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正射影像和GI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针对中国县级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工作的实际情况,分别以山西省昔阳县和太原市尖草坪区为研究区,探讨了基于正射影像和GIS技术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发挥航空遥感技术的优势,把正射影像作为县级土地利用现状更新的主要数据源,在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支持下,用GIS集成数据,从而建立一个准确把握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变化的动态监测系统.  相似文献   

2.
石培基  张学斌  罗君 《土壤》2011,43(3):439-445
根据1996—2008年土地利用详查和变更调查数据,运用计量地理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以天水市为例,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现状及其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天水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存在较大的内部差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多样化指数较高;近12年来,园地和交通运输用地增加显著,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变化不大,总体略有下降;土地利用的信息熵总体增加,土地利用整体趋于无序性,土地的紊乱度在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处在调整期。  相似文献   

3.
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崔晓临 《水土保持通报》2004,24(6):58-61,102
要使土地利用数据库的成果在土地资源管理的模式优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必须定期革新数据源。以靖边县为对象,对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的收集、数据源的确定、数据处理和数据库的建设,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设计和评价。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转换成土地利用数据库数据过程中信息损耗最小的技术方法和工作流程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持动态资料的现势性,各县(市)建库之后必须进行县(市)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工作。在数据库变更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相互交流与磋商。本文在论述GIS技术在土地利用数据库变更中的应用的基础上,以山东省龙口市、泰安市泰山区、淄博市张店区为例,着重对数据变更处理部分作了详细阐述,对变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陈瀚阅  陈思明 《土壤》2009,41(3):366-371
以 1996-2005 年漳州市和龙岩市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运用 GIS 空间分析技术,对漳州市与龙岩市城镇用地变化及驱动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96-2005 年漳州市城镇用地现状结构变化快于龙岩市,在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区域分异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导致两市城镇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主要是在自然因素差异基础上,不同的社会经济因素及政府决策行为叠加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福州市域城镇用地扩展有序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1996--2004年福州市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在对福州市域城镇用地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城镇用地有序扩展评价模型对其城镇用地扩展进行评价,并提出城镇用地有序扩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区域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标准和目标,利用GIS技术,以川南山区长宁县为例,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信息系统,该系统采用地星GIS为平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一体化管理,并运用计算机数据库语言Visu-al Foxpro进行二次开发,建立相关应用模型数据库,通过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和相关应用模型数据库的集成,能有效地组织不同时空的各类型相关数据,较好地实现土地利用的变更。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时空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能反映长宁县的土地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与RS技术的城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重庆市主城区1961年、1981年土地利用现状图,1993年、2000年和2003年TM遥感影像数据,利用GIS与RS信息获取技术、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明确了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类型和方向,并探讨了土地利用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利用明城镇数十年来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运用马尔科夫过程的基本原理,预测明城镇未来十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状况,探寻明城镇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马尔科夫过程的明城镇土地利用结构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明城镇数十年来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数据,运用马尔科夫过程的基本原理,预测明城镇未来十年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状况,探寻明城镇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张洁 《水土保持通报》2011,31(6):213-217
从社会经济、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3个方面对渭河流域干流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空间发展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概括。通过GIS数据库分析功能和因子分析方法,获取了渭河流域干流地区空间格局划分的初步方案,并在此基础上依据渭河流域干流地区空间发展类型区的不同,从产业、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相关发展对策,以期为渭河流域干流地区各级政府进行空间管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民勤县土地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87、2000、2008年民勤县TM遥感影像数据,基于GIS技术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民勤县土地利用/覆被生态风险的时空特点和结构演变,并选取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地生态系统造成的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民勤县土地利用/覆被存在的生态风险主要集中在草地和未利用地,两者的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5%以上。耕地、草地、未利用地三种土地类型间的相互转化是民勤县22年间最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在人类活动对土地的扰动作用日益加强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趋同性的双重影响下,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增大,研究区斑块数量明显增多,景观破碎化程度加重,景观多样性指数和分形维数指数上升,土地生态风险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13.
赵菲菲  刘东  刘萌 《水土保持研究》2012,19(3):250-253,258
在GIS技术支持下,基于建三江分局1999—2009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及相关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利用Shannon熵函数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熵值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的演变规律,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999—2009年信息熵变化的驱动力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1999—2004年建三江分局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持续增长,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持续增加;2005—2009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持续下降,土地利用结构均衡度下降,优势度上升;2009年各农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低值区扩大;说明建三江分局土地利用结构较单一,土地利用结构的有序性高。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人口因素对信息熵变化驱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中老缅(中国-老挝-缅甸)3国接壤地带为例,通过对其土地利用/覆被的演变过程及生态状况的评估,为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生态风险的降低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遥感影像数据,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趋势与状态指数等模型,对其2005-2017年的演变过程及生态状况进行测度。[结果]①研究区以林地、耕地为主导,土地利用组合的一致性较强,但作为多国接壤地带,该区土地利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国别分异;②随时间演进,研究区土地利用的结构及变化幅度均发生了显著的时空及地类分异,其中林地扩张显著,耕地大幅减少而草地及水体的面积变化相对平稳,后6 a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整体高于前6 a;③12 a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呈不平衡状态,各地类间的变化趋势与状态差异较为显著。随时间演进,受林地外延扩张态势减弱等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稳定性有所增强,但各地类间的变化趋势与状态差异略显增加;④2005-2017年,研究区生态状况整体改善,且国别与空间分异有所减小,12 a间,老挝段生态状况整体较优,缅甸段次之,而中国段的生态状况相对较差,生态综合功能高值区与3国交界处间的距离整体减小。[结论]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的演变过程及生态状况存在一定的国别分异及阶段性变动特征,中老缅3国对其接壤地带生态本底功能的修复与提升工作正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5.
潘竟虎  刘扬  石培基 《土壤》2011,43(4):637-643
以乡镇为研究单元,从土地利用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土地利用现状和效益等5个方面,建立区域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的指标评价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天水市土地利用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结合空间聚类分析,将天水市分为3大土地利用区。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结合DEM、坡度、土壤、气温、降雨等资料,利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将天水市划分为5个管制分区,并提出各分区内土地利用的管制措施。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三角经济发达区金坛市土地生态状况评价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针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效应和问题,从土地管理与调控的角度,构建土地生态基础性、结构性、胁迫性、效益性指标。通过信息挖掘、熵值赋权和空间叠加计算,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对金坛市土地生态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区土地生态状况总体趋势:以林地为主的西部丘陵山地好于以农业种植为主的中东部平原地区;农村地区好于城市发展区,呈现出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递增的格局。土地生态综合分值最高的是西部的山蓬村(其分值为0.646);最低的是电胜村(其分值为0.176)。进一步对各指标进行聚类,将研究区划分为5类生态区;并以各指标为自变量、生态分值为应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分析出各类生态区主要存在的生态问题。最后,结合研究区地形和生态规划,提出西部丘陵山地生态控制区、中东部平原城乡生态协调区和中心城区平原生态优化区三大生态管护区,该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水土流失监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葫芦岛市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和水土流失影响因子建立水土流失分级指标,运用RS和GIS技术获取水土流失影响因子信息并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实现对区域水土流失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管理,具有快速、准确、客观、经济等优点。该研究方法能够及时掌握区域水土流失现状、水土保持治理状况、水土流失动态变化等信息,为建立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数据库、实现对水土流失进行动态监测奠定基础,从而有效地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8.
根据甘肃省天水市罗峪沟流域1986年矢量格式的土地详查数据库,1990年、1995年和2001年的Landsat TM影像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结合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天水市罗峪沟流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特征.明确了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研究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移及其速度.结果显示:近11 a该流域土地利用以耕地和林地为主,两者占土地总面积的80%以上;研究区1990-1995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23%,1995-2001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09%,1990-2001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0.89%;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主要方向是向林地转移,占总变化面积的86.82%.其次是转向草地.占总变化面积的10.93%.再次是转向耕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占总变化面积的1.183%和1.060%.耕地流向林地的转移速度平均每年35.67 hm~2;耕地的另一个主要流向是草地,其平均每年转移速度3.41 hm~2;未利用土地减少的幅度也比较大,其主要的转向是林地,平均每年转移速度6.09 hm~2;未利用地另外一个转移方向是草地,平均每年的转移速度是1.77 hm~2;河床地流出方向主要是林地,其平均每年转移速度是5.31hm~2;其次是未利用地和耕地,其平均每年的转移速度分别为0.58 hm~2和0.16 hm~2;还有其它各种类型之间的转移,其平均每年的转移速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省吴起县1998、2007年2景遥感影像为基础,以NDVI值、土地利用图和地面调查数据为依据,在GIS空间数据平台的支持下,采用空间分析和统计方法,对其近10年来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1998—2007年,耕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从19.68%减少到6.79%,林地面积从12.50%增加到38.43%,高覆盖度草地从14.44%增加到20.62%,中覆盖度草地从30.03%减少到20.07%,居民及建设用地比例呈稳定增加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吴起县退耕还林(草)等生态环境工程的实施,使当地的土地利用结构逐渐趋向合理,有效地提高了植被覆盖率,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