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明析灰质白云岩石漠区和砾质白云岩石漠区综合治理工程中植被恢复模式的治理效果,采用科研示范和工程治理相融合、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黔中不同白云岩组石漠化小流域分析了相应研究区及不同林草恢复模式的生态效益变化。结果表明:(1)普定研究区属灰质白云岩石漠区,凯里研究区属砾质白云岩石漠区,2016年2个研究区农林地景观基质相似度较高,普定研究区石漠化趋势性较强。(2)2016—2020年,普定研究区和凯里研究区林地面积转入量>转出量、耕地面积转入量<转出量。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壤侵蚀模数降低和石漠化等级面积率降低,普定研究区综合治理生态效益显著。(3)普定研究区和凯里研究区植被覆盖率增加量、土壤侵蚀模数降低率和石漠化等级面积降低率呈生态修复模式>封山育林模式>草地畜牧业模式的变化趋势,生态修复模式和封山育林模式的生态效益呈普定研究区>凯里研究区的变化趋势。综上,具有相似景观背景的石漠化小流域经综合治理后,呈植被覆盖率增加、土壤侵蚀模数降低和石漠化等级面积率降低的趋势,石漠化治理效果呈生态修复模式>封山育林模式>草地畜牧业模式的变化趋势,灰质白云岩石漠区治理效果比砾质白云岩石漠区显著。  相似文献   

2.
以凌源市双塔小流域为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双塔小流域综合治理后生态经济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定量分析双塔小流域历经10 a的综合治理生态经济系统恢复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双塔小流域经过10 a左右的治理恢复,生态系统健康指数由2006年的0.174 2提高到2016年的0.844 2,实现生态健康、经济活跃。  相似文献   

3.
陈家磨小流域生态修复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家磨小流域通过三年多的生态修复,流域内植被大面积恢复,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土壤侵蚀总量减少,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农林牧产业结构在合理调整的同时得到了全面健康发展,2009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 460元,较2006年增加510元,为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今后应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和做好这项工作,进一步强化政府的统一领导,不断完善法规政策,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搞好各部门的分工协作,并强化技术培训,转变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正确处理生态、生产、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断探索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大面积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植被覆盖度是反映土壤侵蚀状况的关键指标,实施植被恢复是防治小流域土壤侵蚀的重要措施,但小流域植被覆盖度到底恢复到多少才能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尚不清楚。基于土壤侵蚀治理的小流域植被覆盖度阈值效应,对红壤丘陵区33 157个小流域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评估不同植被覆盖阈值小流域时空分布规律与格局,以期精准制定小流域土壤侵蚀治理方式与对策。结果表明:(1) 2000—2015年,84%的小流域植被覆盖呈不断增加趋势,植被覆盖下降的小流域占15%,植被覆盖度基本不变的小流域仅有1%;(2)植被覆盖小于40%(低阈值带)的小流域占比小且相对稳定(3%~7%),说明大规模人工治理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局面已扭转,但耕地依然是重点关注的对象;(3)植被覆盖位于40%~80%(过渡带)的小流域占比一直最高(超过83%),应采取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的治理方式,重点关注土地利用结构和植被结构的优化配置;(4)植被覆盖大于80%(高阈值带)的小流域占比从2010年前的1%~2%上升到2015年的14%,可见具有自我修复植被覆盖条件的小流域显著增加,实施自然恢复(如封禁)是高阈...  相似文献   

5.
植被恢复背景下土壤侵蚀研究需要加强的内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被是调控土壤侵蚀的关键因素,退耕还林(草)工程的有效实施使入黄泥沙锐减,充分证明植被恢复已显著改变了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环境。但区域侵蚀泥沙的显著减少,仅体现了植被恢复驱动侵蚀泥沙变化的集总效应,无法揭示植被恢复影响土壤侵蚀的过程与动力机制。在黄土高原植被恢复的大背景下,提出了细沟间、细沟、切沟、重力侵蚀需要加强研究的重点内容,明确了新形势下不同侵蚀类型小流域侵蚀泥沙贡献、植被影响土壤侵蚀的参数表征和多时空尺度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等方面急需加强的研究内容,旨在揭示植被影响土壤侵蚀的动力学机理,明确植被恢复导致区域侵蚀泥沙锐减的物理机制,确定植被恢复水土保持效应的可持续性,维系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现黄河流域生态安全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闽东南沿海丘陵区小流域生态修复效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福建省南安市丘陵区疏林地小流域生态修复效果进行系统的研究评价,以期为闽东南沿海丘陵区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经过近15年的生态修复,植被覆盖度从30%~50%提高到91.4%~95.8%,群落呈现多样性、稳定性,林分水源涵养能力提高了56.27%~76.86%。土层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得到提高。10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减少2054~2149t/(km2 ·a),水土流失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7.
探讨东北漫岗丘陵水土流失类型区生态退化的主导驱动力因子,为该地区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辽宁西部北票市生态修复区为典型研究区域,利用1998年、2003年和2008年三期土壤侵蚀遥感解译数据以及相关统计年鉴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区生态退化的主导驱动力因子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生态退化的驱动力因子排序为土地垦殖率>人均养畜量>人均经济林面积>人口密度>人均粮食产量>地面坡度>年均降水量>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农业产值,其中,体现农业结构状况的土地垦殖率、人均养畜量和人均经济林面积等社会经济因子,对该地区生态退化的影响较为明显。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超载放牧、土地资源的过渡开发等社会经济因子(人为因素)是导致该地区水土流失与生态退化的主导驱动因素,而作为自然环境因子的地面坡度是发生水土流失与生态退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小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通过收集整理湖南省小流域基础数据,结合实际调查完成对湘东、湘南、湘西3个区域11个典型小流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的筛选。基于小流域水土资源、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三个方面的复合表征,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等方法建立可适用于南方红壤区小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湖南省各地区小流域生态现状评价为基本安全,湘西地区的生态现状安全程度要高于其他地区,具体次序为:湘西较好,湘南次之,湘东较差;(2)小流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分布与水土流失率分布范围有较好的一致性,水土流失率大的流域,其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明显偏低,两者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性;(3)通过小流域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分析,影响湖南省小流域生态安全的主要障碍因素为土壤侵蚀量、水土流失率、水土流失治理率及人均纯收入等。  相似文献   

9.
以生态清洁小流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3个层次,第一层共包括土壤侵蚀强度、村庄生活污水处理率、河流生物完整性指数等17项指标;第二层包括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状况、点源污染状况、河流健康状况;第三层为顶层指标,通过对第一、二层指标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生态清洁小流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建立该指标体系以期能为广泛开展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提供基础数据和决策依据,能够对小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陕北黄土区小流域林地空间格局特征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陕北吴起县为例,按照1%的均匀抽样比例,选取39个小流域,根据林地面积比例、林地斑块密度指数、林地斑块形状指数、林地植被覆盖度、林地坡位指数等表征林地空间分布特征的指标,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流域进行分类,分析林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土壤侵蚀模数的关系。结果表明:1)39个小流域可以分为4类,第1类林地面积比例较大,分布在中下坡位,第2类林地面积比例较小,分布在中中坡位,第3类林地面积比例很小,分布在中上坡位,第4类林地面积比例很大,分布在中中坡位;2)第1和4类,土壤侵蚀模数和林地植被覆盖度在0.05显著水平上表现出负相关关系,土壤侵蚀模数和林地空间分布特征指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复相关系数为0.577(P<0.05),表明林地植被覆盖度增加是土壤侵蚀的主要抑制因素,同时,林地面积比例、林地斑块密度、林地形状指数的增加也会抑制土壤侵蚀,在一定范围内,林地靠近坡顶不利于防治土壤侵蚀。  相似文献   

11.
松花湖是东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从水文水资源、湖滨带结构、水质状况、水生生物4个准则层和13个指标层对2015年松花湖生态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松花湖生态完整性健康指数赋分为64分,处于健康状态;由于人类活动影响,湖泊仍存在轻度富营养化、湖周植被退化和水土流失、土著鱼类减少、湖周湿地资源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湖周生态封禁、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鱼类资源保护、严控旅游活动范围、实施湖长制等湖泊健康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中阳县生态修复区植被恢复状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阳县生态修复区的植被恢复状况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封禁措施对生态修复区植被恢复的效果。采用物种重要值、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对修复区的主要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经过4年封禁治理的生态修复项目区,林下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优势种,而对照区则以一年生草本为主;生态修复区样地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比对照区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形成明显乔、灌、草结构的群落应该是该地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后的主要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3.
沟道生态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河流湖泊生态健康。基于北京市第一次水务普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加权平均法、空间分析法等数据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主沟道自然状况和人为干扰情况,研究建立了小流域主沟道生态健康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对门头沟86条小流域主沟道进行了指标分析和生态健康状况评价。结果表明:门头沟大部分主沟道生态健康状况在一般以上,接近市区的沟道生态健康状况较差,远离市区的沟道生态健康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14.
2002年以来,山东平邑县在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过程中,通过健全机构、配套政策、推广科技、能源替代、强化管护、发展生态旅游等,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保证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稳步、健康、持续发展。与生态工程实施前的2002年相比,项目区2004年林草植被覆盖率达到80%以上,年土壤侵蚀模数由1 196 t/km2减为778 t/km2,人均纯收入由2 410元增加到3 252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150元,较高生态意识的人群增加了8.2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加快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步伐,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对水土保持的新要求。通过对山西北部三处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的调查,发现存在上游生态修复区植被覆盖率偏低、雨污未分流、管理不力等问题。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打造典型示范工程、建立先进的管理体制、注重生态自然修复恢复植被、区别情况开展污水处理等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稀土开采产生大量尾砂,导致严重土壤侵蚀,伴生水质和地质灾害,评价植被修复措施对稀土尾砂土壤侵蚀治理效果可为措施优选提供理论依据。以寻乌县离子型轻稀土尾砂区为研究区,基于1982—2015年GIMMS NDVI 3 g、DEM等遥感和尾砂理化性状现场调查数据,采用空间代时间方法,结合RUSLE模型及其全微分公式探究不同修复年限土壤侵蚀量对植被修复措施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1982—2015年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显著下降,倾向率为-60 t/(km~2·10a),突变年份为2008年;在植被修复措施实施年(2008年)前后,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减幅超过60%;土壤侵蚀模数呈现上升、平稳、上升、平稳、上升和下降的阶段性变化,与NDVI时程变化呈负相关;水土保持措施、植被覆盖、土壤可蚀性和降雨变化对土壤侵蚀量减小的贡献率分别为33.18%,32.19%,19.95%,13.19%。植被修复过程中,矿区土壤侵蚀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子为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和植被覆盖因子。  相似文献   

17.
<正> 山东省沂源县双泉小流域位于沂源南部山区,是淮河流域沂河水系白马河一级支流上的一个小流域总面积3.2平方公里,共248户,839口人,劳动力310人,分布在十条山梁、九条沟内,人均土地5.72亩,人均耕地1.29亩。该流域属石灰岩溶蚀区,1983年未治理前,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年均泥沙流失量1.25万吨,年土壤侵蚀模数3905t/km~2。  相似文献   

18.
西北风积沙区采煤扰动下土壤侵蚀与养分演变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更好地理解西北风积沙矿区生态环境演变规律,以神东哈拉沟与上湾矿区为例,利用~(137)Cs示踪法分析了未采区、自恢复沉陷区(1、2、4、8 a沉陷区)与植被修复区(13 a沉陷区)的土壤侵蚀与养分特征,研究了矿区土壤侵蚀与养分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采煤扰动可以导致未采区土壤侵蚀强度增大与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养分明显损失。开采沉陷后,沉陷区土壤侵蚀强度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地表沉陷后的最初2 a是土壤侵蚀急剧增大的时段。采煤扰动下,土壤有机碳、微生物量碳、全氮、全磷、碱解氮养分的演变规律与土壤侵蚀演变密切相关。植被修复可以有效降低沉陷区土壤侵蚀强度与提高土壤养分含量。西北风积沙区采煤沉陷地表的生态恢复应该及时开展地表沉陷后的早起侵蚀防治,兼顾考虑植被修复与土壤微生物联合修复,以此促进土壤、植被正向演替。  相似文献   

19.
杨家沟小流域总面积22.67km^2,水土流失面积19.89km^2,占87.74%。自1998年列为黄河流域水土保持藉河示范区工程以后,积极运用生态修复理念,封育结合,经过近10a的努力,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6.6%,植被覆盖率提高到69.64%,减沙率达77.48%,蓄水率达45.00%,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农业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取得了较好的示范效果。介绍了流域生态修复的主要做法与成效,探讨了实施生态修复应关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0.
沂蒙山区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与环境影响因子耦合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沂蒙山区曲阜九仙山小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3S"技术,对2009年九仙山小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九仙山小流域土壤侵蚀在侵蚀强度上呈现整体以轻度侵蚀、中度侵蚀为主,局部有强烈和极强烈侵蚀的土壤侵蚀特征;土地利用、植被盖度、坡度、海拔等环境因子对流域土壤侵蚀影响密切。研究成果可为小流域水土保持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