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头屯河流域侵蚀产沙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流域内降雨及水泥沙资料,对新疆头屯河流域侵蚀产沙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头屯河流域侵蚀产沙类型较为复杂,主要侵蚀类型有水蚀、风蚀、重力侵蚀及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引起的人为加速侵蚀,尤以水力侵蚀为主。该流域水蚀的特征是冰川融雪水侵蚀的存在,流域蚀产沙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规律,海拔为800 ̄1400m,植被较差,是该流域主要产沙区,在时间上亦表现出相  相似文献   

2.
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中国耕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面向新时期耕地资源多功能综合保护的新要求,科学评价耕地整治潜力,合理确定整治分区是聚焦"新三农"、服务国土综合整治的有力抓手。该研究围绕耕地自然资源禀赋、空间格局、要素功能等3方面,构建了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全国耕地进行整治潜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划定耕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构建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框架,采用"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3个层级的潜力分区体系,并结合"聚类区域+农业格局+整治类型"的分区方法开展耕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对因地制宜布局农业生产格局、差别化开展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具有积极作用;2)中国耕地资源整治潜力在质量、格局及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质量改善潜力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区;格局优化潜力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东南诸河流域、内陆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功能提升潜力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内陆河流域等地区;3)采用k-means空间聚类分析方法,从整治潜力视角将中国耕地资源划分为7个一级分区、38个二级分区和409个三级类型区。研究结果有利于因地制宜推进以全要素整合为核心的耕地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资源供给服务能力及区域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位于胶东半岛中部山区的栖霞市为例,在对整个研究区进行流域提取的基础上,分别统计各流域内的景观指数,并通过聚类分析对整个栖霞市的山区景观进行分区。首先解译2010年Thematic Mapper(TM)遥感影像数据,获得栖霞市景观格局图,以1︰25 000地形图为基础数据源,建立DEM模型,利用ArcGIS水文分析模块将研究区划分为300个子流域。然后根据常用景观格局指数所反映的生态学意义和景观特征信息,并结合研究区内的具体景观结构,选择边缘密度(ED)、多样性指数(SDI)、斑块大小变异系数(PSCOV)、面积加权平均分维数(AWMPFD)和核心区密度(CAD)5个景观指数,并结合各流域的平均高程与空间分布对每一个子流域进行景观格局分析,探讨各子流域景观格局的空间差异,揭示人类活动、自然干扰等各种景观生态机制对区域景观生态的影响。研究结果为:ED值和CAD值随着海拔的增加而逐渐变大,垂直分异特征明显;SDI值呈现出由低海拔向高海拔逐步减少的趋势;PSCOV值随海拔的增加呈现出类似倒"U"形曲线;AWMPFD值不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最后将这5个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利用流域主体景观类型对栖霞市进行景观格局分区,各土地利用类型被划分为3个景观生态类型区。研究结果为:一类区面积最小(10.14%),该区域是农作物种植的稳定农业区,景观结构和规模都很稳定,需要继续保护;二类区面积最大(50.93%),各种景观类型呈现空间交错分布,斑块形状复杂,属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过渡区域,需要加强该区域的土地规划和产业合理布局;三类区面积较大(35.92%),主要集中在中高海拔区域,林地和草坡地居多,开垦难度较大。分区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研究区景观生态结构的显著特征与空间分异状况,对栖霞市的土地管理和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辉国  王合玲   《水土保持研究》2013,20(5):77-81,85
利用沿土壤深度方向的垂直滞后空间相关系数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研究了新疆艾比湖流域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垂直空间分布结构。结果表明:垂直滞后空间相关系数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能够有效分析空间区域土壤有机质垂直分布的相关性和空间异质性;垂直滞后空间正相关或负相关的集聚区域指示了相似或相反的有机质垂直分布模式,并且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性随土层深度间隔增大而衰减;流域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沿土层深度的垂直分布呈现分异特征,流域东部和西部地区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升高,但中部区域有机质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降低,而且土壤有机质含量沿垂直方向递增或递减的速率在流域内亦表现出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九龙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九龙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确定了该流域水土流失的现状和主要问题,并根据流域的水土流失特点和流域情况,划分了流域的水土流失类型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流域的水土流失治理进行布局,并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出“三片一带”的防治分区和具体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6.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分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区是实现区域合理配置的基础和前提,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为原则,以自然地理分异规律,现代生态学和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在原有各类专题分区和区域规划基础上结合当地自然经济状况,建立了新的生态环境建设分区指标体系。依据SPSS软件聚类分析结果,将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3个大区4个亚区,并分析了各类型区特点,提出生态环境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7.
晋西黄土地区侵蚀地貌特征及其分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流域调查法,以流域为单元进行调查算,分析了晋西黄土地区流域侵蚀地貌特征,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选取6个主要特征因子,对49条典型流域做了模糊聚类分析,同时,充分考虑区域地貌,侵蚀营力和方式及其它因素,并参照山西省地貌,水文,土壤侵蚀分区方案,将晋西黄土地区流域侵蚀地貌划分2个大区,6个亚区,这有助于探索地区不同区域流域综合治理的模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矿区耕地整治潜力评价与整治分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探索矿区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方法,为新时期矿区耕地整治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山西省长河流域为例,从耕地的利用低效利用度、生态脆弱度和土地损毁度3个维度构建矿区耕地整治潜力指标体系,在进行分项测度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修正,集成测算了耕地整治潜力,并利用自组织双重聚类和DB指数(Davies-Bouldin Index)确定耕地整治分区和整治策略。结果表明:1)长河流域耕地低效利用度、生态脆弱度、土地损毁度及整治潜力的空间分异显著;2)长河流域划分为健康利用提升区、耕地资源整理区、重点生态修复区、损毁土地复垦区、土地治理优配区和综合土地整治区6类分区,并据此制订差异化的整治策略;3)基于自组织双重聚类划定的耕地整治项目区空间连片性较高,利于耕地整治的全域覆盖,研究为同类区域开展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提供借鉴,也为新时期矿区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漓江流域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形势严峻,流域生态环境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环境敏感性分析和评价作为流域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性工作,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综合考虑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特点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漓江流域环境敏感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GIS软件支持下,对漓江流域环境敏感性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探讨了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的空间分布及分异特征,并将其划分为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轻度敏感区和一般敏感区5个等级区域,最后按照行政区划对其敏感性区域进行了统计,以期为漓江流域生态修复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牛栏江流域上游保护区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以期为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基于DEM数据在ArcGIS内进行子流域自动提取,结合遥感影像进行人工交互解译、修正以确定子流域;以划分的子流域为基本单元进行定性与定量赋分并计算综合得分,依据综合得分确定流域水土保持分区及其主导功能;根据确定的水土保持分区主导功能进行“四型”小流域治理模式配置。[结果]牛栏江流域上游保护区共划分9个子流域,确定4个水土保持分区;在各水土保持分区分别构建以生态安全型、生态景观型、生态经济型和生态清洁型为主的“四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结论]子流域可作为牛栏江流域上游保护区“四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模式配置的基本单元,水土保持主导功能可作为“四型”小流域模式配置的依据,提供因型施策、精准至区的水土流失科学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
流域资源的多样性与流域管理目标确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流域资源多样性的角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论述了流域管理目标的确定方法,提出了应按流域资源不同来确定最基本的4个流程管理目标,既保护型流域,恢复型流域,经济型流域和景观型流域。分析了流域管理目标的动态性以及与流域管理措施,管理效益评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重要举措。针对三峡库区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特点,提出了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资源优化利用的理论框架,以开县芋子沟小流域为例,对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资源优化利用模式进行了探讨。三峡库区小流域土地资源优化利用的关键是流域内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晋西黄土区蔡家川封禁流域植被演替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土高原地区由于强烈的水土流失,生态系统处于极度退化的状态,探讨该地区植被自然恢复演替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规律,对于指导该地区的人工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采用样线与样方相结合的方法,对晋西黄土区蔡家川封禁流域植被的自然恢复及分布规律进行调查;采用聚类分析和演替分析方法,研究了该流域植物群落类型与演替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植物群落的演替,流域植被总的覆盖度大幅度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流域现为该地区的顶级群落-以油松为建群种的植物群丛所占据。  相似文献   

14.
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概念与原则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9  
小流域综合治理又称流域管理、集水区经营等,其概念是:为了充分发挥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对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在治理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是:尊重自然规律,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认识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整体性、相似性与差异性,并据此划分生态环境建设类型区;坚持流域治理的综合性,以获取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5.
Watershed development programmes carried out in different agroclimatic conditions in India resulted in beneficial impact in terms of productivity enhancement and natural resources conservation, but less attention paid to institutional and participatory aspects.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performance of various institutions regarding execution of watershed development programmes in semi-arid region of India. Recorded observations from documents maintained at watershed level and information collected through primary survey as well as focus group discussion with different types of stakeholders were used for analysis. The results indicated lacunae in participatory aspects during programm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like monitoring activities, management of common property resources and equity. Gap in linkages and differential level of performance of various watershed level functionaries indicates the necessity for corrections in the structures and linkages pattern for sustainability of the infra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s. The study also showed unequal priorities by the implementing agencies towards institutions, land and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production enhancement activities and fodd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s well as rationalities of technical, economic, financial, political and social aspects among the watersheds.  相似文献   

16.
基于荒漠化差值指数(DDI)的精河流域荒漠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精河流域1990和2011年TM-5影像数据,基于荒漠化差值指数(DDI)构建了精河流域反照率(Albedo)-植被指数(NDVI)特征空间下的荒漠化遥感监测模型。结果表明,1990-2011年精河流域土地荒漠化类型转化以恶化为主;年蒸发量和年均温是导致研究区荒漠化面积增加的主要自然因素,该区也存在潜在风蚀荒漠化风险;由气候变化导致的荒漠化发展,近些年来正被政府的积极措施部分抵消,但人口压力大,水资源低效利用等问题仍是未来荒漠化防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17.
密云水库集水区生态经济分区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生态经济分区是宏观管理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模式,旨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利用自然资源的关系,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从生态经济系统原理出发,选择了53个适合密云水集水区生态经济系统分类的特征指标,以乡为分类的基本单元,应用5种聚类分析方法对密云水库集水区(北京)38个乡(镇)进行了不重叠,内在的等级聚合分类,结果表明,离差平方和法分类效果最好,用此方法将全区划分为5个生态经济区和8个  相似文献   

18.
湟水青海省境内面积 15 3 4 2km2 ,是黄河中上游地区主要产沙区之一 ,年输入黄河泥沙 2 0 40万t。流域径流主要产生于 6~ 9月 ,占年径流总量的 5 3 % ;下游地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 41 2 % ,年径流量占流域年径流总量的 42 4%。上游地区面积占全流域面积的 5 8 8% ,年输沙量仅占全流域年输沙量的 2 1 6% ;下游地区年输沙量 160 0万t,占流域年输沙总量的 78 4%。流域内灾害性天气频繁 ,水热配置不利于植物生长 ,大面积植被退化 ,人类经济活动频繁等 ,是导致下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运用生态系统组合模型,对2005-2009年漓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生态供需状态、生态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系统多样性与发展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近年来,漓江流域流经市县生态赤字现象严重(除市区外);万元GDP生态足迹呈现小幅度上升,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生态系统多样性不足,经济系统发展能力不高。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保护上游水源林、建设生态防洪补水工程、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创造合作型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建立生态补偿与旅游经济互动发展机制等措施来保护漓江流域,从而实现其“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CA-Markov模型的昌化江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研究土地利用空间变化趋势,找出系列变化与其驱动因子间的关系,该文以海南昌化江下游流域为研究区域,采用CA-Markov模型,基于1998年、2008年土地利用解译数据,结合降雨、坡度、距离等因素对2018年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模拟和预测。并模拟出2009年预测数据与解译数据进行对比,得到模拟精度为77.67%,说明模型可信度较高。进一步分析了天然地类(河流、天然林)的转出与人均GDP、人均农业产值和人口数量3个地类变化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天然林和河流面积主要转出变为了果园。从与变化驱动因子的关系上看,河流转出面积随着人均GDP的升高而增大,天然林在分布上主要在低人均GDP水平的地区转出;人口在20~47万规模的地区河流与天然林面积转出最多,因此,需要加强这些地区的天然资源的保护措施,改变发展模式,保护和利用好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资源,该文的研究可为生态保护与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