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五九七农场进行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旨在为土地规划、农业区域规划提供依据,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利用综合评价法从土地资源利用的结构、投入、产出、生态和动态5个方面对土地综合利用程度进行评价,并结合空间聚类分析对研究区进行管制分区。结果表明:五九七农场土地利用的综合水平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差异。按照研究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将其划分为4个综合分区,分别为:西南城镇发展区、完达山北麓林牧业土地利用区、三江平原中部农业土地利用区、三江平原南缘湿地土地利用区,并根据分区结果制定差别化土地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内容——土地整治分区,为确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和土地整治规划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西北部生态脆弱区典型区域甘肃省兰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生态保护视角,在充分考虑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土地利用特点及区域主要生态问题的基础上,从地形地貌、降雨、土壤类型、植被类型、水土流失、土地利用等5方面选取指标因子初步构建分区指标体系,并从水资源供给、水系分布及行政区划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同时运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使用综合分析法进行土地综合整治分区。[结果]形成了"方位+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命名的土地整治两级分区体系,二级分区较为详细。兰州市划分为7个一级区和15个二级区。[结论]中国西北部生态脆弱区域在土地综合整理过程中应该通过选择合理的指标体系分区进行整治。各分区应该针对其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状况等具体特征,基于生态保护视角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土地综合整治。  相似文献   

3.
基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发展导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角度,科学合理划定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实现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伊宁市为研究区,结合区域内经济、生态和社会发展情况,分析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影响机制,从土地结构、社会经济和技术三方面,构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指标体系,通过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综合划分土地利用功能区。结果表明,伊宁市11个乡镇场土地利用状况在空间上存在明显不一致。按照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作用综合定量定性分析方法,将研究区分为城中心城镇商贸发展区、城镇工业发展接替区、观光旅游特色农业区、生态保护旅游发展区等四个功能区,并结合区域发展战略、政策,确定区域土地利用的合理方向,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目标。  相似文献   

4.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程度的重要依据。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研究国土空间管制分区有利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更充分地考虑土地适宜性,有利于土地合理利用和生态文明建设。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以罗定市为研究区域,计算得出罗定市适宜发展用地536.6 km~2,限制发展用地1 445.5 km~2,禁止发展用地352.8km~2,在理想条件下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为466.6万,在耕地保护目标下最大承载人口规模为240.9万。基于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评价结果,结合罗定市土地利用现状和资源环境特点,将罗定市划分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生态涵养区、综合发展区和中心发展区4个类型区。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土空间管制分区可以为罗定市今后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
矿业城市土地损毁生态风险评价与空间防范策略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常青  刘丹  刘晓文 《农业工程学报》2013,29(20):245-254
为量化矿业城市土地损毁生态风险、提高土地复垦和综合整治有效性,以吉林省辽源市为研究区,提出基于GIS的矿业城市土地损毁生态风险定量评价与空间防范的思路和方法。首先将土地损毁作为直接生态风险源,将土地生态系统作为生态风险受体,借助遥感信息模型与GIS空间分析模型,依次评价土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敏感性、土地损毁累积作用以及二者间的暴露关系;然后确定综合生态风险值及其等级空间分布,并据此将矿业城市土地利用划分为环境敏感特别保护区、一般生态保护区、生态保育区、生态协调区、生态复垦区、限制发展区、工矿发展区与城镇发展区等八大功能区,各区内生态风险防范措施各有侧重;最后利用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图对评价与分区结果进行有效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辽源市90%以上的规划建设用地属于发展主导区域、70%以上的非规划用地属于生态保护主导区,研究结果与2010年城市规划用地布局范围基本吻合。基于 GIS 定量方法进行矿业城市土地损毁生态风险分析可空间化土地利用的风险等级与主导风险因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措施提供了空间信息;也为矿业城市土地复垦规划、土地整理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6.
长株潭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及空间分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约束难题,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该文通过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深入了解长株潭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空间格局,选择代表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化、土地利用集约化、土地利用环境生态化和土地利用社会和谐化的22个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计算长株潭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分值。同时结合系统聚类方法,应用GIS软件绘制了该区的土地可持续综合利用分布图。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地区的大部分县区土地利用处于可持续起步阶段,可持续利用水平有待整体提高;在空间分布上将研究区具体划分为5类土地可持续综合利用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层次,呈现出不均衡的发展格局。结合区域具体分区的汇总结果,并对该区域的土地开发和利用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调整布局建议。该文为长株潭地区土地开发和利用决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柳葳  周生路 《土壤》2008,40(1):39-44
为引导规划区内的可持续发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强化了规划的生态保护功能.在此背景下,本文构筑生态功能评价的指标体系,试图从土地利用角度揭示规划区内生态功能的差异,构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生态功能空间差异的分析方法,以期为制定正确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案提供参考,使生态理念融入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文章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在评价江宁区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同镇之间单因素和多因素综合的生态功能空间差异分析.关健词:县级行政区;土地利用;指标体系;生态功能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土地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两方面构建了土地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方法,并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利用土地生态质量评价结果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建设用地管制分区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西南部的生态风险整体较高,建设用地和湖泊水面的生态风险性较大。(2)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低,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区域占52.24%。(3)土地生态环境质量比较均衡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低价值中风险土地类型分布最广,主要分布于西南部返湾湖的外围区域。(4)建设用地管制分区与土地生态环境质量分布比较协调,能够达到控制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目的,但管制分区划分中存在以用地需求为导向和分区依据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为优化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促进土地可持续发展,该文以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为研究区,将CLUE-S(conversion of land use and its effects at small region extent)模型和生态敏感性分析应用于江川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以高度敏感区为CLUE-S模型中区域约束文件,突出研究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并以综合生态敏感性分区为影响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提出一种将生态敏感性融入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化配置的过程和结果中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方法,并借助2006年和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对江川区自然发展情景和土地生态优化情景2种模式下2025年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优化配置,并基于生态敏感性分区对优化配置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种情景下2025年江川区土地利用格局既有共同特征也存在差异。在2种情景下均有效的保护了原有林地、耕地、未利用地和建设用地格局,但新增林地、草地等空间分布格局不同。根据2025年2种情景与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在不同敏感性区内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情况表明,情景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优于自然发展情景和2016年土地利用现状。研究结果认为土地生态优化情景更为合理,该结果可为江川区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葛浩 《土壤》2008,40(4):534-539
当前形势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应进一步强化科学发展理念,除了要突出土地利用现状要素外,同时需要强调其与社会经济、生态保护的协调,以达到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最大化.本文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首先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耕地保育潜力、经济与建设开发潜力、生态保护潜力的功能分区指标体系及其定量方法,确定了各组合所对应的功能区类型.然后,综合考虑资源、经济、生态特征组合,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用聚类方法,以镇(园)为单元对宜兴市土地利用进行综合功能分区,将功能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适度发展区、适度保护区、禁止发展区和灰色地区等5类土地利用功能区.文章最后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了各功能区的特征,提出了土地利用方向与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借鉴前人关于土地利用综合分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地域分区和功能分区相结合的两级分类法科学制定土地利用方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基于云阳县DEM数据,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依据自然条件的地域分布规律,将云阳县划分为4个地貌区,即西部低山岗地区、江北中低山区、江南中低山区、东北中山区。在各个地貌区内部,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三方面相关指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续分出10个土地利用功能亚区。综合各区域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布局导向建议,为云阳县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与GIS的生态用地评价——以辽宁省大洼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用地评价是当前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利用规划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本文根据研究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特点和生态保护要求, 借助RS和GIS技术, 在建立基于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用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 从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2个方面选取合适的生态用地评价指标, 采用层次分析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 合理划分评价单元, 采用指数和法对辽宁省大洼县生态用地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大洼县生态用地划分为禁止开发生态用地、限制开发生态用地和可适当开发生态用地3个类别。其中, 禁止开发生态用地面积为14 695.97 hm2, 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27.13%; 限制开发生态用地面积为25 185.49 hm2, 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6.50%; 可适当开发生态用地面积为14 281.84 hm2, 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26.37%。这3种生态用地类型有其自身特点, 在土地利用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研究结果将为区域生态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与人地关系的改善以及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是土地整治规划重要的组成部分。该文在界定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概念的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国家目标层——专项目标层——指标层"3级土地整治规划效益分析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统计预测方法、类比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方法,对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的效益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土地整治规划在保红线、保发展,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具有极其显著的综合效应;统计预测、类比分析和专家调查3种方法可以结合起来,用于规划的效益分析;该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以为其它学者研究区域土地整治规划效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费县土地利用规划修编过程中的现状数据(2005年、2009年)和规划数据(2020年)为数据源,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范标准和土地利用程度分级指数,利用ArcGIS、GeoDa空间统计分析软件,分别计算了费县乡级和村级两种尺度下的土地利用程度Moran’s I指数。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集聚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指数会随着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大而变小,同时也揭示了费县各地区土地利用程度分布不均,未来费县土地开发利用将主要围绕费城街道和探沂镇两个中心,由点及面地呈现出双中心发展的格局,本研究对于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邢台市工业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红  张正峰 《农业工程学报》2014,30(22):282-289
科学合理地评价工业用地整治潜力,是工业用地规划编制和整治项目选择的重要依据,同时对于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减少对耕地的占用,推动工业用地的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工业用地整治潜力是各种工业用地利用状态要素改善能力的集合。该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提高工业用地的生产性、保证生产稳定性、保证经济可行性、提高资源环境保护性和保证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建立了工业用地整治潜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界定指标内涵的基础上进行了指标的量化,并构建了工业用地整治潜力的模糊评价模型。同时,根据统计资料与实地调查资料,运用GIS分析方法,对河北省邢台市工业用地整治潜力进行了评价,将潜力分为3个级别,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城市工业用地不同地块整治潜力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基于CLUE-S模型县域土地利用情景模拟与碳排放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土地利用与变化产生的碳排放是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核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研究以辽宁省沈阳市法库县为研究区域,基于2013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CLUE-S模型对法库县2019年土地利用变化格局进行模拟与验证。在此基础上,通过设置基线情景、农业发展、建设发展、生态保护、土地利用结构优化5种模拟情景预测2030年法库县土地利用分布空间格局及各情景下土地利用碳收支状况。结果表明:1)CLUE-S模型对法库县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具有良好的模拟能力,Kappa系数为0.989 6,模拟总体精度达到99.14%;2)在5种模拟情景中,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情景下2030年法库县土地资源利用效果最优,是法库县中长期发展阶段较为适宜的土地利用模式;3)法库县2013-2019年碳排放量增长5.53%。5种模拟情景同2019年相比,除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情景外,其余模拟情景下法库县碳排放量均呈现增长趋势,其中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情景增幅最小,为2.29%。研究结果可为法库县土地利用优化布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碳减排相关政策制订提供参考依据和决策支持,研究方法也可为其他区域土地利用格局预测及碳收支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基于人地关系的黄淮海平原土地整治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整体优化土地利用,解决当前土地供需矛盾,该文基于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环境两个子系统,从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生产环境、生计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6个方面构建人地关系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并计算出各县域综合评价分值,采用人地协调发展度模型测算各县市区人类活动与土地利用环境的协调发展度,根据测算结果将黄淮海平原划分为4种整治类型。研究表明,将人地协调发展度>0.60~0.80的县市区划分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即优化整治型;人地协调发展度>0.40~0.60的县市区划为勉强协调发展类,即优先整治型;人地协调发展度>0.20~0.40的县市区划为轻度失调衰退类,即重点整治型;人地协调发展度0~0.20的县市区划为重度失调衰退类,即适度整治型。同时结合区域人地系统协调发展现状和土地综合整治内涵提出与各类型对应的整治策略。研究结果符合实际,为黄淮海平原制定土地整治规划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土地整治空间格局及障碍诊断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科学开展土地整治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是明确区域土地整治方向、分解整治规划指标和实施差别化整治策略的重要依据。该文以"压力-状态-响应"的概念框架作为理论依据,构建土地整治的PSR(pressure-state-response)评价指标体系,综合熵权TOPSIS模型、组合矩阵模型和障碍度模型等系统算法,划分土地整治空间格局,探讨不同区域土地整治的障碍因素及调控策略,基本形成了土地整治空间区划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实证分析表明:1)山东省139个县(市、区)中土地整治压力分值高于全省均值的比例为69.04%,状态和响应分值低于全省均值的比例分别为50.68%和70.51%,表明山东省整体土地整治的压力较高、状态水平中等和响应程度偏低。2)山东省"3+6"的土地整治空间格局中,3大主区包含县(市、区)的数量比例相对均衡,分别是37.41%、28.78%和33.81%,空间分布也比较集中;而对应6种整治类型的县(市、区)数量比例差异较大,在7.91%~20.86%之间,且空间异质性显著;说明土地整治空间区划过程中需要将"自上而下"的区域综合评价与"自下而上"的区域差异识别统筹兼顾。3)山东省土地整治障碍因子作用频次具有区域相似性和差异性的双重特征,土地整治潜力和经济支撑能力的薄弱是约束土地整治响应的主要阻力,建议引入市场机制,探讨因地制宜的多元治理模式。本研究是对"自下而上"土地整治空间格局划分方法的有效补充,藉此完善土地整治区划的理论与方法,并为"十三五"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土地利用视角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 其质量好坏, 不仅关系着土地资源能否得到合理利用, 还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从土地利用视角出发, 建立了土地利用与规划效果之间的经验联系, 提出由土地利用形态、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行为、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功能和土地利用布局6方面内容所组成的分析体系。在此基础上综合评价规划质量, 并以四川省乐山市金口河区为例, 对其新近编制完成的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质量进行了评判。结果表明, 该规划的质量等级为优, 符合土地利用目标要求, 能够促进区域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研究旨在利用此种方法, 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实践提供一定的方法支撑, 切实提高规划的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