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农业气象》2021,(3):F0002-F0002
《中国农业气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农业气象研究所)主办的反映农业气象科学研究进展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农、林、水、畜、牧等产业与气象、环境有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国内外有关专题研究动态综合评述等,涉及气候变化影响、区域农业气候、局地农业气候、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候区划、动植物物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农业生态环境、旱作节水农业、农业设施的结构优化与小气候调控。  相似文献   

2.
北方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智能服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该文针对设施农业种养殖企业用户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直通式服务需求,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化技术,基于JavaEE技术框架、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云服务技术,通过多重因素关联规则学习方法,构建基于互联网气象数据、设施农业小气候环境数据及作物生育期等多重因素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预警和生产管理专家知识规则,依托气象部门一体化智能网格气象预报预警平台和未来3~7 d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开发基于互联网数据挖掘和专家知识决策技术的设施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智能决策推送服务系统,对寒潮、大风、低温寡照、暴雪等北方主要设施农业气象灾害进行早期预警提醒,系统于2017年秋冬季在天津津南区部分农业园区推广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通过智能手机APP对5次强冷空气过程提前3~5 d自动研判并实时推送设施农业生产管理决策和防灾减灾提醒建议,便于生产管理者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和提前采取生产管理措施,避免重大灾害损失,探索应用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挖掘等信息手段开展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为研究满足设施农业互动式、个性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气象信息服务和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专家介绍     
《中国农业气象》2006,27(4):F0002-F0002
王道龙研究员,1956年10月生于河南省泌阳县,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1984年北京农业大学农业气象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调入农业部农业资源区划管理司(全国农业资源区划办公室)工作,先后任综合处、区域规划处处长。1998年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区划所副所长、党委副书记。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党委书记兼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中日农业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副主任,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分会副理事长和耕作制度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可持续农业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国土经济研究会理事,农业部种植业专家顾问组成员,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项目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绿色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农科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气象》2021,(1):F0002-F0002
《中国农业气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农业气象研究所)主办的反映农业气象科学研究进展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农、林、水、畜、牧等产业与气象、环境有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国内外有关专题研究动态综合评述等,涉及气候变化影响、区域农业气候、局地农业气候、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候区划、动植物物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农业生态环境、旱作节水农业、农业设施的结构优化与小气候调控;作物气候生产力、农业生物气象(作物气象、畜牧气象、森林气象、智慧气象、品质气象等);农业气象数值模拟、农业气象仪器与监测;农业气象灾害(各种灾害对农林水产品的影响及其机理,灾害防御和保险理赔等)、农业昆虫迁飞的气候条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气象上的应用(原始资料获取、数据分析提取、信息扩散各环节);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业气象》2021,(2):F0002-F0002
《中国农业气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农业气象研究所)主办的反映农业气象科学研究进展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农、林、水、畜、牧等产业与气象、环境有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国内外有关专题研究动态综合评述等,涉及气候变化影响、区域农业气候、局地农业气候、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候区划、动植物物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农业生态环境、旱作节水农业、农业设施的结构优化与小气候调控;作物气候生产力、农业生物气象(作物气象、畜牧气象、森林气象、智慧气象、品质气象等);农业气象数值模拟、农业气象仪器与监测;农业气象灾害(各种灾害对农林水产品的影响及其机理,灾害防御和保险理赔等)、农业昆虫迁飞的气候条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气象上的应用(原始资料获取、数据分析提取、信息扩散各环节);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气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农业气象研究所)主办的反映农业气象科学研究进展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农、林、水、畜、牧等产业与气象、环境有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国内外有关专题研究动态综合评述等,涉及气候变化影响、区域农业气候、局地农业气候、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候区划、动植物物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农业生态环境、旱作节水农业、农业设施的结构优化与小气候调控;作物气候生产力、农业生物气象(作物气象、畜牧气象、森林气象、智慧气象、品质气象等);农业气象数值模拟、农业气象仪器与监测;农业气象灾害(各种灾害对农林水产品的影响及其机理,灾害防御和保险理赔等)、农业昆虫迁飞的气候条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气象上的应用(原始资料获取、数据分析提取、信息扩散各环节).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业气象》2020,(1):F0002-F0002
《中国农业气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原农业气象研究所)主办的反映农业气象科学研究进展的学术刊物。主要刊登农、林、水、畜、牧等产业与气象、环境有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国内外有关专题研究动态综合评述等,涉及气候变化影响、区域农业气候、局地农业气候、农业气候资源利用、农业气候区划、动植物物候变化、温室气体排放;农业生态环境、旱作节水农业、农业设施的结构优化与小气候调控;作物气候生产力、农业生物气象(包括作物气象、畜牧气象、森林气象、智慧气象、品质气象等);农业气象数值模拟、农业气象仪器与监测;农业气象灾害(各种灾害对农林水产品的影响、机理、防御、保险理赔等)、农业昆虫迁飞的气候条件等;信息技术在农业气象上应用(原始资料获取、数据分析提取、信息扩散各环节);农业气象情报、预报等方面。随着农业气象学与其它学科间交叉的增加,相应的研究成果都可在《中国农业气象》上发表展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产业化的发展,农业主体产业和特色产业呈现区域化、规模化、设施化和专业化发展趋势。农村科技服务对象、生产内容以及农业内外部环境条件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针对农村科技服务重点对象的调整和定位、农村科技服务资源的整合和集成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方式改革与手段创新等作了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根据WMO农业气象委员会第十届会议文件及世界农业气象长期计划,综述了世界农业气象为农业稳定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科技进展及其研究动态,阐述了农业气象要适应农业稳定持续发展和增强为农业高产优质及适宜环境等有效的服务能力,并对未来农业气象科技的进展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0.
农业信息化与电气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能源驱动的现代设施农业成为防范农业气象灾害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农业环境监控系统与供能系统的运行和管理相互割裂,无法应对温室停电、农电负荷过载等连锁风险。因此,该文将农业科学、信息科学与电力科学相关理论融合,考虑设施农业环境、农作物和能源系统状态,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出发研究人工智能在农业工程和电力工程交叉学科的应用,对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设施农业能源互联网智能预警理论进行评述与展望。该研究可为保障设施农业的安全生产,推动智慧农业技术与农业智能装备的升级和发展,实现农业园区的信息化和电气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绍兴市农业生态和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建立基于3S技术的农业生态监测和基于自动气象站、雷达、卫星、数值预报、短信息技术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动态监测绍兴市耕地被侵占面积,分析水资源分布、土地利用覆盖等农业自然资源分布特征,并对农业气象灾害实现监测和预警,从而为根据当地自然资源优势,通过农业结构调整,有效地减轻气象灾害损失,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导致都市农业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其研究有助于实现都市农业功能的空间合理布局与优化、协调与城市社会经济功能的发展。结合西安都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构建都市农业的生产经济功能、就业功能、文化休闲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rcGIS的格网化技术从0.5 km×0.5 km尺度测评并分析都市农业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受农业自然资源条件和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差异的影响,生产经济功能整体上表现出从西南向东北递增、从近郊平原区向中远郊平原区递增的空间格局;就业功能受区县农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作用,表现出秦岭山区低于平原区、近郊平原区向中远郊平原区递增趋势的空间分布规律;文化休闲功能受距离衰减规律支配表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型的圈层空间结构,道路、河流、旅游景区又进一步影响各种功能值分布区的具体空间形态;西安都市圈的地貌地形、都市农业用地类型及其破碎化程度决定都市农业生态功能在空间上表现出由都市圈边缘区域至中心区域逐渐下降的趋势特征,并且各种生态功能值分布区的破碎零散化现象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13.
魏晓明  林聪  王伟  赵铭  张旭 《农业工程学报》2006,22(14):228-230
以周口村为例,对周口村生态畜牧业系统进行能流分析,评估了引入沼气工程对村生态畜牧业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态畜牧业系统中引入沼气工程,可以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实现对资源的多层次利用,形成了系统内部物质的良性循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是新疆干旱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根据新疆水资源现状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评价分析了现状条件下新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并对不合理问题提出了初步建议,为该区今后实现新疆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较恶劣,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干旱区其表现更为突出.科学的分析水利工程的生态效应可为区域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以Landsat遥感影像和水文数据为主要数据源,分析开都河流域第一分水枢纽工程建成前后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径流量与生物量变化趋势,进一步讨论水利工程建设对开都河流域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第一分水枢纽工程建成以后,研究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增加,其中耕地面积直线增加;2)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前后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与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对比分析,得知水利工程可以调节开都河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配,适应人类对水资源利用的要求;3)水利工程运行后,研究区植被覆盖度与生物量逐渐增加,裸地面积逐渐减少,说明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有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6.
通过本项目组的调研,总结出在农业新形势下,我国肥料产品、技术和政策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肥料产品与农业需求不匹配;技术集成无法满足农业现代化的需求;肥料经营体制不利于科学产品和技术落地;技术服务供应能力和需求不匹配;管理政策制约。解决的思路:通过肥料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有机替代、精准施肥、体制机制创新、完善政策法规,系统构建我国肥料领域创新体系。具体建议:构建以农业需求为导向的国家化肥产品新体系,促进农业高产、土壤培肥、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加强有机肥资源高效利用,推动化肥有机替代减量;加强施肥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加强肥料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加强国家绿色肥料体系建设;建议国家设立肥料重大科技专项,为上述建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7.
鲁西北地区农业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估算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以鲁西北地区县级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为基础,采用“机制法”对农业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模型进行了光、温、水、土、社会因子逐级订正。研究结果表明,“机制法”能够很好的反映鲁西北地区农业生产和农业土地资源分布的空间格局和区域差异,各级订正的有效系数进一步揭示了鲁西北地区各种资源因子对农业生产的限制程度。  相似文献   

18.
在网络环境下,应用Visual Studio.NET2003开发平台和MapXtreme 2004集成开发环境,结合沈阳市东陵区农业土地资源详细数据资料以及土地管理部门的需求,设计了基于WebGIS的农业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对区域性土地资源信息的科学高效管理,方便快捷地获取土地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信息,为相关部门在土地资源管理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对实现数字化农业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其产业体系与利用路径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5  
中国具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不仅可减少田间焚烧环境污染、消除火灾隐患,还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基于中国大陆地区各省级行政区的统计数据,探讨了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构成与空间分布特征。玉米、水稻、小麦三大粮食作物秸秆占全国秸秆资源总量的84.8%;秸秆资源总体呈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阶梯状分布特征。统揽中国秸秆产业发展全局,系统梳理并深入解析了中国秸秆产业政策体系、市场体系、技术体系和监管体系发展历程和现状。分别以单一利用、综合利用、战略布局和区域统筹为鲜明特征,将秸秆利用政策历程划分为政策起步期(1979—2007年)、政策发展期(2008—2012年)、政策转型期(2013—2016年)和政策深化期(2017年至今)。系统阐释了中国农作物秸秆农业利用、能源化利用和高值化利用的主要路径与模式。该研究可为指导中国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江苏土地资源支撑能力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江苏土地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状况,实现科学的农业发展路线,该文从耕地资源生产能力、土壤环境质量以及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出发,构建评价体系,评价江苏省土地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结果表明,从单要素评价结果来看,江苏省耕地生产能力和土壤环境质量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水平优于生态服务功能的支撑水平,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偏低;土壤环境质量处于弱支撑区域的评价单元达15个,今后这些地区在发展农业生产时应关注土壤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苏中地区大部分县市的土地资源可以较好地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江苏省最适宜发展农业可持续的区域,苏南和苏北地区土地资源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弱,而苏北地区的支撑能力又优于苏南地区。各地区应根据自身的土地资源禀赋差异,选择合适的农业发展途径,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同时,维持地区的农业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