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重庆粮食生产的科技潜力,针对当前科技兴粮面临的三大难题,提出应通过推进“三个科技工程”(粮食科技创新工程、粮食科技示范工程和农技体系振兴工程),强化重庆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
1“藏粮于水”内涵“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些民间谚语形象地说明粮食在民生中的战略地位。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是影响粮食生产重要的资源要素,在粮食生产战略中,曾有人提出“藏粮于地”、  相似文献   

3.
粮食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同步发展,巢源地区的实践证明,有四条途径;(一)优化生产技术要素,以高产求效益;(二)调整种植模式,以优化结构求效益;;(三)发展优质米生产,以优质求效益;(四)推行“产、加、销”,提高粮食生产附加值。  相似文献   

4.
郑雪  姚顺波  鲁亚楠 《水土保持通报》2020,40(2):239-246,254
[目的]研究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为深入开展退耕还林工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山西省的117个县域为研究单位,基于1990,2000,2005,2010和2015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分析耕地和粮食生产时空变化,并通过建立生产函数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①山西省生态环境重点治理区域的退耕效果显著,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转林草地的类型尤为明显;②退耕15 a期间,山西省粮食总产量及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重点退耕县的粮食总产量与粮食单产水平都一定程度的提高,且粮食单产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③退耕对粮食总产量及粮食单位面积产出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结论]在省级层面,退耕还林工程不会对粮食生产造成负面影响,反而通过促进农业集约化生产等方式,提高粮食单产水平,进而带动粮食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重”。粮食是关系人类生存的特殊而敏感的商品。粮食供给即使出现一些细小的问题都有可能引起人们的恐慌,导致市场的剧烈波动而影响社会稳定。因此,粮食安全的警钟必须长鸣。然而,在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必须注重提高种粮效益,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6.
中国“农业北水南调虚拟工程”现状及思考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基于中国南北方粮食调动的变化分析,结合农业水足迹与虚拟水理论,提出中国在实施南水北调实体工程建设的同时,自1990年已经形成并运行着一个“农业北水南调虚拟工程”。计算结果表明,该工程在1990-2008年期间年均调运虚拟水量已超过200亿m3,远大于南水北调实体工程目前的调水规模;北水南调虚拟工程调水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依靠现有南水北调实体工程难以支撑中国北方粮食生产,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出路只能是依靠科学技术,大力发展现代节水农业,提高粮食生产的综合用水效率。考虑到中国南北方经济状况的现实差距,以及“农业北水南调虚拟工程”的长期运行,建议国家实施区域虚拟水贸易战略,同时,加强区域农业水足迹演变与控制研究,制定区域农业水足迹相关技术标准,为实施区域虚拟水贸易战略提供科学依据与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1基本情况 衡南县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江中游.全县辖27个乡(镇)办事处,总人口113.74万人,乡村人口74.73万人.现有耕地面积6.58万hm^2,其中水田5.77万hm^2.旱土0-81万hm^2。该县是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业大县.全县常年水稻播种面积11万hm2以上.粮食总产稳定在70万t以上.年均出12I商品粮30万t。1986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百强县”.1996年、2003年、2004年、2009年和2010年5度荣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光荣称号.2011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同时2010年被评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县”。2发展粮食产业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8.
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事关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探究退耕还林还草背景下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对准确评估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10和2018年黄土高原县域粮食生产相关数据,构建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对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分析典型生态修复工程"退耕还林还草",阐明退耕对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8年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高于2000年,系统的可持续性在逐步增强;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由自然资源供给为主导,转变到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阶段。2)2000-2010、2010-2018年间黄土高原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增长率分别达到31.03%和28.81%,因此,2000-2010年间是粮食生产系统可持续性大幅提升阶段。3)退耕背景下虽然耕地大幅减少(-33.48%),但平均海拔和坡度也呈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20.3 m和0.88°),土壤侵蚀模数由16.14 t/(hm2·a)降至9.34 t/(hm2·a),产水量和粮食生产潜力则年均增长5.09 mm/(km2·a)、53.75 kg/hm2。4)退耕背景下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显著提升,工程的实施对六个分区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都呈正向的促进作用;其中,土石山区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指数由0.14增长至0.17,其受退耕的影响最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易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的生态脆弱地区实行退耕,虽减少了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但通过改变其空间分布格局,对耕地质量、耕地平均海拔和高度均产生影响,由此使得土壤侵蚀模数下降、水源涵养能力提高,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显著提升了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整体而言,退耕还林还草提升了粮食生产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安全对粮食安全存在着正向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退耕还林政策与粮食问题始终存在着一个协调的问题。政策目标是即能顺利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又能使得退耕农户粮食生产有较大的改善、人均粮食拥有量能满足其温饱需求。通过对原州区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粮食的播种面积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单产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粮食生产模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同时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于退耕户口粮田考虑的不足,退耕农户对于政府补贴的依靠性太强。当政府补贴在5~8年后停止,一半左右的退耕户会选择复耕,这就要求地方政府必须大力发展、扶持后续产业,使农户的温饱问题不仅依赖于土地,而且依赖于其他非农产业。  相似文献   

10.
永和是一个山区农业县,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十分贫困。“三农”问题突出。经调查研究,需大力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当地实际,宜新建淤地坝802座,人字闸40座。打旱井6000眼,人畜饮水工程86处。这些工程的兴建,不仅可保证粮食生产,而且可促进生产力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小康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初,由于土地、资金等要素大量转向非农产业等原因,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四个连年减少”的新问题。面对新形势,2004年以来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效的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  相似文献   

12.
自2008年农业部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来.辽中县连续5年承担国家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任务。县委、县政府转变粮食生产工作机制.以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协调涉农部门、统筹支农项目,以科技进步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合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使辽中县农业生产飞跃发展,粮食生产实现“九联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其中2012年粮食总量达到61.65万t。创历史新高。  相似文献   

13.
政策措施     
《农业信息探索》2008,(1):24-25
2008年国家将加大落实“三农”扶持政策力度 近日,国家发改委新闻办发布消息,2008年全国发展改革工作重点已经敲定。其中在“三农”工作方面,将进一步稳定粮食面积,加大落实生猪、奶业发展政策力度,支持现代粮食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帮助农民进一步增加工资性收入。  相似文献   

14.
记“全球变化粮食生产和环境改良”国际学术讨论会江爱良(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北京100101)笔者应邀参加了1996年7月30日~8月2日在日本山口县宇部市举行的“全球变化粮食生产和环境改良”国际学术讨论会(简称FPEI会议...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粮食生产不能完全自给,是全国粮食净调入省份之一。近年来,浙江省立足省情,围绕确保口粮基本自给的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粮食扶持资金逐年增加,切实提高了农民种粮收益和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粮食生产连续4年保持稳定。同时,由于农资价格及劳动力成本等持续上涨,  相似文献   

16.
二熟耕作区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其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3.2%。1985年以来该区粮食生产形势及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黄淮与江淮地区粮食总产量分别增长47.63%和61.67%,四川与西南地区粮食总产量增长43.76%和10.32%。二熟耕作区未来粮食增长的重点应放在黄淮与江淮地区,其技术对策为主攻高产田,大力抓好中低产田改造;选用优良品种,提高水肥利用效率,以提高综合效益,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7.
重庆粮食安全战略的科技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重庆粮食生产的科技潜力,针对当前科技兴粮面临的三大难题,提出应通过推进"三个科技工程"(粮食科技创新工程、粮食科技示范工程和农技体系振兴工程),强化重庆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空间分异特征及驱动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耕地面积有限、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合理评价粮食生产效率,认清粮食生产现状,探索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数据包络法(DEA)分别测算了2006—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粮食生产效率,同时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进行解析,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其驱动机理。[结果]中国粮食生产效率整体偏低,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粮食生产效率出现大面积、大幅度下降趋势;粮食生产效率空间集聚效应显著且具有跃迁性,但主要以类型Ⅵ为主,其空间结构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经济增长与粮食生产效率存在正N形的Kuznets曲线,目前大部分地区经济增长的产粮效率呈现边际收益递减特征,未来的粮食生产势必强调其他政策手段的重要性。[结论]中国粮食生产效率空间异质特征显著,应充分发挥有利的“被扩散”的区位优势,制定具有区域联动特点的粮食生产策略。  相似文献   

19.
以“生态适度人口”与“人口理论最大承载力”两个不同的概念,分析了我国人口与粮食生产的问题,强调应根据我国的国情,节约资源,控制人口盲目发展,实行农业集约经营,以达到使我国的农业不出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后黄土高原地区粮食生产时空变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始于1999的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政府针对西部生态脆弱区所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工程的实施对当地粮食生产的影响及由此而产生的政策效果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该研究利用1996年、2003年和2007年黄土高原地区分县统计数据,对中国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1999年以来所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从1996年到2003年,研究区粮食播种面积下降剧烈,之后有所回升,到2007年大部分县粮食播种面积下降的势头得以遏制;从1996年到2007年,研究区粮食总产量下降,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研究区粮食单产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粮食产量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者都表现出较大的年际波动性。粮食生产水平越低,其年际波动性越大。不稳定的粮食产量会强化农民的垦殖动力,不利于退耕工程实施成果的巩固。应根据各地的条件,有区别有节奏按适度规模循序渐进地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并在政策上对农民的生计进行引导和保障,以巩固退耕工程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