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该文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以长时间序列(1996~2006年)的多源SPOT高分辨率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准确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土壤资源质量指数(SQI)来评价和分析杭州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壤资源质量损失状况。结果表明:10 a间,杭州市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土壤质量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城市扩张侵占的都是优质土壤,其中优质黄松土的损失面积占到损失总量的38.11%。土壤资源质量等级最高(Ⅰ)的土壤资源的损失量占到了总量的43%。其中耕地发生质量损失的面积占到损失总量的83.83%,这其中45.86%的损失量都来自土壤资源质量等级最高的耕地资源。城市化过程中土壤资源有效利用与合理保护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岷江上游土壤资源的保护性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永明  汤宗祥 《山地研究》1993,11(4):251-256
岷江上游土地面积24741平方公里,土壤面积20627平方公里,区内土壤垂直分异显著,土壤类型众多,以林地土壤为主,草地土壤居次,耕作土壤甚微,土壤质量差,土壤资源的保护性利用是:加强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精耕细作,增加覆被物,改良土壤,控制林木采伐量和草场载畜量,以促进农林牧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山地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对武夷山土壤的成土条件及土壤类型特征、在垂直方向上递变的分析与比较,阐述了其土壤的垂直分布特征和土壤属性的垂直更替的规律,提出了山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观念。  相似文献   

4.
我国土壤质量及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3年末,国务院、国家统计局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了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公报,从公报可知,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壤质量相较于20世纪90年代整体下降严重,2017年,我国约333万公顷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土壤质量堪忧。基于此,分析我国土壤质量下降情况及原因,剖析我国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保障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希望能够通过改造中低产田,严格管理,修复污染土壤,现实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化利用与开发。  相似文献   

5.
我国干旱土壤资源特点及其利用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其国  顾国安 《土壤》1995,27(1):1-5,11
本文阐述了我国西北干旱区自然条件特点;干旱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石膏正常干旱土,盐积正常干旱土和石膏高寒干旱土等主要类型干旱土壤的分布,理化性状以及主要诊断特征;并根据干旱土壤资源开发受水热因素制约,易盐渍化,沙漠化,后备土壤资源数量少,质量差的特点,提出了其开发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世界范围内的快速城市化过程对土壤资源的质与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作为一种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土壤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强烈人为活动影响下发生功能上的转化、弱化甚至消失.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土壤景观、各种土壤过程都明显异于传统的土壤质量演变规律.与农业生态系统相比,城市生态系统更加复杂,城市化过程中土壤演变研究的挑战性也更大.深入开展城市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响应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系统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我国土壤资源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扼要论述了我国土壤资源数量、主要土类及其分布,并侧重分析了耕作土壤资源的特点及其肥力水平。经统计相关资源,说明我国耕地约有1/3缺乏有机质,约1/2缺磷,在局部农业区钾有透支。另针对我国耕地面积逐年下滑的态势,指出我国土壤资源前景不容乐观。文中还分析了土壤中影响产量的因子,其中以侵蚀,土层浅薄,渍涝,盐化及潜充化问题最为突出。受各种障碍因子交相作用的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1/3。此外还讨论了我国土壤的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纸坊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认识和评价黄土高原地区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质量,以陕西省安塞县纸坊沟为例,选取了26个采样点,分属林地、灌木地、草地、农地、果园、苗圃和撂荒地7种土地利用类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16项土壤理化指标中选取关键指标,计算了土壤质量指数。结果表明:(1)容重、黏粒含量、微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ICMWD)、有机质和pH值是表征纸坊沟流域土壤质量的关键指标,除容重外,其余4个关键指标的隶属度在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间均存在显著差异;(2)与地形因子相比,土地利用方式对纸坊沟流域土壤质量的影响更大;(3)整体上纸坊沟流域土壤质量处于较高水平(0.71±0.10),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存在显著差异,土壤质量指数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林地灌木地苗圃草地果园农地撂荒地。研究结果可为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的合理布局和土壤质量的定向培育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R.杜德 《土壤》1987,19(2):105-107
原联合国粮农组织水土保持处处长、比利时科学家杜德(R.Dudal)教授应邀于1986年9月5-6日在南京土壤研究所作了三场题为“世界土壤图的土壤分类系统”、“热带土壤管理”和“世界土地资源与人口”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0.
基于3S技术的黄河三角洲土壤质量自动化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壤质量退化是黄河三角洲土地开发利用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快速评价土壤质量对该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保护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GPS技术自动获取采样点信息,利用RS快速获取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利用MapGIS对数据进行矢量化,在ArcGIS下对采样点属性进行Kriging插值形成各指标分布图和隶属度分布图,最后利用指数和公式在ArcGIS下自动运算形成土壤质量分布图,并构建了基于3S技术的土壤质量自动化评价流程。评价结果与传统评价对照分析,一致性在90%以上,说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半干旱退化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理化性质的调查研究.得出不同土地利用措施土壤机械成分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0-40 cm土层,88542整地和人工草地的粗砂粒平均含量高于天然草地;在0-100 cm土层,最大田间持水量: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毛管持水量:人工草地>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土壤总孔隙度: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毛管孔隙度:人工草地>人工林地>天然草地;土壤的透气性: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在0-100 cm土层:有机质的含量为:人工林地>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土壤碱解氮的含量变化为: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土壤速效磷的含量变化为:人工林地>人工草地>天然草地.结果表明,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善了土壤结构和肥力,增加土壤的通透性,改变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其中人工造林整地对土壤容重、持水量、土壤养分的促进作用均优于其它利用方式,有利于植被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方式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凌云县典型石漠化地区对7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容重、含水量、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及交换性Ca2+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相对阔叶林地土壤,灌木林、针叶林、退耕台地、草地、退耕坡地、农田土壤的退化程度依次增加.农田土壤质量最低,针叶林地、草地、退耕坡地、退耕台地土壤质量为中等,灌木林地与阔叶林地土壤质量较高.人为干扰是影响土壤理化性质的主导因素,干扰强度大,土壤理化性质退化严重.控制不合理的人为干扰及恢复结构良好的地上植被对改善土壤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利用结构是否合理, 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果及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很大。湖南省衡东县水保站通过在不同坡度、耕作措施、植被状况下设立降雨-径流-土壤流失观测试验小区进行观测试验的基础上,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使之逐步趋于合理, 再结合水土保持生物、工程措施, 使该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4.
基于自然坡面径流小区,分析了南方花岗岩红壤区5种典型土地利用下坡面地表径流与侵蚀产沙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地类地表径流与侵蚀产沙分异规律明显.裸露荒地、坡耕地、早地和疏林地的地表径流分别是典型林分林地的1 354.9%,1 099.9%,712.3%和285.4%;不同地类土壤侵蚀强度排序为裸露荒地>坡耕地>旱地>疏林地>典型林分林地,说明植被能较好地调蓄地表径流和减少侵蚀产沙.在不同降雨强度和雨型条件下,不同土地利用的坡面产流与侵蚀产沙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裸露荒地、坡耕地、旱地、疏林地是研究区主要的侵蚀产沙地类.基于径流小区次降雨条件下径流和侵蚀产沙观测资料,建立了不同地类坡面径流与侵蚀产沙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5.
基于SWAT模型的径流与土壤侵蚀过程模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将可表征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响应影响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应用于密云水库潮河子流域,对模型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1986~1991年下会水文站数据对其径流量和泥沙负荷进行了率定和验证,模型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型对径流的模拟效果非常好,对泥沙的模拟效果较好。通过计算34个子流域内的侵蚀模数,对流域内的土壤侵蚀强度进行了分级,并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内的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农田,为保障密云水库的水质应对其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熵值赋权的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区域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是开展区域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基础。为促进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于熵值赋权法,利用ArcGIS 10平台,将区域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作为统一的系统,开展了单位像元尺度的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评价。评价结果显示,黑龙港地区水土资源综合质量较低,多数地区综合质量值处于0.4~0.6之间,0.6以上相对优良区面积仅占总面积的2.5%,黑龙港地区总体趋势呈现中间及南部区域水土资源综合质量值较高,而东西两侧的边缘区域质量较低。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土壤资源质量相对差的区域,如果水资源质量较好,则土壤资源将被改良,区域水土资源综合质量也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17.
深入研究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关系对认识人类活动在自然环境变化中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TM影像为数据源,基于ERDAS遥感处理平台和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综合分析了费县1987年和2007年两个典型时期的土地利用、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费县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草地这3种土地利用类型中;1987-2007年20a间,费县耕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林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土壤侵蚀面积减少,侵蚀等级下降。总体来说,费县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状况都是向良性的轨道发展。建议今后在继续进行退耕还林的同时,推行合理的耕作制度,有效减少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蒙阴县20年来的土壤侵蚀变化情况,并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做了分析。认为由于蒙阴县建立了比较合理的产业结构,使得土地利用结构科学,同时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所以总体上走向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局面。蒙阴县20年的经历为沂蒙山区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具有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开发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等诸多人文因素所导致的加速侵蚀是水土流失加重的重要原因.依据中国农业发展3个不同时期(原始农业时期、传统农业时期、现代农业时期)水土流失问题的时空变化特点,将我国水土流失历史分为5个阶段.其中,第1个阶段处在原始农业时期,基本维持自然侵蚀;第2~4个阶段发生在传统农业时期,属人为加速侵蚀发生、发展阶段;第5个阶段发生在现代农业时期,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但近来水土保持措施已初见成效.然而,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大量工程建设、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加大,新的水土流失问题正在涌现.如何有效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仍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20.
以陕西省神木县窟野河流域的六道沟为例,探讨利用景观格局数量指标计算法,并运用马尔可夫链转移矩阵研究不同时段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其步骤如下:首先,数字化三期利用图,并在ARC/INFO下统一坐标系统;其次,遴选景观格局数量化指标;然后,在统计软件下计算各指标值;最后进行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覆被时间-空间变化的分析和讨论,得出土地利用/覆被经年经年变化趋势。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区的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和控制水土流失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