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8 毫秒
1.
经过2年的旱地玉米半耕整秆半覆盖试验结果表明,该措施可增加土壤耕作有机质,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耕层结构,达到增产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旱地中采用周年覆盖一年两熟栽培技术,地期降蒸发的抑制率可达30-50%,比春覆膜(对照)多保蓄200mm以上的降水;秋覆膜的硅民麦沟形成微型集雨区,不易向沟内径流,可多聚水100mm以上。两项合计300mm以上。科春两季10cm地积温,垄上与垄底分别增加约400℃.d和200℃d。土壤中各种微生物增加0.66-1.2倍,土壤总孔隙度提高4.51%,速效氮(N)、磷(P2O5)、钾(K2O)含量分  相似文献   

3.
耕作方法对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产量和土壤水温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全膜双垄沟播是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主要生产技术,但此技术的土壤耕作主要依赖传统耕作和旋耕,在形成犁底层的同时造成耕层变浅,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形成以及土壤健康。本文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黄土高原旱地玉米(Zea may L.)产量和有限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布设大田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深松耕、免耕、旋耕和传统耕作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土壤容重、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覆盖条件下,深松耕和免耕较旋耕和传统翻耕能有效增加0~30 cm土壤贮水量,其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翻耕、旋耕分别增加50.0%、43.7%和14.8%、10.3%;深松耕能有效降低5~30cm土层土壤容重,其5~10 cm和10~30 cm土层土壤容重,深松耕较传统耕作分别降低10.9%和12.9%,随着土层的加深,深松耕、免耕的土壤容重呈降低趋势,旋耕和传统翻耕呈增大趋势;深松耕在苗期、拔节—抽雄期较传统翻耕分别具有明显的增温和降温作用,有利于玉米生长和产量提高;2个平水年,深松耕处理的玉米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传统翻耕增加6.1%~5.6%、18.6%~28.8%和28.1%~32.9%,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因此,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同等降雨条件下,深松耕能有效增加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土壤贮水量,改善土壤结构,协调水温关系,有利于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一项理想的土壤耕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旱塬地玉米农田免耕覆盖的土壤环境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免耕覆盖4 500kg/m^2以上的处理比传统耕作增产22.15%~25.65%。土壤水利用率提高2.9625kg/(mm.hm^2)。春播前0~200cm土层速动易效水含量经传统耕作增加17.02~47.9mm。距地表5,10,15cm处的地积温与覆盖量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0~10cm土壤容重随覆盖量增加而减小。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P与覆盖量呈极显著直线回归关系。脲酶比传统耕作增加幅度为0.0  相似文献   

5.
免耕覆盖玉米秸秆对旱塬地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免耕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免耕覆盖玉米秸秆4500kg/hm^2以上的处理比传统耕作玉米增产22.15%~25.65%,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9625kg/hm^2;mm。春播前0~200cm支速动易效水含量比传统耕作增加17.02~47.9mm,距地表5cm、10cm、15cm处的地积温与秸秆覆盖量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关系。0~10cm圭层土壤容竽 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而砬小,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磷与  相似文献   

6.
半湿润易旱区农业节水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根据1991~1993年在河南“商丘节水农业持续发展实验区”的田间试验观测结果,研究分析了抗旱作物品种、农田秸秆覆盖和化学调控等农业节水技术与水分利用效率间的关系及其在节水农业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选用抗旱作物品种,在相同栽培条件下,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提高0.54~0.56kg/mm;实施农田秸秆覆盖,1m土体内较对照多储水169.5m,节省灌溉用水2100mm/hm土壤储水有效利用率提高26.9%;应用抑蒸保墒化学药剂,麦田耕层土壤含水量增高4.7%,叶片含水率增加4.9%,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4.4%~25.5%。充分显示,实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农业节水技术,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环境水资源和最大限度地提高作物本身用水效率,发展节水农业,是我国半湿润易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渭北旱塬不同田间管理措施下冬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水分是限制旱地作物产量最主要的因素,提高自然降水利用效率是增加旱地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2001~2003年在渭北旱塬粉砂壤土上的田间试验研究表明,不同田间管理措施对冬小麦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有显著的影响。秸秆覆盖不仅增加雨水入渗,提高上层土壤含水量,而且促进水分向下运输。在覆盖第二年小麦产量较常规种植显著增加,同时覆盖下土壤有机质含量有较快增加的趋势。夏季休闲期种植填闲作物将不影响下一季作物的水分状况,短期内填闲作物对土壤有机质,小麦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也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肥水平下旱地冬小麦水分效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北京地区旱地条件下,开展了氮磷水平对土壤和冬小麦水分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施肥可提高冬小麦生育前期的土壤水势。随施肥水平提高,小麦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增强。施肥可以提高小麦土壤水分利用效率,但高、中肥之间差异不显著。提高施肥水平,小麦旗叶叶水势降低,饱和含水量增大,相对含水量减少,自然饱和亏增加。各施肥水平小麦叶片耐脱水能力大小依次为中肥>对照>高肥。播前土壤有效贮水429.3mm左右,生育  相似文献   

9.
秸秆覆盖对红壤旱地作物生长及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红壤旱地秸秆覆盖还田的效应,在江西典型红壤旱地上建立定位试验,以研究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质量演变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为提高红壤旱地的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依据。4a定位试验的结果表明:(1)红壤旱地作物行间秸秆覆盖还田有利于促进作物根系和地上部生长、提高作物产量,作物单产较对照(不覆盖)提高15%~20%;(2)提高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质提高1.8g/kg、土壤速效N、K含量分别较对照提高8.0%、8.1%;(3)增加土壤生物活性,土壤真菌、细菌的数量分别较对照增加92.0%、31.1%,土壤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分别较对照提高37.6%、19.9%和42.1%;(4)改善土壤结构,土壤容重降低了0.022g/cm3,干旱时土壤含水量较对照高出4个百分点左右。而且随着定位时间的延长,作物增产和培肥改土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不同轮作制度下红壤旱地水分时空变化对稻草覆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托湖南桃源红壤旱地轮作施肥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轮作制度下(甘薯-油菜,绿豆-蚕豆)两种类型旱地(平旱地、坡旱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对稻草覆盖的响应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层的加深,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含量增加,稳定性增强.其中坡旱地的含水量和变异幅度均高于平旱地(尤其在0-20 cm,20-40 cm土层);稻草覆盖后,同一轮作制度坡、平两种类型旱地0-20 cm表土层水分含量均有增加,平旱地效果更为明显,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则明显下降;同在坡旱地覆盖稻草,绿豆-蚕豆轮作地土壤绝对含水量明显增加(0-20 cm,40-60 cm效果更加明显),而甘薯-油菜轮作明显提高了0-20 cm表土层水分含量,吸收消耗了20-40 cm,40-60 cm深层相对丰裕的水分;夏季持续高温干旱时期各处理0-20 cm表土层水分含量均呈持续下降趋势,与休闲地相比,除平旱地甘薯-油菜+稻草覆盖外,其它处理土壤含水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表明稻草覆盖是亚热带红壤旱地季节性干旱防御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冷凉区旱地玉米保护性耕作土壤环境及产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冷凉区旱地玉米生产中存在的干旱缺水、低温冷凉、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于2011—2016年采用裂区设计,在山西省旱作节水农业—阳曲县河村示范基地,设置了6种不同耕作覆盖处理,研究旱地玉米保护性耕作的土壤环境及产量效应。结果表明:(1)免耕+二元覆盖、条耕+二元覆盖分别较常规旋耕+地膜覆盖平均增加0—200cm土壤贮水量20.8,32.1mm;免耕+秸秆半覆盖、条耕+秸秆半覆盖分别较常规旋耕+露地种植平均增加0—200cm土壤贮水量24.3,16.3mm。(2)不同耕作处理土壤紧实度差异主要在15cm内,条耕平均为常规旋耕的2.6倍,免耕第1年土壤紧实度最高,为常规耕作的4.6倍,以后逐年下降。(3)免耕+二元覆盖、条耕+二元覆盖分别较常规旋耕+地膜覆盖日平均地温降低0.2,0.1℃(5cm)和0.8,0.3℃(10cm);免耕+秸秆半覆盖、条耕+秸秆半覆盖分别较常规旋耕+露地种植日平均地温降低0.7,0.4℃(5cm)和1.5,1.0℃(10cm)。(4)保护性耕作3年后,免耕和条耕平均较常规旋耕增加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1.5g/kg(覆膜)和1.2g/kg(不覆膜);保护性耕作5年后,土壤培肥效应更加明显。(5)免耕+二元覆盖、条耕+二元覆盖分别较常规旋耕+地膜覆盖平均增产4.4%和6.9%,且条耕+二元覆盖经济产量显著大于常规旋耕+地膜覆盖;免耕+秸秆半覆盖、条耕+秸秆半覆盖、常规旋耕+露地种植平均产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目前来说,适宜该区域的蓄水保墒、培肥土壤、稳产高产的保护性耕作措施为条耕+二元覆盖。  相似文献   

12.
土温与气温和土壤含水量相关密切。紫色土坡薄地改造风化培肥后,第三年土壤含水量增加0.85%;10cm、20cm深度的土温年平均降低1.11℃和0.74℃。冬季土温降低不明显;炎热的夏季降低最多,为2-3℃。土温与气温成正比,与土壤含水量(百分数)成反比,与气温除以土壤含水量之商于极显著的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造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评价了使用秸秆及地膜覆盖,提高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造林成活率、赵冬率及土壤养分与树木生长的试验研究。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可使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直苗造林成活率提高,柠条提高15.7%-21.7%,山提高 11.8%-26.3%,沙棘提高11.4%-21.0%;地膜覆盖柠条造林成活率提高17.5%-23.4%,山桃提高16.8%-27.0%,沙棘提高12.4%-22.6%。秸秆覆盖柠条土壤含水量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耕法与秸秆还田方式下,旱地草甸土土壤水分随深度运移的变化,为今后生产中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耕作与培肥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3种耕法免耕、浅翻、深翻与3种秸秆还田方式覆盖还田、浅翻还田、深翻还田条件下,作物生长不同时期、不同深度土层土壤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容重的变化。[结果]土壤水分的年际间变化与降水量和降水变率有一定的关系。秸秆不还田条件下,连续2 a免耕,年际间土壤含水量随深度变化的特征曲线基本一致,0—20 cm耕层田间持水量降低13.62%,而浅翻与深翻分别增加11.32%和27.98%;耕翻深度对20—30 cm土层水分的影响较大,随作物生长和地表覆盖度增加,40 cm以下土层含水量的变化减弱。秸秆还田条件下,0—20 cm耕层浅翻还田与深翻还田田间持水量分别增加16.24%,5.08%,而土壤容重降低0.12,0.09 g/cm~3。[结论]同一耕法有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水分含量高于无秸秆还田,降水量越少,差异越明显。与免耕和免耕覆盖比较,翻耕与翻耕还田均增加了作物生长期间土壤含水量,提高了作物抗旱能力,产量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坡耕地土壤水分主要受控因子研究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29  
通过对0° ̄25°坡耕地240cm以上土层1α内各层土壤水分状况每周的预测,结合同期降水资源,研究土壤水分在5-9月份的变化情况,从而得出土壤含水量随坡度增大呈减少趋势;距分水岭30m处土壤含水量最高(9%坡度);土壤水分含量随雨量增大而增大;中等雨强降雨对土壤水分影响最大;高茬覆盖有利于增加土壤含水量,5-9月份,土壤月平均含水量呈正弦曲线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旱作土壤水分动态及提高水分利用率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1991-1992年,在杨陵娄土,平凉墨垆土旱地进行了耕作,施肥对小麦产量与水分利用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减少夏闲期土壤水分的蒸发,是保蓄水分的有效措施,深耕或深松耕是提高土壤供蓄水分能力的途径,增加肥料投入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提高农田水分利用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1990~1992年三个年度对宁南旱地胡麻生产力与水分利用特征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该区旱地胡麻生产旱作潜力为104kg左右,水分生产率最高0.31kg/mm,耗水量280~320mm,耗水土层深度平均1.9m,最大2.8m,对土壤有效水的利用率为42.8%,在目前生产条件下,施肥量在0~15kg范围内,胡麻的产量随施肥的增而加上升,在胡麻一生耗水中,生育期降雨占56%,土壤供水占44%,耗水层  相似文献   

18.
秸秆覆盖与遮荫对生姜生长及理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年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与遮荫均可提高土壤含水量2.4%-4.0%,降低土壤温度2.1-3.3℃。与遮荫相比,秸秆覆盖后植株高度变矮,叶片繁茂,茎秆粗壮,分枝数多,产量增加5%-14%,气孔密度、叶片厚度、气孔开张度较大;遮荫后叶绿素含量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琥珀酸还原酶活性及产量均下降。  相似文献   

19.
红壤旱坡地免耕覆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兴祥  张桃林  张斌 《土壤》1998,30(2):84-88
红壤旱地免耕覆盖能明显减少水土流失;长期免耕覆盖会增加土壤亚表层容重,减少土壤毛管孔隙,降低10-50cm土层贮水量;免耕覆盖土壤养分略高于常规耕作,免耕覆盖初期微生物量高于常规耕作,但后期微生物量低于常规耕作,免耕覆盖对作物产量影响因作物而异,对作物的增产效果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甚至导致减产。  相似文献   

20.
旱地地膜冬小麦播前底墒对产量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多年定位试验与人工创造播前底墒研究结果表明,旱地地膜冬小麦产量与播前底墒有显著相关性,随底墒的提高,地膜冬小麦籽粒平均增产40.8%,蒸腾速率、光合速率增加,叶面积指数增大,提高夏休闲期土壤蓄水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