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磷肥对红小豆吸磷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潮土区不同施P肥量对红小豆含P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效磷含量为9mg/kg条件下P肥对红小豆增产效果达极显著水平,施纯P 68.8kg/hm2时产量最高。红小豆全生育期含P量呈单峰曲线,花后10 d左右达最大。结荚鼓粒期及成熟期含P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5和0.7863。各生育阶段的适宜含P量始花前为4.0mg/g,始花期至花后20 d为4.4~4.8mg/g,花后20 d后为3.9~3.5mg/g。产量(Y)与吸P量(x)间的关系为二次曲线,其决定系数为0.9823,施P量与吸P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644。  相似文献   

2.
永久性及长期渍水的水稻土中铜的供给情况和铜肥的效果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俊祥  董文瑞 《土壤学报》1989,26(2):149-158
本试验于1982年在皖南山地丘陵区进行,结果表明:1.永久性渍水的水稻土上用0.1%的硫酸铜沾秧根或0.5公斤/亩作基肥,对水稻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增产幅度为5.2-41.4%,平均每亩增产稻谷45公斤.2.施铜增产的永久性溃水水稻土通常Eh更低(74mV);有机质分解缓慢而含量高(3.99%);有效铁含量也很高(317ppm);有效铜含最低(1.24ppm)3.铜与铁有显著的拮抗作用,即水稻植株中铜、铁含量有较好的直线负相关(r=-0.7725**),土壤中有效Fe/Cu比值与植株体内的Fe/Cu比值有极好的直线正相关(r=0.9470).这二个Fe/Cu比值同样与施铜增产效果有极好的正相关(r=0.9308,r=0.9801),土壤Fe/Cu比值>120的8块试验田施铜均有增产效果.4.施用铜肥除了补充铜的不足外,同时还能减少水稻对铁的吸收,降低了水稻的Fe/Cu比值,减轻亚铁毒害,达到了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为了在多方面开辟木材增产的途径,我国近年来从国外引入了一批松树种子,其中主要是湿地松(Pinus elliottii)和火炬松(Pinus taeda)。  相似文献   

4.
1989~1992年在山西省10个县市对旱地玉米和小麦可持续增产技术进行试验研究,建立了旱地玉 米免耕整秸秆覆盖技术、旱地小麦少耕覆盖技术等4种技术体系。试验结果表明,旱地玉米免耕整秸秆覆盖技术比常规耕作玉米增产32.0%,产量增加750~1500kg/hm2,约降低生产成本600元/hm2,增加纯收入1500元/hm2,产投比翻番;水分利用效率(WUE)提高1.95~7.5kg/hm2·mm,3年0~20cm土层有机质提高0.13%,地面径流减少60%,土壤侵蚀量减少50%,土壤动物、微生物量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5.
丛枝菌根菌对大田菜豆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996~1997年研究了3种丛枝菌根菌Glomus mosseae(Nicol B & Gerd) Gerd & Trappe、 Glomus versiforme Karsten Berch和Gigaspora rosea Nicolson & Schenck对大田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丛枝菌根菌均可显著增加菜豆植株N、P、K等元素和叶绿素含量,提高光合速率,促进菜豆植株生长,增加产量和豆荚粗蛋白与碳水化合物含量,改善豆荚品质。其中 Glomus versiforme的侵染率最高,促进菜豆生长和增产效应最显著。  相似文献   

6.
小麦不同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及对灌溉制度的响应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不同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和对灌溉制度的响应,该文于2003~2004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对19个抗旱节水性不同小麦品种进行了不同灌溉处理下,其生长发育特性、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特性有显著差异。不同小麦品种产量相差最大达44.86%,水分利用效率相差可达42.18%。根据系统聚类分析,把19个小麦品种分为高产高WUE型、中产高WUE型、中产中WUE型和低产低WUE型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小麦,对灌溉制度的响应不同。高产高WUE类型在本试验年灌溉60 mm,产量可达到7415 kg/hm2,水分利用效率可达15.91 kg/(mm·hm2)。在华北平原适于种植石家庄8号等高产高WUE型小麦,其在不降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情况下,减少灌水60~120 mm,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7.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红小豆多酚工艺及效果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开发利用红小豆加工副产物中的生理活性物质,该研究采用大孔树脂吸附法对煮制红小豆水的多酚类物质进行分离纯化,比较了5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对红小豆多酚的吸附分离效果,从中筛选出HPD 600型树脂作为理想的吸附剂;研究了 HPD 600树脂对红小豆多酚的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该吸附等温线与 Langmuir、Freundlich函数曲线的拟合程度非常高,且采用Langmuir模型的拟合效果略优于Freundlich模型。静态和动态吸附、洗脱试验结果表明:样品液浓度、温度、pH值、乙醇浓度、上样流速及洗脱流速等因素均对HPD 600树脂吸附分离红小豆多酚有影响。较理想的工艺参数为:30℃是较适宜的静态吸附温度;保持煮制红小豆水本身的多酚浓度0.96 mg/mL和pH值6.8,上样体积200 mL,上样流速1.0 mL/min进行动态吸附;吸附饱和平衡后,采用50 mL 60%乙醇溶液,以1.5 mL/min的流速进行动态洗脱。依此得到的红小豆多酚纯化液,其总酚含量和总抗氧化能力均有显著提高,约为纯化前的2.2倍。  相似文献   

8.
施磷量对不同品种红小豆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不同施磷量下作物根系形态、生理适应性及对磷的积累量,不仅可以挖掘作物自身利用磷的潜力,还可筛选出耐磷能力强的品种,提高磷肥的利用率。【方法】以晋红小豆1号、保红小豆8824/17和东北大红袍3个红小豆品种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进行试验。设施用P2O50(P1)、50(P2)、100(P3)和200 mg/kg(P4)4个水平,2013年5月18日播种,每盆播种15粒种子,第一片真叶露出后每盆定苗8株,红小豆生长至30 d时,对其植株进行有关指标测定。【结果】对3个红小豆品种进行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结果为:1)随着供磷量的增加,晋红小豆1号的叶面积升高,株高先升高后降低,而其他两个品种的叶面积和株高都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红小豆根冠比改变,总根长增加及根面积增大,影响了地上部和总根干物质量。2)随着供磷量的增加,3个品种的红小豆根系活力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根系磷酸酶呈现下降的趋势,而磷积累量都表现出增加的趋势。3)随着供磷量的增加,SOD、POD活性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MDA含量在低磷和高磷水平下较高,晋红小豆1号的SOD、POD活性低于其他两个品种,MDA含量高于其他两个品种。4)在低磷和高磷水平下叶绿素相对含量较其他水平为低,但差异不显著,最大荧光(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上升,初始荧光(Fo)下降。【结论】红小豆可以通过生理反应和改变根系构型来适应不同的磷素养分水平。本研究中红小豆通过伸长根长、增大根面积导致根冠比明显增加,显著改变了干物质在地上部和根系之间的分配来适应不同的磷营养水平。3个品种红小豆从植株形态和生理等指标上均有差异,其中,晋红小豆1号的耐低磷、高磷胁迫能力高于另外两个品种。  相似文献   

9.
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抗侵蚀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3种不同地埂植物带上的植物生长状况、土壤物理化学性状及土壤崩解速率进行了测定,研究了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的抗侵蚀效果。结果表明: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能够促进地埂植物带上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增强植物护埂、固埂作用;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黄花菜、红小豆及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植物带地埂土壤孔隙度、含水量及有机质含量均高于对照裸埂,土壤容重低于裸埂,黄花菜地埂土壤孔隙度最好,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地埂土壤保水保肥性最好;不同植物带地埂土壤崩解速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黄花菜与红小豆混种地埂土壤抗崩解、抗侵蚀性能最强,是适合东北低山丘陵区坡耕地水土流失防治的良好措施。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方式对农田土壤结构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一种能够充分发挥秸秆改良土壤结构和提高作物产量作用的秸秆还田措施, 通过2 a小区试验, 以传统的秸秆还田方式[长秸秆(50 mm)覆盖或翻压还田, CK1、CK2]作为对照, 对比研究了粉碎、氨化秸秆以及与无机土壤改良剂(硫酸钙)混合翻压施用措施对农田土壤结构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粉碎并氨化秸秆施入土壤后, 能显著(P<0.05)降低耕层(0~15 cm)土壤的容重, 增加土壤孔隙度, 但对耕层以下土壤容重及孔隙度改善效果不明显; 氨化秸秆施入土壤后较未氨化秸秆能显著(P<0.05)增加0~15 cm土壤中>0.25 mm土壤团聚体含量, 粉碎并氨化秸秆能显著(P<0.05)降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 提高0~15 cm土壤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各项评价指标。此外, 冬小麦穗粒数、1 m2有效穗数、千粒重和地上部总干物质量与籽粒产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0(P>0.05)、0.76(P<0.01)、 0.89(P<0.01)和0.88(P<0.01), 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或地上部总干物质量可能是增加作物产量的主要途径。粉碎并氨化秸秆还田较秸秆覆盖能显著(P<0.05)提高冬小麦有效穗数; 粉碎并氨化秸秆与无机土壤改良剂(硫酸钙)混合施用措施提高冬小麦产量效果最为显著, 在冬小麦2个生长季比长秸秆覆盖还田(CK1)分别增产11.12%和17.84%, 比长秸秆翻压还田(CK2)分别增产7.39%和16.58%, 是本试验最佳秸秆还田方式。该研究成果可为干旱、半干旱地区改良秸秆还田措施、提高作物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王日俊  黄成东  徐照丽  邓小鹏  马二登 《土壤》2021,53(6):1185-1191
为在全国及区域尺度上,定量评价烤烟产量和品质对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为烤烟科学施肥以及提高生产效益提供依据,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选择“烤烟”“有机肥”和“产量”为主要关键词检索期刊文献,将单施化肥处理作为对照,选择反应比作为效应量,采用文献整合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处理相比,有机无机配施处理下的烤烟产量平均增幅E为4.68%,并显著提高了上等烟叶比例13.55%;有机无机配施对氯离子(E=0.55%)的影响没有达到显著效应,但显著降低了烟碱(E=-3.9%)和总氮含量(E=-1.37%),显著提高了还原糖(E=3.69%)和钾离子含量(E=6.77%),且有机无机配施较单施化肥更能协调烟叶化学成分,达到优质烤烟化学成分适宜范围内。烤烟产量效应的亚组分类分析结果显示,试验时间、种植密度和植烟区域对烤烟产量效应影响显著,且随着有机无机配施时间的推移,有机无机配施烤烟产量呈线性增加趋势;当无机氮投入量>60 kg/hm2时,有机无机配施对烤烟产量表现为显著的正效应,且无机氮投入量>90 kg/hm2时增产幅度最高(E=4.1%)。有机无机配施对烤烟产量在潮土上没有达到显著效应,在紫色土上增产幅度最高(E=13.85%)。总体上,有机无机配施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效果积极明显,可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施肥与施P肥3种丛植菌根菌C.igaspora(Gi.r) Glomus mosseae(G.m)和Glomus versiforme(G.v)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丛技菌根菌可显著提高棉花叶片光合速率,改善水分状况,促进棉花生长发育,提高籽棉产量,尤其是霜前花产量。其中以接种G.v处理对棉花增产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夏播红小豆氮(N)、磷(P)、钾(N)肥配施最佳用量,采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设计方案,研究氮、磷、钾肥配施对夏播红小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效益的影响,分析施肥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并建立以施肥量为变量,以红小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效益为目标函数的肥料效应模型。结果表明,13个施肥处理下红小豆的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和平均产量分别是不施肥处理的1.26倍和1.17倍,且差异显著(P<0.05);与不施肥处理相比,过量施氮处理和缺氮处理的效益显著降低,而过量施钾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其他11个施肥处理的效益均显著提高,平均提高11.05%。随着氮、磷、钾施肥水平的提高,红小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效益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施用氮、磷、钾肥料对干物质积累影响依次表现为N>P>K,对产量、效益影响程度依次表现为N>K>P,肥料的农学利用率均以减量施肥最高;施肥因子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氮磷和氮钾对红小豆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效益呈正交互作用,磷钾对红小豆的干物质积累呈正交互作用,对产量和效益呈负交互作用;以红小豆干物质积累、产量和效益的综合优化为目标,对函数模型进行优化筛选,得出在该试验条件下红小豆干物质积累≥6 500 kg·hm-2、产量≥2 350 kg·hm-2、效益≥17 800元·hm-2的氮磷钾配施优化组合为施氮量(N)67.6~76.4 kg·hm-2、施磷量(P2O5)85.8~105.0 kg·hm-2、施钾量(K2O)52.5~67.5 kg·hm-2,其比例为N∶P2O5∶K2O=1∶0.99∶0.75。本研究结果为红小豆生产上实现经济、高效施肥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稻田冬种绿肥对水稻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为探讨冬季种植绿肥作物改良土壤的生态作用, 以冬闲连作为对照, 通过连续8年的定位试验研究了冬种绿肥(紫云英、油菜和黑麦草)收获后翻压还田对后作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 连续8年冬种绿肥期间, 冬种绿肥各处理的水稻平均产量均高于冬闲对照, 但不同处理增产效果有所不同, 其中紫云英 早稻 晚稻处理增产效果最明显, 为10.48%, 其次是油菜 早稻 晚稻处理(7.31%), 黑麦草 早稻 晚稻处理的增产效果较差, 仅为5.76%。紫云英 早稻 晚稻处理的土壤pH和碱解氮含量最高, 与其他处理相比, pH增加0.58%~1.37%, 碱解氮增加6.59%~35.35%。黑麦草 早稻 晚稻处理的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和C/N在各处理中最高, 分别较其他处理高2.99%~4.98%、19.25%~31.05%、16.97%~22.15%和0.97%~6.61%。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水稻产量与每穗颖花数、结实率、千粒重及土壤碱解氮、有效磷极显著相关(P<0.01), 与每穗粒数、有机质、速效钾显著相关(P<0.05), 而与穗长、有效穗数及土壤pH和C/N相关不显著; 水稻产量各构成要素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综合来看, 稻田冬种绿肥有利于增加水稻产量和改善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5.
施磷肥对红小豆吸磷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潮土区不同施P肥量对红小豆含P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有效磷含量为9mg/kg条件下P肥对红小豆增产效果达极显著水平,施纯P68.8kg/hm^2时产量最高。红小豆全生育期含P量呈单峰曲线,花后10d左右达最大。结莱鼓粒期及成熟期含P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375和0.7863。各生育阶段的适宜含P量始花前为4.0mg/g,始花期至花后20d为4.4-4.8mg/g,花后20d后为3.9-3.5mg/g。产量(Y)与吸P量(x)间的关系为二次曲线,其决定系数为0.9823,施P量与吸P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644。  相似文献   

16.
太湖地区水稻土的物理特性与少免耕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赵誠斋 《土壤学报》1989,26(2):101-108
本文从土壤物理特性和作物生长的关系探讨了耕作的要求.土壤水分能量特性可被机械扰动改变,这是导致土壤粘闭的重要原因.水稻土的含水量和有效水均以表土高,而下层低,含水量和容重成线性负相关(n=62,r=-0.909**).土壤扰动可提高持水量,长年免耕在干旱年份可能会出现水分不足问题.土壤含水量、气容量和机械强度三者的变化相互联系.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小麦生长最佳范围是在水分吸力0.02-0.5巴内,而田间持水量大于塑性限,所以秋季耕作必然导致土壤粘闭.免耕土壤的容重一般在1-1.25g/cm3之间,是稻麦生长的较佳环境,所以水稻土本身存在适合稻麦免耕生产的条件.根据水稻和三麦分别52和23组次对比试验,水稻免耕增产19斤/亩,三麦49斤/亩,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平田地区连续三年免耕土壤不恶化,囊水型土壤第二年开始有变差趋势,但产量不减低.免耕有保护土壤结构的作用,但不利于结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晋西生态区连作地春播红小豆栽培技术,以红小豆新品种汾小豆2号为材料,采用3个播期(主区)和5个密度(副区)的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连作红小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播期下随播种密度的增加,红小豆株高呈增加趋势,而茎粗、主茎分枝、主茎节数均呈减少趋势,荚长和荚宽变化不大且没有规律.随...  相似文献   

18.
探讨波浪冠层群体对高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2005-2006年,以高油大豆品种鲁豆9号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波浪冠层对鲁豆9号群体结构、微生态环境、光合特性、产量、产量构成因素、蛋白质、脂肪及脂肪酸组分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波浪冠层群体与CK相比,株高平均降低1.41 cm、分枝减少0.08个,分别降低和减少1.38%和5.30%;群体光照度、CO2浓度和湿度分别增加67.68 μmol/(m2·s)和8.31 μL/L和0.33 mbar,分别增加5.06%、2.45%和4.47%;低温生育期时温度提高0.06℃,高温生育期时温度平均降低0.17℃;植株中部透光率提高1.57%,光合速率提高4.04%;密度平均增加3.0万株/hm2,单产平均增加253.65 kg/hm2,增产11.76%,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在籽粒脂肪总量提高1.52%基础上,亚油酸含量提高1.60%,亚麻酸和硬脂酸含量分别降低0.14%和7.20%。波浪冠层群体密度与脂肪和棕榈酸含量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r=-1.00**和-0.90*);脂肪与亚油酸呈正相关(r=0.79),而与硬脂酸呈负相关(r=-0.55);油酸与亚油酸和亚麻酸均呈负相关(r=-0.74和-0.50),亚油酸和亚麻酸呈显著正相关(r=-0.95*)。因此,波浪冠层群体调节了大豆生长发育的微生态环境,更利于高油大豆产量形成和品质改良,不仅能增产,而且提高高油大豆脂肪含量、优化脂肪酸组分、提高了营养价值,在生产上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农业机械的过度使用、密集轮作以及不适当管理等都会造成土壤压实。试验研究了拖拉机行走对土壤特性和小麦生长的影响。试验所使用的耕作机械包括轮式、履带式和手扶式三种拖拉机,分析了土壤压实对小麦生长以及土壤结构不连续性的影响。试验数据表明,土壤密度、土壤阻力以及土壤水分一般会随拖拉机行走次数增加而增大。同时,文中给出了小麦根系与秸秆间蕴涵的机理关系。试验数据还表明,小麦发芽率在显著性水平P≤0.05时,不同处理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是,2、4、6、8、10、12、18周以及收割时的小麦秸秆高度在显著性水平P≤0.01时,各处理组之间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轮式和手扶式拖拉机处理组高于履带式拖拉机处理组。当显著性水平分别为P≤0.05和 P≤0.01时,不同处理组的小麦根长度和密度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轮式和手扶式拖拉机处理组同样表现出更好的结果。总之,拖拉机行走会显著影响干物质、谷物产量等小麦生长参数。然而,作物产量不仅受土壤压实的影响,同时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天气以及土壤初始压实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玉米脉动流化干燥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和试验研究,认为模型MR=(M-Me)/(M0-Me)=exp(-ktN)能较准确的描述玉米在脉动流化床干燥中的水分变化规律。模型中的系数kN主要受干燥器入口风温、风速、脉动频率和床层高度的影响。采用四因素的二次回归正交组合设计来拟合系数k、N与上述4个因素的关系,建立了脉动流化床上干燥玉米的回归数学模型。通过试验确认回归数学模型可以较准确的预测玉米在脉动流化床干燥中的水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