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微生物结皮层对地表蒸发过程影响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流沙土壤和林地土壤分别进行覆盖结皮和模拟降水处理,结皮选择苔藓和藻类结皮,观测不同处理的蒸发过程,并将结皮对地表蒸发的影响(即结皮效应)分解为封闭效应和截持效应,分析两种效应各自的变化特点及其关系,探讨结皮对地表蒸发的影响。研究发现:(1)结皮封闭效应和截持效应均呈现阶段性变化,封闭效应表现为先抑制蒸发后促进蒸发,截持效应表现为先促进蒸发后抑制蒸发;(2)在整个蒸发过程和不同蒸发阶段,两种效应均为负相关关系,对蒸发的影响是相反的,且存在主导与非主导的关系,不同蒸发阶段主导效应不同,导致结皮效应呈阶段性变化;(3)不同降水条件下,结皮对蒸发过程产生不同影响,较大降水条件下,结皮主要表现为对蒸发的抑制作用,较小降水条件下,因土壤基质的差异表现出不同。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沙坡头地区不同建植年限(16、21、27、44和52a)人工植被区中发育藻结皮的净光合速率、年固碳量和累计固碳量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与结皮生物学参数(盖度和生物量)和土壤表层0~3 cm有机碳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人工植被区建植年限的增加,藻结皮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显著增加,从植被建植16a藻结皮的1.63μmol m-2s-1增加至植被建植52a的2.81μmol m-2s-1;藻结皮的最大光合速率与结皮生物量和结皮盖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藻结皮的年固碳量随植被区建植年限的延长呈指数增加,随着人工植被区建植年限的增加,藻结皮的年固碳量显著增加,从建植16a藻结皮的C 0.2 g m-2a-1增加到52a的C 2.78 g m-2a-1;3)植被区建植后,藻结皮的固碳总量经历两个阶段的变化,建植16a到27a,藻结皮固碳总量在C 2.2~6.2 g m-2,建植44a后,固碳总量增加到C 23.9 g m-2;并且,藻结皮的固碳总量与土壤表层有机碳含量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以上研究结果说明,随着人工植被固沙区的演替,藻结皮发育成熟度逐渐提高,其光合固碳能力显著提高,有利于干旱区土壤有机碳的累计。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藓结皮覆盖土壤的蒸发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蒸发是地表水分平衡及能量交换的组成部分,是干旱和半干旱区水文循环的关键环节。为探究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生物结皮对土壤蒸发的影响,以风沙土和黄绵土上发育的藓结皮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蒸发试验和自然蒸发试验,测定了不同蒸发条件下藓结皮覆盖土壤和无结皮土壤的蒸发强度,分析了藓结皮覆盖土壤的蒸发特征及其与无结皮土壤的差异。结果表明:(1)模拟蒸发试验中,藓结皮对土壤蒸发过程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与无结皮土壤相比,藓结皮使土壤蒸发强度在大气蒸发力控制阶段降低了3.04%~15.46%(0.21~1.05 mm/d),在土壤导水率控制阶段增加了32.26%~187.07%(0.58~2.54 mm/d),在水汽扩散控制阶段增加了12.91%~87.73%(0.05~0.34 mm/d);土壤累积蒸发量大小表现为藓结皮覆盖土壤无结皮土壤。(2)自然蒸发试验中,6月16日至9月3日,无降雨时藓结皮覆盖土壤和无结皮土壤的蒸发速率均较低,藓结皮覆盖土壤的日平均蒸发量是无结皮土壤的1.12~1.42倍,自然降雨后二者的蒸发速率快速增加,降雨后土壤蒸发量是降雨前的2.20~8.55倍;在8月10—22日观测期内,藓结皮在雨后增加了土壤含水量,并对土壤蒸发起到促进作用,藓结皮覆盖土壤的累积蒸发量显著提高了19.22%~64.09%(F=21.85,P0.01)。研究表明,藓结皮覆盖增加了风沙土和黄绵土的水分蒸发强度,可能会对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水分保持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沟壑区藻类结皮的水土保持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降雨径流、水分蒸发两方面探讨黄土高原沟壑区藻类结皮的水土保持效应。结果表明:①藻类结皮可显著增加0-10cm土层内土壤孔隙度,最大增加幅度总孔隙度为7.4%,毛管孔隙度为14.2%;对更深土层的土壤孔隙度无显著影响。②荒草坡、樟子松林和油松林3种植被类型下,有藻类结皮试验区径流量与无结皮对照区有显著差异,径流量分别减少了28.1%~32.5%、34.4%~43.1%和30.8%~31.6%。③3种植被类型下,藻类结皮的土壤侵蚀量与无结皮对照土壤侵蚀量有显著差异,分别比无结皮区土壤侵蚀量减少了58.8%~70.6%,48.9%~62.6%和38.3%~57.1%。④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不同植被类型下藻类结皮的径流量、土壤侵蚀量与降雨因子的回归方程。⑤藻类结皮对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土层为20-60cm,在该范围内藻类结皮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无结皮区。  相似文献   

5.
苔藓结皮是沙漠生物结皮发育成熟类型,对改善风沙区生态环境状况、促进风沙土发育等具有良好效果。采集了不同时间固沙植被下的苔藓结皮层样品,采用常规方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PE ICP-OES)分析测定了苔藓结皮层颗粒组成、腐殖质特征和全量化学元素含量变化。结果表明,苔藓结皮层颗粒物粒径集中分布在350~400μm范围,并且随着固沙植被时间的增加,苔藓结皮层10μm粒径的颗粒物含量呈现增加趋势。随着固沙植被时间增加,苔藓结皮层有机质含量从8.61 g/kg增加到11.95 g/kg,腐殖酸从2.10 g/kg增加到2.20 g/kg,胡敏酸含量从0.40 g/kg增加到0.90 g/kg,并且胡敏酸的光学特性E4、E6吸光值增加,而E4/E6值在减少。苔藓结皮层全量化学元素组成(SiO2除外)含量均高于流动沙土;随着固沙植被时间增加,苔藓结皮层SiO2含量呈现出明显降低的趋势,其它全量化学元素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苔藓结皮层硅铁铝率低于对照流动沙土,且随着固沙植被时间的增加,苔藓结皮层硅铁铝率均呈现降低趋势。风沙环境下苔藓结皮层的形成和长期保留,能够提高细颗粒物含量,改善腐殖质特征,提高矿物质元素含量,对促进风沙土形成演变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沙坡头人工固沙植被区不同类型的生物结皮进行不同程度的人工干扰,对生长在结皮上的两种草本植物雾冰藜和小画眉草的繁衍和生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未受干扰的对照相比,轻度干扰下3种类型生物结皮上雾冰藜的密度、冠幅、高度、根系长度和生物量都有显著增加,重度干扰下3种类型结皮上的雾冰藜生长有所增加,密度则显著下降;轻度干扰下苔藓和藻类苔藓混生结皮上的小画眉草生长有所增加,密度基本未变,藻类结皮上小画眉草密度和生长都无显著变化。重度干扰下苔藓和藻类苔藓混生结皮上的小画眉草生长有所增加,密度和生长量下降。同时分析讨论了两种维管束植物在生物结皮受到干扰时不同表现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荒漠区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干旱的沙漠生态系统中,生物土壤结皮对于沙丘的固定和土壤生物的维持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土壤酶活性能敏感地指示土壤的恢复程度,是衡量沙区生态恢复与健康的重要生物学属性,而目前关于生物土壤结皮与土壤酶活性的关系研究很少。为探明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人工植被固沙区生物土壤结皮覆盖的沙丘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固沙时间的不同将样地分为4个不同的区进行采样(57、49、32和22 a固沙区),以流沙区(0 a)和红卫天然植被区(100 a)为对照。研究表明:人工植被固沙区的藻-地衣结皮和藓类结皮均可显著提高土壤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p0.05);结皮类型显著影响土壤酶的活性,发育晚期的藓类结皮下土壤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发育早期的藻-地衣结皮下土壤酶的活性(p0.05);固沙年限显著影响土壤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且与这三种土壤酶活性均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5);目前,生物土壤结皮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p0.05),且这种影响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弱。而且,生物土壤结皮下土壤碱性磷酸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的活性表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和冬季。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人工植被固沙区生物土壤结皮的存在与演替提高了土壤酶的活性,生物土壤结皮有利于该区土壤及其相应生态系统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生物结皮发育特征及其对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以三江源泽库高寒草甸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退化程度(原生植被、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及重度退化)高寒草甸生物结皮的优势种、盖度、厚度、容重及其对土壤水分入渗、蒸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退化程度泽库高寒草甸生物结皮以苔藓结皮为主,其优势种为土生对齿藓。原生植被至轻度退化阶段,生物结皮盖度、厚度无显著变化。至中度退化阶段,生物结皮容重无显著变化,其盖度、厚度分别较轻度退化样地分别下降74.85%,35.49%(p0.05)。至重度阶段,生物结皮完全消失。(2)生物结皮对高寒草甸土壤水分入渗、蒸发过程无显著影响。覆盖和移除生物结皮处理初始入渗速率分别为0.20,0.22 mm/s,二者稳定入渗速率均为0.03 mm/s;覆盖和移除生物结皮处理平均土壤日蒸发量分别为1.79,1.78 mm/d。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其他生物结皮的相关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典型生物结皮对坡面产流产沙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明确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坡面产流产沙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为评价生物结皮的水土保持功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黄土高原常见藻结皮和苔藓结皮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降雨条件下结皮类型及破坏前后对坡面产流产沙的影响。[结果] ①生物结皮可显著增强土壤黏结力,藻结皮和苔藓结皮土壤黏结力是裸地(4.53 kPa)的1.52倍和1.25倍,结皮破坏后其土壤黏结力仍高于裸地,分别是裸地的1.22,1.10倍;②生物结皮可以增加坡面产流,抑制坡面产沙。藻结皮和苔藓结皮产流量分别增加了21.64%和55.75%,产沙量分别减少了94.06%和89.24%。结皮破坏后,产流量分别增加了58.76%和59.66%,产沙量分别减少了16.18%和29.45%,仍可促进产流,抑制产沙;③随累积径流量的增加,累积产沙量增长速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裸地 > 藻结皮去除 > 苔藓结皮去除 > 苔藓结皮覆盖 > 藻结皮覆盖。黏结力是表征生物结皮抑制土壤侵蚀的有效指标。随黏结力的增大,产沙量呈线性降低(R2=0.66)。[结论] 增加生物结皮覆盖并有效防止生物结皮被破坏,可最大程度发挥其水土保持功能。  相似文献   

10.
民勤绿洲边缘不同年代土壤结皮特性及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不同发育年限结皮的生态调查和水文物理试验分析以及天然降雨后土壤水分动态的连续监测,分析了不同发育年限的结皮对于包括降雨截留、入渗、土壤水分再分配及土面蒸发在内的土壤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容重外,结皮厚度、紧实度、粘粉粒含量、有机质、全氮含量均按21世纪初1990s1980s1970s1960s中期1960s初期的顺序依次增加;结皮层截留降雨和土面蒸发随着结皮发育年限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而降雨入渗深度随结皮发育年限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与上述水文过程的年代演替规律不同的是,结皮对土壤水分再分配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空异质性,0—20cm水分入渗占入渗总量的90%以上,且0—10cm和10—20cm水分补给活跃层水分规律不具有同步性;随着土壤水分再分配阶段的不同,各年代样地表土水分先随着固沙年代的增加而增加,而后以80年代为分界土壤水分向两侧递减。  相似文献   

11.
生物土壤结皮对荒漠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生物土壤结皮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以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的人工植被固沙区生物土壤结皮覆盖的沙丘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固沙时间的不同将样地分为4个不同的区进行采样(55、47、30和20 a固沙区),以流沙区(0 a)和天然植被区(100 a)为对照。研究表明:人工植被固沙区的藻-地衣结皮和藓类结皮均可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氮(SMBN)含量(p0.05),且固沙年限与SMBC和SMBN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结皮类型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藓类结皮下SMBC和SMBN含量显著高于藻-地衣结皮下SMBC和SMBN含量(p0.05);此外,生物土壤结皮可显著提高0~20 cm土层SMBC和SMBN含量(p0.05),且这种影响随土层的增加而减弱。而且,生物土壤结皮下SMBC和SMBN含量表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水热因子是决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子,而生物土壤结皮通过调节土壤温度和湿度而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12.
毛乌素沙地植被类型对生物结皮及其下伏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旱区荒漠生物结皮的养分效应及其同植被灌丛间的关系,研究以毛乌素沙地广泛分布的苔藓、藻结皮为对象,选取4类典型植被样地,深入探讨了植被对生物结皮及其下伏土壤的养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沙蒿植被冠层下的藻结皮及其下伏土壤的全氮、全磷、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植被冠层间,沙柳、柠条群落则为植被冠层下的相应值显著低于植被冠层间(p0.05)。(2)沙蒿、沙柳、柠条3种群落的生物结皮及下伏土壤养分含量均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而草地则表现为5—10 cm土层的土壤养分显著高于上层土壤;苔藓结皮的全氮、有机质表现为:柠条草地沙柳沙蒿,苔藓结皮的全磷以及藻结皮的养分含量均表现为:草地柠条沙蒿沙柳。(3)总体上,各类型植被下的苔藓及藻结皮均能够显著增加表层0—10 cm土壤的养分含量,且苔藓结皮的养分富集作用优于藻结皮。  相似文献   

13.
毛乌素沙地人为干扰苔藓结皮的土壤水分和风蚀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探讨在毛乌素沙地人为干扰生物结皮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为该区生物结皮的高效利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毛乌素沙地东南缘设置裸沙、苔藓结皮、干扰苔藓结皮、沙蒿、沙蒿+苔藓结皮以及沙蒿+干扰苔藓结皮6个处理小区,通过动态监测各小区土壤水分及风蚀变化过程,分析人为干扰苔藓结皮对土壤水分及风蚀过程的影响。[结果](1)沙地苔藓结皮能够显著提高浅层土壤含水量,降低深层土壤含水量。(2)人为干扰苔藓结皮会引起浅层土壤含水量的降低和降雨入渗深度的增加。(3)与裸沙对照相比,几种处理的减蚀效率大小顺序为:沙蒿+苔藓结皮(97.01%)沙蒿+干扰苔藓结皮(90.87%)苔藓结皮(89.63%)干扰苔藓结皮(69.50%)沙蒿(64.62%)。[结论]植被覆盖度较高时,对苔藓结皮进行适当破坏,能够在不加剧土壤风蚀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水分状况。而在无植被或低植被覆盖的地块,要禁止对苔藓结皮的干扰破坏。  相似文献   

14.
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异初步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植被的分布格局与土壤性质空间异质性密切相关。对降水小于200mm地区的沙坡头无灌溉条件下流沙固定过程中土壤性质的空间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固沙植物群落的演变和土壤成土环境的改善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加强,土壤性质发生了显著的变化:(1)固沙区土壤机械组成中粘粒(<0.001mm)含量、土壤水溶性盐(EC电导率)、pH、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都较流沙区有很大提高,且差异显著(p<0.05);固沙区土壤剖面性质的改变主要发生在结皮层和0~5cm的表层(topsoil),受表层土壤发育的影响5~30cm土层有所改变,但差异性不显著(p>0.05)。(2)土壤质地相对均一的流沙区土壤剖面性质无变异(p>0.05)。(3)不同年限固沙区间土壤性质变异差异性不显著(p>0.05);而表层(0~5cm)与结皮层土壤性质变化趋势一致,且相关性显著(r>0.807,p<0.05)。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以陕北水蚀风蚀交错区普遍发育的地表和地上两种生物结皮为研究对象,分别以3种非生物结皮(无结皮、物理结皮、去除生物结皮)为对照,使用盘式入渗仪测定其饱和导水率。结果表明:与无结皮土壤相比,两种类型生物结皮均可极显著降低土壤饱和导水率;与去除生物结皮土壤相比,两种类型生物结皮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降低均不显著;与有物理结皮发育的土壤相比,地表生物结皮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降低不显著,而地上生物结皮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降低显著。一方面,两种生物结皮对土壤饱和导水率均有明显降低作用,预示生物结皮在降雨活动中可能会增加径流、降低入渗,阻碍研究区水分亏缺条件下的植被恢复和生态与环境建设。另一方面,与不同的对照相比,生物结皮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截然不同,该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当前有关生物结皮影响土壤水分入渗方面所存在的分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生物土壤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广泛,能显著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大小,为探明冻融交替对不同类型生物结皮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变化。  方法  以神木六道沟流域混合结皮(藻结皮 + 苔藓结皮)和苔藓结皮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冻融实验的方法,测定不同冻融交替次数和初始含水率共同作用下生物结皮土壤饱和导水率(Ks)的变化。  结果  (1)冻融条件下,苔藓结皮和混合结皮的存在相比裸土均降低了土壤Ks。(2)同一冻融次数下,苔藓结皮和混合结皮土壤Ks随初始含水率增加总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同一初始含水率下,两种结皮土壤Ks随冻融次数增加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3)冻融后苔藓结皮土壤Ks显著大于混合结皮土壤,在同一冻融条件下,初始含水率为8%时,冻融3次和7次后两种结皮土壤Ks相差最大,表现为苔藓结皮土壤Ks分别是混合结皮土壤的2.1和2.3倍。(4)冻融通过影响结皮层容重和结皮厚度及结皮下层土壤有机质和 > 0.25 mm团聚体含量进而影响Ks,冻融次数对结皮厚度及有机质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 < 0.01),对结皮容重有显著影响(P < 0.05),初始含水率对 > 0.25 mm团聚体含量有极显著影响(P < 0.01)。(5)冻融环境下苔藓结皮和混合结皮土壤的Ks均与冻融次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 < 0.01),与结皮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1)。并对两种结皮Ks与其他因子进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苔藓结皮土壤Ks的主要影响因子依次为结皮容重 > 冻融次数 > 结皮厚度,而混合结皮土壤Ks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冻融次数 > 结皮容重。  结论  冻融交替对生物结皮土壤饱和导水率有较显著影响,且冻融作用主要是通过影响结皮厚度、结皮容重及结皮下层土壤大团聚体颗粒及有机质含量来影响生物结皮土壤饱和导水率。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沙蒿、沙柳、樟子松三种植被下有苔藓结皮、无苔藓结皮(对照)样地0—2,2—5,5—10 cm剖面土壤的理化指标,探讨毛乌素沙地苔藓结皮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及其与植被类型的关系。结果表明:(1)三种植被下苔藓结皮均能够明显提高土壤稳定性,增加细砂粒(0.02~0.2 mm)含量、降低粗砂粒(0.2~2 mm)含量。(2)沙柳及沙蒿植被下苔藓结皮均能够显著提高各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全磷含量(P>0.05),降低全钾、速效磷含量;樟子松下苔藓结皮0—2 cm剖面的理化效应同沙柳、沙蒿类似,但2—5,5—10 cm剖面内,有机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氮、全钾、全磷、速效磷含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3)荒漠生态恢复过程中,苔藓结皮对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作用主要集中在表层土壤,改善程度同植被类型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毛乌素沙地生物结皮对水分入渗和再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结皮的发育影响着干旱半干旱区小尺度土壤水文过程。对两种自然降雨条件下(降雨量为8.5 mm和14.8 mm)的3种放牧管理类型(持续放牧地、围栏5 a禁牧区、围栏15 a禁牧区)有、无生物结皮土壤的降雨入渗速率和再分配规律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1)入渗速率禁牧5 a和禁牧15 a样地的有结皮土壤的入渗速率极显著低于无生物结皮土壤。持续放牧样地上,生物结皮发育很差,其对土壤的入渗速率无显著影响。(2)入渗深度自然降雨为8.5mm的次日在持续放牧区能入渗到15~20 cm,而在禁牧5 a和禁牧15 a围栏区仅能入渗到10~15 cm。自然降雨为14.8 mm的次日在持续放牧区能入渗到30~40 cm,在禁牧5 a和禁牧15 a围栏区能入渗到20~25 cm。在无雨条件下,禁牧15 a围栏区50 cm以下土壤水分状况较禁牧5 a和持续放牧区更差。测定结果表明:生物结皮的形成降低了水分的入渗速率和自然降雨的下渗深度,使下渗水分减少,渗透深度变浅,由此可见当地高频率(84.6%)的小降雨(〈10mm)事件只能对浅根系的草本有效,这将使得草本植物生长旺盛而深根系半灌木油蒿生长不良,逐渐衰退。  相似文献   

19.
河西走廊中部的临泽绿洲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西南缘,在沙漠-绿洲过渡带上生长发育了大量的防风固沙植物。以梭梭、沙拐枣、泡泡刺三种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固沙植物根区土壤物理性质指标和持水特性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旨在为防沙治沙工程实践中固沙植物的选择和空间配置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三种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均值表现为:沙拐枣 > 泡泡刺 > 梭梭;土壤孔隙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大,均值表现为:梭梭 > 泡泡刺 > 沙拐枣;三种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物理性质指标随土层加深差异性增大。(2)0 ~ 12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梭梭根区的土壤持水特性最好,泡泡刺次之,沙拐枣最低;0 ~ 4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三种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持水特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40 ~ 6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梭梭与沙拐枣根区的土壤持水特性存在显著差异;60 ~ 80 cm土层深度范围内三种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持水特性均存在显著差异。(3)三种固沙植物根区的土壤持水特性均与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呈显著相关关系(P < 0.01),但与非毛管孔隙度的相关性却不同,其中梭梭根区的土壤持水特性非与毛管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1),而沙拐枣、泡泡刺根区的则呈不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黄土丘陵区不同盖度生物结皮土壤抗冲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藓类植物所占结皮面积比例为盖度划分标准,采用变坡度水槽研究了不同盖度生物结皮对土壤抗冲性及黏结力、有机质、容重等理化属性的影响,探索了生物结皮理化属性与抗冲性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结皮容重随结皮盖度的增加呈不断减小的变化趋势4,盖度(苔藓盖度>80%)平均结皮容重比1盖度(苔藓盖度<20%)减小了16%;土壤黏结力、有机质、>5 mm水稳性团聚体百分比均随着结皮盖度的增加而增大。生物结皮通过本身分泌的有机凝胶体和多聚糖等胶结物质及菌丝之间的缠绕、包裹等作用,不但改善了土壤本身的理化属性,而且增强了松散土粒与土粒之间的黏结作用;结皮土壤抗冲刷时间随着结皮盖度的增加而延长,土壤侵蚀率随着结皮盖度的增加而减少,证实了结皮的形成和发育减少或避免了土壤侵蚀的发生与发展;生物结皮提高土壤抗冲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生物结皮提高了土壤黏结力与团聚体含量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