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湿地是重要的国土资源和自然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辽宁省以其特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湿地的多样性,随着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导致天然湿地日益减少,功能和效益下降;湿地生物多样性逐渐丧失;湿地资源遭受了严重破坏,其生态功能也严重受损。据2000年遥感调查辽宁省沼泽湿地面积较之4 a前减少了26.2%。因此,建议需要加强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合作,尽快建立多部门参与、支持、协调的湿地管理机构和有效的运行机制。探讨防止湿地遭受重大破坏和威胁的途径、手段及政策措施;研究湿地保护、管理、开发等相关政策;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湿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资源监测体系。在利用洪水恢复湿地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利用湿地的径流调节功能,实现洪水资源化管理。加强湿地的生态治理和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2.
对湿地定义和湿地水文特征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湿地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价值已得到公认,但对湿地的破坏却因种种原因仍在继续.根据国际上对湿地的不同定义,讨论了湿地定义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同时结合我国一些地区的研究成果,指出湿地保护应以保护从陆地到水体的过渡带为主,而将水体本身以及诸如稻田一类的人工系统包括在湿地中,则会对湿地保护带来负面影响.最后根据美国不同部门对湿地水文特征的定义探讨了识别湿地水文特征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湿地现状与生态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复杂的生态系统,湿地对维系生态环境的发展和进化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辽宁省湿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加强全省湿地资源保护,恢复全省湿地生态功能、保持生态平衡、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对辽宁省湿地的种类和面积进行统计的基础上,分析目前辽宁省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湿地资源生态功能的调控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其国  高俊峰 《土壤》2006,38(1):1-5
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保持水土、物质生产、生物多样性保护、动植物栖息地、教育休闲旅游等生态服务功能。本文总结了我国湿地资源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各种湿地资源未来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技术措施和非技术措施,以保障湿地生态功能的恢复、重建,修复受损的湿地生态功能,以实现湿地生态功能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湿地退化分析及保护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的生态系统,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介绍了河北省丰富的湿地资源及比较齐全的湿地类型,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实地调查与资料核查,分析了河北省湿地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在生态、经济等多方面功能,指出了当前河北省湿地退化等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湿地保护的对策,旨在形成人与湿地环境和谐相处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银川湿地资源管理系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技术和湿地信息资料,采用VB语言作为二次开发工具,应用GIS组件MapX4.5构建了银川湿地资源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基本实现对银川湿地资源的信息检索、地图查询和图表输出等功能,并可对区域湿地资源进行动态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能够为湿地资源保护提供决策支持,并且使用简单、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湿地指的是一类既不同于水体,又不同于陆地的特殊过渡类型的生态系统,为水生、陆生生态系统界面相互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黄河湿地生态系统是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重要基础。通过对临猗县黄河湿地的现状分析,提出了加强宣传、开展湿地动植物资源调查、退田退耕还湿、加大资金投入、加强管理等湿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8.
洞庭湖区湿地生态农业资源持续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析了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特征及农业利用现状,对湖区湿地生态农业资源进行了功能评价,并根据湖区湿地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特征(即同心环带状--湖盆中心带、湖滨中环带、外环带),提出适应各环带湿地资源开发的若干生态农业模式,以期达到保护湖区湿地生态及湿地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简析了洞庭湖区湿地资源特征及农业利用现状,对湖区湿地生态农业资源进行了功能评价,并根据湖区湿地碟形盆地圈带状立体景观结构特征(即同心环带状--湖盆中心带、湖滨中环带、外环带),提出适应各环带湿地资源开发的若干生态农业模式,以期达到保护湖区湿地生态及湿地资源持续利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湿地的定义、作用以及中国湿地资源保护和研究现状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介绍了人工湿地在污水治理中的原理和应用,并举例剖析了人工湿地的具体设计。  相似文献   

11.
选择4种常见的人工湿地基质(沙、沙+土、有机质+沙、有机质+沙+土),研究加入蚯蚓后不同基质对黄菖蒲最长根长、根体积和基质总孔隙度及其净化CODMn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上黄菖蒲的最长根长、根体积存在差异,以有机质+沙基质上黄菖蒲的最长根长、根体积最大,而沙子基质上黄菖蒲的最长根长、根体积最小,两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加入蚯蚓能增加黄菖蒲的最长根长、根系体积、总孔隙度和CODMn的去除率。相关分析显示,黄菖蒲的最长根长、根体积与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且根系体积、最长根长与CODMn去除率也呈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2.
安传艳  梁留科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5):236-238,241
论述了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以河南省黄河湿地为例,分析了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从科学规划、准确定位、完善设施、打造特色生态旅游产品、设计合理的旅游线路、培育生态旅游示范景区(点)等方面提出了河南省黄河湿地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野外调查分析了4种常见湿地植物的最长根长,根系体积,植物密度,植株的氮、磷和锌含量等对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人工湿地设计和人工湿地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长根长以美人蕉为最长(43.73cm),芦苇其次(32.50cm),黄花鸢尾最短(12.57cm);根系体积以美人蕉最大(66.72cm^3),芦苇其次(17.42cm^3),黄花鸢尾最低(4.70cm^3);密度以芦苇最高(257株·m^-2),美人蕉其次(61株·m^-2),茭白最低(54株·m^-2);单位面积上芦苇、美人蕉、茭白和黄花鸢尾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是4.27、2.12、0.94和0.78kg·m^-2。相应地,单位面积上植物地上部分对氮、磷和锌的吸收量以芦苇最高,美人蕉其次,黄花鸢尾最低。不同植物对人工湿地的使用寿命没有显著影响,但植物的最长根长和密度可作为人工湿地基质深度设计和植物数量配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白洋淀湿地面临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恢复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洋淀湿地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近年来,该湿地生态环境退化现象十分严重,面临着干淀的威胁。对白洋淀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如水量减少、泥沙淤积、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加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为维护白洋淀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确保其生态的安全,提出了生态恢复方案和具体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城市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保护   总被引:31,自引:1,他引:31  
城市湿地是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城市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然而,随着城市进程的加快,城市湿地不断地被破坏,保护和恢复城市湿地,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分析了城市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城市化对城市湿地的影响和破坏.并提出了城市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相似文献   

16.
湿地沉积物磷的吸附与解吸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恒温培养法研究美国纽约Pelham Bay Park 6种典型淡水湿地沉积物中磷的吸附与解吸行为及其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湿地沉积物具有强烈吸附溶液中磷的功能,随着溶液中磷浓度的增加,吸附量增大;但是湿地沉积物也有释放磷到溶液中去的功能,释放量为0~41.19 mg/kg,与沉积物吸附磷量的关系不大,沉积物释放磷与沉积物的特性有关。衡量一种淡水湿地沉积物的除磷能力,可根据沉积物最大吸附磷量和吸附解吸附平衡浓度(EPC0)来衡量,6种沉积物中,磷的最大吸附能力强弱依次是:S1>S2>S3>S6>S5>S4;S1沉积物吸附磷的最大量为500 mg/kg。各沉积物的平衡浓度相差很大,S4的吸附与解吸附平衡浓度最高,其值为166.00μg/L,而S2的吸附与解吸附平衡浓度最低,其值为0.36μg/L。低的EPC0值表明,沉积物有很强的吸附磷的能力,故S2湿地生态系统有非常强的除磷能力。  相似文献   

17.
Sediment deposited in traps positioned along a sewage-impacted wetland receiving phosphorus (P)-retaining reactants from natural wetland water was fractionated into different particle sizes, and the amount of P retained in these particle sizes was investigated. Subsamples of the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different sites along the wetland system were also equilibrated with water at different water:sediment ratios and equilibration periods to investigate the extent of P released from these sediments under aerobic and anaerobic conditions. Results obtained showed that most of P deposited in sediments is in fine fractions (<16 µm), particularly in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confluence sites where water inflow from the natural wetland provides P-retaining reactants and from sites immediately below these confluence sites (postconfluence sites). The extent of P release from sediments depended on the aerobic-anaerobic conditions of the sediments, equilibration period, water:sediment ratio and the position of sites within the wetland. The rate of P released from sediment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 in equilibration period tended to be higher under aerobic than anaerobic conditions. Water:sediment ratio was found to be a more important factor in controlling the release of P from sediments under anaerobic than aerobic conditions. The amount of P released from the confluence and postconfluence sites was higher than that from other sites over a range of equilibration periods and water:sediment ratios under aerobic and anaerobic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