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滴灌对北疆复播油葵耗水和生长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节水和增产是干旱区北疆农业发展的双重目标,采用滴灌与复播油葵种植相结合的方式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实现粮油增产的有效途径。该文以北疆复播油葵为研究对象,在石河子大学节水灌溉试验站标准农田进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滴灌灌溉定额对油葵耗水、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效应,定量分析了灌溉定额、蒸发蒸腾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滴灌油葵的节水灌溉制度。结果表明,复播油葵现蕾期和开花期两个生育期的耗水量占全生育期耗水量比例超过57%,是油葵生长过程中的两个需水关键期,不同灌水定额对油葵株数、株高、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均产生显著性影响(P0.05),而采用中等灌溉量可以满足节水和增产的双重目标。滴灌复播油葵节水灌溉制度为:灌溉定额286mm,灌水6次,其中苗期和灌浆期灌水量均为47.67mm,现蕾期和开花期灌水量均为95.33mm。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周年施氮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后效及叠加效应,于2017—2019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在麦–豆周年轮作体系下,设置不同施氮组合(麦季施氮0、104、173、242 kg/hm2,分别标记为N0、N1、N2、N3;复播大豆施氮0、69、138 kg/hm2,分别标记为S0、S1、S2),探究豆茬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土壤菌群结构和氮素生理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前茬麦季施氮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数量具有显著的后效;复播大豆不施氮条件下,麦季N2~N3施氮范围有利于增加豆茬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和氮素生理群数量。在冬小麦不施氮条件下,当季豆茬施氮较不施氮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3大类微生物和氮素生理群数量,但豆茬施氮量较高反而显著降低氨化细菌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麦季各施氮处理与豆茬S1处理组合下土壤3大类微生物数量,细菌与真菌比值(B/F)及放线菌与真菌比值(A/F),氨化细菌、固氮菌和硝化细菌数量基本均高于与S2处理组合,其中N1S1施氮组合下豆茬土壤放线菌数量、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B/F和A/F值达到最高,N2S1施氮组合...  相似文献   

3.
在山西临汾、襄汾采用大区对比法研究了土壤质地、耕作方式及茬口对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闲制不同土壤质地的传统土壤耕作方式,小麦播前0-200cm的各主要土壤层面的贮水量为中粘土〉中壤土〉轻壤土;夏季复播制的土壤质地和复播作物对小麦播前贮水量的影响以土壤质地〉复播作物种类;夏闲制不同土壤耕作方式的小麦播前贮水量以浅旋灭茬〉免耕〉隔行深松〉传统耕作〉全耕层深松。不同春播作物茬口小麦播前的贮水量以地黄茬贮水量最高,其次为丹参茬,棉花茬较差。该项研究为小麦播前土壤贮水量的恢复选择夏季复播制的土壤质地、夏闲制合理的土壤耕作方式和春播作物茬口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 本文是根据1981~1985年在平川旱地(交城南部),丘陵旱地(晋城环秀)与旱垣地(临猗耽子)三种土壤类型,熟制为冬小麦加复播作物(或休闲)的农田上取得的“旱地土壤水动态规律”、“保水措施效应”试验资料而写成的研究报告。  相似文献   

5.
冬小麦施氮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冬小麦不同施氮水平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后效影响,于2017-2018年在小麦季设置0、225、375和525 kg·hm-2 4个施氮处理,分别记作CK、N1、N2和N3,采用稀释平板法和MPV稀释法研究冬小麦不同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季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具有显著的后效作用。随着麦季施氮量的增加,复播大豆产量、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及好气性自生固氮菌数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数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麦季适宜的施氮量(N1、N2)更能促进土壤微生物总数的生长繁殖,优化菌群结构,提高后茬大豆产量;而过量施氮(N3)刺激硝化、反硝化细菌数量的增加,降低大豆产量,加速土壤中氮素损失,降低氮肥利用率。综合考虑冬小麦季施氮量为375 kg·hm-2时,复播大豆产量达到最高,平均为2 988.93 kg·hm-2, 两年大豆平均增产23.59%,并有利于改良后茬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调节土壤生态环境。本研究结果为周年轮作模式下后茬大豆合理施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滴灌条件下免耕对复播油葵土壤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田间试验分析比较滴灌免耕、滴灌翻耕、漫灌免耕和漫灌翻耕4种处理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土壤水分入渗率、土壤贮水量以及复播油葵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情况,以了解滴灌免耕技术对绿洲农田水分动态变化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滴灌免耕栽培技术与常规翻耕漫灌相比,滴灌、免耕,特别是两者的叠加效应使耕层土壤长期保持浸润状态,可改善根层内的土壤水分分布;同时可减少水分过度蒸发,增加0-30cm土层土壤贮水量及含水量,提高土壤入渗能力,但耕层以下土壤水分变幅相对较小。滴灌免耕产量较常规翻耕漫灌增加11.9%,生育期耗水量节省了31.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64.2%。采用滴灌免耕技术可以提高复播油葵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促进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7.
新疆麦后复播大豆适宜滴灌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北疆地区麦-豆两熟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麦后复播大豆加剧了与春播作物的用水矛盾,因此,为缓解农业用水压力,本研究通过设定不同滴灌量,从中筛选出适宜复播大豆种植的灌水量,为复播大豆节水、 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大田滴灌条件下,以‘黑河43′为试验材料,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设置3000、 3600、 4200、 4800 m3/hm2四个灌溉量处理,研究滴灌量对复播大豆干物质积累、 分配及植株中养分吸收特征的影响。【结果】复播大豆干物质、 植株中N、 P2O5及K2O的积累均符合Logictic生长函数模型。复播大豆单株干物质重随着滴灌量的增加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以灌水量4200 m3/hm2处理最高; 各处理干物质最大积累速率均在出苗后49.5~53.0 d,快速积累期为30.3~31.9 d,最大积累速率平均为0.48 g/(plant·d)。不同滴灌量处理大豆植株中N、 P2O5和K2O含量随着滴灌量的增加亦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最大吸收速率分别出现在苗后47.1~49.9 d、 44.8~45.1 d和44.6~46.1 d,快速积累期分别为31.7~36.4 d、 22.2~22.4 d和28.7~31.46 d,最大积累速率平均分别为26.35、 8.15和9.30 mg/(plant·d)。滴灌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以4200 m3/hm2(W3处理)最高,为3741.23 kg/hm2,分别较3000、 3600和4800 m3/hm2三个处理增产30.42%、 13.98%和8.44%。子粒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蛋白质和脂肪总量以4200 m3/hm2处理最高,为53.03%。【结论】适当增加灌水量,不仅能够促进复播大豆植株养分的吸收、 积累,增加干物质积累量,同时还提高了子粒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总含量。但灌水量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复播大豆干物质积累及养分的吸收利用,导致产量降低。因此,推荐灌水量为4200 m3/hm2作为北疆复播大豆高产、 节水的合理灌溉定额。  相似文献   

8.
通过铁、锌、硼肥在玉米的应用试验,结果表明,在合理施用氮、磷、钾肥的基础上增施铁、锌、硼肥对复播玉米产量的影响效果较为突出,不施氮、磷、钾肥的复播玉米减产45.8%,在配氮、磷、钾的基础上增施铁、锌、硼肥分别增产4.7%、5.9%、4.6%。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沟播和覆膜穴播两种防寒抗冻措施的麦田小气候效应。越冬开始到第2年4月,覆膜穴播和沟播可使距地表3em处日最低土温的平均值较平播分别高1.5℃和0.6~0.7℃,返青期间干土层厚度分别较平播少0.4cm和0.2cm;覆膜穴播因有膜覆盖能降低风速,具有一定的防风效应;南北行向沟播可减小风速0.79m/s,东西行向沟播可减小风速0.94m/s。这些栽培措施的小气候效应有利于小麦冬前壮苗和越冬返青,冬前及冬后苗情较好,返青茎成活率覆膜穴播和沟播分别较平播高37.9和11.3个百分点,实际产量分别较平播高128kg(667m^2)和118.5kg/(667m^2),成熟期均提前8d。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影响的大小,分析粮食产量波动变化的机理,该文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建立了粮食产量无残差因素分解模型,将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分解为播面单产、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耕地面积变化的贡献。基于1996-2012年数据,对该期间影响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播面单产和复种指数的变化表现为增长效应,种植结构和耕地面积的变化表现为减量效应,其中播面单产变化促进粮食产量增长8 592.25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01.03%;复种指数变化促进粮食产量增长6 926.97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为率81.45%;种植结构变化导致粮食产量减少3 909.11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5.97%;耕地面积变化导致粮食产量减少3 105.61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36.52%。各影响因子的作用具有阶段性,1996-2003年种植结构效应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较大;2004-2007年,播面单产、种植结构、复种指数的贡献相互交替,2004年播面单产的贡献最大,2005年、2007年复种指数的贡献最大,2006年则是种植结构的贡献最大;2008年开始播面单产效应起着主导作用。该研究可为政府有关部门粮食生产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北疆滴灌条件下复播大豆高产栽培适宜的施磷量,以大豆品种黑河45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0(P0)、60(P1)、120(P2)、180(P3)和240 kg·hm-2(P4)5个施磷水平,研究施磷量对复播大豆叶绿素含量(SPAD值)、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量对复播大豆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各处理复播大豆LAI在生长前期效果不明显,但苗后30 d 依次表现为P3>P2>P1>P4>P0;在大豆各生育时期,中等施磷处理的干物质积累量及分配比例均优于其他处理,总体依次表现为P3>P2>P4>P1>P0;实际产量以P3处理最高,且各处理的平均产量为2 526.34 kg·hm-2,较P0处理显著增产22.70%;P3处理的纯收益最高,为4 637.9 元·hm-2,较P0、P1、P2和P4处理分别提高86.19%、28.59%、4.17%和57.52%。综合考虑复播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及经济效益,得出适宜的施磷量应控制在120~180 kg·hm-2之间。本研究结果为伊犁河谷地区复播大豆合理施磷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水氮耦合对新疆北部石河子地区滴灌复播油葵光合特性和土壤水分利用的影响,以当地油葵主栽早熟品种新葵杂五号为试料,在滴灌条件下进行水氮两因素三水平完全处理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滴灌复播油葵耕层耗水量随生育进程的变化规律为:开花期现蕾期灌浆期苗期成熟期,现蕾期和开花期是2个需水关键期,尤其开花期对水分最敏感;耕层(0~40cm)耗水量随灌水定额和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灌水量3 000 m~3·hm~(-2)、纯施氮量232 kg·hm~(-2)的水氮组合在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和油葵产量方面表现出显著的耦合效果。本研究为寻求滴灌复播油葵高效水氮优化方案和水氮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苯甲酰胺对大豆辐射诱变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试验用苯甲酰胺、 ̄(60)Coγ射线、电子束单因子及苯甲酰胺与 ̄(60)Coγ射线、电子束复因子处埋大豆风干种子。结果表明,苯甲酰胺单因子处理,对大豆M1的苗高、成株率、孕性和根尖细胞染色体均无明显的影响,对其M2也无诱变效应。 ̄(60)Coγ射线、电子束单因子处理,对大豆具有明显的损伤效应和诱变效应。苯甲酰胺与 ̄(60)Coγ射线或电子束复因子处理,能明显增强M1的损伤效应,并能提高M2的诱变效应。苯甲酰胺具有抑制辐射损伤修复、提高诱发突变频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对北疆滴灌复播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不同施氮量对北疆复播大豆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以黑河43为试验材料,大田滴灌条件下设置了不施氮(N0)、150 kg hm~(-2)(N1)和225 kg hm~(-2)(N2)3个处理,研究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叶面积指数(LAI)、叶绿素含量(SPAD值)、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等光合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复播大豆的LAI、SPAD值在其整个生育期内均表现为:N1N2N0;与N0相比,N1、N2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等(T_r)及气孔限制值(Ls)均有所增加,且各指标N1均高于N2;各处理不同生育时期胞间CO2浓度(Ci)为N0N2N1,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L)为N1N0N2。产量以N1最高,为3841.23 kg hm~(-2),分别比N0、N2处理增加了24.46%、9.04%,差异显著(P0.05)。在本试验条件下,北疆复播大豆的适宜施氮量为0~150 kg hm~(-2)之间。  相似文献   

15.
盆栽试验结果表明,有机无机配合方式对水稻产量具有明显的施肥位置效应,粒状效应在移耕则时间效应不明显,有机无机复肥造粒后肥效持久而均衡,因而是有机与无机结合的好方式。  相似文献   

16.
干旱程度及时期对复水后大豆生长和代谢补偿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讨大豆干旱胁迫及复水生长补偿效应和代谢补偿效应机制,建立最佳节水灌溉模式,采用盆栽称质量控水法,研究了干旱胁迫及复水对大豆生长发育、渗透调节、内源激素调节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抑制株高和叶面积增长,在苗期和开花期复水天数为0时降幅分别达12.50%~39.74%、21.71%~52.87%和16.93%~36.27%、27.99%~47.80%;导致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升高,在苗期和开花期复水后天数为0的增幅分别达46.97%~131.57%、99.56%~139.37%、6.64%~22.82%和31.68%~136.30%、32.63%~184.51%、15.82%~100.75%;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但重度胁迫10 d处理呈降低趋势;脱落酸含量升高,赤霉素和玉米素核苷含量降低,而吲哚乙酸含量苗期呈降低趋势,开花期呈升高趋势。复水后,株高和叶面积日增长量表现出短暂快速增长,产生生长超补偿效应;中度胁迫和胁迫5 d处理各代谢指标产生等量或近等量代谢补偿效应,而重度胁迫和胁迫10 d处理产生近等量或部分代谢补偿效应。因此,干旱胁迫后复水产生补偿效应是有条件的,重度胁迫尤其是长时间重度胁迫会降低补偿效应甚至产生伤害效应。同时苗期适度干旱处理可提高开花期再次受旱的适应能力和补偿效应。  相似文献   

17.
旱作小麦地膜覆盖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41,自引:3,他引:4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旱作小麦实行地膜覆盖栽培保水效应明显,其中以膜侧沟播聚水保墒效果最佳,越冬期和拔节期可分别提高土壤含水量2.1%和1.6%。冬小麦地膜覆盖增温效应主要表现在冬前,尤以播后一段时间最为明显,可增加有效积温160℃,膜上穴播优于膜侧沟播,土壤微生物数量随地膜覆盖显著增多,其中膜侧沟播增加最多。地膜小麦生长好,产量高,可充分利用土壤养分,且膜侧沟播模式表现最佳,其全N累积量达166.5kg/hm~2,全P累积量达22.1kg/hm~2。  相似文献   

18.
不同生育期复水对受旱冬小麦的补偿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试验研究分蘖期、拔节期和开花期复水对受旱冬小麦的补偿效应结果表明,各生育期复水对冬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复水处理的冬小麦株高、绿叶面积、干物质量及产量等均超过其干旱对照,表现出补偿生长效应,其中拔节期复水的补偿作用最大,增产效果最明显,开花期复水次之,分蘖期复水最小。苗期干旱拔节期复水可达到节水和提高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玉米耐深播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遗传规律,本研究以耐深播性不同的22份亲本及组配的22份F1杂交种为试材,在3、15和20 cm播深下,采用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分析了13个耐深播性状的杂种优势、遗传效应及配合力大小。结果表明,随播深增加玉米亲本和F1的出苗率、苗长、根长、中胚轴粗及根重降低,而中胚轴长、胚芽鞘长、中胚轴与胚芽鞘和、中胚轴与胚芽鞘比、胚芽鞘粗、苗重、中胚轴重及胚芽鞘重升高;Pearson和主成分分析(PCA)表明,这13个性状间的协同或拮抗作用形成了玉米耐深播响应机制。13个耐深播性状的杂交优势表现明显,F1杂种优势指数介于90.97%~175.64%;除中胚轴与胚芽鞘比、胚芽鞘重外,其余性状均表现为正向中亲和超亲优势。因此培育耐深播玉米品种时不仅需要注重对高亲、中亲及母本等主要基础材料的选择,还需兼顾杂种优势的影响,以提高育种选择效率。中胚轴长、胚芽鞘长、中胚轴与胚芽鞘和、中胚轴与胚芽鞘比及根长的加性遗传效应占主导地位,育种上可用简单回交法或单交重组法在早代对这些性状进行遗传改良;其余性状同时受加性与显性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的调控,这些性状最好在特定播深环境下进行遗传改良,以充分发挥其在特定环境下的杂种优势。13个耐深播性状的双亲一般配合力(GCA)及F1特殊配合力(SCA)间均差异显著,筛选出1份综合加性效应值良好的父本8802A,推测利用优良H21×8802A后代能改良创制一些优良耐深播玉米材料。本研究为玉米耐深播新品种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控释肥在盆栽棉花上的肥效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包膜控释肥进行了棉花盆栽试验,并以普通复合肥作对照研究包膜控释肥对棉花的增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复合肥相比,施用控释肥更有效提高了土壤中硝态氮和铵态氮及其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经控释肥处理的棉花叶绿素相对含量、株高均比普通复合肥有明显的优势。控释肥对棉花的果枝数、桃数在各施肥水平上与普通复合肥相比不显著,包膜控释肥施用纯氮量分别在0.2,0.4 g/kg土时比相同施氮量普通复肥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相对增产率分别为113.1%和34.5%,而且在施用量减少的情况下,仍能获得高于普通复肥的产量。控释肥比普通复肥具有控制释放,提高产量和降低施肥量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