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淮北地区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配施对小麦生长发育、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按氮素量2∶1配施(SRU2),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均最高。与农民习惯处理(N 250 kg/hm2)比较,缓释尿素处理(SRU1、SRU2和SRU3)减少氮用量70 kg/hm2,小麦产量差异不大,但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增幅分别达43.71%~91.98%和25.58%~43.71%。等氮肥用量条件下,与尿素一次性全量基施(SRU4)比较,缓释尿素处理显著提高了小麦成熟期地上部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氮肥利用率。在扬花期,农民习惯处理和优化氮素处理30~60 cm土壤硝态氮淋失趋势明显;缓释尿素处理土壤硝态氮积累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滴灌施肥时机对设施蔬菜产量品质与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提高设施蔬菜滴灌水肥利用效率,在日光温室内开展了为期15个月不同滴灌施肥时机对设施蔬菜产量品质、土壤-蔬菜系统中氮素分布、氮素平衡和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施肥时机对果实产量、全氮和硝酸盐含量有显著影响,灌水中前期施肥处理产量、全氮和硝酸盐含量均较高,随着施肥时段向后推移,蔬菜吸收氮素先增大后减小;灌水后期施肥处理在收获后各层土壤硝态氮含量最低且消耗量最高,灌水中期施肥处理土壤-蔬菜系统表观损失和氮盈余小,较其他处理低15.35%~59.13%;灌水中期施肥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表观利用率高于前后期施肥处理,3茬平均氮肥表观利用率T2处理高于其他处理7.09%,7.41%,11.48%。施肥时机对土壤-蔬菜系统产量品质和氮素分布等综合影响明显,推荐滴灌施肥过程中尽量使施肥时机保持在灌水过程的中期。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缓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掺混比例对安徽小麦花后氮素运转特征和土壤氮素盈余的影响,分别选择安徽省北方小麦产区小麦—玉米轮作和南方小麦产区小麦—水稻轮作方式,土壤类型分别为两合土和黄棕壤,设置不施氮肥处理(CK)、农民习惯处理(Ncon)、减少普通尿素用量的优化氮素处理(Nopt)、缓释尿素及其掺混普通尿素处理(SRU1、SRU2、SRU3)和普通尿素全部基施处理(SRU4),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在两种土壤上小麦花后氮素转运、产量、氮肥利用率和土壤无机氮积累量。结果表明:与黄棕壤比较,相同施肥处理两合土上小麦产量、花后氮素积累量和氮素运转量显著增加,平均分别增加了71.8%,199.1%和25.8%,而氮素转移率和土壤氮素表观盈余量平均分别降低16.1%和49.7%。在两种土壤上,与Ncon比较,缓释尿素及其掺混普通尿素处理小麦产量差异不大,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黄棕壤和两合土上增幅分别达43.7%~91.9%和6.6%~26.9%,以缓释尿素掺混普通尿素比例2∶1处理(SRU2)最高;与Nopt相比,仅两合土上SRU2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在小麦生育后期,农民习惯施肥处理0—30cm土壤NO_3~-—N和NH_4~+—N积累量明显高于缓释尿素处理,且土壤氮素盈余量高于其他处理。缓释尿素与尿素掺混实现了一次性简化施肥,可保障小麦产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土壤氮素盈余量及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品种先玉335为供试材料,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新型氮肥(控失尿素和腐植酸尿素)及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氮肥均显著提高玉米产量且玉米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以控失尿素增产效果最好,并在施氮量为250 kg/hm~2时获得最高产量,与不施氮相比增产达93.7%(P0.05),较普通尿素和腐植酸尿素分别高了33.5%(P0.05)和7.4%;地上部吸氮量较普通尿素高了41.5 kg/hm~2,氮肥利用率较普通尿素高出21.3%。其次是腐植酸尿素,施氮量为250 kg/hm~2时获得最高产量,较普通尿素高了26.1%(P0.05);地上部吸氮量比普通尿素提高31.9 kg/hm~2,氮肥利用率提高15.3%。控失尿素和腐植酸尿素较普通尿素,在提高玉米产量及秸秆产量、玉米氮素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等方面有较为显著的效果。在施氮量为250和300 kg/hm~2时,控失尿素处理的玉米产量要高于腐植酸尿素处理,控失尿素的增产效果要略优于腐植酸尿素。供试的3种氮肥中,以控失尿素的增产效果最好,在施肥量为250 kg/hm~2时获得最高产量。3种氮肥对土壤全氮含量影响较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全氮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氮肥种类间土壤全氮含量均值表现为控失尿素最高,其次是腐植酸尿素,普通尿素最低。综上,新型氮肥与普通尿素相比不仅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还能够降低氮肥损失、减少污染、提高氮肥利用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树脂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树脂包膜尿素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包膜尿素处理比普通尿素处理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施氮素180kg/hm2,树脂包膜尿素和普通尿素按氮素用量7∶3比例掺混基施处理,水稻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最好,其中产量增幅为5.6%~30.5%。减少氮素用量30%,即施氮素126kg/hm2,树脂包膜尿素基施和普通尿素追施按氮素用量6∶4处理,水稻氮肥利用率最高,且水稻产量亦高于普通尿素常规处理。表明树脂包膜尿素可以减少氮肥用量,保证水稻产量,又有利于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6.
缓释氮肥与尿素掺混对玉米生理特性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研究不同施氮量下尿素与缓释氮肥掺混对大田玉米生理特性、氮素吸收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以期探索减少土壤硝态氮淋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高效施氮管理模式。 【方法】 试验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节水灌溉试验站进行,供试土壤质地为壤土,玉米品种为郑单958。设置了3种氮肥类型为尿素 (U)、缓释氮肥 (S)、尿素和缓释氮肥以 3∶7比例掺混 (SU); 4 个施氮 (N)水平为 90 kg/hm2 (N1)、120 kg/hm2 (N2)、180 kg/hm2 (N3)、240 kg/hm2 (N4),以不施氮肥 (N0) 为对照,共13个处理。在生育期内对玉米的产量和生理指标进行观测,并测定玉米主要生育期植株养分和土壤硝态氮含量。 【结果】 尿素掺混缓释氮肥 (SU) 处理的玉米生长后期叶绿素总量最大值分别比尿素 (U) 处理和缓释氮肥 (S) 处理最大值提高7.7%和1.3%。各生育期尿素掺混缓释氮肥 (SU) N3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高,分别高于其他处理6.9%~88.6%和3.4%~90.3%。尿素掺混缓释氮肥 (SU) 处理能够更好地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其中尿素掺混缓释氮肥 (SU) N3处理氮素吸收量和籽粒的氮素分配量达最大,分别为156.0 kg/hm2和79.7 kg/hm2,高于其他处理8.1%~67.3%和6.2%~54.1%。尿素 (U) N3处理与缓释氮肥 (S) N2处理的氮素吸收量和籽粒的氮素分配量无显著差异;尿素掺混缓释氮肥 (SU) 在N3施氮量下,产量达到最高为 6200.4 kg/hm2,比尿素 (U) N3处理和缓释氮肥 (S) N2处理的产量分别增加了20.7%和19.8%。与单施尿素 (U) 和缓释氮肥 (S) 处理相比,尿素掺混缓释氮肥 (SU) 处理能充分利用0—40 cm土层养分,减少土壤氮素向更深土层淋失,提高氮肥利用率,降低土壤环境污染的风险。 【结论】 尿素与缓释氮肥掺混条件下,施氮量180 kg/hm2是提高试验区玉米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促进氮素吸收,减少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失的最佳施肥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7.
日光温室豇豆产量和品质对水分和氮素水平的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依据在日光温室条件下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水分和氮素水平对豇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筛选较佳水分和氮素控制指标,为豇豆优质高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同一氮肥处理下,豇豆产量随土壤水分含量增加而显著增加,达到土壤相对含水量(RH)75%~85%时产量最高,豇豆高产较佳的水分和养分组合为:氮肥120 kg/hm2,壤RH为60%~85%。水分对豇豆鲜菜可溶性糖含量影响不明显;在水分充足条件下氮肥能提高豇豆的可溶性糖含量;水分有助于提高豇豆的Vc含量,水分、氮肥适宜豇豆可获得较高的Vc含量。豇豆硝酸盐含随施氮量增加显著增大。在氮素水平为60~120 kg/hm2条件下,水分对豇豆硝酸盐含量影响不明显,在氮素水平为180kg/hm2条件下,水分明显增加豇豆硝酸盐含量。按照蔬菜中硝酸盐含量安全标准,在氮水平为60~120 kg/hm2条件下豇豆的硝酸盐含量均在250 mg/kg以下,达到一级安全标准。氮水平120 kg/hm2是较佳的豇豆安全施肥量。综合考虑水分和氮肥对豇豆安全品质、营养品质以及产量的效应,建议豇豆生产中氮肥用量为120 kg/hm2左右,田间持水量保持在60%~85%。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田对比试验研究了释放期为30 d、60 d、90 d的包膜控释尿素(分别用PCU30、PCU60、PCU90表示)与普通尿素(U)配合一次性基施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氮素积累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氮量相等、包膜控释氮素占总施氮量30%的条件下,不同释放期的包膜控释尿素(PCU30、PCU60、PCU90)与普通尿素配合一次基施比习惯施肥显著增加夏玉米产量和氮素积累总量,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其中PCU60与普通尿素配合一次基施玉米产量最高,为8778 kg/hm2,增产12.0%;氮素积累总量为201.5 kg/hm2,增加18.9%;氮肥利用率提高11.02个百分点;经济效益为11468.7元/hm2,提高产量10.7%。  相似文献   

9.
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玉米生长、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两年大田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形态氮素运筹对玉米关键时期无机氮含量、光合特性、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氮肥利用率、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所有处理进行分层操作,设置不施氮肥(CK)、普通尿素一次施肥(PU1)、普通尿素传统施肥(PU2,60%种肥 + 40%追肥)、普通尿素分层施肥(PU3,上层 20%N +中层 30%N +下层 50%N)、缓释尿素(PCU)与普通尿素(PU)掺混分层基施[上层 20%N(普通尿素)+中层30%N(配施)+下层 50%N(配施),PCU1(PCU ∶PU=中 3 ∶7、下 3 ∶7)、PCU2(PCU ∶PU=中 5 ∶5、下 5 ∶5)、PCU3(PCU∶PU=中 3 ∶7、下 5 ∶5)、PCU4(PCU ∶PU=中 5 ∶5、下 3 ∶7)]共 8个处理。结果表明,普通尿素分层基施和缓释 /普通尿素掺混分层基施均能提高玉米吐丝期和灌浆期 10~ 20和 20~ 30 cm土层无机氮含量及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降低胞间 CO 2浓度,增加成熟期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促进吐丝后干物质和氮素积累转运,提高肥料利用率;与普通尿素分层施肥相比,缓释 /普通尿素掺混分层基施效果更好;各处理中 PCU4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氮收获指数、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利用率最高,分别为 23.55×10 3 kg·hm-2、190.85 kg·hm -2、0.54、63.18 kg·kg -1和43.53%;缓释 /普通尿素掺混分层基施更有利于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PCU4处理 2017和 2018年产量最高,分别为 13 899.08和 12 439.35 kg·hm -2,经济效益分别为 17 022.24和 14 832.65元·hm -2。综上所述,普通尿素分层施肥和缓释 /普通尿素掺混分层基施能增加玉米吐丝期后的土壤无机氮含量,改善叶片光合特性,促进干物质和氮素的积累与转运,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缓释 /普通尿素掺混分层基施更有助于提高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其中 PCU4处理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减氮配施缓释氮肥对棉田土壤酶活性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通过试验研究减氮、配施不同比例缓释氮肥对棉花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无机氮含量、氮肥利用率及棉花产量的影响。试验选用"新陆早64号"棉花品种,设置2种施氮方式,分别为常规全施尿素(T2)和缓释氮肥与尿素不同比例配施(US),配施处理按照施氮量设3个水平,分别为不减氮U0.8S0.2(T3)、U0.6S0.4(T4),减氮20% U0.6S0.2(T5)、U0.4S0.4(T6),减氮40% U0.4S0.2(T7)、U0.2S0.4(T8),不施氮肥(T1)为对照,共8个处理。对棉花不同生育期内土壤的理化性质、酶活性、无机氮含量及成熟期棉花氮素含量和产量进行测定与分析,并计算氮肥利用率。结果表明:与常规全施尿素相比,配施缓释氮肥能显著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全氮含量,其中,以缓释氮肥与尿素4∶6配施(T4)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最大,较常规全施尿素(T2)在棉花苗期、蕾期、花期、铃期和吐絮期分别提高了14.07%,11.05%,7.58%,6.22%,6.65%;T4处理的土壤全氮在花期显著高于常规全施尿素(T2)处理,达到1.24 g/kg。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T5、T6)处理各生育时期的土壤脲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铵硝态氮含量与常规全施尿素(T2)间无显著差异,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T5、T6)处理成熟期土壤脲酶活性与硝态氮含量较不减氮T4处理分别减少了28.20%,26.40%和11.13%,8.32%。此外,减氮20%(T5、T6)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常规全施尿素(T2)处理,分别为62.09%和62.43%,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与常规全施尿素(T2)间无显著差异。综上,减氮20%配施缓释氮肥(T5、T6)处理与常规全施尿素(T2)处理相比土壤酶活性、无机氮含量及产量差异不显著,氮肥利用率显著高于T2处理,可以确保棉花全生育期的氮素供给,避免[JP]氮素的大量浪费,达到棉花高产及氮肥高效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推荐氮肥适宜施用量的方法论刍议   总被引:70,自引:8,他引:70  
本文对推荐氮肥施用量的两种技术路线进行了讨论。根据80年代和20032~004年在太湖地区进行的氮肥施用量试验网的水稻和小麦田间试验结果,对区域平均适宜施氮量法的产量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进行了初步评价,提出了以区域平均适宜施氮量作为宏观控制的基础,结合田块具体情况进行微调的推荐路线。  相似文献   

12.
液态施肥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简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达到节约肥料,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基于液态肥在生产、使用和运输过程中无粉尘、无烟雾、减少环境污染、利用率高、作物吸收好等优点,设计了液态施肥机,并进行了田间试验,分析了试验结果.该机具设计合理,一机多用,具有结构紧凑、调整方便等特点.通过田间试验得出最佳的工作参数为施肥深度100~120mm、作业速度为0.7 m/s和泵工作压力为0.2 MPa.液态施肥机药液喷射均匀,覆盖性较好,对作物的机械损伤较小.各项检测指标均达到或超过该机的设计要求,满足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验证棉粕腐植酸肥料与聚丙烯酰胺改性复合肥料在棉花上的效果,选择最优棉花肥料及施用方法,研究了两种新型肥料及两者混合施用对棉花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粕腐植酸肥料(H)能在生育前期明显提升棉花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提高干物质积累量,较不施肥处理(CK)和常规施肥处理(S)分别增产32.1%和5.4%;聚丙烯酰胺改性肥料(P)能明显提升棉花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生育后期可提升干物质积累速率,较CK和S处理分别增产30.3%和4.0%;棉粕腐植酸肥料与聚丙烯酰胺改性肥料混合施用(P+H)可显著提升棉花叶绿素含量、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和干物质积累速率,增长效果明显,产量较CK和S处理分别增产41.9%和13.2%,是适宜新疆棉花生产的肥料。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农产品品质与减少硝酸盐污染的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6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农业生产采用N、P、K平衡施肥,增施优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与无机肥、有机肥配施,适当减少化肥用量等施肥技术均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值,尤其对改善农产品品质、减少硝酸盐污染效果明显,增施微生物肥和有机肥,减少N素化肥用量10%、50%,蔬菜可食部硝酸盐降低17.04%~24.86%。  相似文献   

15.
不同肥料增效剂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肥料增效剂对南方丘陵地区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施用肥料增效剂(双氰胺、氢醌、复合增效剂、多维肥精和聚天冬氨酸)能增加水稻有效穗0.9~2.1穗,增加每穗粒数3.4~10.6粒,水稻籽粒增产效果明显,增产幅度在3.51%~6.15%之间,施用双氰胺增产效果最好,产量达到7 982.8 kg/hm2。肥料增效剂能够有效增加水稻养分积累量,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双氰胺氮、钾肥料利用率最高,分别达到64.21%和48.45%,磷肥利用率为24.67%,仅次于氢醌。添加肥料增效剂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提高2.29%~8.44%、3.91%~7.40%、2.90%~8.72%。  相似文献   

16.
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对杂交水稻产出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湖北省谷城县中稻主产区之一的盛康镇96户农民2005年杂交水稻大田氮肥、磷肥及钾肥施用量和水稻产量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杂交水稻产量与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正相关。其中产量对土壤磷含量高低的反应最为敏感。配方施肥能提高杂交水稻产量,N施用量以150 kg/hm2,P2O5施用量以75 kg/hm2以上为宜。杂交水稻大田每增施一个单位的纯N和P2O5,其相应的增产幅度比为1∶1.37,增收幅度比为1∶1.43,因此,稳氮增磷是盛康镇杂交水稻施肥增产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17.
控释复肥在盆栽玉米上的肥效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颜冬云  张民 《土壤通报》2004,35(4):454-458
本文对采用流化床包膜技术制作的控释复肥进行了玉米盆栽试验,并与普通复肥进行了肥效对比。从玉米的长势变化来看,控释复肥处理的叶绿素值、叶面积、叶数和生长势均比普通复肥有明显优势。植株的平均干重在各施肥处理上均大于普通复肥,而且在施用量减少一半以上的情况下,仍能获得高于普通复肥的生物产量。  相似文献   

18.
稻田土壤肥力评价方法及指标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稻土作为典型的水耕人为土,其土壤肥力是水稻优质高产的重要基础,肥力评价是稻田培肥和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稻田肥力评价指标和方法的选择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通过分析不同土壤肥力评价方法特点,土壤肥力指标的影响因素和变化特征,对我国水稻土肥力评价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在选择评价方法时应最大程度地减少人为的主观性,同时,如何将作物产量纳入土壤肥力综合评价值得进一步探讨。在对稻田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时,土壤容重、总孔隙度、土壤团聚体和黏粒含量可作为土壤物理肥力指标的主要因子;土壤化学肥力指标随着施肥、耕作模式和稻作区域的差异应各有侧重;众多的土壤生物学指标中,微生物量碳氮、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等需重点关注。下一步应制定一套针对不同稻作区典型施肥和耕作模式下比较完整和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及客观又简单实用的评价方法,为以水稻高产优质为目标的土壤培肥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在杂交水稻高产栽培中,根据杂交水稻需肥规律,合理分配和运筹肥料是关键技术。连续2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杂交水稻前期基蘖肥、中期长粗肥、后期穗肥施氮比例为8∶2∶0和施钾比例为10∶0∶0的习惯比例上,减少总氮量的12%,使前、中、后期用氮比例为8∶0∶2,用钾比例为3∶7∶0,有利于塑造一个稳发缓降的群体,提高水稻的群体质量,培育壮秆大穗而获高产,较习惯比例施肥增产13 4%。  相似文献   

20.
中国控释肥料的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分析我国肥料目前的生产与施用情况,针对肥料(特别是氮肥)利用率低的状况,提出我国发展控释肥料的必要性,介绍了控释肥料定义、优良特性以及它的应用前景,使更多的人能够认识控释肥料,从经济、生态、社会等多方面正确地评价控释肥料,旨在为控释肥料能在我国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