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黄河上游玛多县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监测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玛多县是黄河流经的第一县,是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重点地区,生态系统异常敏感和脆弱。在高海拔的生态脆弱区进行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不仅利于高寒脆弱生态体系自然规律的研究,而且可为当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提供可操作性强的、科学的决策依据。本文利用1990年和2000年两期最新的卫星影像数据,结合野外调查,对研究区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变化过程趋势进行对比分析,并以对70年代以来以气候因子为主导的包含冻土环境与水文条件的自然因素变化和人类活动进行分析为基础,探讨了研究区生态环境变化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生态环境建设典型区土地覆盖景观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Landsat的TM数据,对地处我国半干旱区的张家口、榆林和定西3个典型区在1997年和2002年的土地覆盖进行了遥感监测,并以土地覆盖类型变化面积和景观格局指数为指标分析了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效果及由此而产生的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年来典型区的生态环境在一定程度上都有所改善,以退耕还林还草措施为主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取得了一定成效,其中以自然条件好、治理力度大的张家口典型区所取得的成效明显;而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的榆林和定西典型区的治理成效相对较小。3个典型区土地覆盖类型变化特点都是农业用地减少,自然和半自然植被增加,并且斑块形状的不规则性都降低。由于作为景观基质的自然和半自然植被类型的面积和比例的增加,使得斑块复杂性和景观多样性都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3.
1990—2020年阿拉尔垦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借助遥感生态指数(RSEI)对阿拉尔垦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与评价,分析1990—2020年研究区生态环境变化及驱动因素,为阿拉尔垦区发展和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1990,2000,2011和2020年4期Landsat TM/ETM~+/OLI影像数据,耦合绿度指标(NDVI)、湿度指标(WET)、干度指标(NDSI)、热度指标(LST)构建RSEI,结合研究区气候、人口、经济等驱动因素探究阿拉尔垦区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结果] 1990—2020年阿拉尔垦区RSEI均值从0.344上升至0.468,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好转;1990—2020年阿拉尔垦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好区域主要位于垦区北部和南部地区,改善面积达1 756.36 km~2,占总面积45.92%;生态环境质量受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社会经济因素对阿拉尔垦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起主导作用。[结论]近30 a来阿拉尔垦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遥感生态指数(RSEI)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快速、有效地反映1990—2020年阿拉尔垦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与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广阔的土地资源,但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计落后,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和生产建设项目的规模会逐步扩大,势必加剧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因此必须把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主体来抓,落实好“24字方针”,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为西部开发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浅谈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重点支流的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川两河”(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必要性。在对该区自然特征及土壤侵蚀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提出了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防治目标及措施布局  相似文献   

6.
在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利用CBERS-02星遥感图像,结合GIS技术实施快速、准确、经济的大范围生态环境调查,尤其是土地利用/覆盖状况调查。通过对遥感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查明了研究区2000~2004年期间土地利用/覆盖状况及其动态变化,建立了研究区生态环境本底数据库。在综合分析研究区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动态变化基础上,探讨了林地、耕地、草地等土地利用/覆盖发生变化的原因。论文认为,应用3S技术,尤其是应用多时相遥感技术进行生态环境本底调查,可达到快速、高精度动态监测的目的,为四川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也证实CBERS-02图像在生态遥感动态监测与评价中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生态农业建设在我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 ,论述了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生态农业建设所具有的意义和地位 ,以及生态农业建设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能够起到的作用。并提出了生态农业建设在西部地区发展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以及生态农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东北平原西部近百年来生态环境退化机制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东北平原西部地区为草甸草原—草原过渡带,属典型的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变化反映敏感。近百年来,本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面积出现草原退化、沙化和盐碱化。通过对造成这一现象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近百年尤其是近50年来,人口的大量增长和对水、土、生物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变化(气温升高和降水波动较大等),二者达成了"共振",导致了荒漠化的迅速发展,生态环境退化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政府近年做出的伟大战略决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这一战略的关键.西部地区既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保障基地,更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地区,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当把生态建设放在优先的地位,并以生态学的思想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里拟就西部大开发中的有关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的问题,从生态学的角度,谈几点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0.
基于RS和GIS的水土流失敏感性评价及动态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Landsat-5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高精度的土地利用数据和DEM高程,基于遥感和GIS技术,通过选取关键影响因子,对红水河干流区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水土流失敏感性进行了评价及其时空动态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红水河干流区水土流失敏感性主要以轻度敏感和中度敏感为主,1990—2010年近30a来水土流失敏感性总体呈现好转趋势;在水土流失不同敏感性等级变化中,以水土流失中度敏感转为轻度敏感面积最大,1990—2000年和2000—2010年转化面积分别为2 736.24km2和2 462.09km2,1990—2000年水土流失敏感性向轻度敏感、不敏感转化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红水河干流区中段区域,但2000—2010年水土流失敏感性等级的变化区域与之明显不同,主要发生在红水河干流区的东段。总体看来,在响应国家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下,红水河干流区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显著,生态环境逐渐转好。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Using remote sensing (RS) data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and its changes were analyzed for the Yellow River Basin, China.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eco-environmental changes so that a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could be established. An environmental numer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using spatial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PCA) model. The model contains twelve factors that include variables of land use, soil erosion, topography, climate, and vegetation. Using this model, synthetic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index (SEVI) was computed for 1990 and 2000 for the Yellow River Basin. The SEVI was classified into six levels, potential, slight, light, medium, heavy, and very heavy, following the natural breaks classification. The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distribution and its changes over the ten years from 1990 to 2000 were analyzed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eco-environmental chang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co-environmental vulnerability in the study area was at medium level, and 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had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on the whole. However, the eco-environmental quality had become worse over the ten years in some regions. In the study area, population growth, vegetation degradation, and governmental policies for eco-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ere found to be the major factors that caused the eco-environmental changes over the ten years.  相似文献   

12.
新疆玛纳斯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对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的玛纳斯县域土地利用面临新的政策和技术背景,采用遥感技术对2000年和2005年玛纳斯县域人类主要活动区各类景观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研究区内耕地、城镇景观面积出现大幅增长,林地、草地景观面积显著下降,“农林”、“农草”争水、争地的矛盾逐渐激化,水资源的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区域景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降低。分析表明导致玛纳斯县域景观生态变化的驱动因素主要包括当地气候条件的变化、农业相关政策的推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突破和农业生产合作形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基于RS和GIS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及其动态变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该文以鲁中南山区泰安市为例,构建了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利用RS技术从TM影像上提取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信息,与GIS技术结合,通过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模型进行评价,对比两期评价结果研究其土地生态环境状况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泰安市土地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优等占总面积的14.34%,良占39.19%,一般占12.40%,较差占15.61%,差占18.46%,与1987年相比有变好的趋势。在各类别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泰安市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该研究探索了RS和GIS技术相结合的土地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方法,分析了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区域土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关于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中国家补偿法律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的国家补偿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的经济支撑。但是这种补偿是政策性的,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的补偿体系,难以保证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事业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效益体现在其持续性上。探讨了如何建立和完善国家补偿法律制度来解决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在补偿资金来源、补偿标准、补偿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建立健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社会补偿体系的形式也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5.
实现生态环境优化调控与科学管理 ,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建立人与环境和谐关系的重要举措。针对中国西部干旱区流域生态系统特点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目标 ,介绍生态环境调控理论框架 ,以新疆博斯腾湖流域为例 ,介绍西部干旱区小流域生态环境调控模式 ,为干旱区生态环境调控提供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在中国西北生态脆弱区天然气管线建设的工程实例,利用夏季陆地卫星(TM)图像为基本信息源,应用遥感解译分析、野外样方调查等方法,以植被类型、土地利用、土壤侵蚀为基本评价因子,对天然气管线建设前、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西北生态脆弱区建设天然气输送管道,必须采取积极、适宜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并及时进行生态恢复,可使工程对环境影响降至最小,进而达到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现有自然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介绍了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概念及其特点,详细分析了目前常用的关于湿地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方法,经过优缺点对比,选取了适当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和自然湿地生态用水需求预测参数,并对河北省现有自然湿地逐一进行了近期、中期和远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测算。测算结果对今后河北省湿地水资源节约,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河流污染控制,生态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近30年西藏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藏生态环境脆弱,深入了解西藏耕地分布及其变化过程,可以为指导西藏农业发展、保障生态安全提供参考。本研究以4期遥感资料为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区位指数和土地区域差异模型,对1980-2010年西藏耕地面积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近30 a西藏耕地面积总体呈增长趋势,从3 252 km2增加到3 703 km2,占西藏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0.27%上升到0.31%,年变化量15.37 km2,年变化率0.46%。2)西藏耕地主要分布在日喀则、拉萨、山南、昌都4个地区,海拔3 800~4 200 m之间,28°~30°N地区,其中拉萨、海拔3 800~4 000 m、28°~29°N是耕地最为集中的地区。3)近30 a西藏耕地相对增加较快的是昌都地区、海拔3 200 m以下和4 200 m以上地区、30°~33°N地带,西藏耕地的变化表现出向高、低海拔地区、纬度较高地区扩展的趋势。近30 a西藏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是气候等自然地理条件与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近25 a红碱淖地区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演变,为西北矿区生态环境保护、煤炭的绿色开采以及沙漠湖泊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方法]选取1990,2000,2005,2010和2015年5期Landsat TM/ETM+/OLI影像,利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地理数学统计方法定量分析红碱淖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和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结果] 1990-2015年,红碱淖地区的耕地和沙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56%和21.87%,林草地和水体的面积分别减少了23.85%和2.25%,区域内水体和林草地退化严重,林草地主要转化为沙地和耕地;景观指数中,平均斑块面积减少,斑块总数、形状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增加,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大,景观类型增加.[结论]上游修建水库和开采地表水使湖泊面积减少,退耕还林工程使得林草地面积增加等人为因素是影响红碱地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揭示近年来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为生态环境的监测、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多源、多时相数据为基础,参考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和模型方法,采用1km格网作为评价单元,提取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胁迫、污染负荷5个指标,来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定量评估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结果](1)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以"一般"为主,其所占比例接近80%,其他类型面积较少,生态环境质量的基本空间分布格局明显受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及区域发展战略影响;(2)2000—2013年,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年际间变化较小,呈现出"单峰型"的变化特征,但生态环境质量为较差和优、良的区域面积都有所增长;(3)生态环境质量变化与区域发展关系密切,13a来,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存在微弱变差趋势,变差区域在空间上由中西部向东南部迁移,主要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有关。[结论]基于1km格网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更能反映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为了持续提升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区域发展战略必须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