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黄土高塬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13年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分析不同演变阶段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间的耦合态势,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黄土高塬沟壑区王东沟流域长期监测数据和农户调查资料,建立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耦合度模型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中的耦合态势进行了分析。[结果](1)黄土高塬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13年间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呈上升波动趋势。(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中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耦合态势经历了恢复发展阶段、协调发展阶段、恢复发展阶段,目前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结论]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中,通过农业资源合理调配,促使农业经济获得新的增长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够高效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存在着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与土地矛盾尖锐等一系列问题。发展高质量生态农业是解决矛盾,促进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以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例,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塬沟壑区和长城沿线风沙区水土综合治理模式及成效的梳理,分析论证了黄土高原水土生态建设与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关系。  相似文献   

3.
西峰站的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规律试验观测工作已开展了60余年,初步摸清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基本规律,提出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对推动黄土高原地区乃至全国的水土流失治理、发展当地农业生产、减少入黄泥沙做出了重要贡献。未来,西峰站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观测将以数字化、信息化发展为目标,努力提高观测成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黄土高塬沟壑区乃至整个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和黄河治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王东沟小流域土壤表层全磷空间变异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小流域尺度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全磷空间变异的影响。确定全磷空间变异规律,为土地生产管理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在黄土高原王东沟小流域采集了267个土壤样品进行了分析研究。用ArcGIS 10.2绘制样点全磷含量分布图,并分析不同地貌单元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全磷含量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王东沟小流域内不同地貌单元下全磷含量呈现为:塬面塬坡沟道的分布规律,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下全磷含量呈现为:果园废弃果园农地林地荒草地的分布规律。土地利用方式和地貌单元对全磷空间变异的影响极为显著。[结论]王东沟小流域土地利用经过14a不断的调整,全磷的含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土地利用方式显著改变了全磷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5.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下,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对促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齐家川水保示范区为例,分析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塬面雨水径流调控、坡面林草措施优化配置及科技创新支撑等角度,提出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土高塬沟壑区俗称黄土塬,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水土流失地貌类型区,面积5.64万km2,现有长度大于0.5 km、汇水面积小于5 km2的沟道达9万条,主要分布在泾河、北洛河、昕水河等流域,涉及甘肃、陕西和山西省的8个市34个县。该区域塬面大,耕地集中,村落密布,加之沟道深切,沟壑纵横,极易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灾害。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形成了在塬面及塬坡、沟头、沟坡、沟道构筑"四道防线"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为了保护塬面,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国家启动了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项目。论述了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区域特征和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了开展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进一步完善综合治理体系、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考核、加强水土保持监测和预警等方面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对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作的回顾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陕甘黄土高塬沟壑区是我国川滇—黄土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发源地之一,是世界最佳苹果优生区,也是陕甘宁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黄土塬区的侵蚀沟发育具有强烈的加速作用。当前,黄土塬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不同程度的沟道侵蚀导致的沟头前进,沟底下切,沟壁崩塌、滑塌、泻溜,沟岸扩张,塬面逐步萎缩和破碎化。以甘肃庆阳董志塬为例,分析了黄土塬水土流失现状,从董志塬区固沟保塬、黄土高原塬面保护、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三个层面回顾了固沟保塬综合治理工作的发展历程,总结了固沟保塬综合治理模式和措施配置,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推进晋陕甘黄土高塬沟壑区生态优先、高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土高原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发祥地,其主要地貌类型区之一的黄土高塬沟壑区,其农业发展有着比黄土高原其他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但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该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塬面径流下沟导致沟头不断前进,塬面逐年萎缩。由于沟坡坡度大而导致重力侵蚀异常活跃,侵蚀强度逐渐加强。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人口压力以及经济发展需求的条件下,探索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成为水土保持领域科技人员和当地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解析黄土高塬沟壑区自然地理特征、水土流失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对该区现有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模式进行梳理,结合范式的概念,提出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式。  相似文献   

9.
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黄土高塬沟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屏障建设的突出制约因素,对该区黄土塬及其侵蚀沟进行基本情况调查,从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及水土流失等方面进行现状分析,并以此为基础综合分析其治理需求、讨论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为"黄土高塬沟壑区‘固沟保塬’综合治理规划"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依据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07年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调查、监测资料和研究成果,建立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07年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土地利用效益在这20余年中呈增长态势,分别于1991年、1998年、2003年达到峰值点.影响区域土地利用效益值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的果业和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1.
对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武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点是农田、草地面积所占比重减少,而林果面积迅速增加。同样降雨类型1996年和2010年流域下垫面的产水量分别比1986年少产水5747m^3及5914m^3。产水量的减少使该流域汇入河流的水量减少,土壤蓄水量增加,有利于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改善和优化土地利用方式是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关键,以黄土高原小流域的恢复生态、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渭北西部丘陵沟壑区的典型流域为例,对陕西千阳县冉家沟小流域进行生态规划与设计。主要包括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生态类型的评价、土地利用系统的结构优化及土地利用的生态设计与规划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资源进行分析和评价, 对小流域的土地利用、农林牧副各业进行规划, 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指导。其目的是确定小流域的生产发展方向, 以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提高土地生产力, 充分发挥小流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建立一个人工控制的、合理、稳定的生态经济系统。  相似文献   

14.
 以经过50多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黄土高塬沟壑区西峰杨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影像解译并结合实地调查还原的6期土地利用图,根据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及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对杨家沟小流域50多年来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杨家沟小流域1954—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总的趋势是林地面积大幅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大幅减少,牧草地、园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方向为未利用地向林地转化,耕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也主要来自未利用地的开发利用,园地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3)政策变动、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在土地利用变化中起了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长期连续的综合治理 ,长武县王东沟小流域农村产业结构由单一的粮食种植业发展为粮、果、工副业三元产业结构 ,建成了塬面农田防护林、沟坡经济林、沟谷水土保持防护林体系 ,连续 13年使年土壤侵蚀模数稳定在 80 0t/km2以下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 1986年建立试验示范区时的 2 3 0元上升至 2 0 0 3年的 2 70 1元 ,成为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保持工作的样板  相似文献   

16.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先小流域识别的空间尺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先小流域识别的空间尺度效应,为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与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重庆市合川区为例,利用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比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和流域平均坡度计算了综合指标,用以识别5种流域空间尺度[Ⅰ(流域面积范围50~300 km~2),Ⅱ(10~50 km~2),Ⅲ(1~10 km~2),Ⅳ(0.1~1 km~2)和Ⅴ级(0.01~0.1 km~2)]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优先小流域。[结果]流域空间尺度对优先小流域的识别有显著影响。基于Ⅳ和Ⅴ级流域确定的优先小流域在空间分布上与基于栅格土壤侵蚀强度图得到的区域水土流失面积空间分布更为吻合。[结论]综合考虑优先小流域的条数,基于Ⅳ级流域得到的优先小流域条数更少,更便于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和管理,是识别优先小流域的最优流域尺度。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沟壑区高产高效农业综合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长武王东沟小流域试验示范区围绕高原沟壑区区域特点 ,探索农村产业结构优化模式 ,进行深层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由历史上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一元结构发展到现在的粮、果、工副三元产业结构阶段 ;根据不同降水年型旱作生产力的特性 ,提高水肥资源的利用效率 ,实现旱作产量潜势的高实现率 ,15 a平均粮食单产达到 4 10 0 kg/km2 ,在人均旱作粮田仅为 733m2 的条件下 ,做到粮食基本自给 ;根据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特点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建设 ,高标准地完成了塬、坡、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林草覆盖率达 4 3% ,水保治理度达 92 % ,土壤侵蚀模数降至 5 0 4 t/(km2·a) ,控制水土流失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8.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50,自引:8,他引:50  
以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 ,研究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的土壤水分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在王东沟小流域内 ,土壤剖面中 0— 2 m的土层经过一个雨季之后 ,土壤水分得到了部分的恢复 ;2 m以下土层 ,由于没有水分补给 ,相对比较干燥。该流域内农地的土壤贮水量高于草地 ,草地高于果园地 ,林地的土壤贮水量最低。而在同一地理位置 ,土壤的水分分布又受坡度、坡向、坡位、植被类型、植被密度和生物量的影响 ,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变异特性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生态水文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选择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长武王东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从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减流减沙效应、土壤水分状况、流域的蒸散发和生物利用型土壤干层等几个方面定量地评价了黄土高原沟壑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流域水分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01年比1985年耕地面积减少了24.8%,草地面积减少了76.5%,林地面积增加了75.7%,果园面积增加了10倍,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7.8%,小流域年径流深和侵蚀模数分别减少了21.9%和26.6%。同一土地利用类型的0—2m土壤剖面储水量变化不大,2—3m土壤剖面储水量大幅度减少,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后,土壤剖面平均含水量和土壤储水量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苹果地和刺槐林的下降趋势远大于农地和荒草地。与此同时,流域总蒸散量比治理前有所增加,土壤干层已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水分现象。  相似文献   

20.
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目的是建立该区域高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王东沟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10年来成效显,体现在农村产业结构发生显变化,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土地资源得到高效开发利用,小流域沟坡防蚀道路网建成,粮食单产10年平均3750kg/hm^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30增加到1313元,水土流失量由原来的1860t/(km^2.a)控制在800t/(km^2.a)以下,林草覆盖率由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