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贡献率理论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机械化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不仅包含农业机械投入量增减对产出的影响,而且应包括农业机械生产率提高的作用,贡献率大小可用农业机械产出弹性在规模弹性中的比值衡量;机械化对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贡献大小决定于它对农业产出增长的贡献大小和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农业机械化在某一时期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与由它产生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成正比,与非农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成正比,与初期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数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业机械化柴油消耗趋势分析与节能的战略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睿  高焕文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2):280-284
通过对中国农业机械动力消耗和构成分析,比较国外部分国家和国内典型农场、机械化程度较高地区的动力配备,指出按目前水平发展,全面机械化农田作业动力消耗将达到8.97kW/hm^2,比合理动力配备2.25~6kW/hm^2上限高49.5%。结合农田和非农田农业机械柴油消耗现状趋势分析,按目前消耗水平发展,到2020年实现中国耕播收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0%战略目标,柴油消耗量将达到6455万t左右。根据统计数据,针对中国农业机械在2020年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0%战略目标,建立了柴油需求量的Logistic模型,通过检验拟合精度较好。据此预测结果,提出通过实施改革耕作制度、采用节能机械等有效的节能措施,到2020年实现战略目标,中国农业机械化柴油消耗量可减少到5000万t。  相似文献   

3.
截至2012年底,重庆市区县级农机推广机构有38个,其中,设有独立站18个、综合站20个,在编172人;共设有乡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900个,有农机人员2020人。重庆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1162万kW,其中,稻麦联合收割机4483台、水稻插秧机11507台、拖拉机11390台;农产品初加工动力954500台(328万kW),初加工机械1085640台;耕整地机械480341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3.05%,比2009年增长56.78%。取得了"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新机具推广工作扎实开展,农机新技术应用实现新突破;社会服务化组织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新型力量不断涌现;农业机械化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农机技术力量得到有力加强"等成绩。分析当前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系建设发展的机遇和展望,提出了加强体系建设发展的对策或建议。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阶段的要素替代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剖析中国农业机械化高速发展时期农业机械对劳动力的替代情况,研究要素替代的阶段性特征及延续性,是一个兼具理论意义和政策参考价值的课题。该文利用超越对数成本函数测算了2004—2016年小麦、玉米和水稻3大粮食作物生产中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弹性,重点关注了作物和地区差异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中国农业机械化出现了"黄金十年"发展期,主要原因是实现了机械对劳动力广泛、有效和持续替代,小麦、玉米和水稻生产中的替代弹性分别达到0.581、1.324和1.153。2)随着机械化水平提高,机械对劳动的替代弹性趋于下降,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难度加大。3)替代弹性存在地区差异,南方低缓丘陵区和西南丘陵山区普遍高于其他区域,机械化水平提升空间较大,有望保持快速增长。4)替代弹性的时空收敛性变化特征解释了当前农机化进程放缓的现象,也意味着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如果未来中国农业机械化要延续"黄金十年"的增长趋势,需要打破现有发展格局,重点从提升丘陵山区机械化水平,推进全面、全程机械化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5.
昌吉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既能显示出农业的先进性又能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效益提升,有助于农业增产增收。为了促进新疆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采用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定性分析法从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农业机械资金投入等方面分析了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并针对当前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强技术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建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基地;改善昌吉市农机作业环境;完善推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为适应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保持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增长,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文提出,应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中国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作业和管理等环节,使农业机械装备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从而整体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文中介绍了参数化设计、基于知识工程的农机产品设计、基于产品数据管理的并行协同设计等农机产品设计的关键技术;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与网络制造等农机产品制造的关键技术;农情信息采集、农业机械导航、田间管理等农业机械作业的关键技术;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调度等关键技术。分析了这些关键技术信息化的不足,总结了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应解决的核心问题。为加强农机装备的信息技术创新,该文建议,应突破一批智能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技术、自动导航协调控制技术及农业装备现场总线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大田和设施农业生产作业系统、果园作业智能装备和畜禽水产精准生产装备等重大技术产品;构建一批水肥药田间精准作业系统、畜禽水产自动饲喂系统和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等农业机械精准作业系统,从而进一步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种植业机械化程度与劳动力需求的关系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该文提出并探讨了种植业机械化程度与劳动力需求关系问题。其目的旨在发展完善农业机械化理论,为科学估算种植业劳动力数量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提供理论参考。该文首先分析指出了用同型号的机组替代种植业劳动力具有线性替代关系,指出了机械化程度具有可分性,并对其进行了证明。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种植业机械化程度与劳动力需求关系模型,利用该模型不仅能够计算某一地区目前种植业劳动力需求数量,而且通过对未来各种作物机械化程度和播种面积的预测,也可计算出未来各时刻的种植业劳动力需求数量。最后进行了示例计算。  相似文献   

8.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4):290-290
农业机械化是20世纪对人类社会进步起巨大推动作用的20项工程技术之一,100年来农业机械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机械是农业生产力中最具有活力的要素,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反映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20世纪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1)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不能满足提高农业竞争力的要求;(2)农业机械化现状不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21世纪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提出了21世纪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蓝图(1)发展全过程机械化;(2)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机械;(3)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4)发展精细化、自动化的高水平机械化作业技术;(5)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技术,发展农机化管理.同时对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机械化专业委员会为加快21世纪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出了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科学的分析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情况,该文在分析现有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建立了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同时参考黑龙江省实现农业现代化时的发展目标,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标准值。最后,利用综合评价法测算2001-2008年黑龙江省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测算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种植业机械化水平从2001年的45.91%增长到2008年的63.24%,平均每年增长2.17%。通过各评价指标的对比研究,分析了阻碍种植业机械化水平发展速度的原因,为指导黑龙江省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机械化收获是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中关键环节。目前,国内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率较低,马铃薯收获装备是农机领域的短板弱项。该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制约因素,重点阐述了国内外马铃薯杀秧、减阻降耗挖掘、防堵限深控制、自动对垄作业、高效分离、低损收获、多功能行走底盘、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分析对比中国和欧美、日韩等国家在马铃薯机械化收获装备上的差异,指出国内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上的不足。针对国内马铃薯种植范围广、种植模式多样、丘陵山区小块地种植面积占比大的特点,提出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是国内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趋势,并对低损高效分离装置、卡脖子技术突破、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及政策导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进一步发展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该文对日本水稻生产机械化系统的试验进行了分析。该水稻生产机械化系统分为两个系列:全程机械化系列(乘式系列)和半机械化系列(走式系列)。详细分析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系列的各个作业项目的田间作业量、负担面积、作业费用及成本指数等,这些作业项目的内容包括耕地、插秧、除草、植保和收获作业等。同时也分析了每个系列的每公顷机器使用总费用。在分析日本水稻生产机械化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合理化建议。作业成本分析表明,中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系统不能完全照搬日本模式,中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只能有序列的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预测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黑龙江省农机化作业水平的预测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其发展变化具有增长性和波动性,对于拟合的方法要求较高。该文对黑龙江省农机化作业水平预测方法进行研究,在传统预测模型灰色GM(1,1)模型、平滑预测模型和回归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基础预测模型,并与BP神经网络模型组合,建立了灰色神经网络、平滑回归神经网络等组合预测模型,并预测了黑龙江省2008~2015年的农机化耕、种、收、植保、灌溉作业水平。结果表明,新的预测方法拟合精度高、有效、可行,为农机化作业水平的预测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黑龙江省机耕、机播、植保作业水平很高,但是机收作业水平不高,机械化灌溉是主要的瓶颈,需要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6,自引:9,他引:6  
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成立以来,棉花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有了非常明显的增长。为了揭示其快速增长的原因,该文运用观察法、文献研究法、系统科学方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和回顾了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历史,总结了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机械化的创新技术。由分析总结显示,新疆兵团棉花生产在自治区和中国处于领先和引领作用的原因,是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机械化起了关键作用,新疆兵团棉花生产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并逐步向规模化、信息化、智能化和社会服务化方向发展。也充分说明,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坚实基础。该文也梳理了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机械化过程中遇到或出现的一些问题,根据农艺和农机技术发展的趋势,提出未来新疆兵团棉花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业(种植业)机械化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该文阐述了进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地区比较研究的意义。在调查与分析我国各地区农业(主要是种植业)机械化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行了地区比较研究与综合评价。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条件不同,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和层次性,北方农业机械化的总体水平比南方高,西南是全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最低、难度最大的地区。通过综合评分法和模糊聚类模型的计算,按照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分为4类地区。提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应按北部、中部、南部来分类指导;实行分区决策、分类实施、重点突破、逐步推进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基于GIS的农机化发展水平区域划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现有农机化区划评价方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协调性,提出并建立了一种基于Map Objects技术开发的GIS农机化区域划分系统,为农机化区域划分开辟了一条更直观方便的途径。该系统通过创建地理信息数据库、农机信息数据库,并用数据统计处理等来进行农机化区域划分。整个系统主要利用了GIS地理信息的特点,克服了以往区域划分方法过多依赖手工劳动以及区划结果显示不直观的缺陷,实现了区划结果的实时可视化。应用该系统对浙江省各地农机化发展水平进行了分类和分析,为政府部门了解各地农机化发展水平和特点及今后的农机化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应用表明,该系统可以方便、科学地进行区域划分,并能进行各种因素对区划结果的灵敏度分析,为农机化发展水平区域划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十五”期间我国农机化技术发展方向与重点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十五”我国农机化技术发展面临农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加入WTO的新形势,应坚持农机化技术创新、拓宽农机化技术领域、不同类型地区各有侧重重点突破的原则,重点研究开发农机化发展中的瓶颈技术、节本增效技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推广“十大”农机化技术,给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贡献率测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35  
测算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生产的贡献份额,实践上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趋势,对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决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理论上研究产业系统单因素的贡献率具有学术意义。该文在分析国内外生产率理论和测算方法的基础上,设计了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项目有无比较法进行农业机械化对农业贡献率的测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