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0 毫秒
1.
罗丹  木泰华  孙红男 《核农学报》2021,35(2):424-437
甘薯茎叶为甘薯地上蔓生部分,一年能多次采收,与甘薯块茎产量相当。甘薯茎叶中的多酚类物质含量丰富,主要为酚酸类和黄酮类物质,具有抗氧化、降血糖、抗菌消炎、抗肿瘤、保护肝脏和免疫调节等作用,且甘薯茎叶多酚类物质的降血糖作用已成为天然产物活性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甘薯茎叶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和分离纯化方法、酚酸类和黄酮类物质的组分构成及体外、体内降血糖活性作用,并展望了甘薯茎叶多酚类物质降血糖活性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甘薯茎叶多酚类物质在食品和医疗保健领域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提高甘薯茎叶多酚类物质的有效开发利用率,进一步促进我国甘薯茎叶加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几种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甘薯茎线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连作5年、甘薯茎线虫病发病严重的甘薯地块为试验田,研究甘薯连作过程中轮作玉米/黑麦、轮作玉米/黑麦+覆膜、轮作玉米/黑麦+覆膜+抗病品种和种植冬季覆盖作物黑麦4种防治方法对土壤甘薯茎线虫种群数量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玉米/黑麦、轮作玉米/黑麦+覆膜和轮作玉米/黑麦+覆膜+抗病品种3种处理可在甘薯生育前期和收获期显著抑制土壤甘薯茎线虫的种群水平,与连作甘薯相比甘薯茎线虫种群数量分别下降37.24%、49.45%和54.33%。甘薯增产幅度分别为130.34%、132.74%和161.73%。而种植黑麦处理不能显著抑制甘薯茎线虫的种群水平,与连作甘薯相比,甘薯茎线虫种群数量下降23.26%,甘薯增产83.26%,但二者间差异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中甘薯茎线虫种群数量与甘薯经济产量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789;与甘薯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581和0.9754。4种防治方法中轮作玉米/黑麦+覆膜+抗病品种处理对土壤甘薯茎线虫种群抑制效果最好,提倡在生产上积极推广。  相似文献   

3.
甘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是国际检疫植物寄生线虫,甘薯茎线虫病是危害我国甘薯生产的严重病害之一。本文通过不同种植方式下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变化,探索轮作对甘薯茎线虫病防治的作用,明确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在土壤线虫群落研究上应用的可行性。试验在河北省卢龙县多年连作的甘薯地上进行,种植方式分别为:A1,休闲→甘薯;A2,玉米-冬闲→甘薯;A3,玉米-黑麦→甘薯;A4,大豆-冬闲→甘薯;A5,大豆-黑麦→甘薯;CK,甘薯连作。提取3个时期甘薯根际土壤线虫,扩增线虫ITS区序列,采用DGGE技术分析土壤线虫群落。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方式显著提高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降低根际土壤甘薯茎线虫数量(P<0.05),冬季轮作黑麦(A3,A5)使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结构更加稳定,随时间变化幅度小。甘薯根际土壤中检测到的线虫优势属有:茎线虫属、矛线虫属、滑刃线虫属、头叶线虫属、短体线虫属、小环线虫属、刺线虫属、真滑刃线虫属、双胃线虫属。轮作方式提高甘薯产量42.08%~55.83%,降低病情指数22.72%~30.79%,不同轮作方式之间对甘薯产量和病情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收获期的甘薯茎线虫数量与甘薯产量和病情指数显著相关(P<0.05)。因此,轮作方式能够显著提高甘薯根际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和甘薯产量,DGGE可有效检测土壤线虫群落;大豆-黑麦→甘薯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较好的轮作措施。  相似文献   

4.
甘薯属耐旱耐瘠作物,青岛市种植历史悠久,在上世纪70年代种植面积在20万公顷左右,是闻名全省的甘薯产区。之后由于品种单一,商品率低,效益差,甘薯生产逐渐弱化,在本世纪初种植面积下降到2万公顷左右。随着对甘薯营养保健作用认识的逐渐提高,甘薯的价值越来越被重视。为挖掘甘薯潜力,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效益,农技站从1997年开始进行特色甘薯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及产业化开发,几年来共引进20余个特色品种,通过试验示范,总结出一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解决了特色甘薯产量低的问题,为特色甘薯产业化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从四个方面简要特色甘薯无公害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
甘薯抗薯瘟病的苯丙烷类代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瘟病是甘薯的重要病害, 严重影响甘薯的品质和产量.本试验在甘薯苗期, 通过剪叶法接菌研究甘薯抗感病品种苯丙烷类代谢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甘薯抗感病品种接菌后PAL、POD活性均有所提高, 且提高速度与品种抗性呈正相关; 抗病品种接菌后木质素和绿原酸含量显著增加, 感病品种接菌后绿原酸、总酚和类黄酮含量波动较大, 木质素含量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 接菌后木质素和绿原酸的积累与甘薯品种抗病性密切相关.接菌后PAL、POD活性迅速提高并积累木质素和绿原酸等抗病物质是甘薯抗薯瘟病的苯丙烷类代谢基础, 在抗病品种鉴定方面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分离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交替氧化酶(AOX)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其在甘薯应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的响应模式,本试验在筛选甘薯基因组的基础上,进行基因克隆和测序,最终从心香甘薯中获得3个AOX基因家族成员.基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3个甘薯AOX基因的cDNA全长依次为963、1 080和1 ...  相似文献   

7.
甘薯渣是甘薯工业化生产的副产物,其含水量高,淀粉和膳食纤维含量高,常被当作废弃物丢弃,造成甘薯加工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解析甘薯渣的主要成分(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从甘薯渣资源在食品、饲料、化工应用(制备纺织浆料、乙醇、柠檬酸钙,生产环保吸附剂等)方面综述甘薯渣加工利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氮钾配施对甘薯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干物质分配的影响,为甘薯安全高效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以鲜食型甘薯品种"泰薯14"为材料,设置不同氮钾肥配比,探讨不同氮钾肥配比对甘薯茎叶生长、产量及其形成、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钾用量分别为9、18 g/m~2(N1K1)处理能够显著增加甘薯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提高甘薯块根膨大速率,从而提高甘薯块根产量。施钾处理K1甘薯块根产量、块根膨大速率、商品薯率、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均高于单施氮肥处理,N1K1处理甘薯产量、单株结薯数和单薯重最高,氮钾肥配施可以缓解甘薯茎叶旺长的趋势,降低甘薯茎叶与块根重量比值,提高干物质向块根的分配,N1K1处理效果最显著。本试验N1K1处理为最佳氮钾肥配比,能够促进甘薯地上部与地下部协调生长,促进甘薯快速膨大,提高甘薯块根产量。  相似文献   

9.
阐述重庆市彭水县烤烟产业、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在甘薯贮藏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不影响烟叶烘烤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将该县的烤烟房改建成甘薯高温大屋贮藏窖。介绍了简易的改建方法,甘薯种薯高温大屋贮藏窖贮藏的关键技术。将烤烟房改建成甘薯高温大屋贮藏窖,投入少,成本低,效益高,贮藏量大,管理方便,简单易行,贮藏效果好,也使烟叶烘烤与甘薯贮藏各得其所、相得益彰,不失为解决彭水县乃至周边区县甘薯种薯越冬贮藏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河北省甘薯集中产区“一窝红”和“卢选1号”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甘薯品种,在不同收获时间甘薯淀粉亩产量的试验测定,确定出该区甘薯用来制取淀粉的最佳收获时间。同时,为在甘薯最佳收获时间内制取淀粉,提高甘薯淀粉的亩产量,研究设计了适合甘薯集中产区的6SF-20型薯类磨浆分离机。该机的淀粉分离率为96.4%,淀粉提取率为92.0%,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湿度对甘薯愈伤的影响,本试验以普薯32号甘薯为原料,人工模拟机械损伤后于25℃、不同相对湿度(RH50%和RH80%)条件下愈伤,通过比较甘薯木质素生成、失重率、呼吸强度、愈伤过程关键酶活性、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差异,评价湿度对甘薯愈伤的影响。结果表明,RH80%条件下较RH50%更有利于甘薯愈伤木栓组织的形成,在愈伤4 d时甘薯木质素积累达到最高。与RH50%组相比,RH80%条件处理能显著提高甘薯愈伤组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P<0.05),提升总酚、类黄酮含量,促进呼吸高峰提前,降低甘薯重量损失。相关性分析表明,RH80%条件下愈伤,甘薯木质素含量与PAL、POD、PPO活性及总酚、类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本研究结果为甘薯采后愈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前甘薯中针对SNP位点的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的报道较少。为开发甘薯特异SNP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测序,筛选稳定的SNP位点,将其开发为基于HRM技术的分子标记,并在甘薯种质材料中进行验证。通过对23个甘薯种质材料简化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分析,共发现835 756个SNP多态性位点,筛选其中的3 650个含有SNP多态性位点的高质量测序片段,成功设计了134对引物;初步验证发现,22对(16.42%)引物没有扩增产物,15对(11.19%)引物扩增产物2个以上,36对(26.87%)引物的扩增产物没有差异。61对(45.52%)引物在8个样本中的扩增特异性好,而且样本之间有差异。最后筛选34对扩增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对52份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扫描,发现材料间多态性介于27.27%~90.91%之间,平均多态性达到59.35%。聚类分析表明,参试52份甘薯种质材料之间的差异较小,多数材料与骨干亲本南瑞苕、徐薯18之间关系较近,国外引进甘薯材料和地方品种差异较大。建议在今后甘薯育种中尽量选用地方品种和国外甘薯品种,从而更好地拓宽甘薯遗传背景。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简化基因组技术和HRM技术开发甘薯SNP分子标记的新思路,为今后甘薯SNP分子标记开发提供了参考。同时本研究开发的甘薯分子标记,丰富了甘薯分子标记类型,为甘薯研究者开展快速的分子标记研究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3.
紫甘薯是紫肉甘薯,是甘薯的一个变种,含有丰富的花青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北京地区紫甘薯的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其深加工产品不断开发,已经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绿色、休闲、保健食品。本文从北京地区紫甘薯的种植情况、营养开发、色素提取等深加工技术方面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品种甘薯淀粉性质与其粉条品质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了4种不同淀粉型甘薯(卢选1号、徐薯22、冀薯65和冀薯98)来源淀粉化学成分和物化特性,并分析了甘薯淀粉成分和物化特性与粉条品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甘薯淀粉由于化学成分的不同而使其物化特性和粉条品质都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通过对甘薯淀粉的成分和物化性质与其粉条品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甘薯淀粉的直链淀粉和脂质含量、回生黏度、峰值时间、糊化温度、膨胀势、老化值等指标与甘薯粉条品质呈正相关,而甘薯淀粉的最终黏度、溶解度和粒径等指标与甘薯粉条品质呈负相关.通过综合比较,卢选1号的粉条品质优于其他3个品种的粉条.因此,本研究为合理选择甘薯粉条制备所需淀粉原料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进一步选育粉条专用型甘薯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压热-冻融循环处理对甘薯淀粉结构及物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压热冻融循环处理对甘薯淀粉结构及物化性质的影响,以甘薯淀粉为原料,并在不同淀粉乳浓度(5%、10%、20%,w/w)条件下进行重复的压热-冻融循环处理。结果表明,与甘薯原淀粉相比,经重复的压热-冻融处理后,甘薯淀粉颗粒形态消失,破裂熔融,最终呈不规则形状;甘薯淀粉衍射吸收峰强度减弱,晶型由A型向B型转化。随着淀粉乳浓度以及压热-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甘薯淀粉的膨胀势和溶解度均有所降低。在淀粉乳浓度为10%、压热-冻融循环1次处理后,甘薯淀粉中缓慢消化淀粉与抗性淀粉含量达到最高,分别为29.83%和39.82%。本研究为甘薯缓慢消化及抗性淀粉的制备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其在功能性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甘薯脱毒苗的甘薯茎腐病发病及产量表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了解甘薯脱毒苗的甘薯茎腐病田间发病表现及发病与产量的影响关系,2017—2018年在浙江临安发病区对甘薯脱毒苗、农户自繁苗进行了甘薯茎腐病田间发病情况监测比较试验和甘薯茎腐病发病严重度对产量影响的测定。初步结果表明,甘薯茎腐病田间发病率脱毒苗明显低于农户自繁苗,平均单株产量脱毒苗高于自繁苗;甘薯茎腐病发病率(x)与甘薯脱毒苗产量(y)呈线性负相关,其相关性模型为y=-0.028 9x+3.306 8。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甘薯生产与产业化现状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鹏  李斯勇 《南方农业》2007,1(2):60-61
甘薯;介绍了重庆市甘薯的生产和产业化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优势和有利条件,并提出发展甘薯生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为进一步提高重庆市黔江区甘薯生产水平,满足甘薯加工企业对高淀粉甘薯原材料的需求,本文就黔江区优质高淀粉甘薯高产栽培技术作简略介绍,旨在为农民提供技术支撑,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9.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是连城县加工传统食品闽西八大干"连城地瓜干"原料,甘薯种植、加工是连城县支柱产业。近年来,国内加大了对甘薯的品种选育、栽培、病虫害防治以及贮藏和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在气象条件对甘薯栽培和品质的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简要分析温度、日照与降水量对甘薯栽培和品质的影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以易感黑斑病甘薯品种“徐薯18”为试验材料, 分别接种分离自石榴、甘薯和芋头的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 研究其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显示, 非亲和性菌株[分离自石榴的甘薯长喙壳(CQS2)和分离自芋头的甘薯长喙壳(YP1)]和亲和性菌株[分离自甘薯的甘薯长喙壳(SP1)]接种的甘薯块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与对照处理相比均有升高, 且接种CQS2 和YP1 的处理始终高于接种SP1 的处理; 非亲和性菌株和亲和性菌株接种的甘薯块根MDA 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且接种CQS2 和YP1 的处理在接种25 h 时MDA 含量明显高于接种SP1 的处理, 接种SP1 的处理在接种后期(50 h)的MDA 含量降至与对照相当水平。由此表明: 不同寄主的甘薯长喙壳侵染甘薯块根后, 非亲和性接种菌株(CQS2 和YP1)比亲和性接种菌株(SP1)能增强POD、SOD和CAT 酶活性及诱导较多的MDA, 从而增强病原菌侵染的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