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36篇
农学   26篇
基础科学   11篇
  17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海滨木槿的研究利用现状与利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海滨木槿因花色艳丽、花期长等因素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为促进海滨木槿的开发与利用,在总结海滨木槿的形态特征、自然分布与生态适应性的基础上,介绍了其研究和利用现状,分析了海滨木槿在推广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滨木槿的未来利用前景,即可作为绿化中的景观植物、可用于开发安全保健品食材、可作为盐碱地绿化先锋树种等。  相似文献   
2.
SRES A2/B2情景下未来黑龙江省积温带格局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模拟SRES A2和B2情景下2021-2050年黑龙江省积温,利用GIS精细划分积温带,并对积温带的移动与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PRECIS能较好地模拟黑龙江省生长季气温及积温的空间分布;2021-2050年黑龙江省大部地区≥10℃积温增加300~500℃·d,西部新增2900~3100℃·d积温带(定义为APP),集中在松嫩平原南部;第一积温带大幅北移东扩达8个经度和2个以上纬度,第二积温带主带北移约1.5个纬度,APP、第一和第二积温带面积总和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50%以上,比基准时段(1961-1990年)增加约42个百分点,区域面积扩大4倍以上;第三积温带主带北移2个以上纬度,第四、五积温带在农区基本消失,第三、四、五、六积温带面积均显著收缩,面积总和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45%左右,区域缩小一半。研究结果对黑龙江省应对气候变化,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和品种熟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研究旱作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可反映降水对其产量的贡献,对作物布局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黑龙江省80个气象站1961—2017年逐日气象资料及玉米生育期和产量资料,运用EOF经验正交函数、小波分析及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旱作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1961—2017年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总体呈现阶段性微升态势,振幅为33~59 kg/(hm~2·mm),且依次存在28,15,5,8 a周期变化,1961—1979年和1992—1998年为上升阶段、1980—1991年和1999—2017年为下降阶段;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空间分布高值中心以黑河—齐齐哈尔东南部—大庆—哈尔滨—双鸭山—佳木斯—伊春为闭合区域,高值为黑河的五大连池,低值中心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呼玛北部地及牡丹江市的宁安一带,高值区域内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振幅变化稳定,其他区域以高值区域为中心向外侧逐渐递减;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齐齐哈尔东南部—大庆—哈尔滨闭合区域尚有30~50 kg/(hm~2·mm)潜力可以挖掘,在大兴安岭地区的呼中以北地区可挖掘潜力不足10 kg/(hm~2·mm)。不同的玉米种植区域,可采取合理密植、保墒耕作、适时施肥等措施提高玉米降水利用效率潜力。  相似文献   
4.
1961—2018年黑龙江省干湿气候的时空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作为中国粮仓和东北亚生态屏障,旱涝对该区域农业生产及生态安全具有重要影响。为明确区域气候干湿状况的时空格局特征,根据黑龙江省62个气象站点1961—2018年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标准化降水指数(I_(SP)),利用气候趋势、Mexican Hat小波分析、经验正交函数(EOF)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近60年的气候干湿时空格局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8年,黑龙江省年尺度标准化降水指数(I_(SP12))值在波动中呈微弱的增加态势,气候状况总体表现为湿润化趋势;季节尺度上,春季、秋季、冬季的气候均呈湿润化趋势,其中春季和冬季湿润化趋势较明显,均通过了0.01水平显著性检验,夏季总体呈不显著的干旱化趋势。年尺度I_(SP12)存在7 a主周期、28 a次周期,春季I_(SP3)(3个月尺度的I_(SP)值)存在24 a主周期,夏季I_(SP3)存在7 a主周期,秋季I_(SP3)存在7 a主周期、3 a次周期,冬季I_(SP3)存在28 a主周期、2 a次周期。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黑龙江省年和季节气候在其主周期内均将处于湿润期。年气候干湿状况的空间变化具有3种典型模态,4个季节则均具备2种典型模态,年和四季的第一典型模态对应的典型场分布均为正值,具有全局一致型的空间变化特征,年季节尺度的气候整体干湿变化基本同步。松嫩和三江两大平原区是区域气候干湿变化的敏感区域。  相似文献   
5.
6.
2018 年,在河北省保定市园林植物紫荆(Cercis chinensis)根围分离到一种长针线虫。经形态 学观察和 28S rDNA D2D3 区序列分析,将其鉴定为松长针线虫(Longidorus pinus Xu, Ye, Wang & Zhao)。 其雌虫主要形态特征为:雌虫体长 3 048~3 464 μm,唇区明显缢缩,宽 9.5~10.5 μm,侧器囊袋状,齿尖 针长 66.0~69.5 μm,导环距体前端 27.5~30.0 μm,尾长 31~33 μm,短圆锥形,尾长与肛门处体宽比值= 1.5~1.6。松长针线虫河北种群 28S rDNA D2D3 区与 GenBank 数据库的山西种群进行序列比对,相似性为 99.2%~99.9%。松长针线虫是河北省长针线虫新纪录种。紫荆是松长针线虫的新寄主。  相似文献   
7.
8.
生长季降水对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旨在分析寒地水稻洪涝的致灾因子—降水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及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揭示其变化规率,以期水稻生产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黑龙江省水稻主产区气象观测站的降水量、发育期、产量资料及洪涝灾害资料,分析了水稻主产区夏季及关键生育期降水、暴雨量和暴雨日数变化特征,阐述了黑龙江省洪涝灾害的分布规率,分析了降水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71-2016年稻区6-8月降水呈现西部和东部少、中部多的趋势,暴雨日数中西部多,东部少,暴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水稻关键期平均暴雨量为76.2毫米,总体呈小幅上升趋势,暴雨日数中西部多,东部少;1984-2010年黑龙江省洪涝灾害西北、东南、中部偏多,西南、东北偏少,总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主要发生在夏季。制约黑龙江省各地区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降水阶段各地有所不同,北部主要在7月下旬,西部在7月下旬及9月下旬,南部在5月下旬、6月下旬及9月中旬,中部及东部稻区较为复杂,几乎贯穿整个生长季。  相似文献   
9.
以易感黑斑病甘薯品种“徐薯18”为试验材料, 分别接种分离自石榴、甘薯和芋头的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 研究其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变化。结果显示, 非亲和性菌株[分离自石榴的甘薯长喙壳(CQS2)和分离自芋头的甘薯长喙壳(YP1)]和亲和性菌株[分离自甘薯的甘薯长喙壳(SP1)]接种的甘薯块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 与对照处理相比均有升高, 且接种CQS2 和YP1 的处理始终高于接种SP1 的处理; 非亲和性菌株和亲和性菌株接种的甘薯块根MDA 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 且接种CQS2 和YP1 的处理在接种25 h 时MDA 含量明显高于接种SP1 的处理, 接种SP1 的处理在接种后期(50 h)的MDA 含量降至与对照相当水平。由此表明: 不同寄主的甘薯长喙壳侵染甘薯块根后, 非亲和性接种菌株(CQS2 和YP1)比亲和性接种菌株(SP1)能增强POD、SOD和CAT 酶活性及诱导较多的MDA, 从而增强病原菌侵染的抗性。  相似文献   
10.
对上海市固氮植物的结瘤状况和固氮效果进行调查分析,采集根瘤寄主分属5科37属,共83种,其中非豆科植物有4科4属12种,豆科植物33属71种。结果表明,有93%的根瘤着生于寄主侧根,大小一般在1~10mm。形状以球形、近球形、柱形为主,颜色多为白色、黄褐色。固氮酶活性为0~10μmol/(g.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