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小麦对渍涝的响应及排水指标确定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湖北平原地区春季雨水较多,麦田易受渍涝危害,研究小麦对渍涝的响应,并建立作物相对产量与渍涝天数的关系模型,可为该区冬小麦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管理提供依据。在可控制灌排的有底混凝土测筒中于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设置持续渍涝(5、10、15和20 d)处理,旨在研究江汉平原冬小麦孕穗期和灌浆期持续渍涝胁迫对其生理活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孕穗期、灌浆期受渍涝胁迫均导致叶绿素a、b和2者总含量降低,且渍涝时间越长,含量越低。孕穗期和灌浆期渍涝后,过氧化氢酶活性在旗叶、根系、灌浆期幼穗中的变化趋势均是先升高后降低,除孕穗期根系在渍涝15 d时达到最大,其余部位均是渍涝10 d时达到最大,在孕穗期幼穗中的变化趋势是随着渍涝程度的加剧,其活性持续升高;除孕穗期幼穗、灌浆期根系外,其余部位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是持续增加,且渍涝程度愈重,其增加幅度愈大,在孕穗期幼穗中的活性恰恰相反,在灌浆期根系中的变化趋势是先降低后升高,渍涝10 d时降到最低;旗叶、根系和幼穗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且渍涝程度愈重,其降低幅度愈大。孕穗期、灌浆期小麦遭受渍涝后减产严重,孕穗期渍涝5、10、15和20 d 4个处理实际产量分别减少了18.4%、45.5%、63.9%、85.5%,灌浆期分别减少了7.6%、17.8%、43.7%、70.2%,孕穗期渍涝小麦减产的原因是单株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减少,灌浆期是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减少。若以小麦减产15%作为田间渍涝排除标准,孕穗期、灌浆期能承受的渍涝时间为3.6、6.4 d,田面渍涝排除后应在3 d内将地下水位降到70 cm以下。该研究可为长江中下游稻作区麦田排水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渭河下游发生洪涝灾害后,渭北渍涝灾害的危害性引起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关注。从渭北渍涝灾害治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实际出发,结合当地排水工程的现状,讨论了今后如何更好地预防治理渍涝灾害,提出了有关对策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DEM的辽宁乡镇渍涝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满足天气预报中对渍涝灾害预报的要求,利用辽宁省1:25万DEM基本地形数据,以GIS为平台分析研究区域的水流方向和汇流能力栅格;对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Curve Number径流预报模型进行本地化调试,应用辽宁省乡镇降水量预报和汇流能力栅格,通过耦合得到实际地形的汇流量;根据汇流量和渍涝等级对应关系发布辽宁省乡镇级别的渍涝风险气象等级预报,并在一次天气过程中进行试报,预报结果和实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近32a(1980-2011)荆州棉花生长季降水量资料,针对棉花4个生育期对水分的需求,进行作物旱涝等级划分。结果表明,荆州棉花生长季内发生的水分胁迫以渍涝为主,无干旱胁迫;苗期降水量普遍多于需求,渍涝风险高;蕾期和吐絮期发生渍涝的频率远高于干旱,且多发生大涝和重涝;花铃期干旱发生频率略高于渍涝。将研究区历年棉花产量分离为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气象产量与各生育期旱涝程度的相关关系表现为,气象产量与全生育期和花铃期降水距需百分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吐絮期降水距需百分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棉花生长季内降水量超出需求越多,气象产量越低;除降水量显著偏少的年份外,降水越少,气象产量越高。通过采用距需百分率法划分棉花各生育期的旱涝等级,充分揭示了各生育期需水量与降水总量间的平衡与矛盾,对江汉平原棉花种植区不同旱涝年景及不同月份的田间水分管理与高效利用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GIS的鄂州市中低产耕地评价及其改良利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GIS技术,运用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方法对鄂州市的中低产耕地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其障碍因素,结果表明,在鄂州市现有40892.3hm^2耕地中,三等以下的中低产耕地30169.3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3.78%,其中渍涝潜育型、干旱灌溉型、瘠薄培肥型、障碍层次型等4类中低产耕地分别占总耕地的22.84%、25.04%、16.76%和9.14%。根据中低产耕地的限制因素及其空间分布,划分为水网平原潮土田区、低丘垄岗红黄土区和低山丘陵红沙泥土区3个区域,并针对不同区域特点,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良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山西省积极开展粮棉高产创建活动,为全省农业生产树立了样板,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2013年山西省克服了前期干旱.中期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暴雨、冰雹、渍涝、大风等灾害,后期病虫害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玉米高产创建示范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相似文献   

7.
吕厚荃  娄秀荣 《中国农业气象》1998,19(3):52-53,F003
1998年度冬季(1997年12月~1998年2月)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吕厚荃娄秀荣(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81冬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东部冬作物区降水偏多。本季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南方地区的阴雨渍涝。全国大部农区前冬不冷,隆冬寒,后冬暖;...  相似文献   

8.
海河低平原盐渍涝洼区表层土壤积盐影响因素通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海河低平原盐渍涝洼区表层土壤积盐因素的主次关系结果表明 ,地下水埋深2~ 3m、表层土壤全盐量≤ 5 0g/kg、地表高差≤ 6 6cm地段 ,表层土壤盐渍度主要受心土层盐分状况和微地形因素支配 ,而 6个间接作用中亚表土层全盐量通过心土层全盐量对表层土壤盐分累积的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9.
三江平原低湿地水田土壤理化特性及暗管排水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低湿土壤渍涝问题是限制农业生产的瓶颈问题,为改良低湿土壤渍涝问题,该文研究低湿地水田草甸沼泽土土壤特性,并探讨利用暗管排水进行低湿地排水及种植水稻的效果。结果表明,草甸沼泽土土壤质地黏重、各层土壤黏粒质量分数在40%以上;有效孔隙低,在6.40%~7.81%之间,通气、透水性差,母质层几乎不透气、透水,土体容气度为5.55%~16.08%;含水率高,自然状态达到40%以上;土壤容重低,耕层为0.93 g/cm3,母质层1.30 g/cm3;硬度低,液性指数在0.38~0.61之间,整体处于可塑状态,机械承载力差;草甸沼泽土上设置暗管可以改善土壤的透水性,随距暗管距离不同,土壤排水效果有差异,距离暗管越近,土壤排水效果越好,水分降低的越明显;同样排水晒田后,暗管处理土壤表层状态呈干裂状态,对照(无暗管排水区)则仍呈湿润状态;从水稻产量看,有暗管的处理水稻产量比无暗管处理增产8.06%。研究可为低湿地水田合理利用及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海河低平原盐渍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研究海河低平原盐渍涝洼地2700m×2100m尺度土壤6个主要养分属性和全盐量的空间变异结构结果表明,在轮荒、撩荒半自然状态下土壤全N 、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及有机质等含量的空间变异性存在着良好的半方差结构,而全P 半方差结构尚难理想的确定.半方差曲线图遵从指数和球函数等理论模型,最大相关距离分别在340~1173m,结构方差在基台值中所占比例均较大,达40%以上.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壤资源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扼要论述了我国土壤资源数量、主要土类及其分布,并侧重分析了耕作土壤资源的特点及其肥力水平。经统计相关资源,说明我国耕地约有1/3缺乏有机质,约1/2缺磷,在局部农业区钾有透支。另针对我国耕地面积逐年下滑的态势,指出我国土壤资源前景不容乐观。文中还分析了土壤中影响产量的因子,其中以侵蚀,土层浅薄,渍涝,盐化及潜充化问题最为突出。受各种障碍因子交相作用的低产田约占耕地面积1/3。此外还讨论了我国土壤的  相似文献   

12.
田块尺度苏打盐渍土盐化和碱化空间变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建锋  邓伟  章光新 《土壤学报》2006,43(3):500-505
土壤盐渍化是松嫩平原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据统计,目前松嫩平原土壤盐渍化面积约327万hm^2,占平原总面积的21%左右.研究表明:盐渍土的盐分含量和化学特征常具有高度的空间变异性.盐渍土的这种空间变异性是由土壤的非均质性和各种随时空变化的外在因素引起的.这些外在因素包括浅埋深地下水、微地貌、季节性渍涝、人类活动等.定量描述苏打盐渍土盐分空间变异特征不仅有助于理解各种外在因素在土壤盐渍化过程中的作用,深化对土壤发生盐渍化机制的认识,而且将为苏打盐渍土的改良和治理提供必要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主产区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站实测气象资料和作物发育期资料,计算冬小麦和油菜生长季的气候适宜度和灾害指数等参数,评价该阶段气象条件对夏收粮油作物的利弊影响。结果显示:2021/2022年度冬小麦、油菜生育期内,产区大部光热充足、土壤墒情适宜,冻害、干旱等农业气象灾害影响程度偏轻,气候适宜度高于上年和近5a平均值,气象条件利于夏收粮油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成熟收获期间多晴好天气,收获进度快、质量高。但北方冬麦区秋播期多雨渍涝,冬小麦播种期明显推迟,冬前壮苗比例偏少、分蘖不足。江南和贵州等油菜产区冬季持续阴雨寡照,影响油菜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4.
基于全国2467个气象台站实时和历史同期观测资料,利用农业气象评价指标、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数评估方法等,综合评估2022年玉米、一季稻、晚稻、大豆和棉花等主要秋收作物关键生育期的农业气象条件、生长适宜度、农业气象灾害等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长季内大部农区光热条件好,水分条件制约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产量提高;玉米、一季稻、大豆、棉花关键生育期内低温、阴雨寡照、暴雨洪涝灾害影响偏轻;长江流域夏季高温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最强,一季稻等作物遭受严重高温热害,玉米、大豆等旱地作物遭受严重夏秋连旱;吉林、辽宁和山东等地夏季出现叠加性强降水过程,部分地区玉米、大豆渍涝灾害较重。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全国2433个气象台站2023年实时和历史同期(1991-2020年)观测资料、农业气象观测站和试验站作物发育期观测资料,利用农业气象评价指标、作物气候适宜度模型、农业气象灾害指数等方法,综合评估2023年主要秋收作物生长季内农业气象条件、生长适宜度、农业气象灾害等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23年秋收作物生长季大部农区光温适宜、降水充沛,农业干旱、低温冷害、南方高温热害、寒露风等灾害影响偏轻,总体上利于秋收作物产量形成。但京津冀和东北等地强降水导致部分农田发生较重渍涝灾害,华北、黄淮和新疆等地夏季高温极端性强,北方地区春季阶段性低温,湖北湖南部分晚稻遭受寒露风灾害,西南地区南部春旱持续时间长,北方部分农区夏季阶段性干旱,部分农作物生长受到一定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13年春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春季(3-5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3.6℃,比常年同期偏高0.9℃;内蒙古中西部、华北中南部等地降水偏少30%以上,全国农区大部土壤墒情适宜,日照充足.3月上旬-4月中旬东北地区遭遇罕见低温多雨雪天气,低温和春涝叠加使东北农区春耕和春播延迟.南方地区暴雨频发,多省遭受暴雨洪涝灾害,农田渍涝灾害严重,对农业影响重于去年同期.西北地区大部气温较常年偏高2 ~4℃,春播进度明显快于去年.北方冬麦区大部光热充足,区域性强降水显著改善土壤墒情,部分地区旱情解除,利于小麦产量形成和春播作物生长发育.西南地区降水接近常年同期或偏多30% ~ 50%,大部地区墒情得到改善,对春播作物生长有利.  相似文献   

17.
针对松嫩平原北部丘陵漫岗黑土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春旱和耕层渍涝并存的问题,采取了垄向区田与鼠道、暗管和明沟4种措施并将其有机集成形成了4个坡耕地综合治理技术模式。于2009和2010年,以黑龙江农垦北安分局红星农场3°坡耕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技术模式对大豆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产量、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技术模式均有不同程度的蓄水保土增产和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其中鼠洞+暗管+明沟+垄向区田措施效果最为明显,与常规耕作相比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27.3%和23.9%,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分别减少了31.3?mm和456?t/?(km2·a)。  相似文献   

18.
2022年夏季(6−8月),全国平均气温为22.3℃,较常年同期偏高1.1℃,大部农区热量充足。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达14.3d,较常年同期偏多6.3d,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全国平均降水量仅290.6mm,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2少。全国平均日照时数677.4h,接近常年同期,较2021年同期偏多53.7h。夏收区大部天气晴好,利于夏收粮油作物充分成熟和品质提升;6月下旬两次明显降水过程有效缓解北方夏播区前期旱情,但陕西、甘肃部分地区土壤墒情偏差,不利于适时夏种。大部农区光热充足,未出现明显阴雨寡照天气,北方农区降水充沛,土壤墒情适宜,有利于玉米、大豆等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南方持续高温少雨导致农业干旱发生发展,水稻、玉米等作物遭受高温热害,气象条件不利于农作物、经济林果等稳健生长;辽宁、山东出现叠加性降水,导致部分低洼农田出现渍涝。6月上旬、8月下旬东北地区阶段性低温,影响秋收作物生长发育和灌浆。  相似文献   

19.
机械化整地方式对低洼水田土壤理化性质及水稻产量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低洼地是黑龙江省分布在三江平原地区的地势较低的一类耕地土壤,由于地势低、易受渍涝影响,土壤生产力低,作物产量低而不稳,提高这类土壤生产力对农业生产尤为重要。该文以低洼地典型的一类土壤沼泽土为供试土壤,采用大田对比试验的方法,开展旋耕、深松、深翻、深松鼠洞4种不同机械化整地方式对低洼水田理化性质改良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旋耕比,深松、深翻机械整地可以使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降低10.03%~27.23%,土壤透水性提高,土壤容重增加0.05~0.18 g/cm3、增幅为6.60%~16.98%,差异显著,深松、深翻使土壤硬度提高,总孔隙降低幅度3.16%~11.92%,滞水现象得到改善,深松鼠洞机械整地效果与旋耕比差异不明显;在排水晒田后,土壤温度明显上升,平均每天增加1~2℃,深松效果好于深翻,土壤氮素供应强度增加;深松整地水稻产量连年增加,第1年增产4.21%,第2年增产10.46%,达到显著水平,深翻对水稻产量无影响,第2年有增加趋势,差异不显著,深松鼠洞整地第1年和第2年水稻产量与旋耕比无差异显著,在深松鼠洞改土技术及机械研发上要进行新的改进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对新疆的自然环境、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进行辨析的基础上,依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中新疆的三级区划标准,结合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归纳了其水土保持有关措施,提出了生态经济型、绿洲农田防护型、防风固沙型、生态修复型、土壤盐渍治理、沟坡兼治型、生态景观型、防洪安全型、开发特色经济型、生态旅游型、生态保护型、生产建设项目等12种水土保持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