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连栽对杉木人工林碳贮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不同栽植代数(1、23、代)、不同发育阶段(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含C率、C贮量和年净固C量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的含C率在45%~55%之间,不同代数间差异不明显,同一栽植代数相同发育阶段杉木林乔木层各器官含C率表现为皮>叶>干>根>枝。随栽植代数增加,杉木林C贮量和年净固C量明显降低,但不同发育阶段杉木林代数间差异程度不同,中龄林代数间差异最明显,与1代中龄林相比,2、3代杉木林C贮量分别下降16.98%和63.60%,年净固C量分别下降14.01%和25.14%。  相似文献   

2.
浙江省丽水不同前茬杉木林土壤性质与林木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论述浙江省丽水地区花岗岩立地条件下不同前茬的杉木林的土壤性质变化及其与林木生长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前茬是马尾松、阔叶树和灌丛的杉木生长量均比连茬杉木林高 ,树龄 5a之后 ,差异十分显著。在不同前茬的杉木林土壤中细菌、真菌和固氮菌数量以连茬杉木林土壤最低 ,只是放线菌数量并不低 ;和其他不同前茬的杉木林土壤相比 ,连茬杉木林土壤中转化酶活性和脲酶活性较低 ,连茬杉木林土壤速效磷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不同前茬杉木林样地土壤 ,Ca2 、Mg2 含量也有类似的规律。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前茬杉木林土壤转化酶活性、速效氮、速效钾及Mg2 含量与林木生长呈正相关 ,有机质、脲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林木生长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研究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8年生长期的影响,发现不同造林密度对杉木的树高、冠幅和胸径等产生显著影响。造林密度增加会造成杉木胸径、冠幅、树高等生长速度降低,杉木的分化时间越早则对其后期的生长影响越大。所以,合理安排杉木的种植密度,可以提升杉木的生长速度,提高杉木再造林的经济效益。文章主要观察4种造林密度对杉木生长的影响,发现1 700株/hm2杉木种植密度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抚育方式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建立径流场,进行不同抚育方式对杉木人工林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及林木生长5a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传统杉木抚育方式导致了杉木幼林地严重水土流失,不同扶育方式林地水土流失表现为:扩穴连带抚育>块状抚育>不抚育,随抚育破土面积增大,林地表层土壤砂质化愈明显,林地养分含量下降,抚育对林地的干扰地干扰主要在0-20cm土层,不同抚育方式杉土生长效应表现为:扩穴连带抚育>块状抚育,随时间推移,抚育对杉木生长的影响逐年缩小,抚育方式是影响杉木人工林长期生长力维持的重要人为因子。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生产力,我们对在龙胜县里骆林场所建立的三个定位观测样地,在进行了生长量和生物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定量研究的角度,探明该林区不同立地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的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差异程度以及其中物质的积累和分配规律;同时,结合杉木生长与内外相关因子的分析,试图找出不同立地决定杉木速生丰产的内外因素,为林业集约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养分循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全国杉木中心产区福建建瓯,选择不同栽植代数的杉木人工林,进行养分循环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栽植代数杉木林的养分循环存在差异。随栽植代数的增加,林分养分的年归还量、年吸收量及归还吸收比均呈递减趋势,表现为1代2代,而营养元素的周转期则呈增加趋势,说明栽植代数对杉木林养分的归还量及吸收量有较大影响,多代连栽不利于杉木林地肥力的恢复。随林分年龄的增加,杉木林养分年积累量呈明显下降趋势,1代成熟林比中龄林下降14.74%,2代成熟林比中龄林下降11.86%;而杉木林养分的年归还量、年吸收量和归还吸收比则随林分年龄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表现为成熟林中龄林,因此适当延长轮伐期有利于杉木林的养分归还。  相似文献   

7.
杉木生态公益林不只是经营为目的的具有杉木林的森林或者林地,更重要的是具有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科学提供试验地等不可忽视的作用。树林以及森林都是一个系统,其空间结构的特征决定着功能,同时生态公益林的空间结构更是有助于发挥树林的多样功能。杉木生态公益林的空间结构主要包含杉木在空间属性的排列方式及其分布的格局等,这些因素都会对杉木的稳定性以及经营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影响。杉木的经营策略可以分析生态公益林的空间结构,这是质量调控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基于此,从不同龄组的杉木生态公益林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从概述、方法、目的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8.
通过盆栽试验对杉木幼苗进行13C同位素标记,并对杉木不同器官光合产物的分配进行研究,为木本植物的同位素标记与光合分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未标记杉木针叶、枝干的δ13C值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根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标记后,杉木各器官δ13C值随时间呈现明显上升,达到高点后有一定下降。光合碳分配到杉木不同器官间的Atom%13C存在差异,大致呈现出当年生针叶最大,一年生针叶最小,根、枝干居中。13C标记使杉木针叶、枝干、根的δ13C由-25.185‰、-24.689‰、-25.326‰升为116.737‰、106.800‰、124.080‰。经过13C标记可获得富集13C的木本植物材料,可为研究土壤碳组分周转提供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9.
几种伴生植物水浸液对杉木生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8种杉木伴生植物及杉木的茎和叶不同浓度水平(水平Ⅰ为166.7g/kg,水平Ⅱ83.3g/kg,水平Ⅲ41.7g/kg·水平Ⅳ20.8g/kg)的水浸液浇灌盆栽杉本幼苗,连续观测6年结果表明8种植物水浸液浇灌后杉木高度与地径比对照Ⅰ(浇灌杉木自身水浸液)和对照Ⅱ(仅浇灌清水)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不同浓度水浸液对杉木高度和地径的促进作用依次为水平Ⅰ>水平Ⅱ>水平Ⅲ>水平Ⅳ>对照Ⅱ,不同植物水浸液对杉木株高的促进作用则为木荷>檵木>椤木石楠>狗脊>丝粟栲>赤楠>马尾松>芒萁>杉木(对照Ⅰ)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过熟杉木插条林的生物量特点,本文对广西苍梧县白南林场44年生杉木插条林分的生物量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上、下坡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130.146吨/公项和178.683吨/公顷,差异显著;从各生长级生物量的分配看,经济系数随生长级下降而递增,是这个杉木过熟林反映出的一个特点;立地条件较差的上坡样地,杉木干、叶比例明显失调,提出了年龄增长因立地不同对杉木生长发育影响的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11.
闽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蓄水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定位研究和土钻取样技术方法,观测2001~2003年间不同月份的土壤蓄水量数据,对闽北地区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和对照1m土层内的土壤蓄水量进行动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年、月平均土壤蓄水量大小顺序均为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对照,且月平均土壤蓄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明显的"W"模式,每年的1~6月份土壤蓄水量均较高,6月份以后土壤蓄水量处于下降时期,至9月或10月达到年内最小值,而后土壤水分支出处于下降阶段,土壤蓄水量又开始回升。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和对照不同层次月平均土壤蓄水量的变化明显不同,对照0~20cm土壤蓄水量变异比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封山育林地明显。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和对照不同层次土壤蓄水量随深度的增加呈逐渐增大趋势,封山育林地在0~60cm深度内呈增加趋势,而在60~100cm深度内则有减小趋势。其不同层次土壤蓄水量的大小顺序均为木荷林地>杉木林地>封山育林地>对照。  相似文献   

12.
华蓥市山区典型林分水源涵养功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南方丘陵山区典型人工林的生长现状和涵养水源能力,选取华蓥市6种林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林下枯落物层和土壤层特征,分析比较不同林地枯落物和土壤的持水能力,对林地水源涵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杉木纯林(近自然经营)枯落物现存蓄积量最大,枯落物持水能力排序为杉木纯林(近自然经营)杉木纯林马尾松—檵木混交林(近自然经营)杉木—响叶杨混交林柏木纯林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杉木纯林的土壤层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有效持水量均为最优,分别达到67.67%,60.39%,138.11 t/hm~2;6种林地土壤有效持水量大小顺序为杉木纯林杉木纯林(近自然经营)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杉木—响叶杨混交林柏木纯林马尾松—檵木混交林(近自然经营);综合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持水能力可知,杉木纯林(近自然经营)的水源涵养能力最强,为309.77 t/hm~2,马尾松—杉木混交林最弱。  相似文献   

13.
杉木林改造前后的土壤肥力对比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基于福寿林场3个龄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生态公益林9块固定样地的实测数据,选用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土壤容重和pH值8个指标对杉木林改造前后的土壤肥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基于乘除法原理提出了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和评价等级。结果表明:与改造前相比,改造后3个龄组杉木生态公益林0~20 cm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杉木幼、中林提高程度更明显,改造后的杉木幼、中龄林的土壤容重略有下降,pH值略有增加,但杉木近熟林的土壤容重和pH值基本保持没变。说明补植了阔叶树种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和马褂木(Liriodendron tulipifera)的杉木幼龄林和补植了阔叶树种栾树、马褂木和深山含笑(Michelia maudiae)的杉木中龄林土壤质量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在林下补植了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的杉木近熟林,通过树种结构调整改造后的3个龄组杉木林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值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肥力质量从差变为较差。相比传统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本文提出的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数不需要计算指标权重,计算量小,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的土壤系统,对模型参数的个数适当增减,适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4.
杉木多代连栽后土壤肥力变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通过选择邻近分布、母岩一致,树龄相近且为近成熟林等可比较强的一代、二代、三代杉木林标准地,研究杂木林及不同栽杉代数木林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和腐殖质及土壤生化活性的差异,并采用诚分分析(PCA)法对不同林分类型土壤肥力进行排序。结果显示,表层土壤(0-20cm)肥力以杂木林提高,其次为一代杉木林的,二代和三代杉木林的则最差;底层土壤(20-40cm)肥力以杂木林最高,一代、二代和三代杉木林的均较差,建议降低人为干扰频率和强度及改善林分群落结构来提高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从而实现杉木林的可持续经营。  相似文献   

15.
杉木炭疽病空问格局及其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杉木炭疽病空间格局类型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杉木炭疽病在林间呈聚集分布 ,林间小生境异质性是其空间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 ;随林龄增长 ,其聚集程度下降 ,7~ 8年生林分与 5~ 6年生林分聚集程度差异显著 ,大量病原孢子存在及林分生长不良等导致林分中该病大发生 ;不同立地条件由于林分生长势不同导致抗病性差异 ,这是杉木炭疽病空间分布类型不同的主要原因 ;不同坡位杉木炭疽病种群均为聚集分布 ,且聚集强度指数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4 a杉木与木荷混交林的调查分析,发现杉木对密度、立地质量要求较高,而木荷对密度、立地质量要求不严,对光照有一定需求;单位面积株数越少、木荷混交比例越小,杉木生长越好;与杉木混交能一定程度上促进木荷的生长。根据不同树种生长竞争情况,设计不同的间伐模式,填补了杉荷混交林经营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以闽楠凋落物、根和土壤的不同浓度水浸提液为材料,选用杉木种子为受体植物,在不同光照下利用培养皿滤纸法进行发芽试验,初步探索闽楠水浸提液对杉木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闽楠的化感物质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有不同的效应,在无光照条件下各处理对发芽的影响程度远大于半光照和全光照。  相似文献   

18.
不同森林植被下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通过对湖南省会同县地区不同季节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杉木纯林、火力楠纯林以及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土壤各活性有机碳的含量测定,分析了森林植被对土壤活性碳库及其季节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转变为人工林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明显降低;与杉木纯林相比,火力楠与杉木混交可提高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但只有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各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一年中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的大小始终为常绿阔叶林>杉木火力楠混交林>火力楠纯林>杉木纯林,土壤微生物量碳、热水浸提有机碳和碳水化合物则表现为常绿阔叶林>火力楠纯林>杉木火力楠混交林>杉木纯林.与杉木纯林相比,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可提高林地质量,但不同林地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变化规律表现不尽一致,表明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季节差异不仅与温度、降雨等气候因素有关,还受到植被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对杉木幼林进行不同整地和施肥抚育措施的比较试验,并运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对不同经营措施进行多目标决策,结果表明:不同的整地方式和施肥抚育措施对3年生杉木树高与胸径生长的影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表现为大坪整地〉大穴整地〉小穴整地,施肥〉不施肥,即造林前利用挖掘机进行大坪整地和幼林施肥抚育能改善林地土壤水、肥、气、热条件,有效地促进杉木幼林树高、地径生长以及郁闭度的增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造林成本。运用灰色局势决策理论进行多目标决策选择,挖掘机大坪整地方式优于大穴整地及人工小穴整地,施肥优于不施肥。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201个样地和145株样本的实测数据,建立了广西不同地区杉木人工林单木生物量估测优化模型,并对各地杉木单木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及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规律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