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高原人工林草地“土壤干层”问题初探   总被引:106,自引:2,他引:104  
“土壤干层”是黄土高原一种特殊的土壤水文现象。依据调查资料,分析了“土壤干层”特征、成因、危害和树草种特点,认为“土壤干层”不是黄土高原恢复植被的必然产物,但是“土壤干层”的不良影响是严重而持久的,应给予高度重视。现有人工植被虽然有“土壤干层”,但在保持水土、促进天然植被恢复和演替方面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壤水库”的合理调用与防洪减灾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简要介绍了长江1998年洪涝灾害的成因,提出充分调用“土壤水库”是帝现防治洪涝灾害的重要途径之一,“土壤水库”库容大,下泄快,长江流域的侵蚀劣地“土壤水库”需要承受更多的拉蓄雨水任务,但这些侵蚀劣地土壤区在着调用“土壤水库”的障碍,土壤遭受侵蚀后致使“土壤水库”库容损失严重,雨水进入“土壤水库”的通道受阻,充分调用“土壤水库”实现长江流域防洪减灾的措施应包括建立保土保水的地表植被系统,分类整治侵蚀劣地土壤,疏滩入渗“土壤水库”的通道,以及重视调用一个比三峡水库库容水得多的“土壤水库”。  相似文献   

3.
“数字土壤”——21世纪土壤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总被引:33,自引:4,他引:29  
史学正  于东升 《土壤通报》2000,31(3):104-106
本文在“数字地球”概念的基础上率先提出了“数学土壤”的概念以及两者间相互依托的密切关系 .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发展“数学土壤”是社会的迫切需求 ,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阐明了发展中国“数字土壤”已具备的基本条件和急需解决的热点问题 ;简要地描述了“数字土壤”在解决人口与资源、环境以及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上应具有的作用 ,指出为迎接“数字地球”的挑战 ,2 1世纪土壤学应不失时机地发展“数字土壤” ,尤其重要的是发展中国的“数字土壤”  相似文献   

4.
土壤的自动调节性能与抗逆性能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的自动调节性能是指土壤自身对其内部进行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的一定限度内的控制和缓冲,使土壤中水、肥、气、热的储存和释供能较好地满足植物的需要。土壤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即其抗逆性能,则是土壤的自动调节性能在特殊条件下的体现。土壤的自动调节性能是土壤的吸储能力、释供能力、转化能力和缓冲能力的综合表现。它既受制于“体质”,也受制于“体型”。所谓“体质”,是指肥力基础物质--不同粒级的微团聚体的数量、组成比例及其吸储-释供、转化和缓冲的能力;所谓“体型”,是指由不同粒级微团聚体的不同排列与垒结而形成的土体构造。通过适当的方式改善土壤的“体质”与“体型”,将能增强土壤的自动调节能力,从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5.
查理思  吴克宁  鞠兵  高晓晨 《土壤》2020,52(3):634-640
本文选取4个典型遗址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基于剖面形态和理化性质的分析,根据世界土壤资源参比基础(WRB)、美国土壤系统分类(ST)、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对供试土壤进行分类归属研究。结果表明,目前的分类方案均不能较好地体现遗址土壤的特征,因此建议在CST人为土土纲中增加技术人为土亚纲,并先被检索出来,下设缓透技术土和遗址技术土土类,分别下设遗址缓透技术土和含磷遗址技术人为土、普通遗址技术人为土亚类。修改方案不仅可以较少地改动土壤系统分类诊断体系,也能够较好地将古人类影响的土壤特征和产生的技术物质融合到新增的“人为缓透或不透层次”或“人工制品”中,作为从古到今所有人类活动和技术物质的一部分,从而实现遗址土壤在系统分类中的归属。  相似文献   

6.
土壤可蚀性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正> 土壤可蚀性(soil erodibility)是指土壤是否易受侵蚀破坏的性能,也就是土壤对侵蚀介质剥蚀和搬运的敏感性。与侵蚀营力一样,土壤可蚀性是影响土壤侵蚀量大小的又一个重要因子。在水土保持学科中,我国习惯上把“水”和“土”并列使用,而国际上则用“soil loss”、“soil erosion”、“soil conservation”或“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等术语。显然,土壤是水土保持学科的重点。另一方面,土壤侵蚀营力等是土壤流失过程中的外部因素,而土壤性质才是内在因素,因此,水土保持学科中核心的也是重要的问题,应该是土壤保护。土壤可蚀性研究在水土保持研究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国际上把土壤可蚀性研究一直作为水土保持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7.
王秋兵 《土壤通报》2022,53(2):502-504
《土壤:地球的皮肤——从邮文化讲述土壤学的故事》是由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研究员、张甘霖研究员和两位青年土壤学者合写的一本原创性科普著作。该书作者搜集并挖掘众多精美的邮票中蕴藏的丰富土壤学知识,用邮票启迪大众,普及土壤学知识,传播“保护土壤就是保护人类自身”等先进理念,通过邮文化让读者享受土壤之美和土壤养育的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别具一格、意味深长、值得品读。著名土壤地理学家王秋兵教授对该书深有体会,满怀深情写了读后感。现刊于此,供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8.
荷兰Cabauw地区一个 10km×10km区域内的四种主要土壤的水动力学参数用一种实验室直接测定法 (Wind氏蒸发法 )和两种间接方法 (“分段土壤推导函数”、“连续土壤推导函数”)确定 ,而该区域水动力学特性参数的整合则采用两组方案 (聚合土壤参数法和有效土壤参数法 )进行。一个SVAT模型的模拟输出结果———感热通量、潜热通量与实测数据的比较分析表明 :(1)对于用“分段土壤推导函数”确定的土壤水动力学参数的区域整合 ,以“逆模拟法”(有效土壤参数法 )较为可行 ,其模拟感热、潜热的精确性接近参比方案 (“模拟 平均法”) ;(2 )对于实验室直接测定的参数 ,则以几何平均vanGenuchten Mualem经验公式参数的方案 (聚合土壤参数法 )为佳 ;(3)对于“连续土壤推导函数”推导的水动力学参数 ,几何平均土壤组分方案 (聚合土壤参数法 )和“逆模拟法”方案 (有效土壤参数法 )二者均可得到优于参比方案 (“模拟 平均法”)的模拟结果 ,其中以前者最佳 ;(4 )所有区域化参数整合方案中 ,以水平几何平均区域内实验室直接测定的参数的方案最优 ;同时 ,“连续土壤推导函数”法的土壤组分几何平均方案的模型输出精确性接近该最优方案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土壤分类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世界科学文化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起源很早,有着悠久的历史。历代发展经济的方针,是以农业为基础。作为农业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壤,早就为人们所重视。《管子》指出:“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五谷不宜其地,国之贫也”。远古以来,我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是以土壤科学为中心。数千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辽阔的土地上耕种生息,创造和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建立在劳动人民丰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的我国古代土壤科学,造诣很深,是一丰硕的土壤科学宝库。  相似文献   

10.
吉林玉米带现行耕作制度对黑土肥力退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从“体质”和“体型”两个方面探讨了吉林玉米带现行耕作制度对土壤肥力退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现行的耕作制度下,土壤剖面中耕层与犁底层的界面为“波浪型”,而每年进行秋翻的玉米田,其耕层与梨底层的界面为“平面型”。“波浪型”犁底层的土壤容重、三相组成与“平面型”剖面相比有明显差异,而耕层中有机无机复合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无明显差异,与底层土壤有较大差异。但由于“平面型”剖面耕层的有效土量是“波浪型”有效土量的2倍,因此,在生产上“平面型”剖面土壤保水性能、玉米产量等多方面都普遍优于“波浪型”土壤。吉林玉米带黑土肥力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耕层有效土量过少。  相似文献   

11.
《土壤学报》2008,45(3):560
土壤资源是人类的生存平台和粮食生产基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数量均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数量,并且整体质量偏低、退化沙化现象较为严重,加之近年来城市化的扩张,非农占用耕地大量增加,土壤资源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加强我国土壤资源领域的交流,推动对土壤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研究,由中国土壤学会主办,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等九单位承办,于2008年9月24~27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大会主题:土壤科学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主要议题:(一)围绕土壤科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壤科学与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土壤科学  相似文献   

12.
文摘     
<正> “持久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 ture)是一个松散而不严格定义的词汇,它是针对当前试图解决在美国以及整个世界日益引人关注的农业问题的一系列对策而提出的。在这些问题中最为突出的是:化学农药、植物营养物以及水土流失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壤养分的损失和土壤质量的下降;矿物能等不可再生能源缺乏造成的脆弱性;以及近年来由于生产成本上升而商品价格暴跌引起  相似文献   

13.
允许土壤流失量与合理土壤流失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确定防治农田土壤侵蚀的标准,20世纪中叶美国土壤学家首先提出了“允许土壤流失量”的概念,之后这一概念又延伸应用到流域和区域土壤侵蚀评价。“允许土壤流失量”的概念在全球,包括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土壤侵蚀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可持续发展及健康河流理念的提出及水土保持实践中遇到的新挑战,“允许土壤流失量”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方面存在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本文在简要介绍“允许土壤流失量”由来的基础上,着重讨论“允许土壤流失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土壤流失量”的概念及其确定的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4.
棕色荒漠森林土(简称棕漠林土)或称“吐加依土”、“林灌草甸土”、“荒漠森林草甸土”和“胡杨林土”等,这是指发育在漠境地区胡杨林下的土壤.这种土壤在干旱地区有较广泛的分布,但研究资料较少.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进行荒地资源综合考察工作中,对于这种土壤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以16年生苹果树为试材,对果园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容重、有机质含量及根际土壤的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覆草处理可有效增大土壤含水量、孔隙度、有机质含量,增加各土层土壤酶活性、细菌与真菌的数量,减少了放线菌的数量。覆膜处理降低了0~80 cm土层“细菌/真菌”比值,果园土壤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土壤生态逐渐失衡,肥力降低。综合分析土壤理化性状及酶活性、微生物分布特征,认为覆草处理是陇东旱塬区苹果园适宜的地表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16.
赵其国 《土壤》2007,39(1):19-23
1关于土壤学研究的一些新思路1.1土壤学研究的前沿是当前土壤科学研究的新方向这次土壤学大会的主题是“土壤科学的前沿:技术与信息时代”。研究纲领是“土壤学的进步”,也就是说,土壤科学研究的前沿,集中在土壤学的进步之上,即重点集中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景观分析、分子尺度的先进分析技术、环境土壤生物学、植物/土壤界面过程、土壤过程和反演的计算机建模、精确农业以及其他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应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长期施肥对黑土团聚体中腐殖物质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凯  窦森  韩晓增  陈辉  周桂玉 《土壤学报》2010,47(3):579-583
腐殖物质(HS)是土壤有机质的主体,在土壤固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近些年来,在土壤有机质化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团聚体是土壤有机质(SOM)分解转化和HS形成的最主要“场所”,土壤中的一切生物化学活动均在这一骨架内进行(包括土壤腐殖化作用)。在正常的或特定的条件下,不仅微生物主导的腐殖化作用需要合适的“场所”,而且所形成的HS也只有在合适的“场所”或者说与土壤矿质部分相结合才能长时间保存[2-3]。这种“场所”或者说有机无机结合状况,是制约整个土壤固碳反应的关键。但至今为止关于这种“场所”(团聚体)的固碳机制尚不清楚,特别是很少注重HS化学方面。团聚体和HS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可以假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国内外土壤固碳的相关研究前沿与进展,本文基于 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与CNKI数据库,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领域内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关于土壤固碳研究的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且近几年增幅较大。美国的发文量及发文期刊的影响力均较高。从国际合作水平来看,中美两国的合作较紧密,对该研究领域的贡献最大,中国科学院、俄亥俄州立大学和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具有较高的国际影响力,而国内影响力较强的机构有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国际上主要发文期刊有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农业生态与环境)、Soil & Tillage Research(土壤与耕作研究)、Global Change Biology(全球变化生物学),国内生态学报、生态环境学报和应用生态学报发文量较多。从学科分布来看,国际土壤固碳研究涉及的学科主要有环境科学、土壤科学和生态学;国内主要集中在农学与林学。国际研究热点关键词包括“organic matter”(有机物)和“nitrogen”(氮),研究前沿是“Greenhouse gas emission”(温室气体排放)和“Nitrous oxide emission”(一氧化氮排放)对土壤固碳的影响;国内主要的研究热点关键词是“土壤有机碳”和“固碳”,“群落结构”(特指土壤微生物)对土壤固碳的影响是目前的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19.
龚子同 《土壤》1989,21(2):58-64
本文结合年前在苏联阿拉木图召开的“国际土壤分类会议”,介绍了国内外土壤分类的发展趋势、现状及我国土壤系统分类的改进问题.  相似文献   

20.
陇东黄土区丘陵沟壑区沙棘人工林分的年生长,土壤养分,土壤酶活性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并均存在着季节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沙棘的年生长过程与脲酶,磷酸酶等转化土壤速效养分的酶活性变化规律相同,都为“夏高型”;转化酶,脱氢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等与土壤有机质形成有关酶的活性变化规律为“秋高型”。土壤速效养分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夏低型”,夏季沙棘人工林分的年生长高峰造成了此时土壤速效养分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