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农地整理工程措施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福建省长泰县雪美洋土地整理区为例,分析了项目区农地整理的工程措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农地整理工程措施生态可持续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采用分层综合评价法,对项目区农地整理工程措施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农地整理是增加耕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农地整理区位选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该文将其与生态安全、城镇发展相耦合,运用竞租模型、生态安全理论综合分析了新增耕地潜力、生态环境、土地非农化对农地整理区位选择的影响,形成了农地整理区位选择的研究框架,构建了农地整理区位选择指标体系。在此框架下,以宿迁市宿豫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以行政村为基本评价单元,应用构建的区位选择指标,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最佳的农地整理区位。结果表明,宿豫区农地整理的优选区位主要位于新沂河以南沂沭平原中部地区、骆马湖以西黄泛平原北部地区,这些区域河流湖泊较少,远离中心城区与工业区,亦是宿豫传统农业区。该研究为科学理性地开展农地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中国污染农地整理工程的环境问题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增长,工业化、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农地污染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据《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数据,中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利用现行的土地整理技术对污染农地进行整理,势必给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带来一定的影响。该文分析了中国现行农地整理技术特点,认为现行的土地整理技术不同于国外先修复后整理的实施流程,对于在中国广泛存在的轻微、轻度污染土地,应用现行污染农地整理时,会引起污染面积扩大、污染类型复杂、污染方式多元化等环境问题。该文以土壤修复技术与土壤整理技术兼容性为出发点,提出通过构建污染农地的整理技术途径有效地解决此类问题。该文强调,所提出的技术体系只适用于轻微、轻度污染农地的整理。中度、重度污染的农地,应先修复,后整理。该文为中国轻微、轻度污染农地整理提供了科学的思路和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4.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整理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该文从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入手,提出开展土地整理是推进我国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土地整理顺利实施的关键是要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开展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农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农地整理项目后效益的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地整理的实质是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因此,可以把农地整理3大效益的评价转化为对经济产出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测算.该文在综述了学者有关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以货币价值为衡量标准的项目后效益评价模式,并以南京市两项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式较为全面,科学地测算农地整理项目带来的价值,所需数据资料较简单,数据量较少,评价结果可以直接做投资效益分析,也可以用于项目之间的后效益对比分析.但同时,该评价模式在对农地整理带来的价值构成方面的考虑并不十分全面,推广应用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农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我国目前正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农地整理活动,国家和地方每年投资几百亿元资金进行农地整理。但大多数地区农地整理目标主要是扩大耕地数量,忽视了农地质量的提高。因此,该文从农地可持续利用角度,探讨了可持续农地整理项目规划的内涵,提出了可持续农地整理项目规划的程序、内容和编制原则,并以长泰县雪美洋项目区为例,将农地可持续利用理念融进了项目规划编制过程,编制了规划方案。最后,选用具有代表性的13个指标对项目规划方案的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按规划要求实施后,项目区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有显著的改善,经济收益有明显的提高,公众满意,极大地促进了农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苏南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耕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丁建中  彭补拙  周生路 《土壤》1999,31(4):185-189
本文系统分析了苏南城镇化发展的特点,从耕地可持续利用的角度阐述了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最后提出了苏南地区在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实现耕地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对策,确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导地位,推进土地持续利用与管理,进行市地整理,村庄整理和农地整理,深化改革,全面实行城镇土地有偿使用。  相似文献   

8.
农地整理土方工程量计算及调配中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GIS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该文探讨了GIS技术支持下格网法在农地整理土方工程量计算和GIS技术在土方调配中的应用研究,并运用ArcGIS桌面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了安徽省郎溪县农地整理土方工程量的计算和调配,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最后讨论了GIS在土方工程量计算及调配中应用前景、问题和对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GIS的农地整理三维可视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农地整理是中国现阶段增加耕地数量与提高耕地质量的手段,也是协调人地关系、缓解人地矛盾的主要措施。该文将GIS与农地整理相结合,探索基于GIS的农地整理三维可视化的新方法。该文采用了系统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并选取湖北省枣阳市熊集镇土地整理备选片为试验区,利用高程点构建农地整理的DEM,对其质量检验后与DOM叠加,构建了农地整理区土地利用现状三维地表景观;该文还论述了农田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内容的三维构建方法,完成试验区工程布局的三维设计。以GIS为代表的空间技术将会提高农地整理规划的工作效率,也便于施工前的可行性论证。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的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公众参与的实践基础,针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11.
我国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土地利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成为当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的前沿课题.文章诠释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并且对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在系统分析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机理的基础上,以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规划为导向的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体系.其中基于土地利用规划层次性和空间性的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的选择以及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研究仍是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的评价方法进行实证研究,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供依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为基础,结合研究区实际确定的大庆市各种土地利用生态系统的单位面积服务功能价值,根据大庆市规划期内的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预测大庆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实施前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的变化,评价实施规划将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大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是切实可行的,方案的实施将给大庆市带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研究表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理论的引入,实现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的结合,对正确制定土地利用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93,自引:20,他引:9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土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引起的效应,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土地整理具有效益的统一性,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国民经济与整理区农户的影响;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影响;土地整理的社会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农村社会环境、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的贡献与影响;土地整理的景观效益表现为土地整理活动对农村景观的影响;而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为土地整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景观效益的综合。  相似文献   

14.
矿区耕地整治潜力评价与整治分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探索矿区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方法,为新时期矿区耕地整治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山西省长河流域为例,从耕地的利用低效利用度、生态脆弱度和土地损毁度3个维度构建矿区耕地整治潜力指标体系,在进行分项测度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修正,集成测算了耕地整治潜力,并利用自组织双重聚类和DB指数(Davies-Bouldin Index)确定耕地整治分区和整治策略。结果表明:1)长河流域耕地低效利用度、生态脆弱度、土地损毁度及整治潜力的空间分异显著;2)长河流域划分为健康利用提升区、耕地资源整理区、重点生态修复区、损毁土地复垦区、土地治理优配区和综合土地整治区6类分区,并据此制订差异化的整治策略;3)基于自组织双重聚类划定的耕地整治项目区空间连片性较高,利于耕地整治的全域覆盖,研究为同类区域开展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提供借鉴,也为新时期矿区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基于DPSIR模型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甘肃省庆阳市20个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为黄土高原山区的土地整治项目环评提供借鉴。[方法]基于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庆阳市20个土地整治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果](1)人均GDP与新增耕地量对土地整治变化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土壤污染情况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最为突出;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对项目区土地资源状态有重要影响;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对各类土地整治变化及其人口、资源和环境所产生影响相对突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对环境影响的响应最突出。(2)研究区域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镇原县山岔镇周家庄土地整治项目(0.256 9)和庆城县太白梁乡庙山土地整理项目(0.130 4)。[结论]各个项目区的综合指标基本在0.150 0~0.250 0浮动,说明庆阳市20个项目区生态环境提升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6.
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中国耕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   总被引:2,自引:8,他引:2  
面向新时期耕地资源多功能综合保护的新要求,科学评价耕地整治潜力,合理确定整治分区是聚焦"新三农"、服务国土综合整治的有力抓手。该研究围绕耕地自然资源禀赋、空间格局、要素功能等3方面,构建了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对全国耕地进行整治潜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划定耕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得到以下主要研究结果:1)通过构建集成"质量-格局-功能"的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框架,采用"一级区-二级区-三级区"3个层级的潜力分区体系,并结合"聚类区域+农业格局+整治类型"的分区方法开展耕地整治潜力综合分区,对因地制宜布局农业生产格局、差别化开展新时期国土综合整治具有积极作用;2)中国耕地资源整治潜力在质量、格局及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质量改善潜力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海河流域和淮河流域等地区;格局优化潜力区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东南诸河流域、内陆河流域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功能提升潜力区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及内陆河流域等地区;3)采用k-means空间聚类分析方法,从整治潜力视角将中国耕地资源划分为7个一级分区、38个二级分区和409个三级类型区。研究结果有利于因地制宜推进以全要素整合为核心的耕地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资源供给服务能力及区域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研究与土地整理   总被引:31,自引:14,他引:31  
该文首先讨论了我国土地整理的内容及运作方式,并对目前国际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进展、主要内容和趋势,以及国内LUCC研究的状况等做了全面的阐述,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家、区域及景观3个尺度层面重点讨论了LUCC研究与我国土地整理活动的结合方式与途径。  相似文献   

18.
河北省邢台市工业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红  张正峰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22):282-289
科学合理地评价工业用地整治潜力,是工业用地规划编制和整治项目选择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减少对耕地的占用,推动工业用地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业用地整治潜力是各种工业用地利用状态要素改善能力的集合。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提高工业用地的生产性、保证生产稳定性、保证经济可行性、提高资源环境保护性和保证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建立了工业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界定指标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了指标的量化,并构建了工业用地整治潜力的模糊评价模型。同时,根据统计资料与实地调查资料,运用GIS分析方法,对河北省邢台市工业用地整治潜力进行了评价,将潜力分为3个级别,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城市工业用地不同地块整治潜力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农用土地整理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总被引:41,自引:12,他引:41  
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对土地整理科学决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部分土地整理活动由于缺乏生态效益的规范和约束而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该文阐述了土地整理内容,分析了生态效益评价在土地整理中的地位,通过对土地整理效应特征和边界的辨析,以能值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自然环境系统的无偿能值投入变化量为表征的土地整理生态效益评价方法,构建了土地整理生态效益的评价公式。  相似文献   

20.
基于InVEST模型评估土地整治对生境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土地整治通过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方式再组织和再优化影响生境斑块之间物质流、能量流的循环过程,从而改变区域生境质量和分布格局。该文以大安市土地整治重大项目为例,采用InVEST模型分析了土地整治对生境质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土地整治前(2008年)、整治中(2011年)、整治后(2014年),耕地、草地和盐碱地均为项目区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2)土地整治后,大量的盐碱地和草地转变为耕地,耕地面积由整治前的14.43%上升到71.19%;3)土地整治中,项目区的生境质量得分由整治前的0.194下降到0.189,整治后又上升到0.214;4)土地整治工程改善了项目区的生境质量,但整治完成后生境质量改善效果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在整治完成3~4 a时,生境质量仅比整治前提高了0.06左右,整治完成4 a之后,生境质量开始逐渐好转。研究结果可为土地整治工作中的生境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