变化规律及其来源的空间分布情况,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单元,通过引入具有物理机制的半分布式水文模型——sLuRP水文模型,并推导溶解态氮的流域输移损失系数,建立了流域非点源溶解态氮污染年负荷模型。借助GIS技术,应用所建模型,对嘉陵江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L的年地表径流量和溶解态氮污染负荷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表明,以旱地和水田为主的涪江流域的溶解态氮流失情况最为严重,其次是渠江下游流域和西汉水流域,1990---2005年嘉陵江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上产生的非点源溶解态氮年均负荷为35726t·a^-1,约占流域出口总氮负荷的32%。  相似文献   

17.
张洋  李鹏    马文东  张旭    郭嘉嘉    潘金金   《水土保持研究》2022,29(5):70-76,84
为科学认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基于黄河上游西柳沟流域1980年、2015年两期土地利用变化和相应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研究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柳沟流域草地、林地和耕地3种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出面积大小为草地>林地>耕地,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林地大部分转为未利用土地,草地大部分转为耕地和未利用土地;(2)西柳沟流域1980年、2015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946.56,1 873.55 t/(km2·a),其中草地土壤侵蚀模数最大,其次为林地,土壤侵蚀量主要来自于草地;(3)西柳沟流域35年间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占主导,土壤侵蚀程度总体上呈降低的趋势,具体表现为草地的部分面积向林地和耕地分别转化了4.47,17.54 km2,说明土地利用结构的改变是影响流域土壤侵蚀变化的关键因素。研究成果以期为黄河上游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