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析了国家农业图书馆用户对馆藏电子资源的利用情况,探讨了用户的信息利用特点和需求规律,并在网络管理、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国内外农业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形势,针对辽宁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辽宁现代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建设及其应用研究。建设了农业文献资源数据库群、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群、现代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群和辽宁特色信息资源数据库群,建设了丰富、全面、规范且具有辽宁区域特色的农业科技信息资源仓库,建立了信息技术与实用技术融合推广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和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立体网络,建立了能够同时满足农业研究、管理、推广、生产需求的社会化共享服务平台,建立了农业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和农村信息资源服务支撑体系,实现了科普资源数字化和科技信息的立体传播,建立了资源扩展、服务延伸、方式转变的适应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新机制、新模式,并对辽宁农业信息资源及服务集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统计已走过近30个春秋。30年来,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统计不断完善统计范围、统计指标和统计方法,获取了丰富的统计数据信息,为各部门农业资源环境保护提供了有力支持。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统计也暴露了诸多问题。当前,在农业农村资源环境面临新的形势下,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统计需要进行改革。本文在回顾我国农业资源环境信息统计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强调了对其改革的必要性,并展望了未来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4.
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共享与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自然资源与农业生产要素在利用中表现为消耗和占有,而农业信息资源具有明显的共享性,且可以与非信息生产要素结合加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高效共享与深层开发是农业信息资源利用的核心。当前网络已成为农业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研究网络环境下农业信息资源的高效共享与深层开发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以网络环境下农产品供求信息资源为例,分析得出网络农业信息资源具有更新快、数据存储分散等特征,并指在共享与开发网络农业信息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利用Browser/Server结构和ActiveX组件等技术,给出了一种能克服问题,实现网络农业信息资源高效共享与深层开发利用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发展使广大农业工作者利用Internet获取信息资源成为了可能。互联网上获取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方法:利用搜索引擎检索、利用数据库检索、登录虚拟图书馆、参加论坛、参与电子邮件群和QQ群、登录农业站点等。介绍了Internet上农业信息资源的获取方法,并列出了Internet上农业信息资源的主要站点。  相似文献   

6.
开发了一个实用的、符合用户需求的农业技术信息资源服务平台。该平台以农业技术信息资源共享为出发点、以网络信息资源服务平台为核心、以服务"三农"为目的,大大拓宽了农民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共享农业信息服务,为解决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与农业相关的国际组织信息资源的现状,主要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信息资源、国际农业研究咨询组织及其所属的农业研究中心的信息资源、国际上与农业相关的其他信息网站,国外的相关数据库及专利数据库,这些信息资源提供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方便了解国外农业科学研究进展,对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将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云南省农业信息服务与推广的发展情况,从基础设施、服务队伍、服务环境、资源利用等方面叙述了云南农业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云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应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设适用的农业信息资源,构建云南本土化农业信息服务集成;农业信息服务与农技推广和科普宣传相结合;开展本土化、低成本、多元化信息服务,建立健全资源共享和长效服务机制;以产业化方式推进农业信息化发展,形成完备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9.
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及应用是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研究利用ESRI公司的二次开发工具ArcGISEngine,在VisualBasic环境下运用空间数据引擎结合数据库技术,进行了区域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该系统能够方便的组织管理农业资源信息,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方便用户查询,输出分析与制图信息,其功能模块可对农业资源信息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和挖掘,实现耕地地力评价、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监测、农田水利管理等专业应用,为区域农业资源的信息化、农业生产实践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我国农业经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现有模式进行了研究,介绍了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并分析了农业产业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农业经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最终提出我国现阶段开发利用农业经济信息资源应提倡的模式和理想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农业信息数据库系统,整合农口各类信息资源,进行数据统一化、数据标准化、数据规范化,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设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搭建网络平台,从而提高地方政府决策能力和效率,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产业竞争力,服务国计民生。并利用Intemet与全国农业信息部门共享、与国际接轨,实现农业信息资源交流及其管理,提高信息共享和综合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2.
基于宏微观尺度的三江平原区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7  
针对现有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中将农业水、土资源视为独立系统分别进行研究容易导致系统超负荷运行的问题,该文将农业水、土资源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提出了从微观和宏观尺度进行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新思路。在构建微观和宏观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微观和宏观计算模型,其中微观模型用于求解农业水土资源支撑的最大粮食产量和最大人口数量,宏观模型用于评价区域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相对等级,并将宏微观模型应用于三江平原农垦建三江分局的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分析中。结果表明该模型求得的建三江地区宏观和微观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大小和制约因素,很好地反映出建三江分局农业水土资源承载力的实际水平,表明该模型切实可行,并为区域农业水土资源系统整体效能的充分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安塞县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农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安塞县及其南、中、北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农业资源与农业产业是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的核心,但由于生态环境改善未对系统耦合起到基础或支撑作用,使得资源与产业局部相悖。从安塞县整体而言,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系统耦合,但其标准化系数却是-0.11,导致农业资源与产业态势标准化相关系数只有0.46,使系统耦合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强度较弱,即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但环境改善所增加的农业资源量并未得到相关产业的有效利用,系统耦合效果不显著;就安塞县南-中-北而言,其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模式类型分别为"林区养殖业-果业-设施农业"、"经济林-果业-设施农业"和"畜牧业-特色农产品-经济林",由于养殖业与林草资源未形成有效产业链,相比较北部耦合效果较好。针对农业资源利用率低的现实,在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强化草畜业,发展优质果业及精、细、密型种植业,完善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链网结构,实现农业产业与资源的优化耦合。  相似文献   

14.
运用高级编程语言,将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与动植物病害诊断原理相结合,创建了一个能在Internet上运行的动植物病害智能诊断系统,使病害诊断这一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问题变得简便易行,推动了农业科技在非专业技术人员中的普及、推广及其在网上的传播与利用。  相似文献   

15.
吉林省农业资源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因此农业资源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粮食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农业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进而提出今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因此农业资源对农业生产,特别是对粮食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吉林省农业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进而提出今后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区块链物联网体系主要采用链上存储摘要链下保留原始数据的存储方式中链上无法直接获得真实数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高价值密度的农业物联网数据区块链压缩存储方案。首先,边缘服务器将收集的同一批数据聚合到同一批事务中;其次,设计离群值可处理的自适应有损压缩方法,在满足用户保真度要求的前提下降低数据冗余;最后,压缩数据上链,实现区块链上物联网数据的高价值密度存储。与现有方案相比,该方案能提高链上存储真实物联网数据的效率。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自适应压缩方法压缩数据时,针对不同的数据集会自适应选取k值,在满足用户重建精度的前提下,获得良好压缩效果,减少链上存储空间,提高了数据价值密度;相对于风速之类频率较高的数据,温湿度、二氧化碳等变化频率较低的数据可以获得较高的压缩比;当假设正常数据压缩比为10:1时,该方案可节省约85%的链上存储空间,相应的价值密度提高了约85%。该研究可为农产品溯源过程中的物联网数据高效存储提供解决方案,为实现分布式农业物联网数据压缩存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